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中国现代散文 - 陶晶孙《记创造社》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近来不看什么杂志,可是有许多朋友很亲切,往往送些杂志来给我看,所以倒也多少知道些社会上文学作品。
  有一次,文友社送给我一本《文友》上面写着创造社的事体,作者很熟悉,所以得到知识不少。
  我在创造社不是重要人物,原不敢多说,我老早说,吾辈老朽,青年之铁椎未下之前,早已酥倒,况且创造社已解体,我们更不可以棺木中匍匐出来讨沦,不过念到几个重要人物的学识、作品、成绩,又不得不可创造社外面来表彰—下。
  一张资平
  有一天,郭沫若从东京回来了,因为我们是同学,我照例到他的住所去看他。原来我同他没有谈过文学,虽说他很欢喜把他的处女作登在《学灯》上给我看,把田汉和他的信件给我看,但我有十七岁少女似的害羞,没有使得他知道我写过几篇小说。此刻他从东京回来,很高兴地把他的一包皮皮东西拿出来,叫我看,—篇一篇都是小说。他很得意,强迫要我看,我没法,横卧在窗口,看了半天,他在旁给我说明,他说这些文章要去出—个杂志,杂志的名称还没有题好,他想把它叫做“创造”,有人说“创造”两个字太自负了。或许设法用更客气—些字,我急忙地说“创造”两个字最好没有了,不必客气,只要留心造些好点文章好了。我第一次开口我的文学话,就是向他说,那么有什么方针办,他说一句:新罗曼主义。我知道一切了,因为关于我的几篇文章,我自己能批评那是属于罗曼主义,但我不多响,他又说回来,问那些小说的意见了,这使我困难,因为我喜短篇,不爱长篇,长篇使我成为莫名其妙,现在几篇,都是长篇,虽说读完了,但没有一篇在读了四五页之后成为非读不可,读了一段即欲放下,不过沫若在解说说,这些文章中以张资平的为最好,我们把几个小说调查之后,决定资平是真正的小说家。这些原稿大部分登在《创造》第一期。第一期因为我没有应沫若的要求,所以没有稿子。这时候在东京的仿吾、资平,都没有晓得我。资平是真正小说家一句话,此刻我要说明—下,我也合意,第一,小说家要观察社会,资平把它办的,可是沫若、达夫只讲自己的话。第二,小说家要写万人易读的文字,资平把它办的,可是达夫有许多古典文学字句之引用,沫若有医学或古典之引用,第三,小说家要耐心写作,不住生产,不然读书家要成如翘头待桑叶之蚕儿,资平也把它办的,所以,沫若在末了,说“创造”要能够编得成功,资平很须注意,因为字数不够时,非有他的文章不可,我就说对了,我们赞成那好像米饭与菜的关系。
  二郭沫若及成仿吾
  第一期出版了,沫若有一天在我的桌上发现—篇小说,他定要拿去,我不给他,我好像害羞的十七岁少女,但是他拿去了。过两天,他给我看新出版之《女神》,我赞他文章之美,他不几天即去上海。之后,我在博多街道上,得一曲《湘累之歌》,把它抄在五线纸上了,在抱洋阁上试过几次,给安娜夫人听过,过几天沫若从上海回来了,我给他看,他正是急忙在编第二期,他说要把这歌曲登进去,结果登进去了。从这个动机,《创造》全本变为横排,我画了几张木刻图,那时候的创造社同人对于装订都没有什么意见,现在第二期有很多进步,我有一个小小高兴,其实那不值钱,重要的是中国文艺杂志成为横写的是以这第二期为初次,沫若说把第一期再版时也要改为横排,但我还没有看见。沫若是最初提议创造社者,当然他在博多海岸上与资平谈过文学后,—度到东京,京都,名古屋去劝诱仿吾,何畏,达夫等人,表面上是大家合作,主力免不了是他,好像他的骨路上,不装资平之肉,不能成为人的样子,所以我们尝研究过创造社之解剖学说,沫若为创造社之骨,仿吾为韧带,资平为肉,达夫为皮。我正经说,沫若的文学素养在诸人中最为圆满而高深,第—他精通中国古典,不像主张以中学毕业程度中文来写小说者辈(如我),他通各国古典文学很平均,而早绝不引用老句子作老文章,所以指导地位终不得不让他了,他还有一个绝好帮手成仿吾,仿吾的事体不多讲了,一句话,韧带之譬喻,说得最对没有了。

  三郁 达 夫
  希腊人说人之美,在乎人体,因此他们乃除去人的衣服,作许多不朽之美术作品。创造社中,文学之最美者,要算郁达夫了,他精通欧美德法文学作品,这是切不可以忘去记录的,他是真正的罗曼主义者,不过他的皮,只有美好于青春时代,青春过得太快,一下子谁都不理他的年老之皮了。不成创造社的装饰了。
  我对—个年少者说过,你不要光以中学国文程度来弄文学,如果那样来弄,观察不能超过一点儿,描写不能出作文的范围我自己,因为从中学读德文,很有经验晓得我偏着日耳曼文学。因此不喜北欧及俄国文学及南欧文学了,不过我乃精着一个德国文学者,我常佩服达夫,他能够把英德法文陆续地读,读得考究仔细,文学不比讲话,不是容易的事体。这句幼稚话至今觉得是真实。
  四何畏和陶晶孙
  近视眼的何畏又是创造社的眼,他在第一期已有—段诗,沫若看见何畏,和陶晶孙一样,没有很期待于他们两个人,因为前者话多文章少,而所讲的话离开编杂志的话太远了,后者话少文章少,对于编辑出风头全无兴趣。
  何畏学的是文学(?),但是后来以社会学毕业东京帝大,他不能全在文学之中,他爱论社会问题,可是因为他有些文学思想,不能成为政治家,所以他的谈论最为有趣,后来在中山大学教书,成为“红”教授,也有道理。
  陶晶孙有个主张,中国文学如要普遍大众,须要减少字数,不用老句子,用浅近白话,因此他有意不读老文章,可是他不知道中国社会不合罗曼主义,自己的作品为不合中国大众胃口的罗曼主义作品,他往往见他的作品不受赞词。何畏和晶孙对于创造社,没有主人感觉,前者有社会科学的观察,后者有自然科学的观察,两者都有奇妙文章,如前者之《上海幻想曲》,后者之《木犀》,都有非古典的美,两者在日本时所做的恋爱,亦有奇特可报告之处。

  两者对于社会,文学,同人的观察很犀利,离开创造社的中心,一个继续弄恋爱,一个远去弄科学,所以没有多参加,股份不能多领。
  五田汉和郑伯奇
  《创造》第一期有田汉的戏剧,他和屠模等为演剧爱好者,对文学的创造,多少有距离了,沫若对他很知道,不过在沫若苦闷无文友之时,他们还有文学上信件的发表等等,田汉没有什么感觉,没有什么精神,只对于演剧的进步努力,所以他不能和创造精神相合,所以弃“创造”最早。
  上面诸人,是创造社在日本还没有渡海回国时的人物,等到渡海,就有郑伯奇参加,他是有意识地要成作家的,努力作剧本送来的,所以不比渡海前作家之有日本明治文学影响,古典影响,那时《创造》已有名于国内青年,在这时候,沫若为创造社盟主,把田汉之发剃光之后,达夫编了一期,不管《创造》而专在映霞旁饮酒,资平去开乐群书店出版小说,何畏的近视眼不知去看什么,晶孙的耳听不见上海的事体,沫若把伯奇的冠忽戴忽脱,略为感觉寂寞。
  六王独清和穆木天和白薇
  因为我不懂诗,很不敢谈诗,但我知道创造社最初的诗人为沫若,沫若的诗,重要点在他的形式之新及字句中古典之美。独清和木天,在这一点不及他,不过两个人之努力向诗人,都可指摘。他们诚如人体之交感神经迷走神经。
  交感神经在人体中是个植物神经,说不出何处向何处作传达的作用,迷走神经制止着心脏,不如其名词之什么迷着,这两个不甚明了的神经在人体中虽不甚出风头,但也重要,像加在菜中之酱。
  独清孤住着,因为有一个缘故,许多人不去交际他,他的最后数年,幸有个伴侣,我知之,怕他不喜发表,此刻讲正经话,也再不谈到了。木天也有些恋爱的话,但我也不敢讲话别人听了,怕要发表的。
  一朵花,叫做白薇,白薇不是花花娇娇的,创造社头上的这一朵白薇,象征他不久要有丧事的样子,可是白薇是走向上的,有自我意识的一个罗曼主义者,因为创造社同人不很顾虑她,不如欧洲人之骑士服侍王女,她过着寂寞的日子,在苛烈之天日下,还静静地鞭她的肉体而弄文学,我们没有从她得女子的温和女子的美,但她也是唯一朵为创造社开花的象征。
  七几个新人
  创造社渡海到上海,出了好几期,名誉海内,诸青年文士都知道他了,从此有许多人,抱各种不同的思想,有的热忱地,有的热闹地,有的功利地,来接近了。旧人之中田汉去办《南国月刊》,达夫出“全集”,渡海前之旧戚脱落之时,新爱人来了。这些名姓,论创造社者大都不忘举出之,此刻也不再多述。

  创造社和那几个爱人,产生很多眷族,此刻不说,那几个爱人,是很好的少女,不过因此创造社为了生产而很可怜,因此停止他的性命了,当然关于生殖器的话,有碍治安不敢讲。
  八创造社的精神
  创造社的肉体讲完了,还留着精神应把他诊断一下,创造社的精神为“意想奔放”。原来国人抱固定因循的思想,至多亦投稿二三于《学灯》等(沫若先投《学灯》),或模仿鸳鸯蝴蝶书《留东外史》之类。可是创造社因为他们远离故国而生怀乡病,同时不像留欧美之不忘功利,创造社的幻觉,幻视应可注意。
  原来,罗曼主义是国家意识昂扬时代的国民的热情之反映,所以罗曼主义者惯以飞跃的精神,走着向上之路,也不忘自我之意识。罗曼主义者对于永久和无限,有非功利的憧憬,有综合全体的欲求。他们不举空洞的理想,他们立在现实,但也知道现实之苛酷,因此做自己的架空,虽在逃避于架空之中,但也切实供给自己以出路。沫若为创造社提出罗曼主义,我此刻把它说明如上,这个真理永久能止于真理。回人之离合,不必把他人约来,亦不必规定创造社定须是罗曼主义,不过创造社中,论功利者去了,搁在现实者去了,不飞跃不向上者不能跟上去了,没有自我意识者亡了,空洞理想者翻了,到末了,精神云散了,你要找它,罗曼主义精神永不会亡,但创造社没有了。
  现在创造社棺已盖,人已去,灵魂升天,仅留骨骼。我们现在可以不必从棺木中匍匐出来论“创造”,新闻报纸喜欢把他说说,好像谈谈光绪珍妃而论论清朝,那是一种生意经,凡是在创造社多少有过关系的人,谁都知道创造社可以不必把他说了,甚至于创造社热闹之时,功利的赶来者,不知逃避而知出风头,更不好的是创造社的两个开丧者。郑伯奇办艺术剧社,陶晶孙办《大众文艺》的时候,出来的同人,和创造社精神离开太远了,棺已盖。赶到已来不及了。
  记得该赛的《转变》中仿佛有一段文章:
  伊达0呀,是你么?
  男0是我。
  伊达0我们是从墓中出来,你知道么?
  男0是的,我们到了夜里,就可以从墓中出来看一看苍空。
  伊达0你为什么死的?
  男0我为打仗刚死的,可是你为什么死的?
  伊达0呀!你忘去了么?我本来是十八岁的美丽女子,那天你对我太过份了,你弄死我,我忘去了么?
  男0让我们在晚上,向苍天憧憬,谈情乐,言热情。
  已经死灭的创造社,似乎各位可不必再论他。
  (本文因当时流行谈创造社被迫而写的)
或许您还会喜欢:
万历十五年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4
摘要:本书的英文版书名为“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作者的署名为RayHuang,1981年美国耶鲁大学出版。初稿是用英文写的,写成后,出于向国内读者求教之忱,乃由笔者本人译为中文,并作某些修改润色。我对明史感觉兴趣,说来话长。1959年,我在密支根大学历史系读书,选定了“明代的漕运”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这一研究过程花了5年。 [点击阅读]
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
作者:佚名
章节:45 人气:4
摘要:我早在搬进这栋板楼之前,就听老流氓孔建国讲起过朱裳的妈妈,老流氓孔建国说朱裳的妈妈是绝代的尤物。我和朱裳第一次见面,就下定决心,要想尽办法一辈子和她耗在一起。十七八岁的少年没有时间概念,一辈子的意思往往是永远。 [点击阅读]
潘金莲逃离西门镇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13
摘要:刘街是那样一个处境,在耙耧山脉的一道川地里,借着公路带来的繁华,就有人在路边设摊摆点。因为方圆数十里的农民,日常赶集要到山外的乡里,于是,在四十六岁的村长庆的呼吁下,给有关部门送去了许多花生、核桃,政府就下了一纸批文,刘村正式更名为刘街,成了耙耧山中的一个集贸中心。 [点击阅读]
1980年代的爱情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9
摘要:编者按:经出版方授权,本网刊载野夫先生新著《1980年代的爱情》部分精彩章节,以飨读者。0.在一个类似京城的城市,午后的茶艺馆萧条而寂寥。我坐在窗前懒洋洋的阳光下,对座的阴影中坐着一个女人--她像是我的情人或者女友,抑或其他接近暧昧的关系。她的面庞隐居在日光背后,只有性感的声音翻越了那些窗棂构成的光柱,散漫地抚摸着我的耳朵。 [点击阅读]
莫言《丰乳肥臀》
作者:莫言
章节:71 人气:3
摘要:母亲上官鲁氏。乳名璇儿。自幼丧母,随姑父于大巴掌和姑姑长大,嫁给铁匠儿子上官寿喜。晚年信仰甚督教,寿九五而终。大姐上官来弟。母亲与姑父于大巴掌所生。先嫁沙月亮,生女沙枣花。解放后迫嫁给残疾军人孙不言。后来爱上了从日本归来的鸟儿韩,生子鹦鹉韩,在搏斗中打死孙不言,被处决。二姐上官招弟。生父亦为于大巴掌;嫁给抗日别动大队的司令司马库,生女司马凤、司马凰。 [点击阅读]
沙僧日记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11
摘要:3月3日其实我和大师兄,二师兄早已破了荤戒。我们经常背着师傅一起去化斋。在路上,我们捉到个兔子、野鸡什么的就马上烤来吃,可解馋了!然后再化点儿斋饭带回去给师傅吃。想想师傅没得荤腥吃着实怪可怜的。于是,我们三个决定今天把兔子肉打碎拌在饭里,让师傅也吃点儿好的。我们端着混着肉的饭回来后却遍寻不到师傅,这可把大家急坏了!最后在一个小山洞里终于发现了师傅。 [点击阅读]
暗算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5
摘要:第1节:序曲序曲听风者看风者捕风者原谅我,不能在此津津乐道地向你们复述所有具体的细节。我们的时间不多。尽管如此,我还要说,"复述"本来就是我所有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是它们的高xdx潮。没有复述的活动是无从着落的,复述就是复活。 [点击阅读]
良心作证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5
摘要:这是一部美丽而又令人激动,乃至荡气回肠的小说,或者说,它是一部完全来自生活与时代的撼人写真。作家以其大手笔抒写了社会转型时期,关于人性和感情的裂变……在市委家属楼三层的一个大厅里,正进行着一场热闹的婚礼。阵阵喧闹声不时地从窗户里传出来,像一朵朵绚烂的焰火在空气里炸开。很多马路上的行人忍不住驻足倾听观望。大厅里面,周建设眼角眉梢挂着掩饰不住的喜悦,不停地应付着前来道喜的各色宾客。 [点击阅读]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作者:佚名
章节:61 人气:2
摘要:内容概要:2012年,和于丹一起,重温最美古诗词,回归自在大人生。从解读儒家经典《论语》到赏析中国传统文化最源远流长、普及率最高的古诗词,于丹回归古典文学专业,17年大学授课精髓,厚积薄发,让传统文化的精髓进一步走近大众、走近当下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点击阅读]
悟空传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3
摘要:今何在,出生年月,一九七八年六月。被《中国图书商报》誉为内地网络文学第一人,主要作品《悟空传》《若星汉天空》《九州:羽传说》。做过网站管理、游戏策划、影视编剧。现为自己与朋友联合设计的大型虚拟幻想世界《九州》的小说出版、网站运行及游戏改编而努力中。今何在。 [点击阅读]
王小波《黄金时代》
作者:王小波
章节:18 人气:4
摘要:我二十一岁时,正在云南插队。陈清扬当时二十六岁,就在我插队的地方当医生。我在山下十四队,她在山上十五队。有一天她从山上下来,和我讨论她不是破鞋的问题。那时我还不大认识她,只能说有一点知道。她要讨论的事是这祥的:虽然所有的人都说她是一个破鞋,但她以为自己不是的。因为破鞋偷汉,而她没有愉过汉。虽然她丈夫已经住了一年监狱,但她没有偷过汉。在此之前也未偷过汉。所以她简直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要说她是破鞋。 [点击阅读]
最后一名女知青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5
摘要:也许这是天命。写完这部小说我就病了,不能说是因为写这部长篇病的,更不能说就积劳而成疾。但这短短的二十几万字是我这一生身体好坏的一个分水岭。此之前,我写小说一天数千字乃至上万字可以坚持很长时间,曾经让同行们咂舌。此之后,因为腰椎病我再也不能坐在桌前写一篇小说,甚至连稍长的一封信也不能坐下写了。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