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中国现代散文 - 楼栖《反刍》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一
  这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但在文坛上却还是冷落荒凉。
  十几年来,批评家们就在呼唤“伟大的文学作品”;但批评家们并不就是催生婆,作家们也并不就是产妇,伟大的“作品”还是“千呼万唤不出来”。乐观的在希望“将来”,悲观的在埋怨过去:“我们没有高尔基,没有托尔斯泰,也没有……”于是,下半截的话幸而没有再说:“既然没有伟大的作家,还说什么伟大的作品!”
  从文学革命到现在,也不过是短短的廿六年,新文学的年龄,实在还短得很。拿欧洲的有丰富遗产的文坛的尺度来衡量自己,从好的方面说,是过于苛刻;从坏的方面说,是毫不自量。
  而且,文学虽不能人工“受孕”,但它却需要政治的“温床”。这卅年来的中国政治,从来就没有过民主,自由。文坛的周遭伺候着枪口和陷阱,作家的笔尖常常给碰着枪杆和刺刀。“真理禁锢在监狱里”,伟大的文学作品要是产生出来了,也一定给禁锢在检查官的抽屉内。
  中国作家们的生活,特别悲惨,整年累月,生活上的琐事都要迫上头来。油盐柴米,把作家们底心力剥削了大半。
  “穷而后工”,只是骗人骗鬼的说法;“贫病交迫”,是中国作家们的生活画图。像已故的王鲁彦,久病的张天翼,不过是显著的实例而已。
  生为中国的作家,生命像行驶在激流中的木船,不在“政治”和“生活”的两个石礁上碰得焦头烂额,已是一件幸运的事。“一求生存,二求温饱,三求发展。”(鲁迅)常人如是,作家也不能例外。
  要是抹煞了这些条件来要求“伟大的文学作品”,不是认识不清,便是有意歪曲。

  二
  抗战初期,文坛上有过一个黄金时代,这有几方面的原因:一 ,政治上的气压好转了,“团结统一”的口号实现了,替文坛铺下了“温床”;二 ,作家的热情燃烧了,拥抱“时代”的热力增加了,“文章入伍”,“文章下乡”的口号实践了,作家的视野和生活扩大了;三 ,“一切为了抗战”,文学也穿上了戎装,作为动员民众,教育民众的工具被使用着。它已不是可有可无的名士的消闲品,而是武装头脑的最有效的武器。这情形,不仅在中国是这样,在苏联也是这样。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的文坛特别灿烂辉煌,像爱伦堡,和去年逝世的A·托尔斯泰……那样优秀的作家和他们底优秀的作品。
  中国文坛在这时期,产生过不少优秀作品:短篇小说,报告,剧本,诗歌,但仍然还没有“伟大的文学”。原因是:中国的被迫抗战,一切都没有准备得好。动员第一 ,凡是使用得着的武器都拿来使用了。中国民族要用鲜血来写历史,作家们自然用兴奋的热泪来写文章 。因而每一篇作品都洋溢着热情,充满着爱祖国,爱土地,爱人民的血泪。正因如此,感情不免稍稍流于轻浮,不够深沉,洗炼;但作家的步调几乎是完全一致的。但缺点也正埋伏在这儿,“差不多”和“抗战八股”,正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这个时期没有产生出“伟大的作品”,实在毫不值得惊奇。
  中国是一个贫乏的国家,事事毫无准备。从了军的作家们,做别的事情去了,他不能单独坐在火线下,静静构思他的“作品”。他们这时候的任务是:把自己献身于抗战。在“献身”的过程上,正可以积蓄他底题材。他献身的程度越深,越广,他可能积蓄的题材也就越丰富;他“拥抱”抗战的情愈热,他献身的心也愈切。这时候的作品都是素描,速写之类的东西,事件是一个表象,人物是一嘴一脸。这些题材,倘要严格说起来,不过是“素材”而已,题材还得经过剪裁,人物还须加工雕刻。

  以后,政治的逆流高涨了,前线的作家们又给“放逐”回 来,检查官的尺度缩得小而又小,生活的浪涛却一迭一迭地涌来。印刷成本增高了,出版的条件越来越艰难,出版上的“明星主义”蔚为风气,新作家们底稿子连看都不看,老作家们大都生活空虚,创作贫乏。到了后来,市侩作风盛行于文坛,辑旧稿,偷版税,迎合读者口胃,印书为了赚钱,文坛的冷落荒凉,就更不堪闻问了。
  三
  但这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这一时代的作家,生活的丰富,可说是前无古人。要是当时毫无收获,如入山探宝,空手归来,这不仅辜负了灿烂的时代,而且辜负了自己的一生。
  八年流血的抗战已胜利地结束了,每个人在八年来都有几段惨痛的历程,宝贵的经验。光明与黑暗的对照,英勇与贪污的对照,骨肉流离与荒婬享乐的对照,发国难财与亏胜利本的对照……到处有典型的事件,典型的嘴脸,五花八门,俯拾即是。抗战初期冲动的热情冷却了,我们现在是到了以深思熟虑来代替狂热叫喊,以坚毅沉着来代替轻浮从事,以典型人物代替一嘴一脸的创作的时候。苏联的文学名著像《铁流》,《毁灭》,和《静静的顿河》,……都是在战争结束后才出版的。

  历史和现实替我们提供了伟大作品的题材,怎样运用这些题材来创作伟大的作品,这是作家们自己的事,现实不能负责。政治的不民主和生活上的贫困,诚然可以妨碍作家的创作;但人类不是历史的奴隶,而是历史的主人。一个真正的现实主义者,应该站在改革现实的观点上来处理生活和创作的问题。
  后悔毫无用处,蹉跎只有堕落,八年流血的岁月过去了,泅游在这道激流中的人们,不管英勇和怯懦,手头上总会抓到几把血肉,骨头,浮萍或者荇藻,一无所有的也就一无所有。凭着自己底经验,记忆要是没有褪色,总会记录下一点什么。我们应该把那些淋漓的血肉,反刍,细嚼,把它们一 串串的联结起来,分类,归纳,刻划,加以人工的染色,把记忆中的人物移植到纸上,把模糊的轮廓刻画出线条。我们不必急急要求“伟大”,但我们要有“作品”,不要交白卷。而且我们要认真创作,不要太马虎。
  要是作家们在这八年流血的岁月里,竟一无所获,到了现在,仍然只能交出一纸白卷。如此丰盈的历史题材在文学上竟显得如此贫乏,则可悲哀的已不是时代,而是这一时代的作家了。
  “伟大的作品”当不难产生,要是我们对于八年来的血肉能痛苦的反刍,热情的细嚼。
  一九四五年十月二月于广州
  选自!”946年!”2月文生出版社《反刍集》初版本
或许您还会喜欢:
无字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作品:以女作家吴为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她及其家族几代女性的婚姻故事,描摹了社会大动荡、大变革中各色人等的坎坷人生遭际,展现了中国近百年间的时代风云,对二十世纪的中国进行了独特的记录与审视,描写了一个说不尽的时代。作家:张洁,女,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北京市作协专业作家,国家一级作家。 [点击阅读]
棋王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2
摘要:车站是乱得不能再乱,成千上万的人都在说话。谁也不去注意那条临时挂起来的大红布标语。这标语大约挂了不少次,字纸都折得有些坏。喇叭里放着一首又一首的语录歌儿,唱得大家心更慌。我的几个朋友,都已被我送走插队,现在轮到我了,竟没有人来送。父母生前颇有些污点,运动一开始即被打翻死去。家具上都有机关的铝牌编号,于是统统收走,倒也名正言顺。我虽孤身一人,却算不得独子,不在留城政策之内。 [点击阅读]
牛棚杂忆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牛棚杂忆》写于一九九二年,为什么时隔六年,到了现在一九九八年才拿出来出版。这有点违反了写书的常规。读者会怀疑,其中必有个说法。读者的怀疑是对的,其中确有一个说法,而这个说法并不神秘,它仅仅出于个人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一点私心而已。我本来已经被“革命”小将—其实并不一定都小—在身上踏上了一千只脚,永世不得翻身了。 [点击阅读]
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先说小说。小说不是模仿着生活的世界。它自己就是生活,就是世界。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帕慕克新近在哈佛大学著名的诺顿讲座授课,他说“小说是第二生活”。让读者觉着“遇到并乐此不疲的虚构世界比现实世界还真实”,有一种“幻真的体验”。 [点击阅读]
杀人蚁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2
摘要:1一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学的自然课老师无论如何没想到她给学生留的一项家庭作业改变了世界。这个改变首先涉及到地球上的很多官员。上至一品国家元首,下至最小的芝麻官儿。成千上万的人不明不白地丧失生命。恐惧袭击人类。2自然课杨老师在下课前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后天上自然课时,每位同学用玻璃瓶带5只蚂蚁来。杨老师要用这些蚂蚁给同学们上一堂生动的自然课。到了下次上自然课的时间。 [点击阅读]
没有语言的生活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王老炳和他的聋儿子王家宽在坡地上除草,玉米已高过人头,他们弯腰除草的时候谁也看不见谁。只有在王老炳停下来吸烟的瞬间,他才能听到王家宽刮草的声音。王家宽在玉米林里刮草的声音响亮而且富于节奏,王老炳以此判断出儿子很勤劳。那些生机勃勃的杂草,被王老炳锋利的刮子斩首,老鼠和虫子窜出它们的巢四处流浪。王老炳看见一团黑色的东西向他头部扑来,当他意识到撞了蜂巢的时候,他的头部、脸蛋以及颈部全被马蜂包围。 [点击阅读]
王小波《白银时代》
作者:王小波
章节:21 人气:2
摘要:书名:白银时代作者:王小波白银时代大学二年级时有一节热力学课,老师在讲台上说道:“将来的世界是银子的。”我坐在第一排,左手支在桌面上托着下巴,眼睛看着窗外。那一天天色*灰暗,空气里布满了水汽。窗外的山坡上,有一棵很粗的白皮松,树下铺满了枯黄的松针,在乾裂的松塔之间,有两只松鼠在嬉戏、做*爱。松鼠背上有金色*的条纹。教室里很黑,山坡则笼罩在青白色*的光里。 [点击阅读]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研究生痞子蔡一直渴望能拥有一份真诚的爱情,但事与愿违,他与女孩的交往屡屡失败,令他颇不自信。一次偶然的机会,痞子蔡在BBS上的留言引起了女孩轻舞飞扬的注意,她给痞子蔡发来的E-mail中称痞子蔡是个有趣的人。痞子蔡大大感到意外,他开始好奇地关注起轻舞飞扬,并逐渐被她的聪慧所吸引。此时,阿泰却奉劝痞子蔡对网络恋情切勿沉溺过深,因为虚幻的网络不会让情感永恒持久。 [点击阅读]
莫言《红树林》
作者:莫言
章节:10 人气:2
摘要:那天深夜里,她开车来到海边的秘密别墅。刚刚被暴雨冲洗过的路面泛着一片水光,路上空无一人,远处传来海水的咆哮声。她习惯赤着脚开快车,红色凌志好像一条发疯的鲨鱼向前冲刺,车轮溅起了一片片水花。她这样开车让我感到胆战心惊。林岚,其实你不必这样;你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你其实不必这样。我低声地劝告着她。轿车猛拐弯,如同卡通片里一匹莽撞的兽,夸张地急刹在别墅大门前。 [点击阅读]
丁庄梦
作者:佚名
章节:55 人气:2
摘要:阎连科被称作"中国目前最具爆发力的作家",不仅因为他的两部中篇小说分别获得第一届和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而且他的长篇小说《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受活》都在文坛引起较大反响,《受活》近日获得第三届老舍文学奖。见到阎连科的时候,他正在和一位从美国来的资助人商议援助河南艾滋病村的事宜,他的下一部小说准备写艾滋病村,他还要把老舍文学奖的一部分奖金捐给艾滋病村。 [点击阅读]
不夜之侯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本书是中国茶人的一部命运史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茅盾文学奖评委会的评语:“茶的清香、血的蒸气、新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叶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融于一炉,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 [点击阅读]
乡关何处
作者:佚名
章节:91 人气:2
摘要:章诒和2008年的年初,我和一个从事出版业的朋友相约在建国门友谊商店里的星巴克咖啡店碰面。寒暄几句,朋友说:“愚姐,建议你看看野夫的散文,看几篇就行,你肯定喜欢。”我们各自喝完饮料,聊了几句,随即分手。翌日下午,我打去电话,说:“你推荐的文章,让我一夜无睡,让我痛哭流涕……我要认识那个叫野夫的人。”五月中旬,四川发生大地震。下旬,我在北京见到了野夫。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