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中国在梁庄 - 灵兰:"神"的好儿女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灵兰:“神”的好儿女
  我约到了县基督教协会会长,他主动要求到我们镇上教堂与我见面,同时,还让教堂的堂长约几位信主的普通群众过来。会长本人就是牧师,是县里教职最高的。牧师并不善于言谈,也没有放开,言谈之中很谨慎,可能与乡党委书记、其他乡干部在场有关。下面这段访谈,其中的回答部分,有牧师本人的,也有其他信主群众的。
  会长好,你信主有多长时候,原因是什么?穰县整体的信教情况怎么样?就你的经验而言,大部分人,尤其是农村人为什么会信主?
  我信二三十年了,1978年宗教政策一开放,我就信了。因为患难而信,家庭常年没办法生存,最后才走这个路。信了之后,我觉得自己精神变化大。过去在社会上与人交往太过功利,心中要强,信了之后,觉得可以当一个善人,好人。从文化角度是一种修养,从宗教上,它也有利于社会。教会初期开放,1978年以后才落实。穰县一百五十二个堂点,大致有三四万信徒。与其他县市比,还是比较多的,主要是人口基数大,体现了宗教自由的政策。这个大门一开,不仅仅是患难信,而是精神需要来信。过去的理解是因为愚昧无知,现在很有层面的人,像国家退休干部也有很多人信。自己改造自己,真正做到表里如一。
  在农村,信主的弟兄少,姊妹多,老年人多。这主要还是因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另外,国家规定,不到18岁不允许信主。但是,18岁之前也不允许入党,还是公平的。这些年,信徒在不断增加,现在没有到处跑着去信主的,国家也不允许有家庭教会,必须到指定的教堂去聚会。
  在访谈的过程中,我们镇上教堂的堂长一直都很用心地听着,一边还在本子上记录着什么。
  堂长,镇上教堂和教民是怎样的情况?
  咱们镇上,这个教堂,星期天来礼拜的有四五百人,管八个行政村,这是有规定的,不允许串,各在各的教点。夫妻一块儿来信的比较多,年轻男子还是比较少,都打工去了。现在农村是“3860部队”,38指妇女,60指老人。闹矛盾的也有,有哩软弱,有哩刚强,这是理解程度不一样。他们信的灵性都在逐步学习,完善。经是好的,是否能念好,看个人。这是不断改造的问题。所以,也允许他是坏人。为啥六天劳动,一日闲,这一日就是改造自己。才信就像小孩子,大的原则上的罪过在基督教徒很少,小毛病还是有的。他是个人,不是个神,基督教徒也是人,只是追求一种信仰。譬如想偷而没偷,也是犯罪,动了意念。宗教是法律的补充,宗教是现实的,讲究心灵的束缚,善事不去做,这就是犯罪。

  要服从在上掌权的,他们是上帝配备的臣,那是神批准的。
  神是慈爱的人,号召人们做好事,譬如《圣经》说,你们要从上到下服从国家。当官的也是神的仆人。信教的人自己要走到前面。个别人不理解。譬如有人讥笑说天不下雨,你们可祷告一下,让神下点雨。下雨不下雨,是神的安排。当官也是一样,都是神的安排,公益善良。教一个普通教徒如何顺从社会,如何以身作则,多做善事。
  信教是辅助国家的。教会的奉献随个人意愿,想捐多少都行。主要用来修缮教堂、买教材,有时候哪里有灾难,响应国家号召。没有贪污受贿的,奉献还来不及呢。多一个信徒,就多了一个公民,少了一个信徒,就少了一个好公民。
  与人接触中,宁愿吃亏。河东陈集有一条大沟,娃们上学不方便,基督徒主动集资,弄一些预制板修桥。基督徒行的是善事,收获的也是善。有的教民,在开堂的时候,把自己家喂的猪杀了,给大家吃。爱国爱教。
  在堂长的回答中,可以感觉出,他试图把信教与爱国联系在一起,以增强它的内在合理性。我又向一直在旁边给大家服务的大嫂问了一些问题。
  大嫂,你为什么来信主?家里大哥支持吗?
  我信了三十几年,我是平安信,没有理由,没有条件。以前没有信,邻居有信主的,她们讲信主的好处,对社会都有益处,做善事,做好事,不做坏事,也能改造自己的脾气。一信主,自己有个约束,想发脾气的时候,《圣经》的话语一对照,就不发了。我们家里那个人不支持,不过也没有吵过。我在六天内把自己的干好,腾出一天来教堂,他也没啥说的。真有事也可以不来。不能来,非要来,那样神也不喜欢。双手劳动得来,神也是喜悦的。
  你认识明太[3]吗?
  咋不认识,我就是明太经常骂的灵兰的姊妹。几十年了,可了解他们是咋回事。明太的性格不是个性,太暴躁。他说灵兰这不好,那不好,灵兰可是没说过他一句坏话。你想想灵兰一家,就知道主的恩典有多大,他们闺女、儿子都在北京买房子,谁有这能力?明太不信,灵兰是神的好儿女,不争不辩,所以他才吵。灵兰那里有神的爱在里面,明太不骂爹也不骂妈,光骂神,这她最受不了。他就是找碴,说话就打人。明太其实是太脆弱,他不是想她在信主,他光往坏的地方想。

  那明太虐待灵兰,打她,脾气来了就骂,还不叫反驳,你说灵兰咋爱他?他光猜测,不往好处想,光往坏处想,说灵兰天黑了也往外跑,不干好事。灵兰也不对,一打她就跑,男哩没智纺棉花,女哩没智回娘家。说不顾生产,都只是借口。信主也不是天天来,就星期天。再说,现在家里也没多少活儿,地少,一到农忙时有收割机,还有短工队。
  我又问会长,有没有不顾家,或有病不吃药的信主人?会长说,也有信迷的。不顾家了,不劳动了,成专业了。最后成邪教了。“东方闪电”已经是邪教了。有病不吃药是少数。但是,也有一种现象,医院判了死刑的,在教会里好了。会长又意味深长地加了一句,宗教有超自然的行为,这才是宗教。像明太爷和灵兰大奶奶的事情,会长认为,一个是党员,一个是基督教徒,本来就是两个信仰,容易产生冲突。但同时,还都是劳动者。
  在村庄里面,能够感觉到,人们对信主的人有一种普遍的轻视,她们的行为、语言及方式经常被作为一种笑料谈起。譬如父亲就认为,信主的人都是又傻、又闲、又穷的人所为,啥也不懂,跟着瞎跑。在问起我们的现任村支书是否让自己老婆信主时,他非常干脆地说:“那不行,我不想让人笑话。那信主的人都是那些老婆儿们,闲哩没事干。只是作为一个精神支柱。至于啥信念,谁也不懂得。再说,作为干部,我不可能叫她信,我非叫她随大流。”那几天一直跟着我们的司机,也忍不住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信主的人,他既觉得可笑,有点傻,用他的话说:“日他妈,真不知道那些人从哪儿来那么大的心劲儿,一群人傻傻的,跪在那儿念念有词,那都是闲哩没事干的人。”但同时,又非常尊敬他们,譬如他们村头的一座桥塌了,那些信主的人看见了,一商量,分头捡石头、找木头、和泥灰,几天就把桥修好了。他说,那团结劲儿,比单位的人不知好多少倍。
  似乎不能用“愚昧”两个字来简单评价明太爷对老婆及其“信主”的那种态度。这里面既涉及到乡村生产力的实际情况,也还涉及到一个文化习俗的问题和中国乡村如何看待精神空间的问题。在乡村,夫妻合作、家庭式分工协作是生活的基本前提,如果舍弃生产而去从事什么精神活动,会破坏这一模式而使家庭陷入困境,就像明太爷所面临的问题。从文化层次来看,乡村,尤其是北方乡村,高雅的、超出世俗的文化生活是被排斥的,或者说,不属于这一文化共同体的异质文化被另眼相待,多少有点“精神病”、“不正常”、“怪异”的味道。灵兰大奶奶在村里面就是这样一种形象。要强的明太爷绝不允许自己的老婆成为村里被取笑的对象,就拼命阻拦大奶奶去“信主”。表面的原因是大奶奶不帮他干活,实际上是因为他有一种强烈的羞耻感,觉得老婆的行为使自己无法在村里挺直腰杆。一个村庄,也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和有机的网络,身在其中的每个村民都会为自己定位。在这其中,每个人都自觉地扮演着某一角色,这一角色是他自我价值和自我形象的确立,一旦这个形象被破坏,他就会失去基本的心理平衡。

  农村的大部分教民,对自己所信的宗教可能并不完全理解(这一现象非常广泛,我和身边一些信主的亲戚谈话,有时特意问她们《圣经》和宗教上的事,她们的回答往往令人啼笑皆非),但她们在其中找到了一种尊严、平等和被尊重的感觉,找到一种拯救别人的动力和自我的精神支撑,这是她们在生活中从来没有得到过的。所以,中国人信教,尤其是北方乡村的信教,并非是对信仰有多少了解。许多时候,它只是她们为生活的压抑和精神的贫乏所寻找的避难所,这也是乡村里女教民的比例高于男教民的原因。在村庄生活里面,她们并不敢公开表达,更不敢舒展自己的感觉,因为她们往往被看做是一群没事干的人,脑子出了问题,或者,干脆就是一群傻瓜。
  其实,在许多时候,“信主”与生产并不那么必然有冲突,但当事人都会夸大其与劳动、日常生活之间的矛盾,以此为理由表达自己的不满。中国的乡村文化仍然是一种务实文化,踏实地生活,这是第一要义。个人精神需求、夫妻情爱往往以一种扭曲的方式存在,嘲笑、戏谑、回避是通常的相处方式,很少从容、正面、严肃地去叙说或交流。这种压抑、扭曲精神空间的现象不单存在于家庭内部、夫妻、父子之间,也是邻里交往的基本模式。
或许您还会喜欢:
黄雀记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简介为了保持遗照的“新鲜”,祖父年年都要拍遗照。某天,少年保润替祖父取遗照,从相馆拿错了照片,他看到了一张愤怒的少女的脸。他不知道是谁,却记住了这样一张脸。有个年年拍遗照、活腻透了的老头儿,是谁家有个嫌贫贱的儿媳都不愿意看到的。祖父的魂丢了,据说是最后一次拍照时化作青烟飞走了。丢魂而疯癫的祖父没事儿就去挖别家的树根,要找藏有祖先遗骨的手电筒。 [点击阅读]
南方有嘉木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此书为第5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茶人三部曲之第一。这是中国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绿茶之都的杭州,主角是忘忧茶庄的三代传人杭九斋、杭天醉以及杭天醉所生的三子二女,他们以各种身份和不同方式参与了华茶的兴衷起落的全过程。其间,民族,家庭及其个人命运,错综复杂,跌宕起伏,茶庄兴衷又和百年来华茶的兴衷紧密相联,小说因此勾画出一部近、现代史上的中国茶人的命运长卷。 [点击阅读]
我的播音系女友
作者:佚名
章节:262 人气:2
摘要:北京,中国伟大的首都,一个沙尘暴经常光顾的国际化大都市。我所在的大学北京广播学院,一所出产过著名节目主持人,也出产过普通观众与社会失业者的传媒类著名学府,就座落在这个大都市的东郊古运河畔。认识播音主持系的那个女生,一切都要从五月的那个下午说起。播音主持系的女生长得都跟祖国的花儿似的,一个比一个艳,一个比一个嫩,不过我们宿舍几个人都知道,她们都有一张刀子般的嘴,好像是带刺的玫瑰,一般人都不敢惹。 [点击阅读]
国画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画家李明溪看球赛的时候突然大笑起来,怎么也止不住。朱怀镜说他是不是疯了。平时李明溪在朱怀镜眼里跟疯子也没什么两样。当时朱怀镜并没有想到李明溪这狂放的笑声会无意间改变他的命运。那是国家女子篮球队来荆都市举行的一次表演赛,并不怎么隆重,门票却难得到手。李明溪也不是球迷,总是成天躲在美术学院那间小小画室里涂涂抹抹。所谓画室也就是他自己的蜗居。那天他突然想起很久没有见到朱怀镜了,就挂了电话去。 [点击阅读]
寻找罗麦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赵捷和李亦是好朋友。他们中学时不在一个学校,但每天下午放学之后及星期天,他们都同在市少年宫学习。赵捷学舞蹈,李亦学画。他们不知是在一个什么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认识了就成了好朋友。渐渐地,赵捷开始经常去李亦家玩儿。李亦从小丧父,家里就他一个孩子,母亲拉扯着他长大。李亦刚上中学时,母亲改嫁。继父是个老实人,与李亦的母亲在一个工厂里,是工程师。李亦和继父不怎么说话;因为长大了,跟母亲之间的话也少了。 [点击阅读]
芙蓉镇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小说描写了1963—1979年间我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当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农村经济开始复苏时,胡玉青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书记黎满庚支持下,在镇上摆起了米豆腐摊子,生意兴隆。 [点击阅读]
莫言《蛙》
作者:莫言
章节:68 人气:2
摘要:小说写到了“代孕”,代孕女陈眉(姑姑)原是很漂亮的女人,因为火灾毁坏了姣好的面容,最终决定用代孕的方式去帮助家里、帮助父亲渡过生活难关。莫言说,“我是用看似非常轻松的笔调在写非常残酷的事实。这事实中包皮皮含着重大的人性问题。孩子生下来被抱走后,陈眉面临着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当她决定‘我不要钱了,我要给我的孩子喂奶’时,一切已经来不及了。 [点击阅读]
铁梨花
作者:佚名
章节:82 人气:2
摘要:关于《铁梨花》《铁梨花》是严歌苓改编自她的父亲——同样是著名作家的萧马老先生的作品,讲述的是在军阀混战动荡岁月里,一个出生在晋陕交界盗墓贼家的女儿铁梨花,从一个普通人家女儿、到军阀家的姨太太、再到誓死离家出走甘当单身妈妈的心路历程,演绎了一部爱恨情仇交织的女性传奇史诗。 [点击阅读]
狼图腾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狼图腾》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组成,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读者可从书中每一篇章、每个细节中攫取强烈的阅读快感,令人欲罢不能。那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高超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倔强可爱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艰难的成长过程—&mdas [点击阅读]
白客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不管是一摸二摸还是三摸,孔若君都出类拔萃名列前茅。但愿不要有人一看到“摸”字就发生龌龊的联想,特别是“摸”和数字连在一起更容易引起伪道学家的佯愤。如今上过学的人都知道一摸二摸三摸是重大考试前校方对学生应试水平进行摸底的简称,全称应为第一次摸底第二次摸底第三次摸底,简称一摸二摸三摸。 [点击阅读]
莫言《四十一炮》
作者:莫言
章节:41 人气:2
摘要:十年前,一个冬日的早晨;十年前一个冬日的早晨——那是什么岁月?你几岁?云游四方、行踪不定、暂时寓居这废弃小庙的兰大和尚睁开眼睛,用一种听起来仿佛是从幽暗的地洞里传上来的声音,问我。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颤,在农历七月的闷热天气里。那是1990年,大和尚,那时我十岁。我低声嘟哝着,用另外一种腔调,回答他的问题。这是两个繁华小城之间的一座五通神庙,据说是我们村的村长老兰的祖上出资修建。 [点击阅读]
火蓝刀锋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这是一个漆黑的夜晚,万籁俱寂。忽然,两道雪白的光线划破了被黑暗凝固成一团的空间。光线下有隐约的海浪翻滚,一片汪洋大海上,两艘海军巡逻舰艇正破浪而来。舰艇上的指挥室内,站在液晶屏幕前向大家做介绍的是海军上校武钢。旁边一个目光炯炯的精干小伙子,手里正玩弄着一把火蓝匕首,转动间刀刃寒光毕现。此人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龙百川。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