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做最好的自己 - 《》自序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李开复
  1998年8月,受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先生的委派,我来到北京,组建微软中国研究院并出任院长。虽然当时无数的人对在中国创办世界一流研究机构的做法持怀疑态度,但我自己却对这一目标充满了信心。我相信,只要汇集了海内外杰出华人的智慧,我们就一定能把研究院办成全球最出色的研究机构。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经过归国的海外华人专家和国内极富潜力的青年才俊的共同努力,我们成为了亚洲最优秀、最有影响力的研究团队之一。在2004年,美国MIT的《科技评论(Technology Review)》把微软亚洲研究院评为“世界上最‘火’的计算机研究机构”。
  2000年8月,一纸调令,微软将我召回总部,任命我为全球副总裁,负责开创一个重要的产品部门。然而,虽然身在美国,但五年来我时刻关注着在中国所发生的一切,时刻牵挂着那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以及和我血脉相通的炎黄子孙。
  在北京工作的那两年,每一天都带给我无比的振奋,每一刻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回忆。尤其是大学校园里的那些莘莘学子更是让我难以忘怀。曾记得清华园里的激情演讲,曾记得未名湖畔的尖峰对话。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地,我所走过的每一个校园、我所遇到的每一个年轻人,都让我感慨万千。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朝气与活力,也看到了不安和躁动。我希望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成功经验,可以为年轻人提供思想和方法上的帮助。就是这份责任感驱使着我,在家居美国的五年里我先后回国15次,做了50场演讲,写了4封“给中国学生的信”,并创办了一个专门与大学生交流的公益网站“开复学生网(www.kaifulee.com)”。
  2004年11月,人民出版社的李朱编辑,到“开复学生网”发帖子,问我:“李开复博士,可否为中国青年写本书?” 于是,在10个月的时间里,几经反复,终于完成了这部20万字的书稿,也完成了我要为中国青年写一本书的愿望。
  中国的青年非常优秀,但是中国的学生非常困惑,因为他们面对着高期望的父母、习惯于应试教育的学校和老师和浮躁的社会心态。如果能够有过来人帮他们指路,让他们能走得更踏实、更精确一些,他们将成为中华民族更上一层楼的最大动力。
  中国的青年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能够接受先进完整的教育、能够有条件专心读书并且拥抱了信息时代的骄子,他们应该成为融会中西的精英。但是,他们虽然有幸出生在能够自由选择的时代,但是时代并没有传授他们选择的智慧。
  我出生于热爱祖国的中国家庭,受教于崇尚自由的美国学校,是一个跨中西文化的代表者。我曾指导过勤奋的中国学生和积极的美国学生,看到了一个集合中外优势的机会。作为一个充分体验过中西方文化特点的炎黄子孙、融会了中西方文化特点的典型代表,我愿意、也自信有能力为那些渴望成功的中国青年提供帮助,帮他们远离困惑,走向卓越。
  我希望中国青年可以从这本书中理解“人人都可以成功;我可以选择我的成功”,希望他们能够成为
  一个运用“成功同心圆”法则均衡自己的价值观、态度、行为的人;
  一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
  一个既有勇气又有胸怀,既有理智又有激情,既自信又谦虚,既聪慧又善于表达的人;
  一个追寻理想和兴趣、终身学习和执行、深谙与人相处之道的人;
  一个能够从思考中认识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表达中锻炼口才、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兴趣中攫取快乐、从追求中获得力量的人;
  一个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的人;
  一个“拥有选择的智慧”,并用智慧选择成功的人;
  一个融会中西的国际化人才;
  一个最好的自己。
  其实,这本书里的许多想法都是我在过去的文章或信函中表达过的。而且,如果由职业作家来写本书,语言和文字一定能更加流畅、更加生动。但是,我自己总有一种提笔写作的冲动,因为我相信自己在青年一代中有一定的影响力,我希望能尽力帮助他们。
  我深信,读者无法理解的说教或难以产生共鸣的案例是不可能被读者接受的。在年轻人看来,发生在成功者身边的故事最值得学习和品味,最容易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如果说我的写作还有某些特点可循的话,那就是,我更倾向于用缜密的逻辑和真实的案例(而不是枯燥的说教)来阐释成功的秘诀。虽然这本书不是一本自传,但是在本书中,也有许多发生在我身上的有意思和有价值的事情。

  我把这本书献给我深爱的祖国,献给渴求进步的青年一代。因为我深信:
  惟有更多的青年找到了自信和快乐,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中华民族才能够拥有更加辉煌的未来。
  我把这本书献给我高龄的母亲,并谨以此书纪念我敬爱的父亲。这些年来,父母的教导我时刻牢记在心,父亲希望撰写《中国人未来的希望》的遗愿也时刻在鞭策和鼓励着我。但愿此书能实现父亲的遗愿——中国的青年一代不正是父亲所说的“中国人未来的希望”吗?!
  在这本书的写作、编辑和出版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热情的鼓励和无私的帮助。在此,我要感谢黄勇、李朱、周虹、王咏刚、贾兰和陈燕玲为完成这本书所做的工作,感谢凌志军让我采用他书中的部分案例,也感谢在这一过程中所有曾给予我帮助和鼓励的人们。
  “不虚度此生,就是我的成功”
  曾经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的潘锦辉是一个典型的女才子。在清华大学电子系读书时,她就天资过人,同时又兼具诚恳、谦逊等品德。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时,潘锦辉用她灵活而敏锐的思维方式以及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赢得了李世鹏等资深专家的一致好评。后来,潘锦辉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斯坦福大学深造,并有机会在许多国际知名的大企业中工作。
  在常人眼里,潘锦辉的人生旅途可谓一帆风顺,但潘锦辉自己却不这么想。她常常问自己:成功究竟是什么?难道学业和事业上的一帆风顺就是最大的成功吗?难道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名和利就是最大的成功吗?如果成功只有一种定义,那么,自己多年来拥有过的许多美好的憧憬和设计又该如何实现呢?
  有一天,一位学长无意间问潘锦辉:“你到底对做什么感兴趣呢?”这句话一下子点醒了潘锦辉,令她在一瞬间明白了许多:成功之路有许多条,成功的定义也有许多种,只要在理想的指引下,真正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就是一种成功,就应该为此感到自豪和快乐。
  从此,潘锦辉积极投入到了乐观、充实的人生当中。
  工作时,她总是尽力做到自己的最好。每进入一个新领域,她都会无比兴奋,因为可以从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经验和知识,学到与不同的人相处、合作的技巧。这样,在新的挑战来临时,她总能做好充分的准备,让自己离既定的人生目标又近一步。
  业余时间里,她在美国欣欣教育基金会担任项目负责人和区域负责人,帮助中国贫困山区建学校、办教育。在做义工时,即使是琐碎的小事,她也要尽量做好。在这一过程中,她认识了许多来自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人,有的是成功的投资家和创业家,有的是普通的职员和退休老人。大家在这样的工作中获得的快乐和成就感,丝毫不少于在日常工作中的所得,更重要的是,这种快乐和成就感并不会因为每个人身份和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潘锦辉说:“现在的我,经过了许多顺境和逆境,虽然不知道在别人眼里算不算成功,但却更加自信和快乐。因为我学会了把远大的理想变成具体的奋斗目标——做好每一件事,快乐每一天。我不能确定自己将来能否获得许多人推崇的名和利,但对我而言,成功就是不断地超越自己,让自己的人生快乐、充实、有意义。事业进步是成功,给家人快乐是成功,广交朋友是成功,能对他人有所帮助是成功。成功并不遥远,不虚度此生,就是我的成功。”
  成功,一个既简单又复杂,既平实又玄妙的字眼。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东西方的无数先贤为了悟透成功的真谛而皓首穷经;在纷繁的现代社会中,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或世俗、或理想抑或是有个性的成功而奔波忙碌。人人都在追寻成功,但却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
  到底什么是成功?
  成功究竟能带给人们什么样的满足和体验?
  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应当如何追寻成功?

  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经常令青年一代陷入迷茫和痛苦之中……
  ? 有的人见到社会上一夜暴富或一步登天的例子,就希望自己也能用速成的方式获得地位和金钱。为了达到速成的目标,他们经常在“零和竞争 ”中伤害他人甚至危害社会。
  ? 有的人虽然考上了名牌大学,但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中学时代名列前茅的感觉。在大学校园里,面对实力不俗的众多优秀学子,他们惘然若失,甚至深感自卑,对自己的学业和前途丧失了信心。
  ? 有的人从小就处于被动状态,读书、选学校、选专业等等完全听命于父母和老师。这些人不知道何为积极主动、何为自觉和自主,除了盲目的竞争、攀比以外,他们惟一可做的就只有虚度光阴了。
  ? 有的人考上大学之后,突然发现,可以由自己支配的时间骤然增多,但不知道应该如何管理时间、如何控制自己。这些人常因为对自己要求不严或交友不慎,沉迷于网络游戏等不良习惯之中,最终既荒废了学业,又耽误了前程。
  ? 有的大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致索然,对校园生活也提不起兴趣,他们明知自己不喜欢或不适合所学的专业,却既没有勇气改变现实,也没有胸怀接受现实。
  ? 有的大学生面对校园里流行的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如经商、创业、出国、从政等等,感觉无所适从或者人云亦云、朝秦暮楚,完全丧失了自己的立场和主见。
  ? 有的大学生把自己封闭在校园的围墙之内,他们不了解社会现实,对社会实践和就业深感恐慌,或者在求职时眼高手低,屡屡碰壁后又对自己在校园里虚度光阴的做法自责不已。
  ? 还有许多年轻人无法处理好正常的人际关系,当自己在学习、生活或感情方面遭受挫折的时候,就会由此消沉下去,甚至走向极端(杀害同学的马加爵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抱憾终生。
  每个青年都向往成功,每个学生都企盼成功。有时候,成功好像近在咫尺,有时候,成功又似乎遥不可及。
  几年来与中国各地大学生的面对面交流、与无数年轻人的网上沟通,令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的青年一代经常会走入一元化成功的误区无法自拔,他们迫切需要关于成功的指导和帮助,并希望学到真正有效、切实可行的成功法则。
  我写作本书的目的就是要为青年一代提供最真挚的帮助和最有效的指导。我愿意和广大青年读者一道,探索成功的奥秘、寻找通向成功的道路。但在展示和讲解具体的成功法则之前,需要先探讨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话题: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成功=管人?
  我在中国工作的时候,认识了很多中国学生。其中有位来自名牌大学的同学,成绩优异,智商和情商都非常出众。
  有一天,这个学生问我:“开复博士,我希望自己能像您一样成功。根据我的理解,成功就是管人,管人这件事很过瘾——尤其是在每次发放薪水时,管理者一定会有大权在握的感觉。那么,我该怎么做才能走上管理者的岗位呢?”
  我问他:“你认为,成功到底是什么呢?”
  他回答说:“成功就是有财富、有地位,成功就是做领导、做管理。”
  我没有想到,一个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对成功的认识竟然如此片面和肤浅。而中国社会历来也有个通病,就是希望每个人都按照一个模式发展,衡量每个人是否成功时采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标准:在学校看成绩,进入社会看名利。
  我并不排斥将成绩或名利视作成功的标准之一,但同样有价值的成功标准还有许多种,不能因为强调成绩、名利而忽视了其他因素,更不能因为推崇某一种成功模式而堵死了所有其他通往成功的道路。
  片面追求成绩或名利、限定成功方向的做法是典型的一元化成功模式,对青年一代的负面作用相当大。一旦走入一元化成功的误区,就会因为急功近利和目光短浅而忘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忘记了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价值和责任。即便最终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名和利,也不一定能体验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在我看来,一元化的成功模式有两个极为明显的弊端:
  首先,一元化的成功会让许多人失去正确的奋斗方向。
  在一元化成功模式的影响下,即便是某些最优秀的人,也往往不甘心于“自我评价”和“自我激励”,他们时刻企盼着成为世俗评价体系中的“成功人士”,一旦遇到大的挫折,或是遭到机遇和命运的捉弄,就会逐渐丧失自信和快乐,甚至有可能就此走向迷茫或消沉。

  还有85%的成功机会
  有位学生曾发封信给我说:
  “2004年7月9日,我收到了某重点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的录取通知书,整个村庄的人都为我高兴。但我自己明白,这一结果与我的既定目标清华北大之间还有不小的距离,这根本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我现在是多么困惑、烦恼和无助啊!我的上帝呀,我知道我这是在堕落,可我又能怎样呢?”
  我回信是这样写的:
  “一个优秀、努力、自信、自觉的学生,进了名牌大学,他能取得成功的概率也许是90%,进了其他重点大学,概率也许会降到85%,进了普通高校,这个概率也不会低于80%。
  “但是,一个没有良好的价值观,没有正确态度的学生,即便进了名牌大学,他的成功概率也一定是零。
  “我自己当初申请大学时,最想进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都没有录取我,结果,我去了哥伦比亚大学。但我并没有选择自卑和沮丧,我很好地把握住85%的成功机会,在学业和事业上都做出了很好的成绩。
  “祝愿你把握住85%的成功机会,不要成为一个自暴自弃的人。”
  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成功的标准也不止一个。在与他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固然是成功,但有勇气不断超越自己、不断超越过去的人,为什么就无法跻身于成功者的行列呢?如果只知道被动地接受世俗化的成功标准,就只能在人云亦云的氛围中迷失自我,盲目地选择那些并不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或是像这位高分考入重点大学的学生那样,为自己戴上沉重的精神枷锁。
  其次,一个崇尚一元化成功的社会一定是不完整、不均衡的,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都很难体会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在一元化的视角下,如果仅以“成绩”和“名利”来衡量个人、团体乃至社会的成败,那么,这个社会上99%的人都无法跻身于成功者的行列。毕竟,在学校中考得高分的只能是少数人;在工作中晋升为领导或成为亿万富翁的也只能是少数人。这些人固然在自己的奋斗方向上取得了成功,但其他人都是失败者吗?例如,那些不善于死记硬背、却能在实践中一展身手的学生,那些缺少一些领导才华、却能在特定领域深入钻研的技术专家,还有那些不喜欢追名逐利、却能在知识的天地里自由驰骋的学者,我们能说他们都是失败者吗?
  如果一个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只承认少数几类成功者,那么,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了不俗业绩却无法获得社会认可的人就很难体会到真正的快乐,这个社会中有勇气从事那些寂寞、枯燥但却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的人就会越来越少。这样的社会很难达到均衡发展的状态,也很难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走到世界的前列。
  真正的成功有很多种:它可能是创造出了新的产品或技术,可能是取得了突破性的科研或学术成果,可能是因自己的行为而给他人带来了幸福,可能是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找到了最能使自己满足和快乐的生活方式。同样,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令人羡慕的名望和财富也是一种应当被尊重和认可的成功。
  一句话,多元化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成功,尊重并鼓励年轻人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成功道路,以便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实现他们各自的价值——这才是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
  在多元化成功的视角下,衡量成功的标准有很多种——可以是一个人的地位和财富,也可以是一个人的创造力和影响力,可以是一个人对他人的帮助或贡献,也可以是一个人在自身基础上的提高和超越……但无论对于哪一种类型的成功来说,最根本的衡量标准都应该是:
  该行为是否对社会、对他人或对自己有益,是否能让一个人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己,并由此获得最大的快乐。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不同类型的成功人士是如何理解并追寻最适合自己的成功的。在图1-1中,列出了几位成功者的代表人物,他们所拥有的名望、地位或财富差别极大,但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了令自己满意的成功。
或许您还会喜欢:
穷人缺什么
作者:佚名
章节:174 人气:0
摘要:——《穷人缺什么》的启示黄奕在google上输入“弱势群体”搜索,0.09秒内出来122万条,可见这已不是个生僻的词。那么什么叫弱势群体?从一般意义上看,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经济十分困难的人群。他们因为贫穷致使孩子辍学、有病无法医治,许多人的理想无法实现。于是有不少专家学者和作家,写了不少帮助人脱贫致富的书,诸如《教你如何致富》《用最少的钱赚最大的利润》《三年成百万富翁》之类。 [点击阅读]
穷爸爸富爸爸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0
摘要:这就是你所需要的学校真的让孩子们准备好应付真实的世界了吗?“努力学习,得到好成绩,你就能找到高薪并且伴有很多其他好处的职位。”我父母过去常这么对我说。他们的生活目标就是供我和姐姐上大学,觉得这样我们就有了在生活中获得成功的最好机会。 [点击阅读]
第五项修炼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0
摘要:赵耀东人类的历史于本世纪最后的十余年中,起了巨大的变化——象征世界两极化的柏林围墙于一九八九年倒了,东欧各国政权的变化速度和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政治上,由两大强权领导的民主和集权对垒的局势不再。于全球各地崛起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如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亚太经合组织等,突破既有国界的限制,代替传统政治势力,成为主导世局的力量。 [点击阅读]
管理小故事
作者:佚名
章节:66 人气:0
摘要:一、用人之道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点击阅读]
约会倍增术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引言你在这本书里所学到的东西都是我花了几年时间才得到的。你可以把此书当作百科全书使用。它是一本参考手册,而不是小说。使用它的最好方法是通读它,找出你关心的部分,着重看你想要了解到想法或者提高的技巧。之后把这些部分抄写或者打印出来,以便重温和练习。把妹,不像打开电灯开关那样简单。把妹,就像试图学习乐器。需要的是练习。起初也许一切一团糟,而且有时你的练习并没有让你带来提升。 [点击阅读]
肯定自己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从吃完晚饭,你就一直在打电话,叫一遍不听,叫两遍不听,叫三通不听,直到我吼:“你要打电话,就出去打!”砰地一声,你居然真冲出门去。外面正下着大雪,奶奶赶紧跑去看门边的衣柜,惟恐你没披外套。妈妈趴着窗子张望,看你是往哪个方向跑。我则愕然地坐在客厅,想起电影“绳索”中的一幕:淳于意对着自己“爱之深,责之切”的徒弟喊:“你给我滚出去!”那跟在师父身边十几年的徒弟,居然真卷起铺盖扭头就走。 [点击阅读]
自私的基因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序言虽然黑猩猩和人类的进化史大约有99.5%是共同的,但人类的大多数思想家把黑猩猩视为畸形异状、与人类毫不相干的怪物,而把他们自己看成是上升为万物之主的阶梯。对一个进化论者来说,情况绝非如此。认为某一物种比另一物种高尚是毫无客观依据的。不论是黑猩猩和人类,还是蜥蜴和真菌,他们都是经过长达约三十亿年之久的所谓自然选择这一过程进化而来。 [点击阅读]
色眼识人
作者:佚名
章节:73 人气:0
摘要:乐嘉自白许多人既不了解我本人,也不熟悉我所投入工作的使命和意义,他们或者把我捧上天,或者把我批得一文不值。关于我的讲台生涯,我走过一条什么样的路,有一天我会告诉大家。我的这段故事可能会激起人们的好奇,也可能会引起评论者的品头论足。 [点击阅读]
菊与刀
作者:佚名
章节:63 人气:0
摘要:关于作者本尼迪克特,我们知道的不多。据已查到的资料,她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1887年6月5日生于纽约。其父弗里德里克•S.弗尔顿是位医生,在她两岁时去世。其母伯特里斯•J.(夏特克)弗尔顿靠教书养家。1909年,本尼迪克特从瓦萨尔学院毕业,获文学士学位。次年赴欧洲,游历了瑞士、德国、意大利和英国,回国后曾执教于加利福尼亚的某女子中学。 [点击阅读]
落网佳人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楔子“月老、月老!”主管生死簿的地府判官气喘吁吁地进了月下老人的仙居。“啥事这么慌张?判官大人,坐下来歇口气,喝口茶再慢慢说吧!”月下老人捻捻白须,气定神闲地说。他现在哪有闲情逸致喝茶呀!“咱们阎罗殿──出了点小纰漏,所以……我想借你老人家的姻缘簿查查。”“嗯,这个──”月下老人沉吟了一会儿。 [点击阅读]
蓝海战略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前言本书是友谊、忠诚和相互信赖的产物。正是友谊和信任激发我们探索本书所表述的主要思想,并最终完成了写作。20年前,我们在课堂相遇——一个是教授,一个是学生。从那时起,我们就一直一起工作,犹如同一条下水道里的两只湿老鼠。因此,本书不是思想的成功,而是友谊的成功,并且我们发现友谊比商业世界的任何思想都更有意义——因为我们不是孤军奋战。 [点击阅读]
血酬定律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0
摘要:“血酬”和“命价”这两个词,来自本书两篇文章的题目。这两篇文章排在前边,却是最后写出来的。文章谈到了生命与生存资源的交换关系,描绘了一些凭借暴力建立的规矩,提到了计算血价和命价--钱与命的兑换率--的基本思路。在中国历史上,大量资源和财富是依据杀戮和破坏能力分配的,破坏力直接打造了社会结构,直接决定着各个社会集团的社会地位和权利义务边界。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