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1Q84 BOOK1 - 1q84 book1 读书笔记——生活在一个谎言之上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生活在一个谎言之上
  柏邦妮
  1
  最近几天在读《1Q84》前两卷。我喜欢村上春树,他的书几乎全部读过。在很久以前,我就有一种疑问,我所读到的,(当然全部是林少华翻译的),到底是林少华的腔调,还是村上春树的腔调?我说的腔调,就是那种随处可见的“哎,哎,我说某某君,这是何苦呢?”“得,得,不说也罢!”“与其和什么相比,倒也未尝不可”,以及“俄尔”“少顷”这种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的词语。越到后来,越觉得难以想象,这是那个每天长跑,每天写作的村上春树的腔调。
  我每天跑步四十分钟。只有四十分钟,但每次都有脱胎换骨之感。从最初的不胜负荷,到最后的神清气爽。一些东西被清除,一些东西被巩固。每天都长跑的人,文笔慢慢的不会再有腔调。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施小炜的译笔。林少华的译作中有一种年长者不紧不慢的优雅,阅读时,不知不觉速度就会慢下来。他在赏玩着某些东西。施小炜并不赏玩任何东西。他的译笔流露出一种清晰和准确。就像切开了毛皮和血肉,直见雪白的骨骼一般。此外,我感到安心。不管是林少华,还是施小炜,他们呈现的都是村上春树。就灵魂和精神而言,村上春树不容篡改。只不过是文笔的差别而已,内核完整而坚固的等在那里。
  2
  在我看来,村上春树一直试图打破真实与虚幻的界限。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在尝试着这种努力。即便是写完全现实的题材,他的作品也流露出一种不可思议的漂浮感,比如《挪威的森林》,同时,又不可思议的真实。有时,他走得过远,完全深入了那个虚幻的国度,比如《寻羊冒险记》。有时,又写得太实了,比如《国境以南,太阳以西》。在短篇中,他驾驭得更好,比如《东京奇谭录》。他寻找一个巧妙的切口,一个非凡的入径。他不愿意赤裸裸的描写真实。而这正是《V 字仇杀队》说的,我以为真理:

  “故事讲述谎言,但呈现真实。”
  所有的故事都是谎言。故事的魅力正在于是一个谎言。真相只有一个,但是谎言变化万千。纪录的力量在于真实,在于直见性*命。故事的力量在于浓缩,在于包皮皮容,在于不可解。不可解释的部分,是最迷人的部分。正因此,故事才会成为寓言。
  很久以前,我的一个朋友,也是一个写字修行人,对我说过一句话:
  “剧情片,可以比纪录片更真实。纪录片,可以比剧情片更精彩。”
  我们编织的故事,比生活更真实。
  我们身处的生活,比故事更荒诞。
  3
  我不懂音乐。读村上的书,我不只一次为此感到遗憾。因为越来越能感觉到村上的小说,呈现出音乐的属性*。《海边的卡夫卡》是标准的平行蒙太奇,像奏鸣曲。他并不在表层的两条故事线中制造联系。有一种均衡,平正之感。尽管有杀父,娶母的情结,但是表层情节相对愉悦,幽默,轻松。
  《1Q84》也是平行线,但是很早就展露两条故事线千丝万缕的联系。有险奇,紧张之感。村上喜欢设置均衡的人物。比如在《挪威的森林》里,渡边少时身边出现的是木下和直子这一对情侣,青年时出现的是永泽和初美这一对情侣。木下和永泽是对应设置的人物,都极具魅力,但是木下清澈,永泽污浊。直子和初美也是对应的设置,两人有同样的命运归宿。直子和绿子也是对应的设置。直子与玲子同样如此。
  《1Q84》我还没有看到全貌。在初展露的线索中,很多小主题下编织了很多人物。比如遭受男性*暴力而死去——大冢环,老太太的女儿,亚由美。全部作用在青豆身上。这三个人物是对应了她的最初觉醒,与老太太联盟,诛杀领袖这三个重要的情节点。比如因为年少时受到男性*的猥亵而不能正常生活——亚由美,深绘里,阿翼。比如因为家人是邪教所以生活惨烈——青豆,深绘里,阿翼。而这一组人物,是以她们的年龄来排序的,青豆约二十七八岁,深绘里十七岁,阿翼十岁。青年,少年,童年。她们挣脱了,正在挣脱,挣脱失败(眼下)那种可怕的生活。

  同样特性*的人物,在不同的关系里出现,走向相同或者不同的命运。在同样的一个大主题之下,小主题不断的出现,不断的循环,不断的点亮。最后迭加在一起时,产生了丰富而统一的力量。这是我能感受到的音乐性*。
  4
  我没有读过《1984》。我想读读这本书。殊途同归,最终发现喜欢的作者都在讲述同一个主题。在印度洋上空飞行时,已经是深夜。我固执的要找一部值得去死的电影。不断的颠簸,黑沉沉的印度洋,随时都可能死。此时此刻,普通的娱乐片不值得一看。于是我找到了《V字仇杀队》。那种震撼与我看浦泽直树的《怪物》《二十世纪少年》相同。最后的主题是政治,宗教,历史。是自由,公义,尊严。
  村上春树是一个不喜欢赤裸裸说出真相的人,之前已经说过。他喜欢将内核包皮皮裹得严严实实。但是这一次,在这样的主题面前,他不再愿意暧昧自己的立场。直抒胸臆,爱憎分明。所以,我想,他赋予了青豆和天吾,两条故事线的主人公,以那样强烈单纯的情感联系。因为,这样巨大的主题,必须匹配同样巨大的情感吧。
  宗教,政治,历史,这样的主题对于我来说,过于巨大了。我说不好这类事情。但是我还是想尝试着说一说。某种程度上,宗教和政治是一回事。尤其是,某些宗教的偏狭,黑暗,给人虚妄的许诺,呈现美好的表皮,内在不堪一击七零八碎&helli;&helli;与政治相同。他们都让人偏激,迷狂,失去理智,携裹于其中的人,或遮蔽心灵,或出于自保,完全没有了良知和常识。过分柔弱,过分单纯或者过分空虚的心灵,容易被它们乘虚而入。我想说,过分单纯,以至于失去了明辨是非能力的单纯,是一种孱弱。

  最近读到一句连岳的话,振聋发聩。“逼人为善也是一种恶。”好的宗教和政治,不会逼人。到了逼人的程度,不管宣扬的是多么美好的东西,都值得警惕和怀疑。
  人到了一定年龄,会开始喜欢阅读历史。从去年开始,我对49年前的历史开始感兴趣。过去的人身上发生的事情,到底与当下的我们有什么关系?不知道,又有什么关系?不是一样吃喝,看电影,做*爱,生存,抚养小孩?什么都不知道的,我们不是一样快乐而充实的生活到现在了,不是吗?
  到了一定年龄,开始对家族的历史感兴趣。我的父母身上到底发生过什么?我的爷爷和奶奶身上发生过什么?我的爷爷的爷爷,他们身上发生过什么?他们所经受的,并非与我们毫无关联。海灵格说,一个精神分裂患者,在他(她)的上数三代,有过隐匿的杀人或者犯罪。我不全信。但是我相信,一定有什么东西通过血液流传了下来,比如说,他们所经历的恐惧,欢喜,悲伤或者幸福。
  “历史,就是集体性*的记忆。”村上春树在《1Q84》中说。抹杀,遗失或者篡改了记忆,人会不知所措。集体性*的记忆,就是我们的根脉,我们的血液。我们这个时代的狂躁,迷乱,低智,冷酷,是因为,我们的血液被偷换了,我们的根脉被斩断了。我们没有了定位,所以在盲目的上窜下跳,挣扎不已。
  我们生活在一个谎言上。
  我们所做的努力,就是去找寻,真正的真实。
或许您还会喜欢:
伊迪丝华顿短篇小说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2
摘要:作者:伊迪丝·华顿脱剑鸣译在我还是个小女孩,又回到纽约时,这座古老的都市对我最重要的莫过于我父亲的书屋。这时候。我才第一次能够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一旦走出家门,走上那些简陋单调的街道,看不到一处像样的建筑或一座雄伟的教堂或华丽的宫殿,甚至看不到任何足以让人联想到历史的东西,这样的纽约能给一位熟视了无数美丽绝伦的建筑、无数地位显赫的古迹的孩子提供些什么景观呢?在我孩提时代的记忆当中, [点击阅读]
午夜的五分前
作者:佚名
章节:2 人气:2
摘要:店内的摆设几乎没有变化。除了满眼遍布的令人一看便联想到店名“圣母玛利亚号”的轮船模型、老旧航海图和小小的地球仪勉强算得上个性外,它与学生街上数不清的各色咖啡馆并没有太多分别。虽然没有特别吸引我的地方,不过想要喝杯咖啡的时候,学生时代的我总是来到这家店。在我和小金井小姐面前摆上两杯水,为我们点菜的店老板也没有变化。他穿着白色衬衫和灰色西装裤,显然这样的装扮与咖啡店店主的身份不甚相称。 [点击阅读]
回忆录系列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银色马一天早晨,我们一起用早餐,福尔摩斯说道:“华生,恐怕我只好去一次了。”“去一次?!上哪儿?”“到达特穆尔,去金斯皮兰。”我听了并不惊奇。老实说,我本来感到奇怪的是,目前在英国各地到处都在谈论着一件离奇古怪的案件,可是福尔摩斯却没有过问。他整日里紧皱双眉,低头沉思,在屋内走来走去,装上一斗又一斗的烈性烟叶,吸个没完,对我提出的问题和议论,完全置之不理。 [点击阅读]
夜城6·毒蛇的利齿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伦敦中心附近藏有一个可怕的秘密,有如毒蛇缠绕在其中:夜城。一个黑暗堕落的地方,一个大城市中的小城市,一个太阳从未照耀也永远不会照耀的所在。你可以在夜城中找到诸神、怪物,以及来自地底深处的灵体,如果他们没有先找上门来的话。欢愉与恐惧永远都在打折,不但价格低廉,也不会在橱柜中陈列太久。我是个在夜城出生的人,而打从三十几年前出生的那天开始,就不断有人想要置我于死地。我名叫约翰·泰勒,职业是私家侦探。 [点击阅读]
威尼斯之死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二十世纪某年的一个春日午后,古斯塔夫-阿申巴赫——在他五十岁生日以后,他在正式场合就以冯-阿申巴赫闻名——从慕尼黑摄政王街的邸宅里独个儿出来漫步。当时,欧洲大陆形势险恶,好儿个月来阴云密布。整整一个上午,作家繁重的、绞脑汁的工作累得精疲力竭,这些工作一直需要他以慎密周到、深入细致和一丝不苟的精神从事。 [点击阅读]
幽谷百合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2
摘要:“那里展现一座山谷,起自蒙巴宗镇,延至卢瓦尔河。两边山峦有腾跃之势,上面古堡错落有致;整个山谷宛如一个翡翠杯,安德尔河在谷底蜿蜒流过。……我注意到在一棵白桃树下,葡萄架中间,有一个白点,那是她的轻纱长裙。可能您已经知道她就是这座幽谷的百合花。为天地而生长,满谷飘溢着她美德的馨香。而她自己却毫无觉察。无限的柔情充满我的心灵,它没有别种滋养,只有那依稀可见的身影。 [点击阅读]
彗星来临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我决定亲自写《彗星来临》这个故事,充其量只是反映我自己的生活,以及与我关系密切的一两个人的生活。其主要目的不过是为了自娱。很久以前,当我还是一个贫苦的青年时,我就想写一本书。默默无闻地写点什么及梦想有一天成为一名作家常常是我从不幸中解放出来的一种方法。我怀着羡慕和交流情感的心情阅读于幸福之中,这样做仍可以使人得到休闲,获得机会,并且部分地实现那些本来没有希望实现的梦想。 [点击阅读]
新人来自火星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侯维瑞赫-乔-威尔斯与另两位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和阿诺德-贝内持并称为本世纪初英国小说中的现实主义三杰。19世纪中叶,英国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在狄更斯和萨克雷等大师手中达到了灿烂辉煌的高峰。19世纪末、20纪初英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现实主义小说依然发挥着它的批判作用,从道德、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暴露与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点击阅读]
日常生活的冒险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2
摘要:1读者可曾想象过接到这样来信时的辛酸味?信上说,你的某一尽管时有龃龉,但长期来常挂心间交谊甚笃的好友,不意在某个远如火星上的共和国的哪个陌生处所,原因不明,轻生自尽了。在弱小的兽类世界,想来也有像遇到较强兽类,将其坚实头颅,如同软蜜饯似地一下咬碎一类的残酷体验,但在人类世界,以我目前的想法,即此便是辛酸不过的体验了。 [点击阅读]
暮光之城5:午夜阳光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每天的这个时候,我总是祈祷自己可以入睡。高中——或者称为炼狱更为恰当!如果有什么方式能够弥补我的罪过,那恐怕就是我读高中的记录了。这种厌烦感不是我曾经体会过的,每一天看上去都要比前一天更加极度无聊。也许这就是我睡眠的方式——如果说,睡眠的含义就是在变幻的时期内处于呆滞状态的话。我凝视着食堂角落水泥墙上的裂纹,想象着它们所呈现的花纹其实并不存在。 [点击阅读]
最先登上月球的人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2
摘要:最先登上月球的人--一、结识卡沃尔先生一、结识卡沃尔先生最近,我在商业投机上遭到了丢人的失败,我把它归咎于我的运气,而不是我的能力。但一个债权人拼命逼我还债,最后,我认为除了写剧本出售外,没别的出路了。于是我来到利姆,租了间小平房,置备了几件家具,便开始舞文弄墨。毫无疑问,如果谁需要清静,那么利姆正是这样一个地方。这地方在海边,附近还有一大片沼泽。从我工作时挨着的窗户望去,可以看见一片山峰。 [点击阅读]
最后的明星晚宴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2
摘要:浅见光彦十二月中旬打电话约野泽光子出来,照例把见面地点定在平冢亭。平冢亭位于浅见和野泽两家之间,是平冢神社的茶馆。据说神社供举的神是源义家,至于为什么叫平冢神社,个中缘由浅见也不清楚。浅见的母亲雪江寡妇很喜欢吃平冢亭的饭团,所以母亲觉得不舒服的时候,浅见必定会买一些饭团作为礼物带同家。浅见和光子在平冢亭会面,并非出于什么特别的考虑,而且饭团店门前的氛围也不适合表白爱意。对此,光子也心领神会。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