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中国现代散文 - 秦似《两年小志》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一
  编完了这一期,已经是午夜时分,窗外一片墨黑,对着纸笔和菜油灯,我只听见自己的呼吸和桌面摆着的表滴嗒的响声,这是太平常的情景,不知怎的,今天却是很自然地想起了时间,想到时间没有一刹那不在占据着一切存在,一切变化,以及我们的生活。
  以《野草》说,它生存了的两年中,就没有一个时候不是和时间结合而存在着。从现在阴霾然而煦暖的初冬回想两年前秋风秋雨的日子,好像还是昨天的事情;但,这之间地球每天在转,气候每一刻在变迁,旧事物不断在毁亡,新事物不断在萌长……凡真正活着的人,有谁不像觉着自身血液奔流一般觉着这一切在勃动,因而感到生之力量呢?为了活,忝为恳植人的我看见这棵草两年来伸展它的根须,在干漠的地带透入泥土深层吸收那稀薄的水份,在长久渴待霖雨的月日里,它欣向于原野上每晚夜雾的降临。和大地上激越的变动比起来,一棵草的生长几等于静止吧,但,处黑夜中,没有忘怀夜的恩泽,在猛烈的风暴下,不曾放弃每一分每一秒救生之倔强,这不就是同时代的脉博一同在跳了么?
  夜雾和稀薄的水份显然无法滋育出太美满的花果来,而且为了避免四周酷热的蒸发,这棵生长在干旱地带的草有时还得将叶子变态,生成占很小面积的硬针。然而两年来,却得有一些爱好的读者,这在我们是十分欣喜的。从接到的来信中,记得那么感动了我的是有一回外省一个难童保育院的小朋友,问我们可不可以写一篇文章,代他们呼吁一下,历举出他们的院长如何贪污,给他们吃混沙子的饭;又一回是一个远地的读者,说他无法按期买到,每设法借来一本,就从第一页到末尾一口气读完,再翻过来重读一遍,希望我们能代他妥寄一份。每看着这么热情而近乎偏爱的来信,内心总感到踌躇,干旱得太厉害的时候,仙人掌也只好权充了盆景,这可能是有的吧,但,不也说明着我们文苑的荒欠了么?所以还有一些人在喜爱,我想恐怕多半是由于结成针刺的叶不曾放过那些妄自尊大的害虫,当它们正嗡嗡营营得意地嚼着地面上仅存的绿彩的时候,这些针刺也偶尔伤损它们的翅脚之故吧。而从不肯看一下地面的“超人”们,来在原野上,也确有被芒刺戳破过皮肉,时过境迁,到现在还或明或暗怀着愤恨的。

  地,看情形是愈来愈硬了,但,只要一天还有泥土和空气,惯于耐旱的荆莽还是要透地蔓生,在时间之沙上留下印迹的……
  二
  两年来,我们始终以期待阳光的心情,歌颂从黑夜边缘度到黎明的奋争和战斗。我们一开始就表彰了落在日寇毒手,终至受刑惨死的吴检斋先生,对于这位以经学名家而站到社会的前面来,默默地工作,默默地奋斗的老战士,正像其后对于有名或无名的那些战士一样,表示了我们最高的祟仰。歌颂作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之战士的反面,就是唾骂背叛民族的国贼,《历史的奥秘》(绀弩,一卷二期),《举一个例》(胡风,三卷一期),《从陶潜说到蔡邕》(曹聚仁,一卷四期),《替陶渊明说话》)宋云彬,同上),以及《高作人东渡》(孟超,二卷三期)等等,都是对汪逆兆铭周逆作人作剥露根性的正面的猛攻。可见有人说我们专作旁面文章,是毫没有根据的。所谓抨击现实,也并非把现实看得是漆黑一团糟,接头了事。即使从那没落到只能以粉饰丑事来维持门面的贾府里,还看出要贾府好,爱之深,而怨之切,所以常使酒乱骂的焦大(《焦大与屈原》,二卷四期)和敢于打王善保家的宵小之流耳光的探春来。(《探春论》,四卷四五期)。

  照我的理解:作为民主中国的一个公民,说实话恐怕不仅是美德,而且非常必要。《野草》也可以说就是依据这样一个认识出发,与天下人相见的。记得去年夏天,在物价暴涨的情形下,我们前线的将士正度着艰苦的物质生活,而大后方竟有人穷奢极侈,吃着囤积居奇的厚利润,因此我们借了一幅画的比拟,喻示了这急待矫革的畸形现象,后来又在《急事闲谈》中,提出节约运动理论和实际,还有着如何可怕的距离。不知为什么会引起了几位先生的不满,在贵阳一个报纸屡加责难,以为“德国用马车装满马克去换一餐饭吃的故事,中国还不曾有,”因而就把所画所说,套上“风凉”的帽子。究竟怎样呢?一年后的现在,应该是给蒋委员长在参政会的致词说得明明白白了:“一般社会除少数爱国有识之士外,多是优游安逸,过其平时的生活,甚至物价愈高涨,享用愈奢侈,纵欲败度,浪费无节,全不念前方将士的艰辛。”到底“风凉”这尊号该荣归于准?今天旧事重提,也算是一点必要的辩白。
  自然,讽刺和揭发,在《野草》上不是没有。不但揭露过说真方卖假药的西门庆一流人的面目,对于讨人厌的鼠辈,吮血的臭虫,以至势利狗,也常常要谈到。一位朋友感到奇怪,《野草》上为什么老爱发表关于“狗”的文章?他怕的是谈出狗八股来,但我觉得天下有各种各式不相同的狗,各人碰着狗的遭际又尽不相同,问题在于有没有实感,只要有实感,则在“死狗还要装进主公御肚子里去”的世界,狗类总还是做文章的题目的。

  曾经近乎多事,关于“三K 主义”主人道德”等等,我们写过好几篇涉及一些名流教授的文章,从来信知道,读者是给予颇大的关注的;但我们的名教授却非常大度。不与论争,而且把地盘从昆明扩张到重庆来了,《大公报》上的《战国》,比原来的《战国策》还更大派,更锋芒,从鼓吹“力的政治”到“力的科学”,“科学的力,飞机大炮,侵略战争”滔滔不绝于口,俨然就是“权力意志的伸张”者派出在中国的什么权贵,监视四万万五千万人服膺“主人的道德”似的。而在我们国家思想之自由,有时候恐怕真比任何民主同盟国有过之无不及。现在好了,就在我写这文章的前一日,斯大林格勒是解围了,《战国策》的先生们,既然“跟我们这位散头发的朋友走”,那么怎样“掉”你们的“船头”呢?我得承认自己的轻薄,不禁要问一句:如果“这位散头发的朋友”这回从苏联国土夹尾而逃,钻到毛坑里去,你们是不是也跳下去登上那儿的“超人的虹霓和桥梁?”但,你们的“勇敢”,是早已在“宣传品”上晓示得足够了的。
  感想芜杂得很,整理不出头绪来,好在是随便的说话,说了之后,觉得不怎样胜任的编辑也稍微尽了自己的责任,心也就安了许多了。
  窗外还是不能透视的夜暗,报晓的鸡却在远处啼着了,沉睡的依然一样酣睡。路正长,但我知道,夜已短了,人们在晨曦中欣欣向生的—切生活,是就要开始的。
  1941年十二月一日夜
或许您还会喜欢:
王跃文短篇小说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5
摘要:刘茁松身居湖南的王跃文在文坛一跃而起,使我想起鲁迅“文坛无须悲观”的预言。多年前我也曾在刊物做当代文学编辑,编着编着,就有点像鲁迅看当年的“城头变换大王旗”似的,渐渐地有点“颓唐起来”了。近年来有缘埋头一项等身的古籍整理,与当代文学可说是分道扬镳啦。因此,当我在书店发现与我工作地仅一湘之隔的王跃文在长江黄河两河之隔的北京出了长篇小说《国画》,并且已在全国各地形成洛阳纸贵之势,我是惊讶惊叹又惊喜的。 [点击阅读]
经典小小说
作者:佚名
章节:1409 人气:2
摘要:目录页■蒋廷松《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6年第6期通俗文学-超短小说一天,我陪乡长到县城找西郭局长办事。到西郭局长家时,他儿子小西郭也在,这小西郭是前不久被西郭局长安排到咱芳塘乡工作的。西郭局长见我们上门,递烟、敬茶、让坐,挺热情。小西郭呢,望着我们便是傻乎乎地笑。我们与西郭局长谈话时,小西郭便小心翼翼地往乡长的脸上“呼呼”地吹气。我想,他大约是在替乡长吹灰尘吧。 [点击阅读]
万物生长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3
摘要:我在洗车酒吧遇见秋水,第一印象是他的眼睛亮得不寻常。洗车是我常去的酒吧之一。洗车在工人体育场东门靠南一点,原来真的是一个洗车的地方。等着洗车的人想坐坐,喝点什么,聊聊,后来就有了洗车酒吧。如果从工体东路过去,要上座桥,过一条水渠,穿一片柏树林子,挺深的。酒吧用红砖和原木搭在原来洗车房的旁边,洗车房现在还接洗车的活。 [点击阅读]
中国在梁庄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内容简介作者多年深入农村,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眼睛记录下那些惊人的故事:王家少年强姦了八十二岁的老太、昆生把自己的家安在了墓地里、即使火化了,也要把骨灰在棺材里撒成人形……通过这些真实的“个人史”,展现了中国农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的现实危机。《中国在梁庄》再现了一个真实的乡村。 [点击阅读]
老农民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3
摘要:第一章打春一百,拿镰割麦。老天爷真怪,1948年的春脖子特别长,立春都快三个月了,紧靠黄河北岸的麦香村,村头的老槐树早已经满头翠绿,可地里的麦子才甩齐穗儿,还没有灌满浆。青黄不接啊,庄户人一个个黄皮寡瘦。可是,肚子里即使没有干货,也挡不住有人�〖堋R淮笤纾�雾气还没有散尽,外号“牛三鞭”的牛占山和外号“老驴子”的杨连地就来到黄河滩上较起劲儿来。 [点击阅读]
阎连科短篇小说集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5
摘要:雨过天晴,昨天的雨水把青砖山墙洗得水汪汪的绿,连一星尘土也没有。中年男人距山墙一米远近急速下跌着,像一块巨石从沟崖朝着沟底落。他闻到了山墙上的清新浓烈扑鼻,还带着新砖出窑后的热暖味。一春三月天气很暖和,日头饼馍样烤在天上。五婶寒了一冬,见日光挤进屋里一丝,便恨不得把一个日头揽在怀里。他爹,五婶说,让我出去晒个暖儿吧。五叔说你好好睡着吧,满天下数你难侍候!五婶喉咙塞一下,就盯着房上的椽子看。 [点击阅读]
妻妾成群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3
摘要:第1节四太太颂莲被抬进陈家花园时候是十九岁、她是傍晚时分由四个乡下轿夫抬进花园西侧后门的,仆人们正在井边洗旧毛线,看见那顶轿子悄悄地从月亮门里挤进来,下来一个白衣黑裙的女学生。仆人们以为是在北平读书的大小姐回家了,迎上去一看不是,是一个满脸尘土疲惫不堪的女学生。那一年颂莲留着齐耳的短发,用一条天蓝色*的缎带箍住,她的脸是圆圆的,不施脂粉,但显得有点苍白。 [点击阅读]
红顶商人胡雪岩
作者:佚名
章节:83 人气:2
摘要:在清朝咸丰七年,英商麦加利银行设分行于上海以前,全国金融事业,为两个集团所掌握,商业上的术语称为“帮”,北方是山西帮,南方地宁绍帮,所业虽同,其名则异,大致前者称为“票号”,后者称是“钱庄”。山西帮又分为祁、太,平三帮,祁县、太谷、平遥,而始创票号者,为平遥人雷履泰。他最初受雇于同县李姓,在天津主持一定颜料铺,招牌叫做“日升昌”,其时大约在乾隆末年。 [点击阅读]
凉州往事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3
摘要:1风儿一阵紧过一阵,猎猎风声卷起的,不只是峡谷的惊叫,还有一颗少女的心。水英英幸福得要死了,她还从没跟家远哥这么亲近过这么幸福过呢。五糊爷带上拾粮上路的时候,还是一脑子的雾水。两天前他被青石岭牧场主水二爷召去,原以为是说丫头拾草的事,没想,水二爷只字未提拾草,倒是怪惊惊说,我想让拾粮到院里来。让拾粮去院里?这个老东西,总是做些莫名其妙的事。 [点击阅读]
沉从文《边城》
作者:沉从文
章节:25 人气:3
摘要:内容简介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点击阅读]
中国现代散文
作者:佚名
章节:294 人气:2
摘要:熟悉上海掌故的人,大概都知道城隍庙是中国的城隍,外国的资本。城隍庙是外国人拿出钱来建筑,而让中国人去烧香敬佛。到那里去的人,每天总是很多很多,目的也各自不同。有的带了子女,买了香烛,到菩萨面前求财乞福。有的却因为那里是一个百货杂陈,价钱特别公道的地方,去买便宜货。还有的,可说是闲得无聊,跑去散散心,喝喝茶,抽抽烟,吃吃瓜子。 [点击阅读]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作者:余华
章节:33 人气:2
摘要:一、中文版自序这本书表达了作者对长度的迷恋,一条道路、一条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绵延不绝的回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一个人的一生。这一切尤如盘起来的一捆绳子,被叙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尽头。在这里,作者有时候会无所事事。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发现虚构的人物同样有自己的声音,他认为应该尊重这些声音,让它们自己去风中寻找答案。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