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中国在梁庄 - 姜疙瘩:领回来的老婆最后还是跑了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姜疙瘩:领回来的老婆最后还是跑了
  准备吃午饭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一点多了,“农村饭,两点半”,这已经算是早的了。饭刚端上桌子,一个干瘦的老头就从外面走了进来,手和脚都黑漆漆的,沾满了煤屑,一进门,便高腔阔调地喊道:“咋,不到中午,可都吃饭了!”哥只是淡淡地应了一句,没有过多话语。父亲也一反常态,不甚热情。
  我仔细一看,这不是姜疙瘩吗?几年不见,显老得厉害,腰已经驼了,眼睛也混浊不堪,头后面的疙瘩更突出了。哥哥让了座,但没有让他吃饭。姜疙瘩干坐了一会儿,一边说着一些着三不着四的话,一边拿眼睛巡视着四周,他好像已经不认识我。停了一下,姜疙瘩突然对哥哥说:“志子,昨晚喝酒不是剩个瓶底吗,拿来叫爷喝了。”哥像是早有准备似的,从桌子底下摸出一瓶酒,果真有个瓶底。哥推让说太少了,姜疙瘩认真地说:“可不能拆整瓶,我要一点儿就行了。”大约有一两多酒的样子,姜疙瘩一饮而尽,抹了抹嘴,咂巴了几下,问哥几点了,哥说两点了,姜疙瘩一惊一乍地:“哎呀,日他妈,可真晚了,你九奶奶肯定等急了。”蹬上他那辆破烂车摇摇晃晃地走了。
  我责怪哥哥对姜疙瘩不够热情。父亲和哥哥都笑起来,说对姜疙瘩可不敢热情,对他这么冷淡,他还几乎天天来,天天都是如此要酒喝。如果你哪天热情得过了头了,他保准会中午来,晚上来,有时甚至半晌正干活,他都会跑来要酒喝。来了不要多,就要喝剩下的瓶底,所以,家里每天都给他备有瓶底酒。这段时间没来,也是因为我们的九奶奶在跟他闹气,要回娘家,他在家守着九奶奶呢。
  其实,“姜疙瘩”并不姓姜,而是姓梁,他是我们的本家,没有出五服,已经六十多岁了。按照辈分,我还应该叫他九爷。但是,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问父亲和村里的几个老人,大家也都想不起来。至于为什么叫这样一个怪名字,大家倒是都禁不住笑起来,因为从侧面看,他的后脑勺极端的不规则,凹凸不平,的确很像老姜的形状,即使从正面看,也能看到他后面突起的“山峰”。
  记忆中的姜疙瘩也是这么瘦,只是腰不驼,神情也没这么疲倦,嘴里整天哼着小调曲什么的,偶尔,还扯着嗓子唱几句信天游。从来没听说过他的父母,家里也只有一间东倒西歪的破土屋。他常年在外面流浪,但隔一段时间,就出现在村里。自己也不做饭,东家蹭一顿,西家蹭一顿,如果哪家改善生活,他总是及时出现在那里。他眼里有活,又有力气,因此,大家并不嫌他白吃。每逢我家蒸馍的时候,姜疙瘩就哼着小曲来了,他当仁不让地揽下揉面切面的活儿。他会两只手同时揉面,只见那手一绕一绕地,时而扬得老高,时而在案板上快速地移动,像玩魔术一样,很快,两个圆圆的馍便出来了。他揉出来的馍总是特别香,馍一揭锅,那突然蹿出的香甜味道,简直馋死人了。当然,中午,姜疙瘩肯定在我家吃饭,他一口气能吃三四个,心疼得我们直跳。那时候多穷啊,面粉都是量着吃的,他一顿饭就吃了我们全家三天的面粉口粮。

  姜疙瘩回乡是当年村里的特大新闻,几年之后,大家还在津津有味地谈论当时的情景。据说,那天下着小雨,村里的单身汉们像往常一样聚集在公路旁,朝着过往的女人抛着媚眼,说些莫名其妙的黄色笑话,间或莫名其妙地大笑一通。如果有女人走过,他们就“嗷嗷”大叫。黄昏的时候,雨停了。一辆公共汽车突然“嘎”地一声停在了大家面前,先下来的是姜疙瘩。只见姜疙瘩穿着西服,还打着歪歪斜斜的领带,接着走下来一个非常年轻的女子,准确地说,她是被姜疙瘩一手挽着、一手托着腰下来的,“这是我老婆。”姜疙瘩得意地向昔日的同类们介绍。不用说,当时那帮傻瓜们目瞪口呆。这女人长得很清秀,光洁的脸,梳着长长的辫子,只是个头稍有些小,屁股硕大,腿短而粗,但是一看便知是个老实过日子的女人。姜疙瘩咋咋呼呼地叫大家帮忙从车上搬东西,那天中午,姜疙瘩在镇上大摆宴席,又是甩烟,又是敬酒,吆五喝六的。
  后来听说这女人还是西安市的市民,大家都说姜疙瘩是骗人家过来的,他的年龄那么大,相貌又奇丑无比,怎么能让一个光鲜的女子乖乖地跟他回来呢?有一些好事之徒向村支书告状,一句话被顶了回来:“有本事你也领回来一个。”
  姜疙瘩暂且安身在砖瓦场的破房子里。第二天,他带着自己的老婆,办结婚证,向大队要地,要粮食,又跑遍了自己的本家,要些家具、日常用品,开始扎根过日子了。过了两年,姜疙瘩的女人居然生了一个大胖儿子,姜疙瘩简直要喜疯了。五十好几的老单身汉,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得个儿子。这时的姜疙瘩,已经差不多把当初带回来的一点钱花光了。他老婆是个好女人,就是不会过日子,好吃懒做。儿子满月那天,姜疙瘩没有摆酒席,而是让老婆抱着儿子,自己提着面袋子,挨门挨户地报喜,“你又添一个爷了”或“你又有叔了”。他的儿子年龄虽小,辈分却极高。大家看他手里的面袋子便明白了,免不了给粮给钱,或把自家小孩穿过的衣服找出来,还给女人讲一些养孩子的常识。有了儿子,姜疙瘩的房子嫌小了,家里也更穷了,他开始找房子,四处找一些零活做。经老支书说合,村里有一户人家长期在外打工,同意让姜疙瘩借住他们家的房子,四间半新的房,姜疙瘩带着老婆孩子住了进去,算是有了家了。

  几年前的春节,我回家给母亲上坟,刚一打开老屋,姜疙瘩便一晃一晃出现了,后面跟着一个年轻的女人和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那便是他的老婆孩子。那男孩俨然又是一个“小姜疙瘩”,果然,姜疙瘩一本正经地给我介绍:“这是你九奶奶和你小叔。”那女人虽不漂亮,但是脸盘还挺清秀的,梳着长长的辫子,尤其是眉宇间的温顺和善良,让人顿生好感。姜疙瘩在屋里巡视了一圈儿,还倚老卖老地骂我几句,摸摸桌子椅子,让我看上面厚厚的灰尘,又把墙上挂着的锄头拿下来比画了一番。“看看,都生锈了,多可惜!”我看他恋恋的样子,便把这些都送给了他,他高兴得不得了,让老婆扛着锄头,自己拎着桌子椅子,胳膊里夹着我送他的一些零碎东西走了,临走前还邀请我到他家去坐。看着一家人远去的背影,我禁不住想笑,又有些说不出的辛酸。
  第二天我去了姜疙瘩家,姜疙瘩正在门口磨昨天拿走的那把锄头。大概没想到我真会去,看到我,他显得很意外,怔了片刻。醒悟过来后,非常高兴地大声招呼女人,让她给我搬座、倒茶,自己蹲在火炉边,卷着旱烟吸。这时的姜疙瘩非常安详沉稳,颇有一家之主的派头,和平常在外给人的形象简直判若两人。我打量着他们的家,收拾得非常干净,从我家拿来的小桌子上摆着一个小电视,上面还搭着一块红丝绒布。女人坐在床边织毛衣,和平常人家一样,墙上挂着成串的辣椒、玉米、大蒜、农具,温馨,富足,踏实。

  姜疙瘩在镇上的一家煤站打煤球,每打一吨给二十块。好的时候,一天能挣上三十多块钱。六十多岁的人了,每天早晨五更便爬起来到镇上干活,中午又慌慌张张赶回家吃饭。他从来没在街上下过馆子,只不过添了爱喝酒的毛病,自己又买不起,只好在熟人家混喝。
  一天,我在门口闲坐,远远看见一个矮胖的身影推着自行车走过去,那不是姜疙瘩的老婆吗?我几步跑过去,喊了一声,果然是我们的九奶奶。她的长辫子已经剪了,车子后面还坐着一个小女孩,噢,又给姜疙瘩添了一个小闺女。小姑娘扎着蝴蝶结,穿着小裙子,头型非常匀称,没有了姜疙瘩的“疙瘩”,九奶奶还在座上支了一把花伞给她遮阳。九奶奶比以前话要多了,不停地叨唠着她的儿子如何不听话,不好好学习,计划生育还追着屁股要罚款,又埋怨姜疙瘩爱喝酒,我听着,心中竟有说不出的感动。
  可是他又能撑多久呢?也许这并不是难题,故乡的人世世代代面对种种困难,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切对他们来说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事情,总会过去的。
  我在夏天的那一感叹仿佛成了谶言。姜疙瘩年轻的老婆和别人好上了。那人年轻,四十多岁,也是农村的老单身汉,近些年在外面打工,手里有点钱。不知什么时候,俩人混在一起,在农村,像姜疙瘩夫妻这种老夫少妻,女性一般都是别的单身汉调戏和觊觎的对象。老婆一直要离婚,姜疙瘩不愿意,老婆就跟着那个人跑了。冬天的一个晚上,喝醉酒的姜疙瘩被车撞死了。就在往镇上走的那个街道拐角处,拐角太陡,几乎每隔几年就有村里人在那个拐角被车撞死。知道姜疙瘩死了,她老婆回来大哭了一场,料理了丧事。家族里的人告诉她,撞车的人赔偿了两万块钱,放在村支书那里,她想花的时候必须经过家族的同意。后来她带着两个孩子走了。
  现在,有梁家人商量着把“小姜疙瘩”再要过来,毕竟,那是姜疙瘩的根。但是,要过来谁管?没有人愿意揽这破事儿。于是,也就不了了之。
或许您还会喜欢:
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儿童入学,首先教他们读"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是新儒家哲学最重要的课本。有时候,儿童刚刚开始识字,就读一种课本,名叫《三字经》,每句三个宇,偶句押韵,朗诵起来便于记忆。 [点击阅读]
黄雀记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简介为了保持遗照的“新鲜”,祖父年年都要拍遗照。某天,少年保润替祖父取遗照,从相馆拿错了照片,他看到了一张愤怒的少女的脸。他不知道是谁,却记住了这样一张脸。有个年年拍遗照、活腻透了的老头儿,是谁家有个嫌贫贱的儿媳都不愿意看到的。祖父的魂丢了,据说是最后一次拍照时化作青烟飞走了。丢魂而疯癫的祖父没事儿就去挖别家的树根,要找藏有祖先遗骨的手电筒。 [点击阅读]
南方有嘉木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此书为第5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茶人三部曲之第一。这是中国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绿茶之都的杭州,主角是忘忧茶庄的三代传人杭九斋、杭天醉以及杭天醉所生的三子二女,他们以各种身份和不同方式参与了华茶的兴衷起落的全过程。其间,民族,家庭及其个人命运,错综复杂,跌宕起伏,茶庄兴衷又和百年来华茶的兴衷紧密相联,小说因此勾画出一部近、现代史上的中国茶人的命运长卷。 [点击阅读]
国画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画家李明溪看球赛的时候突然大笑起来,怎么也止不住。朱怀镜说他是不是疯了。平时李明溪在朱怀镜眼里跟疯子也没什么两样。当时朱怀镜并没有想到李明溪这狂放的笑声会无意间改变他的命运。那是国家女子篮球队来荆都市举行的一次表演赛,并不怎么隆重,门票却难得到手。李明溪也不是球迷,总是成天躲在美术学院那间小小画室里涂涂抹抹。所谓画室也就是他自己的蜗居。那天他突然想起很久没有见到朱怀镜了,就挂了电话去。 [点击阅读]
寻找罗麦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赵捷和李亦是好朋友。他们中学时不在一个学校,但每天下午放学之后及星期天,他们都同在市少年宫学习。赵捷学舞蹈,李亦学画。他们不知是在一个什么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认识了就成了好朋友。渐渐地,赵捷开始经常去李亦家玩儿。李亦从小丧父,家里就他一个孩子,母亲拉扯着他长大。李亦刚上中学时,母亲改嫁。继父是个老实人,与李亦的母亲在一个工厂里,是工程师。李亦和继父不怎么说话;因为长大了,跟母亲之间的话也少了。 [点击阅读]
芙蓉镇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小说描写了1963—1979年间我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当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农村经济开始复苏时,胡玉青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书记黎满庚支持下,在镇上摆起了米豆腐摊子,生意兴隆。 [点击阅读]
莫言《蛙》
作者:莫言
章节:68 人气:2
摘要:小说写到了“代孕”,代孕女陈眉(姑姑)原是很漂亮的女人,因为火灾毁坏了姣好的面容,最终决定用代孕的方式去帮助家里、帮助父亲渡过生活难关。莫言说,“我是用看似非常轻松的笔调在写非常残酷的事实。这事实中包皮皮含着重大的人性问题。孩子生下来被抱走后,陈眉面临着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当她决定‘我不要钱了,我要给我的孩子喂奶’时,一切已经来不及了。 [点击阅读]
铁梨花
作者:佚名
章节:82 人气:2
摘要:关于《铁梨花》《铁梨花》是严歌苓改编自她的父亲——同样是著名作家的萧马老先生的作品,讲述的是在军阀混战动荡岁月里,一个出生在晋陕交界盗墓贼家的女儿铁梨花,从一个普通人家女儿、到军阀家的姨太太、再到誓死离家出走甘当单身妈妈的心路历程,演绎了一部爱恨情仇交织的女性传奇史诗。 [点击阅读]
夜谭十记
作者:佚名
章节:63 人气:2
摘要:不负十年寒窗苦读,我终于赢得一个“洋翰林”的尊号,在一所国立大学的中文系毕业了。当我穿上黑袈裟样的学士服,戴上吊须绦的学士方帽,走上台去,从我们的校长手里领来一张金光灿烂的毕业证书,真是趾高气扬、得意忘形,以为从此以后,摆在我面前的就是青云直路、鹏程万里了。 [点击阅读]
狼图腾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狼图腾》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组成,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读者可从书中每一篇章、每个细节中攫取强烈的阅读快感,令人欲罢不能。那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高超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倔强可爱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艰难的成长过程—&mdas [点击阅读]
白客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不管是一摸二摸还是三摸,孔若君都出类拔萃名列前茅。但愿不要有人一看到“摸”字就发生龌龊的联想,特别是“摸”和数字连在一起更容易引起伪道学家的佯愤。如今上过学的人都知道一摸二摸三摸是重大考试前校方对学生应试水平进行摸底的简称,全称应为第一次摸底第二次摸底第三次摸底,简称一摸二摸三摸。 [点击阅读]
莫言《四十一炮》
作者:莫言
章节:41 人气:2
摘要:十年前,一个冬日的早晨;十年前一个冬日的早晨——那是什么岁月?你几岁?云游四方、行踪不定、暂时寓居这废弃小庙的兰大和尚睁开眼睛,用一种听起来仿佛是从幽暗的地洞里传上来的声音,问我。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颤,在农历七月的闷热天气里。那是1990年,大和尚,那时我十岁。我低声嘟哝着,用另外一种腔调,回答他的问题。这是两个繁华小城之间的一座五通神庙,据说是我们村的村长老兰的祖上出资修建。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