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中国在梁庄 - 灵兰:"神"的好儿女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灵兰:“神”的好儿女
  我约到了县基督教协会会长,他主动要求到我们镇上教堂与我见面,同时,还让教堂的堂长约几位信主的普通群众过来。会长本人就是牧师,是县里教职最高的。牧师并不善于言谈,也没有放开,言谈之中很谨慎,可能与乡党委书记、其他乡干部在场有关。下面这段访谈,其中的回答部分,有牧师本人的,也有其他信主群众的。
  会长好,你信主有多长时候,原因是什么?穰县整体的信教情况怎么样?就你的经验而言,大部分人,尤其是农村人为什么会信主?
  我信二三十年了,1978年宗教政策一开放,我就信了。因为患难而信,家庭常年没办法生存,最后才走这个路。信了之后,我觉得自己精神变化大。过去在社会上与人交往太过功利,心中要强,信了之后,觉得可以当一个善人,好人。从文化角度是一种修养,从宗教上,它也有利于社会。教会初期开放,1978年以后才落实。穰县一百五十二个堂点,大致有三四万信徒。与其他县市比,还是比较多的,主要是人口基数大,体现了宗教自由的政策。这个大门一开,不仅仅是患难信,而是精神需要来信。过去的理解是因为愚昧无知,现在很有层面的人,像国家退休干部也有很多人信。自己改造自己,真正做到表里如一。
  在农村,信主的弟兄少,姊妹多,老年人多。这主要还是因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另外,国家规定,不到18岁不允许信主。但是,18岁之前也不允许入党,还是公平的。这些年,信徒在不断增加,现在没有到处跑着去信主的,国家也不允许有家庭教会,必须到指定的教堂去聚会。
  在访谈的过程中,我们镇上教堂的堂长一直都很用心地听着,一边还在本子上记录着什么。
  堂长,镇上教堂和教民是怎样的情况?
  咱们镇上,这个教堂,星期天来礼拜的有四五百人,管八个行政村,这是有规定的,不允许串,各在各的教点。夫妻一块儿来信的比较多,年轻男子还是比较少,都打工去了。现在农村是“3860部队”,38指妇女,60指老人。闹矛盾的也有,有哩软弱,有哩刚强,这是理解程度不一样。他们信的灵性都在逐步学习,完善。经是好的,是否能念好,看个人。这是不断改造的问题。所以,也允许他是坏人。为啥六天劳动,一日闲,这一日就是改造自己。才信就像小孩子,大的原则上的罪过在基督教徒很少,小毛病还是有的。他是个人,不是个神,基督教徒也是人,只是追求一种信仰。譬如想偷而没偷,也是犯罪,动了意念。宗教是法律的补充,宗教是现实的,讲究心灵的束缚,善事不去做,这就是犯罪。

  要服从在上掌权的,他们是上帝配备的臣,那是神批准的。
  神是慈爱的人,号召人们做好事,譬如《圣经》说,你们要从上到下服从国家。当官的也是神的仆人。信教的人自己要走到前面。个别人不理解。譬如有人讥笑说天不下雨,你们可祷告一下,让神下点雨。下雨不下雨,是神的安排。当官也是一样,都是神的安排,公益善良。教一个普通教徒如何顺从社会,如何以身作则,多做善事。
  信教是辅助国家的。教会的奉献随个人意愿,想捐多少都行。主要用来修缮教堂、买教材,有时候哪里有灾难,响应国家号召。没有贪污受贿的,奉献还来不及呢。多一个信徒,就多了一个公民,少了一个信徒,就少了一个好公民。
  与人接触中,宁愿吃亏。河东陈集有一条大沟,娃们上学不方便,基督徒主动集资,弄一些预制板修桥。基督徒行的是善事,收获的也是善。有的教民,在开堂的时候,把自己家喂的猪杀了,给大家吃。爱国爱教。
  在堂长的回答中,可以感觉出,他试图把信教与爱国联系在一起,以增强它的内在合理性。我又向一直在旁边给大家服务的大嫂问了一些问题。
  大嫂,你为什么来信主?家里大哥支持吗?
  我信了三十几年,我是平安信,没有理由,没有条件。以前没有信,邻居有信主的,她们讲信主的好处,对社会都有益处,做善事,做好事,不做坏事,也能改造自己的脾气。一信主,自己有个约束,想发脾气的时候,《圣经》的话语一对照,就不发了。我们家里那个人不支持,不过也没有吵过。我在六天内把自己的干好,腾出一天来教堂,他也没啥说的。真有事也可以不来。不能来,非要来,那样神也不喜欢。双手劳动得来,神也是喜悦的。
  你认识明太[3]吗?
  咋不认识,我就是明太经常骂的灵兰的姊妹。几十年了,可了解他们是咋回事。明太的性格不是个性,太暴躁。他说灵兰这不好,那不好,灵兰可是没说过他一句坏话。你想想灵兰一家,就知道主的恩典有多大,他们闺女、儿子都在北京买房子,谁有这能力?明太不信,灵兰是神的好儿女,不争不辩,所以他才吵。灵兰那里有神的爱在里面,明太不骂爹也不骂妈,光骂神,这她最受不了。他就是找碴,说话就打人。明太其实是太脆弱,他不是想她在信主,他光往坏的地方想。

  那明太虐待灵兰,打她,脾气来了就骂,还不叫反驳,你说灵兰咋爱他?他光猜测,不往好处想,光往坏处想,说灵兰天黑了也往外跑,不干好事。灵兰也不对,一打她就跑,男哩没智纺棉花,女哩没智回娘家。说不顾生产,都只是借口。信主也不是天天来,就星期天。再说,现在家里也没多少活儿,地少,一到农忙时有收割机,还有短工队。
  我又问会长,有没有不顾家,或有病不吃药的信主人?会长说,也有信迷的。不顾家了,不劳动了,成专业了。最后成邪教了。“东方闪电”已经是邪教了。有病不吃药是少数。但是,也有一种现象,医院判了死刑的,在教会里好了。会长又意味深长地加了一句,宗教有超自然的行为,这才是宗教。像明太爷和灵兰大奶奶的事情,会长认为,一个是党员,一个是基督教徒,本来就是两个信仰,容易产生冲突。但同时,还都是劳动者。
  在村庄里面,能够感觉到,人们对信主的人有一种普遍的轻视,她们的行为、语言及方式经常被作为一种笑料谈起。譬如父亲就认为,信主的人都是又傻、又闲、又穷的人所为,啥也不懂,跟着瞎跑。在问起我们的现任村支书是否让自己老婆信主时,他非常干脆地说:“那不行,我不想让人笑话。那信主的人都是那些老婆儿们,闲哩没事干。只是作为一个精神支柱。至于啥信念,谁也不懂得。再说,作为干部,我不可能叫她信,我非叫她随大流。”那几天一直跟着我们的司机,也忍不住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信主的人,他既觉得可笑,有点傻,用他的话说:“日他妈,真不知道那些人从哪儿来那么大的心劲儿,一群人傻傻的,跪在那儿念念有词,那都是闲哩没事干的人。”但同时,又非常尊敬他们,譬如他们村头的一座桥塌了,那些信主的人看见了,一商量,分头捡石头、找木头、和泥灰,几天就把桥修好了。他说,那团结劲儿,比单位的人不知好多少倍。
  似乎不能用“愚昧”两个字来简单评价明太爷对老婆及其“信主”的那种态度。这里面既涉及到乡村生产力的实际情况,也还涉及到一个文化习俗的问题和中国乡村如何看待精神空间的问题。在乡村,夫妻合作、家庭式分工协作是生活的基本前提,如果舍弃生产而去从事什么精神活动,会破坏这一模式而使家庭陷入困境,就像明太爷所面临的问题。从文化层次来看,乡村,尤其是北方乡村,高雅的、超出世俗的文化生活是被排斥的,或者说,不属于这一文化共同体的异质文化被另眼相待,多少有点“精神病”、“不正常”、“怪异”的味道。灵兰大奶奶在村里面就是这样一种形象。要强的明太爷绝不允许自己的老婆成为村里被取笑的对象,就拼命阻拦大奶奶去“信主”。表面的原因是大奶奶不帮他干活,实际上是因为他有一种强烈的羞耻感,觉得老婆的行为使自己无法在村里挺直腰杆。一个村庄,也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和有机的网络,身在其中的每个村民都会为自己定位。在这其中,每个人都自觉地扮演着某一角色,这一角色是他自我价值和自我形象的确立,一旦这个形象被破坏,他就会失去基本的心理平衡。

  农村的大部分教民,对自己所信的宗教可能并不完全理解(这一现象非常广泛,我和身边一些信主的亲戚谈话,有时特意问她们《圣经》和宗教上的事,她们的回答往往令人啼笑皆非),但她们在其中找到了一种尊严、平等和被尊重的感觉,找到一种拯救别人的动力和自我的精神支撑,这是她们在生活中从来没有得到过的。所以,中国人信教,尤其是北方乡村的信教,并非是对信仰有多少了解。许多时候,它只是她们为生活的压抑和精神的贫乏所寻找的避难所,这也是乡村里女教民的比例高于男教民的原因。在村庄生活里面,她们并不敢公开表达,更不敢舒展自己的感觉,因为她们往往被看做是一群没事干的人,脑子出了问题,或者,干脆就是一群傻瓜。
  其实,在许多时候,“信主”与生产并不那么必然有冲突,但当事人都会夸大其与劳动、日常生活之间的矛盾,以此为理由表达自己的不满。中国的乡村文化仍然是一种务实文化,踏实地生活,这是第一要义。个人精神需求、夫妻情爱往往以一种扭曲的方式存在,嘲笑、戏谑、回避是通常的相处方式,很少从容、正面、严肃地去叙说或交流。这种压抑、扭曲精神空间的现象不单存在于家庭内部、夫妻、父子之间,也是邻里交往的基本模式。
或许您还会喜欢:
金瓯缺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序写历史小说有写历史小说的困难。不熟悉史实,则不会原原本本地写成有条有理、丝丝入扣的文章。姚雪垠同志的《李自成》就是在刻苦钻研的基础上,搜罗了大量的资料,用去伪存真、剔异求同的科研手法才理出一个线索来的,所以历史知识就是最基本的一个必要条件。 [点击阅读]
鲁迅《呐喊》
作者:鲁迅
章节:38 人气:2
摘要:《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 [点击阅读]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作者:三毛
章节:18 人气:2
摘要:三毛,我亲爱的女儿:自你决定去撒哈拉大漠后,我们的心就没有一天安静过,怕你吃苦,怕你寂寞,更担心你难以适应沙漠的日常生活。但每次接你来信好像都在天堂,心情愉快,对生活充满信心。物质上的缺乏,气候的骤变,并没有影响你的情绪。我想可能是沙漠美丽的景色*深深地迷惑了你,夕阳中的蜃楼,一望无垠的黄沙,一向是你所神住。一旦投入其中,谁能体会?谁能领略?所以,这次你去撒哈拉,我和你父亲都没有阻止。 [点击阅读]
不夜之侯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本书是中国茶人的一部命运史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茅盾文学奖评委会的评语:“茶的清香、血的蒸气、新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叶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融于一炉,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 [点击阅读]
今生今世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据胡兰成说,张爱玲在送给他的照片背面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世事沧桑,多年后我们知道胡兰成其人,读他的书,却是因为张爱玲的缘故。虽然这有违张爱玲的意愿:“利用我的名字推销胡兰成的书,不能不避点嫌疑。”(一九七七年九月八日致夏志清)在张所着《对照记》中,也压根儿不见他的踪影。 [点击阅读]
余华《活着》
作者:余华
章节:13 人气:2
摘要:前言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点击阅读]
北平无战事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简介:1948年,太平洋战争结束后三年,北平经济崩溃、民生凋敝,看似平静的北平城内暗流汹涌。国共两党决战之际,以蒋经国为首的国民党少壮派,突然对涉嫌通共的国民党空军王牌飞行员方孟敖委以重任,将其飞行大队改编为国防部经济稽查大队,前往北平调查民食调配物资的贪腐案,藉此打击以方孟敖的父亲、国民党中央银行北平分行行长方步亭为核心的孔宋家族贪腐势力, [点击阅读]
城门开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2
摘要:光与影一二○○一年年底,我重返阔别十三年的故乡。飞机降落时,万家灯火涌进舷窗,滴溜溜儿转。我着实吃了一惊:北京就像一个被放大了的灯光足球场。那是隆冬的晚上。出了海关,三个陌生人举着“赵先生”牌子迎候我。他们高矮胖瘦不一,却彼此相像,在弧光灯反衬下,有如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影子。欢迎仪式简短而沉默,直到坐进一辆黑色轿车,他们才开始说话,很难分辨是客套还是威胁,灯光如潮让我分神。 [点击阅读]
有种你爱我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有种你爱我作者:暗夜行路内容简介:此文献给大洋彼岸的ANGI同学:D1今天是小满,要吃扁豆焖面。越小满去了几个就近的饭馆,都没有卖那个东西的,只有一家有打卤面,用豆角做的卤。越小满记得陈奶奶还活着的时候,他吃过的,过程他都记得,先把豆角放进去,炒啊炒,然后放佐料,加水,要漠过豆角,然后把切面放进去,盖上盖,中间翻一次面,最后,抄底儿,盛在碗里,放点醋,就着蒜瓣,吃的要多香有多香!这个过程, [点击阅读]
朝内81号
作者:佚名
章节:61 人气:2
摘要:城市从地铁的第一班车开始苏醒,叮叮当当的装进去一个个睡眼朦胧的虫子,哈气连天的开始看免费报纸玩手机显配电子书飞媚眼等艳遇。呼啸的列车穿越无边黑暗的地下,连接着数不清的空洞和阴霾,那些只有老鼠飞蛾蠕虫才能到达的伸手不见触角的地方,有多少你不知道的啃食和狞笑。让人无语的安检仪肮脏的吞噬者红男绿女仔细的包皮包皮和混合着民工编织袋的余尘一直嘟嘟的进站。“您等会,您这包皮得打开我们手检下。 [点击阅读]
梦里花落知多少
作者:佚名
章节:53 人气:2
摘要:一闻婧打电话过来的时候我正在床上睡得格外欢畅,左翻右跳地穷伸懒腰,觉得我的床就是全世界。其实我的床也的确很大。我只有两个爱好,看电影和睡觉,如果有人在我累得要死的时候还不让我睡觉那还不如一刀砍死我,那样我一定心存感激。所以我理所当然地把床弄得往死里舒服,我曾经告诉我妈我哪天嫁人了我也得把这床给背过去。所以闻婧的电话让我觉得特郁闷。 [点击阅读]
沉重的翅膀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一令人馋涎欲滴的红菜汤的香味,从厨房里飘送过来。案板上,还响着切菜刀轻快的节奏。也许因为身体已经恢复了健康,叶知秋的心情就像窗外那片冬日少有的晴空,融着太阳的暖意。发了几天烧,身子软软的,嘴里老有一股苦味,什么也吃不下去。厨房里送过来的香味,诱发着叶知秋的食欲。她跟许多善良的人一样,一点儿顺心的小事,都会使她加倍地感到生活的乐趣。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