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追忆似水年华 -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普鲁斯特,何止一个世界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by徐和瑾
  初识普鲁斯特,是上世纪70年代末在法国格勒诺布尔第三大学(现为司汤达大学)进修之时。当时文革刚结束,赴法国进修的教师由全国考试选拔,先考笔试,后考口试,我这个文革前在上海外国语学院进修了两年法语的俄语教师,有幸跟我的法语启蒙老师一起入选第一批十人名单。
  进修时读到普鲁斯特作品片断,对其长句印象深刻。当时觉得搞文学对知识面要求颇高,就准备从事法语语言方面的研究,把法语文体学作为研究方向。对文体的看法中,有一种“偏离说”,认为文体是对语言规范的偏离,法国诗人瓦莱里(Valéry)、法国文体学家皮埃尔•吉罗(Pierre Guiraud)、奥地利文体学家莱奥•息匹茨(Leo Spitzer)均持此论。普鲁斯特的句子,对法语常规语言的偏离十分明显,可以作为我文体学研究的良好材料。回国后,写了介绍普鲁斯特的长文,题为《马塞尔•普鲁斯特》,经林秀清老师推荐,刊登在《外国文学报导》(1982年第2期)。这篇在当时属较早的介绍文章,后又原封不动地入选老系主任杨岂深先生主编的《外国文学名著欣赏》第七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不过,因当时批判精神污染,要我加了一段文字,批判普鲁斯特认识论中借鉴法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格森的“直觉”。在教学中,法语专业三年级精读课的教材使用《法国实况》(La France en direct)第四册,均为法国文学作品选段,其中普鲁斯特的作品选自《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在斯万家这边》,有讲马德莱娜蛋糕唤起无意识记忆的“记忆的机制”,有描述贡布雷的“圣伊莱尔教堂的钟楼”,还有“樊特伊的小乐句”。四年级精读课教材由我自编,收入普鲁斯特小说第一卷中叙述者去看望外叔公时巧遇穿粉红色*连衣裙的女士即奥黛特的那段,其译文和文体分析不久后作为“课文讲解”的系列文章之一刊登在《法语学习》上(1985年第1期),只是“外叔公”错译成“舅公”。应该说,当时对普鲁斯特的理解还相当肤浅,也并不全面。
  1983年,河南人民出版社来我系组译一套外国作家传记,我承译法国作家莫罗亚的《普鲁斯特传》(原名《寻找马塞尔•普鲁斯特》),1984年底完成上半部分,1986年9月全部译完。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众多问题,请教在格勒诺布尔第三大学进修时的老师雅克•肖谢拉斯(Jacques Chocheyras)先生,他则给我介绍他的老同学、当时任巴黎第三大学普鲁斯特研究中心主任的让•米伊(Jean Milly)先生。米伊先生在普鲁斯特小说书名的翻译、创作的特点、手稿的研究等问题作了十分详细的答复。这部传记虽说发表于1949年,是论述普鲁斯特及其作品的第一部传记,其中用三分之一的篇幅来分析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因此至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可作为普鲁斯特研究的入门书。分析中除谈到无意识记忆即普鲁斯特的回忆方式,还谈了小说中使用的隐喻即联想、普鲁斯特的爱情理论,以及这部基本上没有故事情节的作品中经常使用的幽默。收到译稿后,出版社先说要跟译林出版社的小说全译本同步出版,后来索性*渺无音信。
  在译完这本传记后不久,译林出版社派编辑来我系,谈论《追忆似水年华》的翻译工作,并说后几卷的译者尚未确定。我虽说很想参加这一工作,但因跟这位编辑并不相识,不敢贸然毛遂自荐。不过,没过多久,这位编辑来信联系,希望我承译半卷,是第四卷还是第七卷则由我选择,最后确定由我翻译第七卷的上半部分。后来得知,我能心想事成,是同事陆谷孙的大力推荐。翻译中理解问题不少。1988年上半年,乘去巴黎第七大学教授汉语的机会,当面请教米伊先生。不巧的是,他当时在美国一所大学任教,等学期结束他回到法国,约好在他家里见面。我的问题从上午9点一直问到12点,虽然尚未问完,也不好意思再问下去,只好匆匆告辞。在巴黎时,米伊先生主持校勘的《追忆似水年华》新版本已由弗拉马里翁(Flammarion)出版社陆续出齐,他陪我去出版社,并请该社寄一套给我。与老版本相比,这一根据普鲁斯特的手稿重新校订的新版本有不少修改,特别是对作者生前未能定稿的后三卷。另外,七星丛书版也开始出新版本,但当时只出了三卷。收到这套书后,我建议译林出版社根据这新版本修改中译本。出版社虽然觉得建议有道理,但考虑到工作量过大,会影响原定的出版计划,最后只能放弃。 1990年,小说的翻译工作全部完成,中译本出版的新闻发布会定于11月初在北京举行,在我的提议下,米伊先生应邀参加,并在北京、武汉和上海作巡回讲座。我写好发言,准备参加会议,但这时查出患有鼻咽癌,必须立即进行放疗,无法赴会。米伊先生来沪作讲座时,我去听了,后又去宾馆看望他。他请我著文评述中译本,该文题名为《的汉译》,发表于1992年的《普鲁斯特学刊》。

  1996年,因《普鲁斯特传》迟迟未能出版,就求助于译林出版社,该社表示同意,并立即向法方购买版权,在得知浙江文艺出版社已捷足先登之后,译林的编辑韩沪麟马上把这一消息告诉我,要我尽快与浙江文艺取得联系。该社编辑王雯雯收到我的信后当即作了答复,该社在看了我的第一章译稿后和我签了合同。我又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对译稿进行校阅和修改。责编是毕业不久的中文系研究生,虽不懂法文,但为了编辑该书,把《追忆似水年华》的中译本读了三遍。看完我的译稿,提出了十几个问题,写了七八张信纸。书出版后,我又通读一遍,觉得排印错误不多,从编辑角度上看令人满意。只是在“译后记”中,我提到的“巴黎三大教授” 米伊和“巴黎四大教授”邦卡尔,变成了“巴黎三大教授之一”和“巴黎四大教授之一”,虽说我在校样中曾将“之一”删掉。在系里跟陆谷孙谈起此事,在觉得好笑之余,他也向我指出,产生这一误解,跟我过于简略不无关系,我也觉得不能过多责怪青年编辑,据说该编辑也对此后悔不已。不过,我感到遗憾的是,出版社起初同意书后附有小说的内容提要,但最终却并未采用。我提出这一建议,是觉得此前介绍普鲁斯特小说的内容提要都写得不够理想。不久后为1999年版的《辞海》撰写“追忆似水年华”的条目。对叙述者和阿尔贝蒂娜的恋爱,我是这样写的:“第二次去巴尔贝克后,他把阿尔贝蒂娜带回家住,但经常怀疑她是同性*恋,使她不辞而别”。等辞典出版后一看,已改成:“后决定娶她时,她却不辞而别。”(第1269页)其实这时叙述者并未“决定娶她”,而是“决定跟她分手”。(参见米伊先生序,载拙译《在斯万家这边》序二,第23页)“内容提要”的必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在翻译这部传记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编写了五六万字的内容提要后,觉得译林出版社的译本,虽说在翻译前搞了详细的人名、地名译名表,但在译名上仍存在众多不统一的地方。另外,人名中有名有姓的已收入译名表,无名无姓的却并未收入,如奥黛特的舅舅、英国富翁、贡布雷修道院院长等,一些人物的绰号也没有收入,至于文艺作品名以及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术语,则根本没有搞译名表。对这一问题,以及译本依据的法文版本陈旧的问题(这时七星丛书版的新版本也已出齐),我向译林出版社作了反映,希望在再版时能考虑解决这些问题。出版社领导对此表示认同,并觉得该书由15人合译,在译文风格上也不统一。2001年底,该社编辑韩沪麟跟我联系,希望我独自承担重译这部巨作的任务。请我翻译此书,一是因为我长期担任法语专业高年级精读课的教学任务,在法文理解上有优势,二是因为我当时已参加普鲁斯特之友协会,并被聘为巴黎第三大学普鲁斯特研究中心通信研究员,对国外普鲁斯特研究的情况比较熟悉。2002年初,我去译林出版社商讨此事,谈了自己的设想,认为翻译这部小说应作点学术研究。当时虽说刚跟上海译文出版社签订编写《新法汉小词典》的合同,但出于对普鲁斯特作品的喜爱,还是初步同意承译其小说,等确定翻译所依据的法文版本后再签署正式合同。

  同年3月,我应邀去法国拉罗谢尔大学任教,米伊先生刚在离该市不远的夏特拉永(Châtelaillon)市海边买了一幢房子。去看望他时,我直截了当地问他:是否能证明他主持校勘的弗拉马里翁出版社的版本最佳?没过几天,他送来两篇文章,主要论述各种版本的区别,特别是后三卷各校勘本的区别,以及他主持校勘的版本的特点。翻译所依据的版本虽已确定,但鉴于七星丛书版的影响,决定在译本中注出与该版本的区别之处,第一卷译完后算了一下,只有二十几处,主要是分行、接排、书名的字体等问题。
  2002年的“山楂花日”,安排在5月11日和12日两个双休日,由普鲁斯特之友协会组织。走出伊利埃-贡布雷火车站,不久就看到一张地图。在翻译《普鲁斯特传》时,看到书中说côté(边)这个词在乡下的意思是“路”,所以把《在斯万家那边》改译成《斯万家之路》。这时看到地图,只见左面上方标出“盖尔芒特那边”,下方标出“斯万家那边”,心里豁然开朗,感到还是应该像译林的译本那样译,但又觉得都译成“那边”没有区别,应把“斯万家”称为“这边”。这个困惑多时的问题轻而易举地得到了解答。在两天的时间里,我们在协会秘书长米蕾伊•纳蒂莱尔(Mireille Naturel)女士的带领下,参观了“盖尔芒特那边”的维尔邦城堡,还有“斯万的花园”卡特朗牧场,牧场周围是英国山楂树篱,当时正值白色*和粉红色*山楂花盛开之时。山楂树篱在春天开花,犹如过去在马利亚月(即5月)初领圣体的姑娘,因此自1935年以来,普鲁斯特爱好者于每年5月来此朝拜,“山楂花日” 的名称由此而来。此外,还参观了维耶维克的钟楼、圣埃芒的教堂、米鲁格兰一个墙面砌有巨石的房屋以及伊利埃-贡布雷的圣雅克教堂,即小说中的圣伊莱尔教堂。当然,还有莱奥妮姑妈之屋,即普鲁斯特博物馆所在地。当然,普鲁斯特笔下的贡布雷,已经过系统的改造,跟伊利埃-贡布雷的地貌大相径庭,如圣伊莱尔教堂的一些珍宝,就是从其它教堂“搬来”。况且,自1881年哮喘首次发作之后,马塞尔•普鲁斯特就不再来此度假。这次参观的所见所闻,后整理成文发表。(《外国文艺•译文》2005年第1期)
  经过一年半的工作,《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在斯万家这边》终于在2004年脱稿,并于翌年出版。这是怎样的一部作品?米伊先生在给弗拉马里翁出版的小说新版本总序(即拙译本中“序二”)中首先提出这个问题,并认为这部作品是社会小说、心理小说、自传体小说、教育小说、文学论著、象征主义作品、为同性*恋辩护的著作等的总和,因为这是部巨作。在第一卷中,作者首先展现叙述者马塞尔追忆似水年华的方式,即无意识回忆,后又叙述斯万在马塞尔出生前的一次恋爱经历,阐述了作者的爱情理论,如嫉妒和遗忘在爱情中的作用。不过,在我看来,小说中不少精彩片断都跟文学和艺术有关,从某种角度上看,普鲁斯特在指引我们欣赏艺术作品。这里有斯万热恋时听到的“小乐句”,即樊特伊《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的行板,也有他失恋时在圣欧韦尔特侯爵夫人府最后一次听到樊特伊奏鸣曲时的感受。斯万爱上奥黛特,是因为他发现她跟波堤切利画的西坡拉相像,绘画作品成了他们恋爱的“大媒人”。而在“贡布雷”中描写睡莲的那段文字,则是忠实描绘莫奈以《睡莲》命名的系列油画。斯万在去圣欧韦尔特侯爵夫人府时联想到的威尼斯督治府的巨人阶梯,就在叹息桥旁边,可惜2002年去该地旅游时并不知道,与其失之交臂。而叙述者少年时想去却因病没有去成的佛罗伦萨老桥,那次去时其实已近在咫尺,导游带我们去购物的商店就在阿尔诺河旁边,并且在商店里待的时间长达一个多小时。读过普鲁斯特的小说,在旅游中肯定不会错过这些精彩景点。

  在第一卷的翻译过程中,得到了法国朋友的大力支持。原准备请尼斯大学法国文学教授克里斯蒂安娜•布洛-拉巴雷尔女士帮助解答疑难问题,她也一口答应,并立刻买来《在斯万家这边》的法文本,但考虑到她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和杜拉斯研究工作,就改请米伊先生帮忙。一卷译完,问题竟提了600多个,虽说大部分问题只须由他在我提出的两种理解中选择正确的一种,但也花费了他很多时间。当时,我觉得伊利埃-贡布雷的一些照片对理解小说有帮助,就向普鲁斯特之友协会秘书长米蕾伊•纳蒂雷尔女士提出要求,希望能将照片用作中译本的插图。她要我先征得协会会长让-皮埃尔•昂格雷米(中文名杨鹤鸣)先生的同意。昂格雷米先生收到我的信后,于2003年10月初给我打来电话,表示同意,对我的翻译工作进行鼓励,并说他是中法文化年的法方主席。会长开了绿灯,秘书长亲自在普鲁斯特博物馆里拍了20多张照片,于2004年2月寄来,供我的译本免费使用。最近,昂格雷米先生又寄来邀请信,请我参加今年11月份在伊利埃-贡布雷召开、由法国中央大区博物馆协会组织的“中央大区欢乐博物馆日” 活动,并作30至40分钟的发言,谈普鲁斯特小说的汉译。在翻译中,也得到国内同行的帮助。书中谈到法布尔的《昆虫记》时提到一种蜂,原文为guêpe fouisseuse,法汉词典中均查不到,译林出版社的老译本译为“土居的蜂”(第125页)。这时得知花城出版社出版了由昆虫学家校阅的新版本,但在上海的书店未能买到。多亏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翻译家李玉民先生帮忙,请花城出版社寄来十卷本的《昆虫记》中译本,终于找到这种蜂的大名:泥蜂。而关于夏多布里昂描写的无意识回忆,是看了广州外语外贸大学教授程依荣先生寄来的三卷本《墓后回忆录》之后才有了确切的了解。罗新璋先生则寄来他在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红与黑》译本,书后附有十多篇评论文章,供我参考,并祝我的“普译普照大地”,以资鼓励。自古文人相轻,但我看到的却是文人相助。翻译普鲁斯特,却 “译”出了一个和谐世界。
  译完第一卷后,得首先完成最早签约的《新法汉小词典》。另外,上世纪初在俄语教研室的同事夏仲翼,请我为他主编的《大辞海•外国文学卷》编写法国文学的条目,除修订《辞海》原有的150多个条目,尚须增加300个条目,由我一人完成。原以为这一工作不会花费很多时间,结果用了四五个月时间才编完。这两个工作虽说费时颇多,但也不无裨益。词典虽“小”,却收词4万,词组、短语也大多囊括其中,编完后得益匪浅。另外,如果说在译第一卷时,小说中提到的法国作家中还有不少 “陌生人”,现在译第二卷,书中出现的法国作家都已是“老相识”,作注也只须参阅自己编的条目。第二卷开始时,叙述者终于获准去看贝尔玛演的戏,展现的是戏剧世界;而马塞尔的父亲邀请大使德•诺普瓦先生来家里吃晚饭,则谈论了外交界的种种趣事。当然,还有对书中作家的评论,对事物充满哲理的看法等等。我希望第二卷以及其后各卷能尽快译完,把普鲁斯特展现的各种精彩纷呈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
  桃花按:徐老师是个典型的老一辈学人,有不虚度时光的雄心。他的法文和中文功底都上佳,做人、做事极为踏实、负责。在第一卷重印、第二卷出版的时候,重读他这篇文章,觉得还是非常感动。
  目前,他的第三卷也在编校中,不出意外年底可以出版。以后至少可以保证一年一卷的速度来出版。
  实际上,徐老师为此付出的精力远远超出一般读者的想象。第一卷重印的时候,他重读全文,把从头至尾又校订了一遍。第一卷重出之际,法国普鲁斯特研究专家让·米伊先生修改了之前所写的序言,他主动译出新序言放在正文前面。
或许您还会喜欢:
尼罗河上的惨案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第一章(1)“林内特·里奇维!”“就是她!”伯纳比先生说。这位先生是“三王冠”旅馆的老板。他用手肘推推他的同伴。这两个人乡巴佬似的睁大眼睛盯着,嘴巴微微张开。一辆深红色的劳斯莱斯停在邮局门口。一个女孩跳下汽车,她没戴帽子,穿一件看起来很普通(只是看起来)的上衣。 [点击阅读]
百年孤独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但阅毕全书,读者可以领悟,作家是要通过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捉弄的正确途径。 [点击阅读]
福尔赛世家三部曲1:有产业的人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2
摘要:你可以回答这些奴隶是我们的。——《威尼斯商人》第一章老乔里恩家的茶会碰到福尔赛家有喜庆的事情,那些有资格去参加的人都曾看见过那种中上层人家的华妆盛服,不但看了开心,也增长见识。可是,在这些荣幸的人里面,如果哪一个具有心理分析能力的话(这种能力毫无金钱价值,因而照理不受到福尔赛家人的重视),就会看出这些场面不但只是好看,也说明一个没有被人注意到的社会问题。 [点击阅读]
中短篇小说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泰戈尔短篇小说浅谈——黄志坤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obindranathTagore,1861.5.7——1941.8.7)是一位驰名世界的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在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给人们留下了50多部清新隽永的诗集,10余部脍炙人口的中、长篇小说,90多篇绚丽多采的短篇小说,40余个寓意深刻的剧本,以及大量的故事、散文、论著、游记、书简等著作。 [点击阅读]
名人传
作者:佚名
章节:55 人气:2
摘要:《名人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又称三大英雄传。《贝多芬传》: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 [点击阅读]
理智与情感
作者:佚名
章节:59 人气:2
摘要:【作者简介】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丁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在父母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理智和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1815)。 [点击阅读]
霍比特人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2
摘要:在地底洞穴中住着一名哈比人。这可不是那种又脏又臭又湿,长满了小虫,满是腐败气味的洞穴;但是,它也并非是那种空旷多沙、了无生气、没有家具的无聊洞穴。这是个哈比人居住的洞穴,也是舒舒服服的同义词。这座洞穴有个像是舷窗般浑圆、漆成绿色的大门,在正中央有个黄色的闪亮门把。 [点击阅读]
猎奇的后果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2
摘要:他是一个过于无聊而又喜好猎奇的人。据说有个侦探小说家(他就是因为大无聊才开始看世上惟一刺激的东西——侦探小说的)曾担心地指出,总是沉迷在血腥的犯罪案中,最终会无法满足于小说,而走上真正的犯罪道路,比如说犯下杀人罪等等。我们故事里的主人公就确确实实做了那位侦探小说家所担心的事情。由于猎奇心理作祟,最终犯下了可怕的罪行。猎奇之徒啊,你们千万不要走得太远。这个故事就是你们最好的前车之鉴。 [点击阅读]
绿里奇迹
作者:佚名
章节:59 人气:2
摘要:这件事发生在1932年,当时的州立监狱还在冷山。当然了,还有电椅。狱中囚犯常拿电椅开玩笑,对令人恐惧却又摆脱不掉的东西,大家总喜欢如此地取笑一番。他们管它叫“电伙计”,或者叫“大榨汁机”。大伙谈论电费单,谈论那年秋天监狱长穆尔斯不得不自己做感恩节晚餐,因为他妻子梅琳达病得没法做饭了。不过,对于那些真得要坐到电椅上的人,这些玩笑很快就不合时宜了。 [点击阅读]
黑暗塔首曲·枪侠
作者:佚名
章节:68 人气:2
摘要:“对我来说,最佳的效果是读者在阅读我的小说时因心脏病发作而死去。”——斯蒂芬·金金用他那魔鬼般的手指一拨,所有紧绷的心弦都为之轰响,在一阵惊悸又一阵心跳中,带你进入颤栗的深渊……让我们开宗明义:如果还有谁不知道这斯的为何方怪物, [点击阅读]
傲慢与偏见
作者:佚名
章节:70 人气:2
摘要:简·奥斯汀(Jane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 [点击阅读]
名士风流
作者:佚名
章节:57 人气:2
摘要:柳鸣九文学的作用在于向别人展示作家自己所看待的世界。这部小说的一个人物曾经这样认为:“为什么不动笔创作一部时间与地点明确、而且具有一定意义的小说呢?叙述一个当今的故事,读者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忧虑,发现自己的问题,既不去揭示什么,也不去鼓动什么,仅仅作为一个见证。”这个人物这样思忖着。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