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1Q84 BOOK1 - 1q84 book1 书评——我们的1q84——入口,平行,100%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1q84简体中文版终于来了。最近村上前译者林少华先生与现译者施小炜先生分别有一个动作:即林先生最新的精彩博文答记者问,以及施小炜先生几乎沉默着参加了1q84简体中文版首发会。简单说,应该低调的高调了,应该高调的低调了。这符合我对两位译者的一贯看法。
  林少华先生并不是第一次搞这种答记者问,单就针对这本1q84。从他对本书的评价能略微感觉到他内心的一些流动,虽不至于细微,但比起一贯低调为人,治学的施小炜,则明显了许多。
  依然用最简单的话说,林教授对1q84的评价不算高。怎么不高?现不铺开,只说相似性*。举个例子,在答记者问中,林少华拿了《海卡》里的琼尼与《1q84》的深田保比较,不一而足。单拿相似性*来说,我恐怕能举出更多的例子。比如天吾与里让我想到《舞舞舞》中的“我”与“雪”,天吾与母亲让我想到《海卡》里的田村卡夫卡与佐伯,佐伯的形象甚至与“蝴蝶夫人”的优雅性*暗暗相合,太多了。我的感觉是:单就人物塑造来说,1q84是村上对自己小说生涯的一次总结。1q84里的人物是丰富的,它几乎涵盖了村上在原先小说里的众多人物形象并加以全面升级,它让读者既觉得新鲜,又似曾相识。
  再来看施小炜先生参加的北京首发会,太好评价了。低调。就是低调。在处在如此微妙的当口,施小炜的言语谨小慎微,不多不少。还有几点值得注意:比如,施小炜在发言开头说自己的声音不太好听向在坐读者起立道歉;又比如,施小炜在访谈之中故意让话给止庵与梁文道。后者更有意思,也更能反映出前者——按说译者对本书是最有发言权的,那为什么施小炜先生一再让话给两位旁观者呢?
  不言自明。
  依此,在追忆往昔,拿出林氏翻译化境之说与施小炜批驳林氏误译纰漏,我想每个人都会存有一个判断力了。
  另外,值得一说的还有本书的简洁。拿到这本南海出版社的《1q84》,给我的感觉就是干净。翻开书页一看,还是干净。施小炜先生没有做序言,一开头便是1q84,简洁的让我兴奋。
  试想:如果此书又流入林氏之手,能有如此简洁简单?恐怕不会。依照林少华先生的惯例,序言恐怕是不会少,比村上本人更长的个人简历恐怕也不不会少。
  值得读者注意的还有译者施小炜对村上若干处词汇出处的介绍,这里不再列举,有心的读者自会留意到。

  到此,再回头想想那些反施的同志,真叫人不太理解。实际上我也一直存有一个疑问:我们到底注意的是译者还是作者?一本译书的价值到底更多的体现在译者的再发挥还是作者本原的自然?
  我不太理解,倒真希望那些反施的同仁有空告知我。
  以下是一些粗陋的见解,含剧透。
  1 他们的入口——怎么进入1q84
  按顺序,先说青豆。事情发生在出租车上。通过那首亚纳切克似乎平淡无奇的《小交响曲》,青豆率先发难,问出了一句:到底会有多少人能在仅听了几句的情况下就说出这是1926年亚纳切克创作的《小交响曲》?
  从音乐创作来说,这类似一个主导动机。从1984乐章走入1q84乐章的动机。青豆认识到自己此刻的特殊,并随着小说的发展最终认同了自己的特殊。村上的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由《小交响曲》开始,青豆的1984开始混沌起来,继而她因不错失杀人时间走入高速公路的紧急通道(她特殊的选择即刻便招来闲杂人等的围观),发现了“不该出现”的警察半自动式手|枪。这一系列事件如醍醐灌顶,让青豆越发怀疑起是自己出了问题还是这个世界出了问题——正如梁文道在首发会上拿《黑客帝国》做例一般,再拿出村上曾刻意修饰的阿尔法城,一切似乎呼之欲出——这个世界出了什么问题,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尚不清楚。
  值得注意是——青豆进入时的身份是特殊的,她是一位女杀手。这是村上故意埋伏的。
  再看天吾。天吾进入的契机更明显,即他通过改写深绘里的那篇《空气蛹》。至此,天吾的人生开始迈入他所预料不到的未知之中。《空气蛹》里的描述到底有多少是现实性*的?小小人是真实的吗?这些未解之谜都成了天吾飞蛾扑火的动机,但却不是最大的。
  最大的秘密是深绘里。这位好似《凉宫春日》中长门有希和《eva》中三无少女鼻祖凌波丽似的角色*,几乎存在着宅男不得不喜爱的理由——脸蛋漂亮,眸子真诚而深邃,胸脯很大(囧,实际天吾正是一枚宅男)。她不加修饰语的说话路数与对常识的误读让人很难不对其产生兴趣。当然,还有她何以如此说话的理由。
  值得注意的是,天吾进入时的身份也是特殊的,他是一位作家的枪手。所以,从社会司法角度看,两位“救世者”都不是会被社会认同的角色*。他们几乎都在用脆弱的蛋壳敲打着已融入世俗的,由毒瘤熔铸的大门。

  2 平行
  村上的双线叙事总是让我想到威廉福克纳的多线叙事。每一部分的展现都有其独立存在的意义,并埋伏了很多谜团。例如阅读本书就总让我想起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当然,从村上本人的阅读习惯看,我是找不到福克纳的。算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来自植入1q84的宗教性*——它包皮皮含了很多宗教性*的因素,暗喻日本奥姆真理教的庞大团体,对宗教的细腻解释,甚至巴赫。有如哥特式建筑拱起的尖顶——巴赫的出现,以及他所带来的二重性*(巴赫代表的巴洛克音乐巅峰的极限化的数字排列——天吾对数字的喜爱,以及巴赫实际在巴洛克时代的隐匿——他是那个时代的先行者同时又是“平庸者”)可以看出本书在叙述,列举时的慎重,其中还可能包皮皮含隐喻。
  巴赫先说到这。
  我对1q84双线最直观的感觉是村上在一边造梦,一边圆梦。他借书中人物小松的口,说出了一句重要的话——越是把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描述的准确,便越受读者的喜爱。这个观点我基本同意。现在看,至少有两个重要的象征性*事物在1q84 book1的半边(天吾部分)进行了描述——两个月亮以及小小人(它们无一例外都存在于两个文本里,深会里的《空气蛹》,以及天吾正在创作的小说),当然,在现实世界它们应该都是不可能存在的。而就是这两个重要的象征性*事物,村上让他们相继出现在了青豆的1q84中——不只一次,青豆看到了两个月亮。而且我们几乎可以把两个月亮的出现当作1q84合理化的一种解释。至于小小人,我们都知道在book1中,它借一位受尽宗教凌虐的小姑娘的躯体“实实在在” 的出现了。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一边是构思,一边是诠释,这可能不光是两位主角一动一静的体现,还是一种写作上的思路,即双线带来的真实,虚幻,以及其渐渐融化的边界线。
  3 100%
  村上在早年曾写过100%的女孩,短小精悍。那如果把这样纯私人化的爱情故事放置在现如今这样一个大容器里——这个异化了的1q84中,会怎么样呢?
  从故事的悬念上看,是很足的。即,两位100%男孩女孩在多年之后再如何得以相见?这里面藏着村上对小说人物的动机把控。

  从叙事上来看,青豆是比天吾凌厉的。虽然天吾的身板也不差,但比起喜爱踢流氓下部的青豆来说,是差了那么一些的。比如说青豆的紧急出口事件,如果换置在天吾身上呢?当然,这种假设有些荒诞,但至少能证明,青豆是更具推动剧情进展的角色*。
  但从双方互相找寻的主动与被动性*来看,天吾则是比青豆更积极的角色*。我们从青豆与亚由美的对话中能多次感到——青豆对曾拯救过自己的天吾,是充满爱意和想象的。如果不是环的自杀(其也可看成是青豆变得积极的原因),天知道青豆将会当多久的处女。进一步说,青豆把爱与性*的进一步分离,似乎也可以看成是把灵魂完全交给天吾的准备。
  但即使如此爱着天吾,青豆也是打算“按兵不动”的。为什么——因为她在等,按照青豆的想法,她认为他们早晚会通过一个未知之桥联系在一起,她要做的就是等待天吾(在这儿补充1q84 book3的一个细节,青豆被迫困囿在“暗无天日”的房间之中,她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天吾的出现)。
  而在找寻对方的路上,天吾无疑是走的更远的。书中第一段描写天吾念起青豆是在地铁上,他看到的一对母女。此后村上不吝篇幅,展示了大段情节细叙两人的过往。
  其中一个细节特别值得注意,更可以看作是此后天吾找寻青豆的动机。即青豆在临别之前与天吾的握手。
  细心阅读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情况多次发生在深绘里与天吾身上。这个和青豆有着相似背景(深受宗教荼毒的童年,以及同样离家出走的姿态)的女孩,会不会是天吾在找寻青豆时的一个重要人物呢?
  我认为,是会的。天吾对深绘里的主动牵手是从不排斥的,甚至勾起了他纯精神上的鼓舞与享受,很难说这种感觉具体是什么——但恐怕,里面有相当大一部分来自于对当年青豆的移情。而从天吾主动拯救深绘里的姿态去看,深绘里似乎不仅仅承担揭露宗教本质的重任。
  深绘里会不会成为天吾与青豆相见的重要介质,她会不会成为双线叙事的焦点(正像《海边卡夫卡》里的佐伯),以致把两位主角最后引入一流呢?
  这种可能或许只有1%。但在她和天吾的握手中,让我看到了100%。
或许您还会喜欢:
生活在别处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读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吕新雨生存于人类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对于"诗"、"抒情"、"美"这样的字眼,总是保持着崇高的故意。人类不仅具有抒情的能力,而且具有这种需要,基于生存的需要。这样抒情诗就不仅仅是一个美学问题,而且是一个具有存在论性质的问题,抒情态度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范畴。 [点击阅读]
畸形屋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大战末期,我在埃及认识了苏菲亚-里奥奈兹。她在当地领事馆某部门担任一个相当高的管理职位。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一个正式场会里,不久我便了解到她那令她登上那个职位的办事效率,尽管她还很年轻(当时她才二十二岁)。除了外貌让人看来极为顺眼之外,她还拥有清晰的头脑和令我觉得非常愉快的一本正经的幽默感。她是一个令人觉得特别容易交谈的对象,我们在一起吃过几次饭,偶尔跳跳舞,过得非常愉快。 [点击阅读]
白衣怪圈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1月4日星期一上午7时5分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冬夜一片漆黑。海伦·卡伯特在拂晓时醒了过来。她躺在路易斯伯格广场她父母的家中,一缕缕暗淡的晨曦刺破了笼罩这间三楼卧室的黑暗。她睡在一张有顶篷装饰的床上,懒得睁开眼睛,依然沉浸在鸭绒被赐予的舒适温暖之中。她称心如意,全然不知她的脑组织已出了大毛病。这次假期海伦并不很愉快。她是普林斯顿大学3年级学生,为了不影响功课,她预约了在圣诞和新年假期中做刮子宫手术。 [点击阅读]
纯真年代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2
摘要:作者:蒲隆美国文学批评家菲利普·拉赫夫把美国文学中典雅和粗犷这两种不同的流派形象地称为“苍白脸和红皮肤”。这两种流派不仅写作风格相异,而且题材也不同:“苍白脸”多写上流社会,“红皮肤”则多写下层民众。当然两派作家的家庭出身和社会经历也大相径庭。 [点击阅读]
罗杰·艾克罗伊德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谢泼德医生在早餐桌上弗拉尔斯太太于16日晚(星期四)离世而去。17日(星期五)早晨八点就有人来请我去。我也帮不了什么忙,因为她已死了好几个小时了。九点过几分我就回到了家。我取出钥匙打开了前门,故意在大厅里磨蹭了一会,不慌不忙地把帽子和风衣挂好,这些都是我用来抵御初秋晨寒的东西。说老实话,我当时的心情非常沮丧忧愁。我并不想装模作样地认为,我能够预料今后几周将要发生的事。 [点击阅读]
老人与海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1961年7月2日,蜚声世界文坛的海明威用自己的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整个世界都为此震惊,人们纷纷叹息这位巨人的悲剧。美国人民更是悲悼这位美国重要作家的陨落。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年),美国小说家。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树园镇一个医生的家庭。 [点击阅读]
老处女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在五十年代的老纽约,屈指可数的几家人在单纯和富有方面居统治地位,其中就有罗尔斯顿家。强健的英国人和面色红润、身体笨拙的荷兰人合为一体创造出一个繁荣谨慎,却又挥金如土的社会。“办事要办得漂亮”一直是这个谨小慎微的世界上的一项基本原则。这个世界全是由银行家,与印度做生意的商人、造船厂家和船具商的财富建造起来的。 [点击阅读]
背德者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2
摘要:引子天主啊,我颁扬你,是你把我造就成如此卓异之人。[诗篇]①第139篇,14句①亦译《圣咏集》,《圣经·旧约》中的一卷,共一百五十篇。我给予本书以应有的价值。这是一个尽含苦涩渣滓的果实,宛似荒漠中的药西瓜。药西瓜生长在石灰质地带,吃了非但不解渴,口里还会感到火烧火燎,然而在金色的沙上却不乏瑰丽之态。 [点击阅读]
芥川龙之介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某日傍晚,有一家将,在罗生门下避雨。宽广的门下,除他以外,没有别人,只在朱漆斑驳的大圆柱上,蹲着一只蟋蟀。罗生门正当朱雀大路,本该有不少戴女笠和乌软帽的男女行人,到这儿来避雨,可是现在却只有他一个。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数年来,接连遭了地震、台风、大火、饥懂等几次灾难,京城已格外荒凉了。照那时留下来的记载,还有把佛像、供具打碎,将带有朱漆和飞金的木头堆在路边当柴卖的。 [点击阅读]
花儿无价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一过晚上八点,商业街上营业时间最长的中华荞麦店也打烊了,小城顿时漆黑一片,复归寂静。夏季里,商家的经营对象是从东京、大阪等地回来省亲的人们,因此,常常会有许多店铺营业到很晚。可是,自秋风初起,东北小城的夜幕就开始早早降临了。晚上十点,城边的卡拉OK快餐店也关了门。几个手握麦克风、狂唱到最后的男女客人走出来,各个怕冷似地缩着身子,一面商量着接下来去何处,一面钻进停在路边的汽车。 [点击阅读]
茶花女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玛格丽特原来是个贫苦的乡下姑娘,来到巴黎后,开始了卖笑生涯。由于生得花容月貌,巴黎的贵族公子争相追逐,成了红极一时的“社交明星”。她随身的装扮总是少不了一束茶花,人称“茶花女”。茶花女得了肺病,在接受矿泉治疗时,疗养院里有位贵族小姐,身材、长相和玛格丽特差不多,只是肺病已到了第三期,不久便死了。 [点击阅读]
葬礼之后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老蓝斯坎伯拖着蹒跚的脚步,一个房间接一个房间地,逐一拉起房里的百叶窗。他那粘湿的双眼,不时地望向窗外,挤出了满脸的皱纹。他们就快要从火葬场回来了。他老迈的脚步加快了些。窗子这么多。“思德比府邸”是一幢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哥德式大建筑。每个房间的窗帘都是豪华锦缎或天鹅绒,有些墙面上仍旧系挂着丝绸,尽管这些都已年久褪色。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