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中国现代散文 - 陆蠡《灯》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院子里的鸡缩头缩脑地踱进埘里去了,檐头嘁嘁喳喳的麻雀都钻进瓦缝里,从无人扫除的空楼的角落,飞出三三两两的蝙蝠,在院宇的天空中翻飞。蝙蝠可说是夜和黑暗的先驱,它的黑色带钩的肉翅,好像在牵开夜的帏幕,这样静悄悄地,神秘地。
  这时候,这家里的年青的媳妇,从积满尘垢的碗碟厨的顶上拿下一个长嘴的油壶,壶里面装着点灯的油。她一手拿壶, 一手拿灯,跑到天井跟前——那里还有暗蒙的微光——把油注在灯瓢里面。她注了一点,停一停,把灯举得和眼睛相平,向光亮处照一照,看看满了没有,拿下来再加一点油,复拿起照了照,又加上一点,等到灯里的油八分满的样子等到油面和瓢缘相差二分的样子,才住了手。一边把油壶放还原处,一边顺手在一只破灯笼壳里抽了两条灯芯,把它浸在油里,让灯芯的一端露在瓢外二分长短,而另一端则像两道白色的尾巴翘着。
  少妇把灯放在灶突上。这是灶间的中心点。不论从那一方量来,前后也好,左右也好,上下也好,都是等距离。她从来没有想到这所在是室内的正中心,只觉得放在这里很好,便放在这里了。她每次这样放,月月如此,年年如此,毫不以为异。
  少妇没有伸手点灯,只是在灶门口坐下。灶里还有余火,吐着并不逼人的暖气。锅里的饭菜熟了,满室散着饭香。她把孩子拖到身边来,脸偎着他,若有所待地等着。等着谁呢?不,她只等着天黑,伸手不见五指的天黑。她要等天黑尽时方才举火点灯。她知道就是一滴的灯油也是不能浪费的。
  我先来介绍这灯罢。这是一盏古式的青油灯。和现在都市里所见的是大不相同了。我怀疑我的叙述在人们听来是否有点兴趣,我怀疑我的介绍是否不必要的多余,并且能否描写得相像。说到这里我便想到绘画的长处,简单的几笔勾撇,便能代表出一个完美的形廓,而我则是拙于画笔者。这灯在乡间仍被普遍地用着。“千闻不如一见”,假如你有机会到我们山僻的地方来时,便会知道这是怎样的一个形状了。
  灯的全体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是灯瓢;那是铁铸的像舀子或勺子的东西,直径四寸左右。乡间叫作“灯碟”,因为形状如盏碟,而它的功用在于盛油,如同碟子盛油一样。碟的边缘上有一个短柄,这是拿手的地方。这碟子是铁铸的。我曾想过假如换上了海螺的壳,或是用透明的琉璃,岂不是更美丽吗?不,铁铸便有铁铸的理由:盛油的家伙是极易粘上灰尘的,每隔四天五天,碟缘上便结了一圈厚腻黝黑的东西了,那时你用纸去擦么?这当然是费手脚的事。所以当初灯的设计者,用生铁铸成灯碟,脏了,只要把油倾去,用铁钳把碟子钳住,放到灶火里去烧一阵,烧得通红,拿出来放在水钵里一浸,“嘶……”地冷却之后,便焕然一新,如同刚买来的一样。这样,一个灯碟可以用得很久——烧着浸着,生铁是烧得坏的么?你想——“旧的东西都经久耐用。”这便是简朴的乡民一切都欢喜旧的理由。

  灯的另一部分是灯台,一个座子。在这儿,装饰的意味是有重于实用了。座台的华丽简朴随灯而异。普通的形式是上下两个盘,中间连接着一根圆柱。底盘重些大些,上盘便是承灯瓢的座垫,柱子则是握手的地方。灯座有磁制的,也许有铜铸的,而我在这里所描写的则是锡的。在灰白的金属表面镶嵌着紫铜的花纹,图案非常古老。其中有束发梳髻宽衣博袖的老头,有鸟,也有花和草,好像汉代石室中壁画的人物。这工作倒是非凡精细的,大概是从前一个偏爱的母亲,在女儿出嫁的前几年,雇了大批的木匠漆匠铜匠锡匠,成年成月地做着打着,不计工资而务求制品之精巧,这灯擎便在许多的锡器中间被打成了。这些事在我们后辈当然无从知道。我只知道这座灯擎是这家的祖母随嫁带来的。是否这祖母的母亲替她的女儿打造的呢?那又不得而知。也许还是这祖母的母亲的嫁奁。在乡间,有多少的器皿都保留着非常古远的记忆。这儿,数百年间不曾经过刀兵,也没有奇荒奇旱,使居民转徙流亡,所以这儿留存着不少先民的手泽。甚至于极微小的祭器或日用的东西。有一次,一位远房的伯父随手翻起一只锡制的烛台,底面写着一行墨笔字,“雍正七年监制”,屈指—算!——历朝皇帝的年号和在位的久暂,他们都很熟悉的——该是二百年了。而仍是完好的被用着,被随便地放在随便的角落,永久不会遗失。话说得远了,刚才我说这灯擎是祖母随嫁带来这家里的。后来这祖母的女儿长大了,这灯擎复随嫁到另一姓。那位女儿又生了女儿,女儿长大之后,又嫁给祖母的孙孙,灯擎复随嫁回到这祖母的屋子里来。这样表姊妹的婚姻永远循环继续着,“亲上加亲又是亲上加亲的”,照着他们的说法。所以几件过时的衣服,古旧的器皿,便永远被穿了新衣服抬嫁妆吃喜酒的不同时代的姻亲叔伯,永远地在路上抬来抬去,仍旧抬回自己的老家。我真想说山乡的宇宙是只有时间而没有空间的。这看来很可笑么?我倒很少要笑的意思,除开某种的立场,我是赞成这种婚姻的。你想,一位甥女嫁到外婆的家,一切都熟识,了解,谐和,还有什么更好的么?
  不用说,坐在灶前的媳妇,便是祖母女儿的女儿了,她来这家里很幸福,大家都爱她,丈夫在外埠做工,在一定的时候回来,从来没有爽约。膝前的孩子则已经四岁了。翁姑——她的舅父舅母——都还健在。
  天黑了,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她推开孩子,拿一片木屑在尚未尽熄的灶火中点着,再拿到灯边点起来。蓦然一室间都光明了。“一粒谷,撒开满堂屋。我给你猜个谜儿,你猜不猜?”“灯,灯,”连说话未娴熟的四岁的孩子都会猜谜儿了。且说灯点着了,这灯光是这样地安定,这样地白而带青,这样地有精神,使这媳妇微笑了。“太阳初上满山红,满油灯盏统间亮”,她在心头哼着儿时的山歌,她,正如初上的太阳,前面照着旭红的希望;她,正如满油的灯,光亮的,精神饱满的,坚定的,照着整个房间,照着她的孩子。所以她每次加油的时候,总要加得满满的,因为这满油的灯正是她的象征。

  灯光微微的闪了。这家的舅父和舅母走进灶间来,在名份上他们是翁婆。可是她沿着习惯叫。这多亲热的名词。到了年大的时候要改口叫声“婆婆”,多么不好意思!而她避免了这一层了。她真想撒娇向他们要这要那呢!可惜已成了孩子的母亲。她看见他们进来了。她揭开锅盖,端出菜和饭。热喷喷的蒸气使灯光颤了几颤。她的舅父说,“一起吃了便好。”而她总是回答,“你先吃”,她真是懂得如何尊敬长辈的。每逢别人看到这样体贴的招呼,总要说一声,“一团和气哪。”
  饭吃半顿的样子。“剥剥剥”,有人敲门了。舅母坐在门边,顺手一开。头也不用回便说“二伯伯请坐。”二伯伯便在门槛坐下,开始从怀中摸出烟包皮皮,掐出一撮烟用两指搓成小球,放在烟管上。
  “剥剥剥”,又敲门了,这是林伯伯。他们俩不用打招呼,便一个先一个后。从来不会有迟早。他们夜饭早吃过了。他们总在天未黑的时候吃的,吃过之后,站在门口望着天黑,然后到这家里来闲谈。有时这家里的媳妇招呼他们一声说“吃过么?”二伯伯便老爱开玩笑的说:“老早,等到今天!”他的意思说,“我早就吃过了,我昨天便吃过了。”
  二伯伯和林伯伯在一起,话便多了。他们各人把自己的烟管装满,拿到灯火上面燃点,“丝丝……”地抽着。
  他们谈到村前,谈到屋后,谈到街头,谈到巷尾。真不知他们从那里得到许多消息。好像是专在打听这人间琐事,像义务的新闻访员。
  第一筒烟吸完了。又装上了第二筒。二伯伯口里衔着烟嘴,一边说话,一边把烟管放在灯花上点火,手一偏险些儿把灯火弄熄了。他的谈话便不知不觉地转到灯上来。
  “我有一次到城里去。他们点的都是洋灯,青油灯简直看不到。他们点的是洋油,穿的是洋布,用的是洋货,叫人看得不服眼。”
  “他们作兴点洋油,那有什么好处。洋油那里比得上青油!——这屋子里点的是青油——洋油又臭,又生烟,价钱又贵,风一吹便熄,灯光也有点带黄。青油呢,灯花白没臭气,又不怕风,油渣还可以作肥料。洋油的油渣可以作肥料么?”
  “是啊!我说城里人不懂得青油的好处。譬如说,我们一家有两三株乌桕树,每年你不用耕锄,不用施肥,可以采几石桕子,拿到油坊里去,白的外层剥下来可以制蜡烛,黑的芯子可以榨青油。桕子的壳烧火。这些都是天的安排,城里人那里懂得。”
  第二筒烟又完了。现在放到灯上是第三筒,林伯伯忽然指着浸在油里的灯芯,说:

  “灯芯只要点上一根便够了。两根多花一倍油。”
  “因为伯伯们在这儿,点得亮点,给伯伯点烟。”媳妇说。
  “讨扰讨扰。”
  谈话又移到灯芯上面。二伯伯和林伯伯谈着灯芯是怎模样的长在水边的一种草,便是编席子的草。灯芯还可以做药。又说有一种面,很脆很软,像灯芯大小,叫作灯芯面。
  “蟹无血,灯芯无灰,这怎么讲?”媳妇插进一句。这时舅父们早已放下筷子。她在替孩子添菜,催他快吃。
  “你看到蟹有血没有?你知道灯芯灰是怎样出典的么?”
  二伯伯一面装烟一面讲:
  “从前有一个少爷,父亲是做过大官的——什么官,六品官。(他以为品级越多,官越大。)做官的人家是有钱的,金子,银子,珍珠宝贝,数也数不清……却说这位少爷在十六七岁的年头病了,非常厉害的病症。你知道他生的什么病,做官人家还会缺少什么,有什么不如意的么?原来他只怀着一桩心事,就是愁着父亲留给他这许多钱怎样用得了,这时候他的父亲已经死了,只有这孩子的母亲。他是独养子,所以爱惜得是不消说的。真的倘使这孩子说要天边的月,他母亲便会毫不迟疑地雇工造个长梯子,派人去摘下来的。可是孩子并没有想摘月亮,他只愁着钱用不了。
  “孩子病着愁着,脸孔黄起来。母亲的担忧也确实不少。她求神许愿,都没有效果。看看一天黄瘦似一天了。”
  “忽然,有一天,这位宝宝高兴起来,喊他的妈妈说,‘妈妈,我要吃一只鹌鹑。’”
  “他的妈妈欢喜得不得了,忙说,‘这容易办,这容易办。叫人立刻预备……’”
  “‘不过,’孩子说,‘妈妈,我的鹌鹑要放在石臼里炖,上面盖着石盖。石臼底下要用灯芯来烧,别种烧法我可不爱。’”
  “痴心的母亲吩咐照做了。她盼望会有奇迹似的石臼里的小鸟突然炖熟了,她便可以拿去给她的儿子,吃了之后,病便会好。”
  “于是大批的金子银子拿去购买灯芯,灯芯涨价了,连家用点灯的灯芯都被收买了去,整车整船的灯芯运到显宦的府邸,都烧在石臼底下,奇怪,烧了几许的灯芯竟没有一撮灰。……”
  “这鹌鹑炖熟了么?”媳妇问。
  “你想烧得熟的么?”
  “孩子后来怎样?”
  “你想他后来怎样?”
  大家没有说话。这故事流传在乡间,也不知几十百年,不知经过多少人的口,入了多少人的耳。所以这故事完后一点也不见得紧张。媳妇在这时候正洗着锅子。不一会灶头抹净了,舀一盆热水洗手,又把快要睡去的孩子擦了一把脸,解下腰上的围裙,拿一根竹签子剔一剔灯花。
  伯伯们都告辞了。他们还要到别家去闲谈,把说过的话重说一遍。
  媳妇一手提了灯,一手牵了孩子。施施然向自己的卧室走去。
或许您还会喜欢:
莫言《红树林》
作者:莫言
章节:10 人气:2
摘要:那天深夜里,她开车来到海边的秘密别墅。刚刚被暴雨冲洗过的路面泛着一片水光,路上空无一人,远处传来海水的咆哮声。她习惯赤着脚开快车,红色凌志好像一条发疯的鲨鱼向前冲刺,车轮溅起了一片片水花。她这样开车让我感到胆战心惊。林岚,其实你不必这样;你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你其实不必这样。我低声地劝告着她。轿车猛拐弯,如同卡通片里一匹莽撞的兽,夸张地急刹在别墅大门前。 [点击阅读]
不夜之侯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本书是中国茶人的一部命运史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茅盾文学奖评委会的评语:“茶的清香、血的蒸气、新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叶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融于一炉,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 [点击阅读]
今生今世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据胡兰成说,张爱玲在送给他的照片背面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世事沧桑,多年后我们知道胡兰成其人,读他的书,却是因为张爱玲的缘故。虽然这有违张爱玲的意愿:“利用我的名字推销胡兰成的书,不能不避点嫌疑。”(一九七七年九月八日致夏志清)在张所着《对照记》中,也压根儿不见他的踪影。 [点击阅读]
思无邪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2
摘要:序言在水一方,对镜观诗序言在水一方,对镜观诗法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三百”中,论境界,无句可出其右。在安易如自己的眼中,也许她是慧质兰心的小妖女俏黄蓉吧。不过在我眼里,她恰似何足道眼中的郭襄。一位可以令狷介狂生忘乎所以的远远水中小岛上的温柔少女;一位短剑青驴独行天下博古通今的红颜知己;一位既会使美绝丽绝的“小园艺菊”,又会使霸气十足的“恶犬挡路”的精灵古怪的万事通。 [点击阅读]
沉重的翅膀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一令人馋涎欲滴的红菜汤的香味,从厨房里飘送过来。案板上,还响着切菜刀轻快的节奏。也许因为身体已经恢复了健康,叶知秋的心情就像窗外那片冬日少有的晴空,融着太阳的暖意。发了几天烧,身子软软的,嘴里老有一股苦味,什么也吃不下去。厨房里送过来的香味,诱发着叶知秋的食欲。她跟许多善良的人一样,一点儿顺心的小事,都会使她加倍地感到生活的乐趣。 [点击阅读]
莫言《檀香刑》
作者:莫言
章节:20 人气:2
摘要:一那天早晨,俺公爹赵甲做梦也想不到再过七天他就要死在俺的手里;死得胜过一条忠于职守的老狗。俺也想不到,一个女流之辈俺竟然能够手持利刃杀了自己的公爹。俺更想不到,这个半年前仿佛从天而降的公爹,竟然真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俺公爹头戴着红缨子瓜皮小帽、穿着长袍马褂、手捻着佛珠在院子里晃来晃去时,八成似一个告老还乡的员外郎,九成似一个子孙满堂的老太爷。 [点击阅读]
莫言《红蝗》
作者:莫言
章节:10 人气:2
摘要:第二天凌晨太阳出土前约有十至十五分钟光景,我行走在一片尚未开垦的荒地上。初夏老春,残冬和初春的记忆淡漠。荒地上杂草丛生,草黑绿、结实、枯瘦。轻盈的薄雾迅速消逝着。尽管有雾,但空气还是异常干燥。当一只穿着牛皮凉鞋和另一只穿着羊皮凉鞋的脚无情地践踏着生命力极端顽强的野草时,我在心里思念着一个刚刚打过我两个耳光的女人。 [点击阅读]
身边的江湖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一两年前,在大理,他开辆老富康来接我们,说“走,野哥带你看江湖”。他平头,夹克,脚有些八字,背着手走在前头,手里捞一把钥匙。我对龙炜说:“你看他一半像警察,一半像土匪。”他听见了,回身哈哈一笑。院子在苍山上,一进大门,满院子的三角梅无人管,长得疯野。树下拴的是不知谁家寄养的狗,也不起身,两相一望,四下无言。他常年漫游,偶尔回来住。偌大的房子空空荡荡,只有一排旧椅子,沿墙放着,灶清锅冷,有废墟之感。 [点击阅读]
邵燕祥散文集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2
摘要:"我的心在乌云上面"1979年,在百色,遇到一场突来的暴风雨,使我得到一句诗:"我的心在乌云上面",后来我把它写进《地平线》。这是一句普通的诗,却来自乘飞机的经验。航行在一定高度以上,俯望是一片铅灰的云层,阴沉着,甚或翻滚着,明知它向下面的世界倾注着大雨,而舷窗外是几乎伸手可触、又什么都触摸不到的蓝天,完完整整的,没有涯际的,纤尘不染,碧空如洗,凝重而空茫,那么均匀地充满透明的阳光。 [点击阅读]
鲁迅《彷徨》
作者:鲁迅
章节:15 人气:2
摘要: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点击阅读]
麻辣女兵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1汤小米,你已经十八岁了,但是我给你写这封信并不是要祝福你,而是要质问你,你准备如何开启你的成人礼?是继续街舞跑酷混日子?准备这么混到什么时候呢?对啊,无忧无虑的年纪里,日子总是很好混,可是你终于十八岁了,总要为自己做些什么吧?总要有些什么不一样吧?再过十年,不,哪怕只是再过一年,一年后的你,如果和现在的我毫无差别,你对得起我现在给你写这封信吗?汤小米, [点击阅读]
千年一叹
作者:佚名
章节:99 人气:2
摘要: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我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目的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吉普车的车轮紧贴着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过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刁饰故事:这里,宗教极端主义分子在几分钟内射杀了数十名外国旅行者;那里,近两个月就有三批外国人质被反政府武装绑架;再往前,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