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余华《兄弟》 - 余华《兄弟》在线阅读·(下部)(28)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二十七
  我们刘镇天翻地覆了,大亨李光头和县长陶青一个鼻孔里出气,两个人声称要拆掉一个旧刘镇,创建一个新刘镇。群众说这两个人是官商勾结,陶青出红头文件,李光头出钱出力,从东到西一条街一条街地拆了过去,把我们古老的刘镇拆得面目全非。整整五年时间,我们刘镇从早到晚都是尘土飞扬,群众纷纷抱怨,说吸到肺里的尘土比氧气还多,脖子上沾着的尘土比围巾还厚;说这个李光头就是一架B—52轰炸机,对我们美丽的刘镇进行地毯式轰炸。我们刘镇的一些有识之士更是痛心疾首,说《三国演义》里有一个故事发生在刘镇、《西游记》里有一个半故事发生在刘镇、《水浒传》里有两个故事发生在刘镇,现在都被李光头拆掉了。
  李光头拆掉了旧刘镇,建起了新刘镇。也就是五年时间,大街宽广了,小巷也宽敞了,一幢幢新楼房拔地而起,群众脖子上的尘土没有了,吸到肺里的氧气也多起来了。群众还是抱怨,说从前的房子虽然旧和小,那是国家分配自己去住;现在的房子虽然大和新,那是要花钱向李光头去买。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这个李光头黑心烂肝,把窝边的草儿吃得一根不剩,赚的全是父老乡亲的钱。刘镇的群众继续抱怨,说现在的钱已经不是钱了,现在的一千元还不如过去的一百元。刘镇的老人抱怨街道变宽了,中间都是汽车自行车,喇叭从早到晚响个不停,从前的街道虽然窄,两个人站在两端说上一天的话也不累,如今站在两端说话谁也听不到,站到一起了说话还是要喊叫。从前只有一家百货公司一家布店,如今超市商场七八家,服装店更是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街道两旁的门面里挂满了男男女女五颜六色*的衣服。
  我们刘镇的群众眼睁睁地看着李光头富成了一艘万吨油轮。你去我们刘镇最豪华的餐馆吃饭,是李光头开的;你去最气派的澡堂洗澡,也是李光头开的;你去最大的商场购物,还是李光头开的。我们刘镇群众胸前吊着的领带,脚上穿着的袜子,内衣内裤,皮衣皮鞋,毛衣大衣,西裤西服都是国际名牌,都是李光头的产品,李光头代理了二十多家国际名牌服装的加工业务。我们刘镇群众住的房子是李光头开发的,吃的蔬菜水果是李光头提供的。这个李光头还买下了火化场和墓地,刘镇的死人群众也得交给李光头。李光头为我们刘镇群众从吃到穿、从住到用、从生到死,提供了托拉斯一条龙服务。谁都不知道他做的生意究竟有多少?谁也不知道他一年究竟挣多少?他曾经拍着胸脯说,整个王八蛋县zheng府都是靠他交的王八蛋税来养活的。有人阿谀奉承,说李光头是我们全县人民的GDP。李光头听了十分满意,他点着头说:

  “我确实是那个王八蛋GDP。”
  余拔牙和王冰棍也跟着油光满面,王冰棍好吃懒做整天晃荡在大街上,愁眉苦脸地说着自己不会花钱,说自己是天生的穷人命,钱多得数都数不清了,可是他不知道怎么花。余拔牙有了钱以后就没有了踪影,他一年四季都在外面游山玩水,五年时间把全中国跑遍了,现在他跟随着旅游团开始跑全世界了。福利厂的十四个瘸傻瞎聋,摇身一变成了十四个高级研究员,从此养尊处优,吃吃喝喝睡睡,刘镇的群众说他们是十四个纨绔子弟。
  这时候我们刘镇五金厂破产倒闭了,刘作家下岗了,宋钢也下岗了。刘作家百感交集,没想到世界变得这么快,捡破烂的李光头成了刘镇的巨富,捧着铁饭碗的自己失业后走投无路。他在街上见到同样失业的宋钢惺惺相惜,他拍着宋钢的肩膀突然想起了什么,他说:
  “怎么说,你也是李光头的兄弟……”
  刘作家趁势骂起了李光头,说世上还有这种没心没肺的人,发财以后管起了别人的闲事,不管自己的兄弟。余拔牙和王冰棍就不去说了,福利厂的十四个瘸傻瞎聋也跟着李光头混成了十四个刘镇贵族,自己的兄弟穷得没饭吃了,这个李光头反而不管不顾,假装不知道,假装没看见。刘作家借题发挥地说:
  “李光头和你宋钢,好比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我不是冻死骨,”宋钢冷冷地说,“李光头也不是酒肉臭。”
  宋钢失业那天仍然像往常一样,傍晚时骑车来到了针织厂接林红。这辆永久牌自行车跟随宋钢十多年了,宋钢十多年里风雨无阻地接送林红。这时候针织厂的女工早就有自己的自行车了,而且都是外国名字的牌子,很多人都骑上了电动自行车,我们刘镇的商场里已经没有永久牌自行车卖了。林红和宋钢虽然生活不富裕,家里的彩电、冰箱和洗衣机早就应有尽有,买一辆新的自行车不算什么了。林红一直没有给自己买一辆自行车,是因为十多年来宋钢和他的永久牌每天忠诚地接送她。林红知道永久牌旧了,样式也老了,其他女工骑着样式新颖的自行车和电动车远去时,林红仍然跳上永久牌的后座,仍然搂住这个骑车男人的腰,仍然甜蜜地微笑着。她已经不是十多年前拥有专车时的幸福了,她的幸福是这个男人和这辆永久牌十多年的忠心耿耿。’

  宋钢扶着他的老式永久牌站在针织厂的大门口,这个刚刚失业的男人身披落日的余辉,目光凄凉地看着工厂铁栅栏门里黑压压的女工。下班的铃声响起,铁栅栏门打开以后;几百辆自行车、电动车和轻骑比赛似的冲了出来,铃声和喇叭声响成一片。这巨浪似的车流过去以后,宋钢看到了林红,仿佛是被海浪遗忘在沙滩上的珊瑚,林红在工厂空荡荡的路上独自一人走来。
  刘镇五金厂破产倒闭的消息顷刻之间传遍全城,林红是在下午的时候听说的,当时心里一沉,她的心情沉重以后再也没有轻松回来,她不是担心宋钢的失业,她担心的是宋钢如何去承受?林红走出了工厂的大门,走到宋钢身旁,仰脸望着一脸苦笑的丈夫,宋钢嘴巴动了一下,准备告诉林红他失业了。林红没有让他把话说出来,抢在前面说了:
  “我已经知道了。”
  林红看到宋钢的头发上有一小片树叶,心想他是骑车赶来时穿过树下挂上的,林红伸手摘下了宋钢头发上的树叶,微笑地对宋钢说:
  “回家吧。”
  宋钢点点头转身跨上了自行车,林红侧身坐在了后座上。宋钢骑着他的老式永久牌在我们刘镇的大街上嘎吱嘎吱响着,林红双手抱住他的腰,脸贴在他的后背上。宋钢感到林红的双手比往常更加热烈地抱住他,林红的脸蛋比往常更加亲密地贴着他,宋钢微笑了。

  回到了家中,林红走进厨房做起了晚饭,宋钢将自行车翻过来支在门口的地上,他拿出工具先是卸下了两个车轮,又卸下两个脚踏板和中间的三角架,宋钢将自行车全部拆卸下来,整齐地摆在地上,自己坐在小凳子上拿着一块抹布,开始仔细擦拭起了自行车的每一个部件。这时天色*暗下来了,路灯亮了,林红做好了晚饭,走到门口叫宋钢进去吃饭,宋钢摇摇头说自己不饿,他对林红说:
  “你先吃。”
  林红端着饭碗搬了把椅子也坐到了门口,一边吃饭一边看着坐在路灯下的宋钢,宋钢熟练地擦拭着自行车的部件,这样的情景她已经很熟悉了。她以前经常说宋钢对待自行车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这样的话她不知道说过多少次了,现在她又说了,宋钢嘿嘿地笑了,将擦拭干净的部件组装起来时,他告诉林红,他明天就要去寻找新的工作,他不知道新找到的是什么工作,是在什么时间上班和什么时间下班,他说以后不能再接送她了……宋钢说到这里站了起来,挺直了有些僵硬的腰,对林红说:
  “你以后要自己骑车上下班了。”
  林红点点头说:“嗯。”
  宋钢将仔细擦拭干净的自行车重新组装后,在轴承上抹上机油,用抹布擦干净自己的手,骑上去在屋门前转了两圈,没有再听到嘎吱嘎吱的响声,他满意地跳下车,又将座位压低了。然后他将老式永久牌推到了林红面前,让她骑上去试一试。林红已经吃完饭了,她手里端着给宋钢准备的饭菜。宋钢接过饭菜的时候,林红接过了自行车。宋钢在刚才林红坐的椅子里坐下来,一边吃着晚饭,一边看着林红在路灯下跨上自行车骑了起来。林红在宋钢面前骑了三圈,她说感觉很好,说这十多年的永久牌骑起来像是新车一样。宋钢发现问题了,他起身将饭碗和筷子放在椅子上,林红从自行车上下来后,宋钢再次将座位压低了,再次让林红坐上去试试,看到林红坐在车座上双脚同时踮着地,宋钢放心地点点头,他嘱咐林红:
  “你捏住刹车的时候,双脚一定要踮地,这样你就不会摔倒。”
或许您还会喜欢:
黄雀记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简介为了保持遗照的“新鲜”,祖父年年都要拍遗照。某天,少年保润替祖父取遗照,从相馆拿错了照片,他看到了一张愤怒的少女的脸。他不知道是谁,却记住了这样一张脸。有个年年拍遗照、活腻透了的老头儿,是谁家有个嫌贫贱的儿媳都不愿意看到的。祖父的魂丢了,据说是最后一次拍照时化作青烟飞走了。丢魂而疯癫的祖父没事儿就去挖别家的树根,要找藏有祖先遗骨的手电筒。 [点击阅读]
余华《兄弟》
作者:余华
章节:70 人气:2
摘要:《兄弟》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李光头的父亲不怎么光彩地意外身亡,而同一天李光头出生。宋钢的父亲宋凡平在众人的嘲笑声中挺身而出,帮助了李光头的母亲李兰,被后者视为恩人。几年后宋钢的母亲也亡故,李兰和宋凡平在互相帮助中相爱并结婚,虽然这场婚姻遭到了镇上人们的鄙夷和嘲弄,但两人依然相爱甚笃,而李光头和宋钢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也十分投缘。 [点击阅读]
太阳黑子
作者:佚名
章节:56 人气:2
摘要:第一章一月光灰蒙蒙地照在黑色海滩上,最明亮的那一阵子,还不如一些夜泳的女孩的身体皎白闪耀。今天的潮水是二十一点,所以,环岛路沿路海滩夜泳的人很多。因为夜色掩护了天空的变脸,等游泳的人们感到海水、天水忽然密集交混,才恓惶地扑爬上岸。海滩上响起一片被雨打烂似的、此起彼伏的呼应声。高高的海岸线上,环岛路蜿蜒。三个男人闯过红胶质的人行道,拉开刚停在黑色车道上一辆的士车门。 [点击阅读]
繁花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内容简介《繁花》是一部地域小说,人物的行走,可找到“有形”地图的对应。这也是一部记忆小说,六十年代的少年旧梦,辐射广泛,处处人间烟火的斑斓记忆,九十年代的声色犬马,是一场接一场的流水席,叙事在两个时空里频繁交替,传奇迭生,延伸了关于上海的“不一致”和错综复杂的局面,小心翼翼的嘲讽,咄咄逼人的漫画,暗藏上海的时尚与流行;昨日的遗漏, [点击阅读]
罗兰小语
作者:佚名
章节:74 人气:2
摘要:我流着泪写这些故事,为那把母“鸡”当做妈妈的孩子,为那被老师误解,被父母否定的孩子,为我们这一代失去了的天伦之乐。什么时候不再看到被亏待而流泪的孩子呢?什么时候重拾我们的天伦之乐呢? [点击阅读]
寻找罗麦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赵捷和李亦是好朋友。他们中学时不在一个学校,但每天下午放学之后及星期天,他们都同在市少年宫学习。赵捷学舞蹈,李亦学画。他们不知是在一个什么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认识了就成了好朋友。渐渐地,赵捷开始经常去李亦家玩儿。李亦从小丧父,家里就他一个孩子,母亲拉扯着他长大。李亦刚上中学时,母亲改嫁。继父是个老实人,与李亦的母亲在一个工厂里,是工程师。李亦和继父不怎么说话;因为长大了,跟母亲之间的话也少了。 [点击阅读]
无爱承欢
作者:佚名
章节:66 人气:2
摘要:近日来,论轰动全港的新闻,莫过于厉氏掌权人厉仲谋争夺一名六岁男童监护权的官司。案子还未开庭就已闹得满城风雨。事件一头是商业帝国的王,另一头却是……吴桐?何许人?城中各大八卦周刊、商业期刊连篇累牍报道,媒体要挖吴桐背景,结果此人身家白如纸,七年前未毕业时曾在厉氏实习,除此之外,她与金融大鳄厉仲谋无半点交集。狗仔转而想从孩子那儿下手淘八卦,厉氏公关部公文扼令媒介朋友自制,不要去打扰孩子的生活。 [点击阅读]
沧浪之水
作者:佚名
章节:93 人气:2
摘要:故事梗概我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一本薄书:《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书第一页是孔子像,旁边写了“克己复礼,万世师表”八个字,是父亲的笔迹。还有屈原,“忠而见逐,情何以堪”;陶渊明,“富贵烟云,采菊亦乐”等一共12人。父亲在我出生那年被划为右派。他只是凭良心替同事讲了几句公道话。因此,他被赶出县中医院,带着我来到大山深处的三山坳村,当了一个乡村医生。 [点击阅读]
白客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不管是一摸二摸还是三摸,孔若君都出类拔萃名列前茅。但愿不要有人一看到“摸”字就发生龌龊的联想,特别是“摸”和数字连在一起更容易引起伪道学家的佯愤。如今上过学的人都知道一摸二摸三摸是重大考试前校方对学生应试水平进行摸底的简称,全称应为第一次摸底第二次摸底第三次摸底,简称一摸二摸三摸。 [点击阅读]
芙蓉镇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小说描写了1963—1979年间我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当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农村经济开始复苏时,胡玉青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书记黎满庚支持下,在镇上摆起了米豆腐摊子,生意兴隆。 [点击阅读]
夜谭十记
作者:佚名
章节:63 人气:2
摘要:不负十年寒窗苦读,我终于赢得一个“洋翰林”的尊号,在一所国立大学的中文系毕业了。当我穿上黑袈裟样的学士服,戴上吊须绦的学士方帽,走上台去,从我们的校长手里领来一张金光灿烂的毕业证书,真是趾高气扬、得意忘形,以为从此以后,摆在我面前的就是青云直路、鹏程万里了。 [点击阅读]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作者:佚名
章节:49 人气:2
摘要:因为某些原因,我接触过很多精神病人。辩证点儿的说法是“至少在大多数人看来是精神病的人”。用词上我不想深究,这也不是必交的工作报告,就这么用吧。其实精神病人很好沟通,没想象的那么难。有相当数量的人逻辑上极为清晰——在他们自己的世界观里。当然,狂躁症的除外,那个得冒点儿风险——被打一类的,做好心理和生理准备就没大问题。我说的生理准备是逃跑。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