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中国在梁庄 - 赵嫂:现在不管孙子,以后还想不想活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赵嫂:现在不管孙子,以后还想不想活
  在村头我和其他几位老人说着闲话。赵嫂两口子来了,推着婴儿手推车,车里躺着才刚十个月的小孙女。后面跟着俩孙子,一个四岁,一个七岁。婴儿车的把手上搭着几块尿布,随风飘着,像旗帜一样,估计是孙女刚尿湿的。一看见我,赵嫂就嚷起来:“你在干啥?咋到处都看见你。”我笑起来,“赵嫂,不见你干活,就见你走四方。”话还未落,赵嫂就叫道:“不干活?我干的活还少?五六十岁了,养仨小鳖娃儿,你说还少?叫你养一下试试。”赵家大哥不大说话,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在我的印象中,好像赵家大哥就没说过话,常年在村里的砖瓦厂干活,人干瘦,脸黑得就像烟熏过一样。问赵嫂怎么喂婴儿车里的孩子,累不累?爽利的赵嫂打开了话匣子:
  我正经是不按你们城里的样子喂。娃儿不到半岁,玉米面、面条、南瓜都吃,吃得可欢。孩子他妈打电话说,不让这样,不让那样,跟着城里人学。说得可美,自己又不弄。背背他们眼[4],我该咋着还是咋着,不按他们那样儿来。你要跟他们那养法,那就叫弄不成。原先,你们那时候,有病了给娃儿沾点土腥气,放到地下滚滚,不也就好了。哪像你们现在养孩子那样子?
  他们挣那俩钱算啥!没有俺们给他看小孩,他们出去个屁?!要不是俺们给他们当不要钱的保姆,算算就是没挣钱。我给你算算,老大家两人在一个厂里,有三千多块钱,他俩自己租房子住,连吃带住得花一千多。俩娃儿在镇上她姑那儿上学,哪个月不得几百块钱,要是有个头疼脑热的,也得百十块钱,一个月最多剩下千把块,可不就是俺们老两口的保姆钱。老二家两人在两处打工,吃住都在厂里,一个月还能存上个一千多块钱,老二媳妇拿得紧得很,一心想着盖房,也没说多给俺们点钱。
  你以为他们感谢你,感谢个屁!这里面有啥原因,老人帮他们带孩子,他们的地老人种着,这等于是交换。他们不管你累不累,想着你种他地也算给你报酬了,也不管种地到底能不能赚到钱。有许多娃们出去打工,孩子撇在家里,连一分钱都不给。有的老两口,好几个孩子,你留我也留,要不,吃亏了。还为谁留得多谁留得少打架,非得把老人撕吃了才行。
  你看我这辈子容易不容易?可怜不可怜?才刚把他们拉扯出来,又得照顾他们的娃儿,到死都不得安生。你说不管他?眼看他日子过不去,你能不管?在家里没指望,又不让出去打工,儿媳妇非怪死你。你看农村有哪个敢说不管孙娃儿的?现在不给人家帮忙,想找死,老了还想不想活?咱们隔壁李村,老两口七十多岁了,四个儿子,两个闺女,没有一个养活爹妈。到哪家哪家都不欢迎,最后把儿子们告到法院。不告还可能有碗吃哩,一告倒好了,老两口连饭都没人送一口。二儿子把钱摔到他妈面前,说:“你不是稀罕钱吗?拿去,从此以后,咱们井水不犯河水。”说完,扭头就走。那家大儿子好赖还是个国家干部哩。也不见得咋样,给爹妈办个存折,把法院判的钱汇到存折上,让别人捎回去,见都不见。生气爹妈不顾他面子。现在,那老两口天天哭,后悔都来不及了。
  还有,王营也有这事儿,寡妇把三个儿子拉扯大,把房子、宅基地都分给他们了,到最后,仨儿子个个不愿意让老母亲住自己家里。还都有一番理由,说是妈偏心这个,偏心那个。谁多上两年学,多花家里钱,就应该多养活;谁娶媳妇时,妈不愿意,少置办了彩礼;谁自己盖房,妈也没出钱。那说头可多了,听着都嫌丢人。老婆子嫌丢人,一头扎井里,想自己死了算了,结果,被救上来,仨儿子好上几天,过后还是那样。最后,大队支书说,干脆让法院判。法院也判了,说是老母亲轮流住儿子家,一家一个月,有病集体掏钱。住到老二家里,刚照顾完儿媳妇月子,老婆子出去一趟,儿媳妇就隔着墙头把老婆子的包皮袱扔了出去,连门都不让进了,说:“我就不让住,有本事,还去告去。”老婆子也不敢告,现在到城里给人当保姆了。过几年,老得干不动了,还不知道会咋样呢?

  世道变了,原先是儿媳妇怕恶婆子,现在是婆子怕儿媳妇。有哪个是省油的灯?不把你榨干就不算完。你辛辛苦苦替她照顾孩子,回来该吵你还吵你,该不养活你,还不养活你。给他们摆一下自己的功,说那是你孙子,你想让他饿死我也管不着。刻薄得很。
  你说小孩跟他妈有隔阂,不可能,还是人家妈亲。这小鳖娃们都能死了,他爹妈回来最多五分钟,就跟他妈亲得不得了,前后追着他妈。你稀罕死,一年到头累死,不抵人家妈回来几天。你还不知道吧,我还有俩孙儿,跟着他们姑在镇上上学,把她姑也累得够呛。我呢,每周还得给他们蒸馍、轧面条。
  出去打工的日子过得可美啦!小两口上完班,回来吃吃饭,就能睡觉了,清闲得不得了,俺们这些老骨头在家帮他们带小孩。你说,城里幼儿园又上不起,上学也没户口,谁接送?再说在工厂干活,一天下来,那可不是玩儿哩,累得就不想动,也不愿小孩泼烦[5]。你侄儿在那啥胶厂里干活,高温,一天下来,烤得受不了,环境还差,咳嗽得不得了。
  你看,这是我那二孙子,一直在生气,怪汪汪的,想上她姑那儿。但她姑好不容易清净一下,也不想带他。这个小女娃子,生下来五个月的时候她妈就走了。这么长时间了,就没回来,就看这个年下能不能回来了。
  赵嫂一边“骂”着她的孩子们,一边晃着婴儿车,时不时用手摸摸里面,看孩子尿了没有。农村留守老人的状况和城市的老人问题完全不一样。城市是孤独问题,而乡村的老人却是金钱问题。
  农民打工的成本有多高,赵嫂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如果不是老人当免费保姆,帮忙带孙子外孙,降低打工者的生活成本,打工挣的那点钱根本不足以支撑生活。另一方面,老人也不敢太多抱怨,因为将来还有个养老问题。所有乡村老人都是想万一有一天躺倒在床上,不会动了,不能为人家服务了,指望谁?没有退休金,又没有社会保障。你现在不给“人家”养孩子,不努力干活,将来“万一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是会有你好看的。农村的观念,是绝对不会接受不替自己照顾小孩的老人,尤其是在这种需要出去打工才能挣到钱的情况下。
  从最直观的情况来看,儿女也很少有意识,认为父母年龄大了,应该有自己的生活,他们很自然地寻求父母的帮助。除此,也没有别的办法,因为只有父母愿意做免费保姆。如果有多个儿子,那这家的老人就要遭罪了,还有个“攀比”问题,如芝婶和赵嫂都提到的,都是“比着留”,因为你不留,你就吃亏了。即使如此,如赵嫂所言,没有哪一个农村老人会自己悠哉游哉,喝着小酒,打着太极拳,眼看着儿女有难处不去管的。赵嫂还比较年轻,农村还有许多已经七十多岁的老两口也在强撑着为子女服务,他们也会抱怨,儿女也会心疼,但是大家都没有想过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撑到哪一天是哪一天。在这里,探讨个人的生活、个人的自由,是可笑而不切实际的。

  赵嫂热情地邀我到她家去坐。从外面看,赵嫂家的房子非常一般,但是进到里面,看一些细节,就能发现主人的精心营造。粗直的圆木屋梁,椽子上面铺着一层在乡村极其少见的细竹篾编成的席子,这既起到了加固的作用,同时也隔绝了瓦层上面的灰尘,使得房间显得雅致明亮。地上铺着一层青砖,砖缝用水泥抹得非常平整,整幢屋子整洁、干净,这是一个殷实、富足、会过日子的家庭。当我称赞起房子的时候,赵嫂有些伤感地说:“人家要拆呢!”“人家”就是他的小儿子和小儿媳妇。大儿子已经在路边买地盖了一座两层小楼,小儿子折了一些钱给哥哥,这座房子和宅基地算是分给了小儿子。
  又问老两口将来跟着谁住?赵嫂又是一声冷笑,“跟着谁?谁也不跟。你别想着给‘人家’侍候儿子闺女了,将来就可以让‘人家’养你,门儿都没有。咱也不操那心。我和你赵哥还回到最早的房子里去,在那儿养老。儿子、闺女高兴了看看,给俩钱花,不高兴了,只要不骂我俩老不死的就行了。”
  原来,在春节里,赵嫂两口子和小儿子、小儿媳妇闹了别扭,还吵了一架,原因就是这房子。这栋房子是赵哥、赵嫂子两人一生的心血,也是他们作为家长所拥有的房产和权威的象征。赵哥前半辈子在村砖瓦厂里干活,一砖一瓦地积攒自己盖房所需要的东西,光是砖、瓦就攒有八年之久。当属于自己的那窑砖烧出来的时候,赵哥一个人躲在人后哭了起来。房子是1993年盖起来的,房屋上梁那天,吝啬的赵嫂、赵哥又是杀鸡宰羊,又是放鞭炮敬神,总算盖房起屋,像个人家了。那时候,赵嫂的女儿师范毕业,回到镇上教书,两个儿子虽说没有上成学,但也都初中毕业,准备出门打工了。赵家的好光景就要开始了。
  在赵嫂心里,他们为小儿子留这个房子,也是想着将来跟小儿子一起过的。小儿子虽然折了一些钱给哥哥,但是,这些钱远远不够再买宅基地的钱。而大儿子之所以同意,也是认为既然老人将来要跟他们过,那现在少拿点钱也是应该的。
  但是,今年春节回来,小儿媳妇提出要重新盖房。在协商的过程中,也暗示将来他们不应该单独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更何况,赵嫂也帮助大儿子看小孩,不应该只有他一家承担赡养的责任,这就打破了之前的平衡。赵嫂和两个儿子、两个儿子彼此之间开始有些隔阂。按照赵嫂的分析,小儿媳妇虽然表面上提出是要再盖房,实际上就是不想养活他们。把他们盖的房拆了,连证据都没有了,真正到争论的时候,一点底气都没有,因为你住的也是人家的房。赵哥在旁边反驳赵嫂,认为小儿媳妇还没有那么恶毒,可能也是嫉妒大哥过得好,房子盖得好,现在流行盖平房、小楼房,你这瓦房再好,那不还是瓦房。

  在乡村,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如果有两个儿子,往往是家产一分两半,因为农村宅基地比较紧张,一般是其中一个儿子占用父母的宅基地,另外一个儿子补偿一点钱,这等于说父母到最后是瓦无半片、房无半间,只能依靠孩子。在现代观念里,这种分配方法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因为在此过程中,父母的权利被完全剥夺了。但在乡村,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情况。在一般状态下,儿子、媳妇出去打工,需要老人照顾孩子和房子,不会产生什么问题,但一旦儿子、儿媳妇回来,要落叶归根,问题就出来了。这时候,父母的命运往往是极其凄凉的。
  对于老人来说,他们甚至不敢理直气壮地要求儿子尽传统的孝道,如和儿子在一块儿居住,要求得到尊重等等,因为他们没有给儿子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儿子年少出去打工,彩礼、结婚、盖房,全是自己打工挣来的钱,父母根本没有权利支配。而家族制度的衰落、公共道德监督力的衰退、国家的法律与赡养习俗之间的矛盾,都使得儿子、儿媳妇不把父母放在眼里。社会学家阎云翔把这一现象称之为“父母身份与孝道的世俗化”,传统的文化机制遭到破坏,孝道观念失去了文化与社会基础。儿子、儿媳妇根据市场经济的新道德观来对待父母,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交换关系,双方必须相互对等地给予。
  在中国文化的深层,有一种本质性的匮乏,即个人性的丧失。由于秩序、经济和道德的压力,每个人都处于一种高度压抑之中,不能理直气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和个人愿望。[贼吧电子书·www.Zei8.com 贼吧电子书]每个人都在一种扭曲中试图牺牲自己,成全家人,并且依靠这种牺牲生成一种深刻的情感。一旦这种牺牲不彻底,或中途改变,冲突与裂痕就会产生。在日常状态中,家庭成员彼此之间沉默、孤独,好似处于一种愚昧的原始状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这种痛苦没有体会,只是,每个人都被看不见的绳索捆绑着,无法述说。一旦矛盾爆发,往往极具伤害性。
  非常奇怪的是,从赵嫂、五奶奶、芝婶一些抱怨性的话中,却仍然可以感受到掩藏在背后的爱与宽容,对儿女,对他们在外面的艰难生活,对身边这一个个让他们年老还不得安生的孙子,仍然有一种非常细腻的感情。虽然他们也担心将来的生活,也担心儿媳的行为,但更多的时候,他们仍然兢兢业业地伺候孙子,替他们承担一切。他们不表达,不但对外人,对儿女更不表达。这一切,是属于地层之下的,被深深埋藏起来,连他们自己也意识不到。乡村的生命,其韧性之大,是与自然界的生物相等齐的。
  赵嫂的厨房里飘出了一股香味儿,大概是刚焖好的咸米饭。炒点肉和芹菜,多倒些水,把米放在锅里,小火烧煮,二十几分钟后停火,再焖上一段时间,非常香的一锅米饭就好了。在我的童年时代,这种米饭只有在改善生活时才可以吃到,每家一年最多也就做那么两三次,因此,我对这香味有独特的记忆。而现在,这早已是乡村的家常便饭了。郁香的炊烟飘出院子,在乡村的上空散开,氤氲了整个村子。
或许您还会喜欢:
三毛《哭泣的骆驼》
作者:三毛
章节:14 人气:0
摘要:尘缘——重新的父亲节(代序)二度从奈及利亚风尘仆仆的独自飞回加纳利群岛,邮局通知有两大麻袋邮件等着。第一日着人顺便送了一袋来,第二袋是自己过了一日才去扛回来的。小镇邮局说,他们是为我一个人开行服务的。说的人有理,听的人心花怒放。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请来大批邻居小儿们,代拆小山也似的邮件,代价就是那些花花绿绿的中国邮票,拆好的丢给跪在一边的我。 [点击阅读]
余震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2006年1月6日多伦多圣麦克医院沃尔佛医生走进办公室的时候,看见秘书凯西的眉毛挑了一挑。“急诊外科转过来的,等你有一会儿了。”凯西朝一号诊疗室努了努嘴。沃尔佛医生挂牌行医已经将近二十年了。在还没有出现一个叫亨利?沃尔佛的心理医生的时候,早已存在着一个叫凯西?史密斯的医务秘书了。凯西在医院里已经工作了三十三年,可谓阅人无数。 [点击阅读]
傅雷家书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0
摘要:傅雷(!”908~!”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代翻译巨匠。幼年丧父,在寡母严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回国后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 [点击阅读]
冬天里的春天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0
摘要:第一章第一节沉沉的大雾,似乎永远也不会消散地弥漫着,笼罩在石湖上空。迷迷蒙蒙,混混沌沌,任什么都看不出来,若不是咿咿呀呀的桨声,船头逆浪的水声,和远处湖村稀疏的、不甚响亮的鞭炮声,真会以为是一个死去的世界。那劈脸而来的浓雾,有时凝聚成团,有时飘洒如雨,有时稠得使人感到窒息难受,有时丝丝缕缕地游动着,似乎松散开了,眼前留出一点可以回旋的空际。但是,未容喘息工夫,顷刻间,更浓更密的雾团又将人紧紧裹住。 [点击阅读]
出梁庄记
作者:佚名
章节:77 人气:0
摘要:阎连科:说《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的延续,不如直言它是《中国在梁庄》更为深刻的扩展和掘进。一个村庄遍布在一个国家,其足迹是一个民族命运的当代画影,其诉说的眼泪,是今日中国澎湃的浊浪。李敬泽:《出梁庄记》具有“人间”气象。众生离家,大军般、大战般向“人间”而去,迁徙、流散、悲欢离合,构成了中国经验的浩大画卷。在小说力竭的边界之外,这部非虚构作品展现了“史诗”般的精神品质。 [点击阅读]
刻下来的幸福时光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第一章上海最近的天气变化得很厉害,昨天我还穿着短袖的白色T恤,今天我就又裹起黑色的长风衣了。我骑着单车穿行在人迹稀少的上大校园里,上大里面90%的学生都是上海人,一到放假的时候走得人去楼空,每次我在周末的时候都会觉得没有比这里更适合拍鬼片的地方了。今天在下雨,雨从头顶上笼罩下来,不是很大,却让人觉得伤感。 [点击阅读]
千年一叹
作者:佚名
章节:99 人气:0
摘要: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我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目的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吉普车的车轮紧贴着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过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刁饰故事:这里,宗教极端主义分子在几分钟内射杀了数十名外国旅行者;那里,近两个月就有三批外国人质被反政府武装绑架;再往前, [点击阅读]
呼兰河传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序作者:茅盾1今年四月,第三次到香港,我是带着几分感伤的心情的。从我在重庆决定了要绕这么一个圈子回上海的时候起,我的心怀总有点儿矛盾和抑悒,——我决定了这么走,可又怕这么走,我怕香港会引起我的一些回忆,而这些回忆我是愿意忘却的;不过,在忘却之前,我又极愿意再温习一遍。 [点击阅读]
围城
作者:钱钟书
章节:13 人气:0
摘要: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不敢来评的,只记录一些感受罢了。注:较长,请选择性*阅读。吃葡萄的人八年前,我上高三,正在为高考没日没夜的做模拟试题。前一天做完的卷子,第二天上课时语文老师会讲其中的一两道试题。某天他讲了一道阅读理解题,题目是:有两种人吃葡萄的人,第一种人从每串里最好的开始吃,每吃一颗就是所剩的葡萄里最好的一颗;第二种人从每串里最坏的开始吃,每吃一颗就是所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一颗, [点击阅读]
坚硬如水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1以革命的名义等我死过之后,安静下来,我会重新思考我的一生,言论、行为和我行走的姿势及对那鸡屎狗粪的爱情的破解。那儿是一片温柔之乡,是思考的上好去处。思考在那儿如柳絮飘落样轻柔美丽,灿若桃花。可眼下,他们以革命的名义,已经把执行枪决的枪口对准了我和红梅的后脑。死亡卡住了我思考的咽喉,我只能雄赳赳,赴刑场,迎着枪弹去;气昂昂,笑生死,跨过阴阳桥。临刑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无所愁。 [点击阅读]
士兵突击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今天是我当兵的四年八个月零八天,我想我可能要死了。我并不太懂他们所说的荣誉。我不是一个好军人。我只是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我当了四年八个月零八天的兵,最后的几天,我来到了这个地方。这里绝对没有仁慈,因为这里允许真正意义上的死亡,被流弹击中死亡是合理的,因自然条件恶劣死亡是合理的。因为他们代表敌人,指望敌人仁慈的军人不如后悔自己的出生……我很遗憾,我遇上的甚至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争。 [点击阅读]
天使街23号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序幕太阳一点一点落下去。天空中的暮霭,只残留一片灰褐色*的微光,照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映出光明最后的告别。阵阵晚风带着浓重的凉意,驱赶着白色*的雾气,向天使街23号的方向游荡。整个天使街笼罩在浓密的树-阴-下,显得无比的萧条和凄凉。一个消瘦的身影呆呆地蜷缩在神秘井边,一动不动。时间一点一点流逝,树影越来越浓,渐渐和夜色*混成一体,大地慢慢被爬上半空的月亮映上了银灰色*。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