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追忆似水年华 - 《追忆似水年华》书评——浅淡普鲁斯特及其《追忆似水年华》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 浅淡普鲁斯特及其《追忆似水年华》
  ――纯一的时间作为一种媒介,意识状态在其中构成无连续性*的系列。这样的时间不过是空间而已。①
  亨利•伯格森(Henri Bergson)
  对于1900到1950年这一历史时期而言,没有比《追忆似水年华》更值得纪念的长篇小说杰作了②。马塞尔•普鲁斯特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伟大作家,他的文学地位早已盖棺论定,在法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他同巴尔扎克一样,都占据着及其重要的地位。
  普鲁斯特无疑是一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伟人。 19世纪的法国文学,小说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短短的一百年内涌现出一位又一位的文豪。生于世纪之交自小喜爱文学的普鲁斯特没有理由错过这样一列豪华的文学列车。普鲁斯特曾经公开对许多法国作家感谢过,这些作家即塞维尼夫人,夏多布里昂,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巴尔贝•德•德奥尔维利,奈瓦尔,波德莱尔。确实在《追忆似水年华》我们仿佛能够看到这些作家的影子。在人物塑造方面,普鲁斯特笔下的斯万在感情上的敏感与佛雷德里克不相上下,他对奥黛特的追求和后者对阿努尔夫人的爱慕来的如出一辙的执着。而斯万对福什维尔的嫉妒和对奥黛特的猜疑,又正像是佛雷德里克对“女将军”感情的翻版,福楼拜笔下的经典人物似乎再《追忆似年华》中得到了重生。而在文字描述上,马塞尔大段的内心独白,正是借鉴了司汤达赖以成名的心理描写。而普鲁斯特对于同性*恋病态的描写,又让我们想起波德莱尔的诗句“死亡和婬*荡堪称一对好姐妹”甚至在书中第四卷,甚至出现了塞维尼夫人的名字。原来普鲁斯特的外祖母酷爱塞维尼夫人的书简。每逢外出旅行,总要把厚厚几册塞维尼夫人《书简集》随身带走,抽空阅读。后来外祖母去世,普鲁斯特的母亲把塞维尼夫人《书简集》珍藏起来,视如传家之宝。她对普鲁斯特说,外祖母在世之日,给她女儿(即她本人)写信时,常常引述几句塞维尼夫人书简中的名句。可以想见,塞维尼夫人是普鲁斯特从小就比较熟悉的作家。
  然而普鲁斯特所熟知的领域远非文学这一块。从小博览群书的他艺术和哲学也有着深刻的了解。从作品中对埃尔斯蒂尔的画作,樊特依和瓦格纳音乐的独特见解我们就不难看出这一点!另外普鲁斯特还有着颇为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这些知识是通过阅读如里博,埃尔韦•德•圣德尼,皮埃尔•雅内等心理学家的著作所积累的。而这些心理学知识体现在作品的具体表现则是记忆,睡眠,梦,习惯,神经系统紊乱。
  上了大学之后,普鲁斯特开始系统地接触哲学,他在巴黎曾经听过塞阿耶哲学课,同时也接触到叔本华等人的哲学理念,同时也对罗斯金做了很多研究,并且十分欣赏,甚至翻译了罗金斯的两本散文集,即《亚眠的圣经》和《芝麻和百合》正是这些哲学家使普鲁斯特把艺术看作人类最高雅的活动。在普鲁斯特解除的众多哲学家之中对普鲁斯特创作影响最大的应当属声明显赫的伯格森了。他的风靡全球的绵延于自由意志学说对普鲁斯特的影响可以说是决定性*的。

  时间历来都是哲学最重要同时也是最难解答的问题之一,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名言“没有人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开始,几千年来哲学家们对于时间的争论就像时间本身一样,从来没有停止过。而随着热力学定律被证实,热力学第二定律规定了所有变化的方向,时间也在这一范畴之内,于是它被披上了科学的外衣,关于时间的讨论,似乎也安静了许多。但是关于时间,伯格森显然有着更为深刻和独到的观点。他巧妙地避开了时间方向与测量的敏感话题,而是把纯一的空间看作是一种媒介,而在这媒介里,我们的意识被并排列置,如同空间一样以便构成一个无连续性*的众多体③。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正像是这种学说的文学版本,同时也似乎是这种学说最好的论证。
  与以往优秀的作品一样,这部规模宏大的《追忆似水年华》当中有着相当数量的人物,也不乏优秀典型的形象。马塞尔笔下的那位不朽的厨娘佛郎索瓦丝,多情敏感的斯万,傲慢的夏吕斯等等,都已成文学史中的经典。但是他们全都不是作品的主角,即使是贯穿作品200多万字的“我”也只不过是像《神曲》中带但丁游地府的维吉尔,或是《十日谈》中讲故事的七女三男那样。将整个故事传接起来,使其变得真实并且合理。
  简单的说,这时一部讲述时间的作品,小说的名称《追忆似水年华》法文原文为“A la recherché du temps perdu”如果直译的话应翻为“寻找失去的时光”。全书最后的一段中作者看着年迈的盖尔芒特公爵写道“如果这份力气还能让我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我的作品,那么,至少我误不了在作品中首先描绘那些(哪怕把他们写的像怪物),写出他们占有那么巨大的地盘,相比之下在空间中为他们保留的位置时那么狭隘,相反,他们却占有一个无限度延续的位置,因为他们像潜入似水年华的巨人,同时触及间隔深远的几个时代,而在时代与时代之间被安置上那么多日子――那就是在时间之中。”④。但是寻找的结果,时间并没有被重新获得。然而意识却随之而来,斯万死了,圣卢死了,阿尔贝蒂娜死了。只有希尔贝特活着,但她却由在当松维尔那个拿着花铲,没教养的女孩,变成在香榭丽舍陪我玩捉人的情人,在斯万死后,又变成了福什维尔小姐,之后是圣卢夫人,最后,罗贝尔死后成为盖尔芒特公爵夫人。时间并没有失去,正像伯格森所说的那样,时间只是承载意识的媒介,永远呆在原处。作者否定了时间,同时也否定了死亡和改变。(从表面上看,时间所装载的那些意识与记忆应当是故事的主角,其实不然,正像一枚戒指,即使上面有一颗比戒指本身更有价值的钻石,我们见到它时也只会叫它时戒指,至多会叫它钻戒。时间就是那枚戒指,而回忆时便上上面那颗钻石。)而这些已有的意识就像标记时间的刻度一样被钉固住所以也就无所谓似水流逝了。

  如果说普鲁斯特生在上个世纪之交的法国的占尽天时地利的话,那么使他成为伟大作家 的另一个因素“人和”则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
  这里所说的“人和”是指普鲁斯特个人特质。由于哮喘的缘故十岁以后的普鲁斯特几乎告别了室外活动,这使他的活动范围限定在了上流社会的沙龙,这为他的写作提供了素材,十岁以前的之前的美好回忆培养了他神经质的气质。也只有有如此经历的人才会用30页的笔墨去描写自己在床上的辗转反侧。“有好长时间,我很早就上床睡觉。”这是全书的第一句话,当你读完全部200多万字之后,你会发现这一句几乎也是全书最短的一句,作者无论描写什么都回选择冗长的句子,其实这也是拜哮喘所赐,据说普鲁斯特只有靠一口气写下一个冗长的句子,才能维持正常的呼吸。疾病的让普鲁斯特养成了对细节描写和对冗长句子的偏爱。然而这种偏爱却引起了一些人的非议。萨特曾说普鲁斯特是唯美主义者,欧洲文人,拘泥于传统形式的秀才,说普鲁斯特没有勇气将自我革命进行到底,说普鲁斯特的文学 “自杀”不过是“权宜之计”,并将他与作为传统作家的福克纳及美国小说家对立起来。⑤其实不然,比起普鲁斯特的作品,福克纳似乎更加依赖文学技巧,使文字趋向“唯美”。在一个世纪以后的今天,福克纳的壮举已经不能给我们带来震撼, 这也验证了莫里斯蒂克斯坦的那一句名言:时间对别出心裁的小花样是最无情的。然而普鲁斯特依然被后人津津乐道,因为他那些精细到夸张地步的描写和冗长晦涩的句子并不使空洞存在的,而是生活给与作者真实的体验,从整个角度看,萨特对于普鲁斯特的种种“内心独白”的批评是站不住脚的。
  普鲁斯特对于文学的贡献还体现在他对小说形式的创新,普鲁斯特虽然不是第一个尝试用意识流手法写作的作家,但作为通篇采用意识流写法的小说是史无前例的。即使在意识流流派里,普鲁斯特的作品依然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普鲁斯特句子有一个特点,几乎每一个冗长的句子里都饱含着多个动词,例如:“ 我又睡着了,有时偶尔醒来片刻,听到木器家具的纤维格格地开裂,睁眼凝望黑暗中光影的变幻,凭着一闪而过的意识的微光,我消受着笼罩在家具、卧室、乃至于一切之上的朦胧睡意,我只是这一切之中的小小的一部分,很快又重新同这一切融合在一起,同它们一样变得昏昏无觉。还有的时候,我在梦中毫不费力地又回到了我生命之初的往昔,重新体验到我幼时的恐惧,例如我最怕我的姨公拽我的鬈曲的头发。”普鲁斯特展现出自己已瞬间的三个内心活动,意识,印象,记忆在不停的变化。这三个不同的内心活动,又将许多个场景,感受,景物串联到一起。这样的安排使得句子充满了空间的层次感,而画面流畅的转变给人意识也在流动的感觉。普鲁斯特将词与词之间的这种巧妙安排,在句与句之间也是存在的。在《斯万家那边》对卧室的谈论,就是这样的例子,马塞尔将卧室分为四类:夏天的和冬天的,路易十六时代风格的和金字塔风格的。普鲁斯特在不停的变换描写的场景而连接它们的并不一定是严谨的逻辑,而只是意识流动思想的偶然。这种句与句之间的这种场景的不断切换在段与段之间显得更为明显。两个相邻段落所叙述不同的场景,这样的例子我们屡见不鲜。那是叙述顺序使然。然而普鲁斯特往往在两个或多个场景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将它们联系起来。“我”小的时候有一次去巴黎的时间比往年稍早了一些,作者一路上描写了梅塞格利兹平原上的风,圣安德烈教堂的两座钟楼以及苹果树和树叶。而将这些看似独立的场景穿插起来的是“我”对贡布雷所值得留恋事物的依依不舍。由词到句再到段,普鲁斯特意识的流动是多层次的,我们无法考证这种层次感使作者巧思安排的还是无心插柳。但是,艺术家的工作过程,对于读者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艺术家的作品达到一个怎么样的效果。在这种层次感的衬托下普鲁斯特的意识流显得无比的流畅与自然。
  关于普鲁斯特的伟大和艺术成就我不想在过多的评论。最后套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一组问答: “您相信能在另一个世界永生?”“不,是在这个世界永生。在某些时刻,时间突然停止,以便被永生所代替。”普鲁斯特用他不朽的《追忆似水年华》做到了这一点。
或许您还会喜欢:
惹我你就死定了
作者:佚名
章节:139 人气:0
摘要:“喂,你去见男朋友,我干嘛要跟着啊?”“嘻嘻,我和宗浩说好了,要带你去见他的啊^o^”晕~-_-^,这么闷热的天,本来就够闹心的了,还要去给朋友当电灯泡,可怜芳龄十八的我啊,这些年都干嘛了?我好想有个男人啊,做梦都想…“朴宗浩有什么呀?他是公高的吧?公高那帮小子太危险了,你离他们远点儿。 [点击阅读]
愁容童子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母亲送给古义人一块地皮。在古义人的记忆里,幼少年时期,那里曾耸立着参天的辽杨。最初提起这个话头,是母亲年愈九旬、头脑还清晰的那阵子。在那之前,古义人几年回去一次,母亲九十岁以后,便大致每年都要回到四国那个森林中的山谷。准确的时期已经记不清了,就季节而言,应该是五月中旬的事。“年岁大了,身上也就有老人的气味了。”母亲从大开着的门窗向对岸望去。 [点击阅读]
愤怒的葡萄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0
摘要:具结释放的汤姆·约德和因对圣灵产生怀疑而不再做牧师的凯绥结伴,回到了被垄断资本与严重干旱吞食了的家乡。他们和约德一家挤进一辆破卡车,各自抱着美好的幻想向“黄金西部”进发。一路上,他们受尽折磨与欺凌,有的死去,有的中途离散。 [点击阅读]
我在暧昧的日本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0
摘要:(一)回顾我的文学生涯,从早期的写作起,我就把小说的舞台放在了位于日本列岛之一的四国岛中央、紧邻四国山脉分水岭北侧深邃的森林山谷里的那个小村落。我从生养我的村庄开始写起,最初,只能说是年轻作家头脑中的预感机能在起作用,我完全没有预料到这将会成为自己小说中一个大系列的一部分。这就是那篇题为《饲育》的短篇小说。 [点击阅读]
我弥留之际
作者:佚名
章节:59 人气:0
摘要:朱厄尔和我从地里走出来,在小路上走成单行。虽然我在他前面十五英尺,但是不管谁从棉花房里看我们,都可以看到朱厄尔那顶破旧的草帽比我那顶足足高出一个脑袋。小路笔直,像根铅垂线,被人的脚踩得光溜溜的,让七月的太阳一烤,硬得像砖。小路夹在一行行碧绿的中耕过的棉花当中,一直通到棉花地当中的棉花房,在那儿拐弯,以四个柔和的直角绕棉花房一周,又继续穿过棉花地,那也是脚踩出来的,很直,但是一点点看不清了。 [点击阅读]
我是猫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夏目漱石,日本近代作家,生于江户的牛迂马场下横町(今东京都新宿区喜久井町)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代表作有《过了春分时节》《行人》《心》三部曲。 [点击阅读]
我的名字叫红
作者:佚名
章节:58 人气:0
摘要:如今我已是一个死人,成了一具躺在井底的死尸。尽管我已经死了很久,心脏也早已停止了跳动,但除了那个卑鄙的凶手之外没人知道我发生了什么事。而他,那个混蛋,则听了听我是否还有呼吸,摸了摸我的脉搏以确信他是否已把我干掉,之后又朝我的肚子踹了一脚,把我扛到井边,搬起我的身子扔了下去。往下落时,我先前被他用石头砸烂了的脑袋摔裂开来;我的脸、我的额头和脸颊全都挤烂没了;我全身的骨头都散架了,满嘴都是鲜血。 [点击阅读]
我的爸爸是吸血鬼
作者:佚名
章节:81 人气:0
摘要:序幕那是萨瓦纳的一个凉爽春夜,我的母亲走在石子路上,木屐像马蹄似的敲得鹅卵石哒哒响。她穿过一片盛开的杜鹃,再穿过铁兰掩映下的小橡树丛,来到一片绿色空地,边上有一个咖啡馆。我父亲在铁桌旁的一张凳子上坐着,桌上摊了两个棋盘,父亲出了一个车,仰头瞥见了我母亲,手不小心碰到了一个兵,棋子倒在桌面,滑下来,滚到一旁的走道上去了。母亲弯下身子,捡起棋子交还给他。 [点击阅读]
战争与和平
作者:佚名
章节:361 人气:0
摘要:“啊,公爵,热那亚和卢加现在是波拿巴家族的领地,不过,我得事先对您说,如果您不对我说我们这里处于战争状态,如果您还敢袒护这个基督的敌人(我确乎相信,他是一个基督的敌人)的种种卑劣行径和他一手造成的灾祸,那么我就不再管您了。您就不再是我的朋友,您就不再是,如您所说的,我的忠实的奴隶。啊,您好,您好。我看我正在吓唬您了,请坐,讲给我听。 [点击阅读]
户隐传说杀人事件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没有想到拉动门栓时竟然发出惊人的响声,令男子吓了一大跳,好在风声掩去了这一声响,没有惊动房间里的人。从太阳落山的时候起就起风了。风儿摇动着树林里粗壮的树枝。整座山峦开始呼啸,呼啸声掠过屋子的屋顶。已经到了11月的月底,天空却刮起了在这季节里不可能出现的南风。据村子里的老人说,现在这个时候刮这样的风,不是一个好兆头。但愿这不是出事的征兆。对男子来说,就是靠着这风声,才使他在拉动门栓时没有被人发现。 [点击阅读]
手机
作者:佚名
章节:35 人气:0
摘要:“脉冲”事件发生于十月一日下午东部标准时间三点零三分。这个名称显然不当,但在事情发生后的十小时内,大多数能够指出这个错误的科学家们要么死亡要么疯癫。无论如何,名称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影响。那天下午三点,一位籍籍无名的年轻人正意气风发地在波士顿的波伊斯顿大街上往东走。他名叫克雷顿·里德尔,脸上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步伐也特别矫健。他左手提着一个艺术家的画夹,关上再拉上拉链就成了一个旅行箱。 [点击阅读]
拇指一竖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0
摘要:贝瑞福夫妇对坐在早餐桌前,他们和普通的夫妇没什么不同,这时候,全英格兰至少有好几百对像他们这样上了年纪的夫妻正在吃早餐,这一天,也是个很普通的日子——一星期七天之中,至少有五个这样的日子。天空阴沉沉的,看起来像是会下雨,不过谁也没把握。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