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中国现代散文 - 萧乾《银风筝下的伦敦》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照伦敦人口的密度,希特勒动用飞机的数量,这古城的遭劫还不能算严重。十一月六日丘吉尔首相公布的伤亡人数,九月共四千五百名,十月三千五百。然而这两个月里,大陆上几乎日夜派遣凶手过来,而且时常一天有十次以上的警报。是什么使伦敦的死亡减少了呢?哪个认真相信是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祈祷!是那埋伏在全城各角落的高射炮手,放银风筝(气球)的,和冒了枪林弹雨生命危险的黑暗中吹哨的纠察员,救护人员和救火队员。自然,主要是截击的战斗员。
  我管它们叫银风筝,因为它们不但有风筝的庄严,飘逸,而且在秋风中也一样弹出铮铮响声。逢运气,黄昏时也许在什么空场上能够看到一个正徐徐下降。这些巨象偶尔也会如星球般逾出轨迹。九月底,德国电台即说有数只英国气球被飓风刮到瑞典,毁坏了二百五十座变电站,毁坏了一座无线电广播台,害得火车误了点。在哥德堡,气球的钢丝触着了该城无轨电车的电流,黑空中画出一线闪亮。后来又刮到丹麦某城,落到一列客车上。那一次我才知道银风筝如离开地上的执线人,能惹出多么大的乱子!幸好它们不常逃学。
  当它们规矩时,可以保护伦敦不至于成为华沙。德机永远不敢低飞,因而也就无从瞄准。但这不是同放风筝那么容易。《新闻纪事报》一个记者说,在空袭伤亡名单中,气球管理员占很可观的数目,一旦风筝断了线,他们得摸黑去找,不然那结果不堪设想。
  高射炮手也在无名英雄的前列。
  最初,德国也丢过数次传单。但这些传单发生的作用却正相反:它们变成了募救国捐的工具。八月六号德机在英国东北部丢下希特勒劝降演词的全文,红十字会把它们集起,卖一便士或两便士一张,不数分钟凑了十多镑。在威尔士某地,行市每张贵到五先令。后来买者太多,幽默的英国人发起了“一便士看一眼”,这下集资更多了。一个人花两便士买上一张,竟募够买一百五十枝烟卷的数目,烟卷送给了军队。这不仅表现了英国人的幽默感,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对战争结局的信念。到十月二十四日,当局开始警告传单收藏者,说敌机近出一诡计,用小气球系传单一束投下,传单内藏炸弹一颗,拾者势必遭殃。
  六月七号,我在英国第一次遇上空袭。那时我住在剑桥意大利人的家里,距开战已八个月。那是我第一次欣赏剑桥的午夜,闪烁的星光,剑河的潺潺流水声,鸡叫,火车缓缓可行,花草馨香,人在篱笆下呢喃。个个抱了“未完成的杰作”的原稿,或什么纪念品,木乃伊般站在地窖里谈拖鞋,谈约翰逊博士。次早房东先生(意大利文学讲师)筑起防空壕来。每堆起沙袋若干,必跳上土堆,然后,突然跃下,把自己当作炸弹,试验洞口的安全。
  但真正的空袭始自八月下旬,我刚由威尔士草原赶回伦敦后。德机丢弹的种类并不太多,不外乎立刻爆炸与慢性爆炸两种。立刻爆炸的有尖声嚎叫的,细声呼啸的,以及烧夷弹等数种。对付定时炸弹的是那英勇的“敢死队”,自抢救圣保罗教堂那一着,他们的功绩才彰显出来。实际上这些英雄们成天凭了机智和勇敢在同死亡开玩笑。今早我去荒原散步,湖旁草坡的树上用绳缆起了,黄牌子警告游人:“危险,内有未炸之弹。”然而四五个小伙子正站在弹穴里,一锹锹地往外扬土。我们互招了下手。圣保罗那一弹,震惊了大西洋两岸。这拱顶教堂是伦敦有名的古建筑。那天定时炸弹丢了一大片。我不是兜了个圈子吗?圣保罗门前再也不罗鸽了。一道绳子后,是个阴森森的大坑。“未炸的”比什么都可怕。但三天后,九月十七日,德威思中尉亲自驾车,把那些炸弹运到郊区草地,炸了个百吸深的大坑。从此,“敢死队”在伦敦成为人所共知的赫赫英雄,竟至有人在货车后写上那三个字来冒充,吃了一场官司!德威思中尉荣获了奖章,圣保罗教堂为他们举行了一次礼拜,并许下战后为他们立座石碑,和威灵顿、纳尔逊的灵枢并卧。一个受惠的电影院无以报答,赠之以“永远免票入座券”数张。

  定时炸弹扰乱秩序的作用大于实际的危害,更头痛的是现丢现炸的家伙。究竟丢了几千几百吨,没人敢确言,说德国曾有过一分吝啬,那是扯谎。人的伤亡数目以外,建筑呢,丘吉尔说以眼前这比例,毁灭半个伦敦还需十年工夫。军火工业呢,军需部长莫理逊说,损失仅百分之一的四分之一。但市民遭遇的惨痛,却无法估计了,这方面,最凄惨莫如工人聚居的东伦敦。
  越是工业国家,这越是注定的:穷人是战争的祭羊,因为他们的住处不是在铁道附近,便靠码头货栈,要不就挨着工厂。东伦敦便是这样个地方。平时拥挤肮脏,战时遭殃。这一带除了英国工人家庭外,还是穷犹太人及中国水手、工人聚居的地方。炸死了的还不太惨,惨的是那些遗孤。一个妇人由坍塌的房屋底下被拖了出来了,她一直等到得悉自己那四岁的孩子安然无恙才断的气,把悲哀托给了从军队赶回的丈夫。在同一天,他没有了妻子,也没有了爹娘同兄弟,怀抱着那咧嘴哭的孩子。一个刚结婚三周的新娘,一手抓了只老鼠,直直在她被炸的家宅旁站了一天一夜,半疯癫地对那老鼠说:“你一定是他派来的。他埋在哪儿?啊,你会说话有多好!”她的新郎刨出时,样子已吓人了。她也是活埋了四十八小时后才被刨出的。但她丈夫刨出时,已没气了。记得一九四0 年春间肯特郡第一个被炸死的平民,画报上把他自幼的像片全登出,报纸当作头条新闻。东伦敦开始西移,中国餐馆大东楼听说还逞强开着,中国水手公寓也没移动,但华侨洗衣坊却大多关了张,至少十二个华侨已葬身在这场闪电战中了。
  轰炸时,也有许多趣事。一个十四岁的女孩在乱砖中埋了四昼夜。刨掘队发见她后,问她痛吗,仰卧在重梁下的她,还照平时礼数说:“谢谢先生,我很好。”大家把砖石清理出点路子来,才问她要什么。他们喂了她五杯热茶,六小时后,横在她胸上的梁木才移开了。她被抬上担架后还说:“瞧,我手表打破了,是过生日奶奶送的呢!”还有一对夫妇,带子女两人躲在防空壕里。一个炸弹刚好命中,后面的钢板都已震掉,所幸老少安全。那七岁的儿子是埋在土下五尺深。他父亲把他抱上来,他揉揉眼说:“色爸,你这个玩笑开得过分了。”他还以为是在闹着玩呢!还有一座教堂正举行婚礼,周围连落了三颗呼啸弹。新娘戴完戒指,得由客人扶出教堂。一看,停在教堂门口的汽车不见了。他们双双走回家去招待客人。汽车是由旁边砖堆中刨出来的。那天,听说一个烧夷弹落在皇家战争博物馆,几乎把张伯伦与希特勒合签的《慕尼黑协定》烧毁。还有一对老夫妇的尸首掘出后,老太婆手中还握着一封信,日子是一八八二年七月某日,是一个教士道歉不能来赴她的婚礼。战争使老年人尤其感伤。
  但炸后的伦敦难题太多了。活着的得吃,炊饭的煤气没了;得喝,自来水流成河;得住,房子成了瓦砾。那时伦敦乱成一团,而舆论界却并不放松政府。《新政治家》上有一长文描述难民之无助,和官府办事之迟缓。譬如派来疏散的大汽车走错了地方,妇孺白白地鹄候了一天还不算,又挨了敌机的扫射。一位八十岁的老太婆,由市政府推到救济会,又走了三哩到另一慈善机关。她缺的只是一笔路费,乡下有戚友答应收容她。舆论界攻击的是难民不应靠慈善款维持,政府应负责任。到十月底,“难民救济金”分配办法规定了:一个四十岁以下的妇人如丧失丈夫,每周领十五个先令六便士;年满四十岁以后,每周领二十二先令六便士。孩子的补助金,老大领八先令六便士,老二六先令三便士,余每名五先令。男子因空袭残废者,住院期间每周领二十五先令六便士,出院后为二十二个先令。据说随报随领,绝不迟延。难童的安插也有了办法。这些孩儿由戚友收养,由官家补助至十六岁为止。收养一名难童,每周可领十先令,余每名八先令六便士。在原则上,这里平民因空袭所遭损失,均由政府照数赔偿。不过除非赤贫的,余多展缓至战后赔。譬如我住处的玻璃窗、烟囱就全震碎。房东太太报完区议所才动工的。她希望不久就能收到公家一张支票。伦敦某区还倡议因空袭而丧命的市民,殡葬途中,应准许用国旗裹尸。总之,九月初的紊乱迟误,已在尽力挽救了。且有保险公司举办“一先令保一百镑”的空袭险。年人四百镑以下的中产阶级,政府也给了损失赔偿的保障。

  在最漆黑的日子,伦敦还能笑。破屋栋、送奶车、举重机上全悬着饱经风霜的国旗,颓壁上写着种种谐句。
  街道下面埋有煤气、自来水种种设备,平时提供便利,遇到战争,也有麻烦的一面。一个未伤人的炸弹很可以使一可观的面积停了水电,断了电话,没了地道车。当伦敦上空在交战时,伦敦地面上,千百名管子工把身子半插在地下,耐心细致地修整地下那些复杂的管道。兵士们把枪架起来,跳进被炸的房舍帮忙拆卸清除 ── 一个需要胆智的活儿。三个月来,伦敦不知扫出几千吨碎玻璃。有巨厦的贵重厚玻璃,有教堂的古老彩色玻璃,也有平民住屋的廉价普通玻璃,真是个大汇合。这些据说如清理重炼,人工需耗甚巨,所以大部分都抛弃了。而且眼前玻璃的需求并不太大。许多不需橱窗的店铺(如银行)多用木板搪起。牛津街的大百货店,浅黄木板中嵌以一方小小玻璃,像煞我们的宫灯。破房拆下的钢骨是有用的 ── 铸成炸弹还敬柏林,也可制成防空壕里用的双层床。
  警报的放送也经过几度周折。最初,很少人理会警报的重要,而且,似乎越放警报,街上仰首观望的人越多。直到俯冲机到来,人民又开始怪政府放得迟。一个记者说,威尔士某酒馆有个穷酒徒,善学飞机丢弹声。说谁请他一杯威士忌,即学一次。学完人问他,警报声呢,他说,没放警报。《新闻纪事报》上读者来函栏登了许多质问的信。一个说:“昨夜三点,我在床上足足听了二十分钟轰炸声,为什么一声警报也没放?”一个说:“依常例,我们的警报总比炸弹迟二十分钟。这是否也得经过一番等因奉此才放?”又有人抱怨放解除警报时敌机正丢着弹。还有人嫌警报拉得太长,太难听。丘吉尔首相有同感。在下院说,得缩短这种鬼嚎。不久。当局又发见勤放警报对于生产──尤其军火制造损失太大。八月二十三日,安德生部长在下院宣布“屋顶巡风”办法。先拉预备警报,俟敌机临上空时,始由巡风人摇铃通知,作紧急警报。如此,军火工人既不误工,又可保证安全。这巡风人又是一批英雄。风吹雨打,他们得站在屋顶,眼睛能离开天空。看着弹落,看着火烧,他们得负责下面数百名同胞的安全。某工厂便有这么个挡前阵的巡风人,不幸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殉了难。厂家通知死者妻子的信是这样写的:“你的丈夫是一位杰出人物,他事事跑在前面。他什么都先干,事后讲话。在工厂中,在运动场上,他都是第一。当本厂征求屋顶巡风人时,他自然又是第一个自告奋勇。终于,当一颗炸弹投下时,也是他第一个看到。”
  另外还有戴钢盔的“纠察员”,对他们的功绩报纸也是歌颂不尽,而且他们当之无愧。年在六七十的老头老媪也时常干这一行。当警报放了时,我们往地下室走,他们得在街头吹哨,促路人找掩护。“一个空袭纠察员必须勇如狮,强如Yan牛,机警如果鸟,耐烦如毛驴,辛勤如蜜蜂。”这是人们理想的“更夫”。他必须随时准备“挨炸,跌跤,活埋,粉身,压扁。他随时得当干妈妈,产婆,郎中,抬埋的,募捐的。他得活泼而驯顺,当人们抱怨时,甚至得学会装聋作哑。”想想一夜的黑,冷,这些年迈市民的义勇实可佩服。自然,中年的纠察员占大半。譬如我们这条街上一位罗伯逊先生,他年纪是五十三,与老伴跟前有两男孩。早上七点半,他就到邮局上班,战前因点半即可下公事房,如今要作到五点。下了那个班,就值这个班。闪电战开始后,好些日子罗伯逊先生二十四小时内,仅睡上二三小时的觉。他巡街,扶老弱进防空壕但有一天,他巡街回来,自己的房子炸完了,妻同一个孩子受伤,另一个孩子丧了命。悲痛自是当然,但第二天罗伯逊先生又去值班了,吹着哨,催人们掩蔽。

  还有浇灭伦敦大火的英雄们。六万救火员中,截至上月底,殉职的已逾百名。这是既苦又危险的差使,烧死,砸死,种种意外都可能发生。伦敦市民对他们感激至深。
  专职的纠察员,每周领三镑。因公受伤者,准许预支二周薪金,出院后,已婚周领一镑十二先令,单身汉周领一镑。这总算是份保障。但舆论界认为太菲薄。尤其有些地方遇纠察员受伤,薪金立即停付。而且供职还须自备救火唧筒等,出差自备车费。至十一月初,政府动手改善了。殉职的每名准领葬费七镑半。受伤的准续领十三周薪金。政府并立即发给钢盔、雨衣等必需品。而且开始训练一批后备员。随时补充。
  但开仗以来,英国空袭方面最棘手的莫如防空壕问题,即把这问题视作一个中心的社会问题,也不为过火。因为它涉及安全、健康、纪律和道德。
  九月中旬安德生当内务部长时,大批伦敦市民携妻抱子,夹了被卷,佯买一站票往地铁里挤,而部长在警告着:地道车系交通工具,绝不容许人民当防空壕使用。过了两个月,全市地铁每日四点后就成为合法的避难所了。再不需买票,有几条线还停了车专为避难用。这是人民的一大胜利。自十月十九号起,地道车站上有夜宵早点卖了。次日,第一批两千张双层床架起了。于是,玩起纸牌夹,难民带来种种乐器,地狱变成了天堂。十月底,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地下室设起简易图书馆,放映起科教片,北伦敦一个地下室还有了一种报纸,名叫《瑞士茅屋人》,距我的住处仅隔一站。第一期社论是《论打鼾》。文中写道:“本站睡有一千五百位难友,打鼾者至少有一千六百五十人。”某通讯员谓“昨晚一位美丽女郎距我仅六英寸。我正欣赏这朵睡莲时,她忽然鼾声大作,使我深为幻灭”。编者末尾加按语云:“汝应称幸知足。普通男子欲尝此幻灭,尚须先入教堂行礼。”
  美国那鲁大学图书馆听说这么一种别致的报纸问世,还特意从大西洋彼岸来函索取呢。
  防空壕是怎样一个奇怪的生活场所!一个醉徒跑进某处防空壕,嚷道:“呔,我乃希特勒遣来的伞兵是也。尔等全已在我掌握中,谁敢动一动,小心吃我的子弹!”并在口袋中比画,把避难的妇孺吓得乱叫。还是一个熟识的妇人认出他来,打了他一巴掌。这人醒后被罚两镑,另付诉讼费十五先令。有一地发现成帮的流氓。还有一个难免的现象:小小窃案也是习见的,尤其每人手提包皮皮里必有点宝贝。这里躺着打大呼的男子。也难怪,他们白天开着货车或造着军火,晚上一伸腿,身子下面是硬邦邦的水泥地。但有三百难友,十个打呼的即可搅得全睡不成。所以难友们自动轮流派一个人 负责“摇打呼者”,一闻呼声立即跑过去推他一把。这里也睡着国难不忘美容的女秘书、女店员。睡前照常用发夹把头发卷成乱蛇一般,用玉容油润了她们的粉颜,早晨上班前,还先染染手指甲。
  纽约一位哲学家立在大西洋彼岸赞叹说:“汪洋那方是欧洲,也即是地狱。海水爬着涌着,填补着掘蛤者留下的足印。月亮由海面上升了。我确知地狱过后,宇宙的空间潮汐将梳平时间的沙滩。新的掘蛤者还将来到──也许还是更好的。”
  一九四0年十一月十六日,伦敦
或许您还会喜欢:
黄雀记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简介为了保持遗照的“新鲜”,祖父年年都要拍遗照。某天,少年保润替祖父取遗照,从相馆拿错了照片,他看到了一张愤怒的少女的脸。他不知道是谁,却记住了这样一张脸。有个年年拍遗照、活腻透了的老头儿,是谁家有个嫌贫贱的儿媳都不愿意看到的。祖父的魂丢了,据说是最后一次拍照时化作青烟飞走了。丢魂而疯癫的祖父没事儿就去挖别家的树根,要找藏有祖先遗骨的手电筒。 [点击阅读]
南方有嘉木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此书为第5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茶人三部曲之第一。这是中国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绿茶之都的杭州,主角是忘忧茶庄的三代传人杭九斋、杭天醉以及杭天醉所生的三子二女,他们以各种身份和不同方式参与了华茶的兴衷起落的全过程。其间,民族,家庭及其个人命运,错综复杂,跌宕起伏,茶庄兴衷又和百年来华茶的兴衷紧密相联,小说因此勾画出一部近、现代史上的中国茶人的命运长卷。 [点击阅读]
我的播音系女友
作者:佚名
章节:262 人气:2
摘要:北京,中国伟大的首都,一个沙尘暴经常光顾的国际化大都市。我所在的大学北京广播学院,一所出产过著名节目主持人,也出产过普通观众与社会失业者的传媒类著名学府,就座落在这个大都市的东郊古运河畔。认识播音主持系的那个女生,一切都要从五月的那个下午说起。播音主持系的女生长得都跟祖国的花儿似的,一个比一个艳,一个比一个嫩,不过我们宿舍几个人都知道,她们都有一张刀子般的嘴,好像是带刺的玫瑰,一般人都不敢惹。 [点击阅读]
国画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画家李明溪看球赛的时候突然大笑起来,怎么也止不住。朱怀镜说他是不是疯了。平时李明溪在朱怀镜眼里跟疯子也没什么两样。当时朱怀镜并没有想到李明溪这狂放的笑声会无意间改变他的命运。那是国家女子篮球队来荆都市举行的一次表演赛,并不怎么隆重,门票却难得到手。李明溪也不是球迷,总是成天躲在美术学院那间小小画室里涂涂抹抹。所谓画室也就是他自己的蜗居。那天他突然想起很久没有见到朱怀镜了,就挂了电话去。 [点击阅读]
寻找罗麦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赵捷和李亦是好朋友。他们中学时不在一个学校,但每天下午放学之后及星期天,他们都同在市少年宫学习。赵捷学舞蹈,李亦学画。他们不知是在一个什么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认识了就成了好朋友。渐渐地,赵捷开始经常去李亦家玩儿。李亦从小丧父,家里就他一个孩子,母亲拉扯着他长大。李亦刚上中学时,母亲改嫁。继父是个老实人,与李亦的母亲在一个工厂里,是工程师。李亦和继父不怎么说话;因为长大了,跟母亲之间的话也少了。 [点击阅读]
芙蓉镇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小说描写了1963—1979年间我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当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农村经济开始复苏时,胡玉青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书记黎满庚支持下,在镇上摆起了米豆腐摊子,生意兴隆。 [点击阅读]
莫言《蛙》
作者:莫言
章节:68 人气:2
摘要:小说写到了“代孕”,代孕女陈眉(姑姑)原是很漂亮的女人,因为火灾毁坏了姣好的面容,最终决定用代孕的方式去帮助家里、帮助父亲渡过生活难关。莫言说,“我是用看似非常轻松的笔调在写非常残酷的事实。这事实中包皮皮含着重大的人性问题。孩子生下来被抱走后,陈眉面临着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当她决定‘我不要钱了,我要给我的孩子喂奶’时,一切已经来不及了。 [点击阅读]
铁梨花
作者:佚名
章节:82 人气:2
摘要:关于《铁梨花》《铁梨花》是严歌苓改编自她的父亲——同样是著名作家的萧马老先生的作品,讲述的是在军阀混战动荡岁月里,一个出生在晋陕交界盗墓贼家的女儿铁梨花,从一个普通人家女儿、到军阀家的姨太太、再到誓死离家出走甘当单身妈妈的心路历程,演绎了一部爱恨情仇交织的女性传奇史诗。 [点击阅读]
狼图腾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狼图腾》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组成,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读者可从书中每一篇章、每个细节中攫取强烈的阅读快感,令人欲罢不能。那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高超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倔强可爱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艰难的成长过程—&mdas [点击阅读]
白客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不管是一摸二摸还是三摸,孔若君都出类拔萃名列前茅。但愿不要有人一看到“摸”字就发生龌龊的联想,特别是“摸”和数字连在一起更容易引起伪道学家的佯愤。如今上过学的人都知道一摸二摸三摸是重大考试前校方对学生应试水平进行摸底的简称,全称应为第一次摸底第二次摸底第三次摸底,简称一摸二摸三摸。 [点击阅读]
莫言《四十一炮》
作者:莫言
章节:41 人气:2
摘要:十年前,一个冬日的早晨;十年前一个冬日的早晨——那是什么岁月?你几岁?云游四方、行踪不定、暂时寓居这废弃小庙的兰大和尚睁开眼睛,用一种听起来仿佛是从幽暗的地洞里传上来的声音,问我。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颤,在农历七月的闷热天气里。那是1990年,大和尚,那时我十岁。我低声嘟哝着,用另外一种腔调,回答他的问题。这是两个繁华小城之间的一座五通神庙,据说是我们村的村长老兰的祖上出资修建。 [点击阅读]
火蓝刀锋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这是一个漆黑的夜晚,万籁俱寂。忽然,两道雪白的光线划破了被黑暗凝固成一团的空间。光线下有隐约的海浪翻滚,一片汪洋大海上,两艘海军巡逻舰艇正破浪而来。舰艇上的指挥室内,站在液晶屏幕前向大家做介绍的是海军上校武钢。旁边一个目光炯炯的精干小伙子,手里正玩弄着一把火蓝匕首,转动间刀刃寒光毕现。此人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龙百川。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