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追忆似水年华 - 《追忆似水年华》读书笔记——我们在追忆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要说的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这是一部真正的好作品,够得上“伟大”(但我不想用这个吓人的标签);但给这部作品写书评可能是件蠢事:这是一部只能与读者一对一的作品,无法通过任何所谓“梗概”、“转述”、可笑的“评论”再现其非凡之处。况且,谈论是否意味着削弱和损害?(而且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只断断续续读完了它的第一卷。)不过,也正因为它的“个人性*”(从作者的创作到读者的阅读),给予了我谈论的权利。
  《追》是一部“受限制”的作品,也是一个文学史上的“异数”。它的作者——哮喘症患者及长期卧床者普鲁斯特,敏感且细腻、多愁善感且耐心十足,养尊处优不为生活困苦所迫(因而也毋需受“职业”戕害),并且拥有足够多的时间以及幽闭的适合写作的环境——所有这些造就了这部作品,也暗示了具有同等价值与美的作品的不可复得。它的独特还来自它的语言:黏稠的长句子(有时一整页只由一个句子构成),针脚一般细密繁复的各类隐喻(广义上的、统摄微观到宏观各个层面、新奇、典型)。每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必然都是作者个人风格的体现,但《追》无疑是最好的标本之一。
  普鲁斯特无疑具有一种天赋,所有外界事物的微小颤动都能通过他的神经线路被放大,被久久地镌刻于他的身心之上。然后,他还能把各种感官和精神体验融汇起来,用其中的一种去展现、印证另一种——而且几乎是一种直觉上的跳跃和联系——最后由文字承载这一切。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提醒我们注意,普鲁斯特能从声音中看到颜色*,比如,“轻柔的朗巴尔(Lamballe,城市名-笔者注),在那片-乳-白色*的基调中,包含着从蛋壳黄到珍珠灰的各种色*调”。普鲁斯特就像一个始终天真脆弱的幼童,不受年龄干涉地持续拥有着敏感的气质(多令人羡慕!就像博尔赫斯笔下博闻强识的富内斯)。他又像一只拥有无数触手的海葵,舒展开的每一只触手上的神经元都能时刻感受到海水的呼吸,潮汐的涌流(同时可以看出,普鲁斯特这种对“物”的关注又是完全属于男性*的)。也正是靠着这一种本领,《追》与时间打了个平手,《追》的读者因此也多么幸福和幸运,这部作品又是多么地该用“脊椎骨”(纳博科夫语)去读——唯有如此,你才能体验到文学真正的乐趣与美好所在。
  我一直相信,作品与阅读作品的读者之间是有机缘存在的。伟大的作品不一定就是你的心头好,但一部真正“属于”你的作品,它所写的每一个字都像是老早就为你准备在那儿的,只等着时间一到被你发现。《追》也一样。它并不适合所有的人,如果以气质划分,借用苏珊•桑塔格(Susan Santag)对日本文乐剧所用的描述,那么普鲁斯特本人和作品无疑是“月神式”的——静谧、沉默、忧郁。如果你不能忍受与情节并无直接关联的大段大段的景物或心理描述,不能忍受同一主题之下絮叨的表白,你尽可以不选择它。《追》的絮叨、琐碎、绵长、温软和巨细无遗的笔触,最后恰恰指向了它的出色*,普鲁斯特也凭此以一人之力搭起了空中教堂,古典的哥特式的,宏大优雅的、精致丰盛的、让人叹为观止的,细部栩栩如生的(那透入彩绘玻璃窗的光线、单纯有力的束柱、纤细华丽的肋架……)。然而它又完全是虚构的,没有任何实际重量的,它凌空架起,悬之又悬——或许正惟其如此,我们才更爱这部作品,就像我们爱这个世界乃至整个宇宙只因为它的脆弱和脆弱造就的伟大。
  也许整部《追》只是揭示了,一个人的世界——并非地理意义上的横向的外部世界,而是内心纬度上的纵向世界——能抵达怎样的深度。
  《追寻逝去的时光》,[法]马赛尔•普鲁斯特 著,周克希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5第一版
或许您还会喜欢:
人类群星闪耀时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作品简介StefanZweig斯蒂芬·茨威格茨威格于1881年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曾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获得博士学位。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茨威格便“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 [点击阅读]
分歧者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作品导读如果世界按照所有最美的特质划归五派:无私、无畏、诚实、友好和博学,在这样一个世界里,还会不会有杀戮、争端、夺权、暴乱?答案你知道。因为丑恶从未消失,它只是被深深地隐藏起来,妄图在某一天爆发出来,冲毁这世界。 [点击阅读]
北回归线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亨利·米勒(HenryMiller,1891年12月26日-1980年6月7日)男,美国“垮掉派”作家,是20世纪美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最富有个性*又极具争议的文学大师和业余画家,其阅历相当丰富,从事过多种职业,并潜心研究过禅宗、犹太教苦修派、星相学、浮世绘等稀奇古怪的学问,被公推为美国文坛“前无古人, [点击阅读]
哑证人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埃米莉-阿伦德尔——小绿房子的女主人。威廉明娜-劳森(明尼)——阿伦德尔小姐的随身女侍。贝拉-比格斯——阿伦德尔小姐的外甥女,塔尼奥斯夫人。雅各布-塔尼奥斯医生——贝拉的丈夫。特里萨-阿伦德尔——阿伦德尔小姐的侄女。查尔斯-阿伦德尔——阿伦德尔小姐的侄子。约翰-莱弗顿-阿伦德尔——阿伦德尔小姐的父亲(已去世)。卡罗琳-皮博迪——阿伦德尔小姐的女友。雷克斯-唐纳森医生——特里萨的未婚夫。 [点击阅读]
学生街杀人
作者:佚名
章节:48 人气:2
摘要:从收音机里缓缓流淌出的路唐纳森的演奏,作为此时在场两人心情的BGM明显有些不合适。光平盘腿坐在原地,伸手关掉了收音机。六榻榻米大小的房间立刻被沉默所支配。广美的表情比平时更严肃,她把日本茶倒进两个茶碗里,然后把较大的一个茶碗放到了光平面前。这个茶碗是附近一个寿司店开张的时,抽奖获得的奖品。 [点击阅读]
宇宙尽头餐馆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有一种理论宣称,如果任何一个人真正发现了宇宙存在的原因、宇宙存在的目的,宇宙就会立刻消失,被某种更为怪异、更难以理解的玩意儿取代。还有另外一种理论宣称,上述事件已经发生了。迄今为止,故事的发展如下:起初,创造出了宇宙。这激怒了许多人,被普遍视为一种恶劣行径。许多种族相信宇宙是由某种神所创造的。 [点击阅读]
尼罗河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42 人气:2
摘要:01“林娜·黎吉薇”“这就是她!”三冠地主波纳比先生说道。他以肘轻轻触了同伴一下。两人同时睁大圆眼,微张嘴唇,看着眼前的景象。一辆巨型的猩红色罗斯·罗伊司恰恰停在当地邮局的正门口。车里跳出一位少女,她没有戴帽,身着一件式样简单大方的罩袍;发色金黄,个性坦率而专断;是美而敦—下渥德地区罕见的俏丽女郎。迈着快捷而令人生畏的步伐,她走进邮局。“这就是她!”波纳比先生又说了一遍。 [点击阅读]
怪指纹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法医学界的一大权威宗像隆一郎博士自从在丸内大厦设立宗像研究所,开始研究犯罪案件和开办侦探事业以来,已经有好几年了。该研究所不同于普通的民间侦探,若不是连警察当局都感到棘手的疑难案件它是决不想染指的,只有所谓“无头案”才是该研究室最欢迎的研究课题。 [点击阅读]
放学后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九月十日,星期二的放学后。头顶上方传来“砰”的一声,我反射动作的抬起头,见到三楼窗户丢出某黑色物体,正好在我的上方,我慌忙避开。黑色物体落在我刚才站的地点后,破碎了。那是天竺葵的盆栽!那时放学后,我走在教室大楼旁时发生的事。不知从何处飘来的钢琴声。我呆然凝视那破碎的陶盆,一瞬,无法理解发生什么事,直到腋下的汗珠沿手臂滴落,我才忽然清醒过来。紧接的瞬间,我拔腿往前跑。 [点击阅读]
春潮
作者:佚名
章节:45 人气:2
摘要:欢快的岁月,幸福的时日——恰似春水悠悠,已经一去不留!——引自古老的抒情歌曲夜半一点多钟他回到自己的书房。打发走点燃灯烛的仆人,他便猛然坐到壁炉边的安乐椅里,用双手捂住了脸。他还从未感觉到这样疲乏——肉体的与精神的。 [点击阅读]
暮光之城1:暮色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序幕我从未多想我将如何死去,虽然在过去的几个月我有足够的理由去思考这个问题,但是即使我有想过,也从未想到死亡将如此地降临。我屏息静气地望着房间的另一头,远远地凝视着猎人那深邃的眼眸,而他则以愉快的目光回应我。这无疑是一个不错的死法,死在别人——我钟爱的人的家里。甚至可以说轰轰烈烈。这应该算是死得其所。我知道如果我没有来福克斯的话,此刻也就不必面对死亡。但是,尽管我害怕,也不会后悔当初的决定。 [点击阅读]
汤姆·索亚历险记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2
摘要:马克·吐温(MarkTwain,1835~1910)美国作家。原名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1835年11月30日生于密苏里州,1910年4月21日卒于康涅狄格州。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