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中国现代散文 - 刘白羽《漂河口杂记》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他们让我深深地知道:我们是怎样走过过去这一段道路的
  去年(一九四七年)夏未秋初时节,我上前方去。当时敌人还占有吉林,东满没有直达铁路线,到蛟河就得从松花江里航行。可是正赶上江上军运紧急,我不得不顺着松花江东沿起早步行,穿过长白山丛山峻岭,经四道沟、头道沟、恒道子、漂河川、南木条子、荒沟、桦树林子等等富有东北地方色彩的地点。秋初正是东北雨季,我们行走着,忽然在悬崖上望见一片松花江,忽然又降入密林、深谷,走了不少摇头甸子,红眼哈塘。山中出水獭、鹿茸、黄皮子、蛤什蚂,有虎,有熊,草一封塘人们就该出猎了。这是上前方去最艰难的一次了。我们每天住老百姓家,自己烧饭,与老百姓亲密接触,因此也是最有趣味的一次旅行。头天落了雨,九月二十七日,就在泥泞中走了一天。
  山上处处红叶,远近错杂,真是彩色斑斓。下午翻过摩天岭,从森林中下降到一片狭长山谷中来,就到了头道沟,借宿在梁村长家。村长家极贫寒,三间屋一间已坍塌,中间一屋烧灶做饭,里面一间屋前后两铺炕村长住,他把前面一铺炕让给我们。正是中秋节前一二日,林子里天黑得早,眼看涌出一轮明月,照耀着窗外小小菜园,一切菜蔬都成熟了。我们匆匆烧了饭,就坐在屋里,虽是初秋,屋里还放设一巨大火盆,燃烧木柴,柴烟很浓,他们在上面烧水、吸烟。村长是个青年,天黑了的时候,他还在一间明灯亮烛的大房间里开会,处理问题:×县战勤队月前寄存一辆坏了的大车,后来伤兵下来,紧急需用就套上送上县去了,现在县战勤队回来要车,讨论很久,得到了解决,他才回来了。不久,一个青年农民昂然走了进来,朝我们这伙穿军衣的人打了个招呼。我一看他一只眼是玻璃花,我很想了解这一带情形,就和他攀谈,他却很善谈。
  去年这里,隔着一条江,江那面就是敌占区,封了江,敌人就常常从冰上溜过来打枪骚扰,闹得这一带白天黑夜都不得安宁。
  到了去年年底,江西几处地区得到解放,这个山村的人都非常高兴,就组织学生去“欢庆新解放区老百姓”。
  谈到这里,他就引出一个人物来,那就是隔壁的王木匠。这木匠四十多岁,一直耍手艺。解放后,大家想给孩子们办个学校,一合计,全村里学问最好的还是王木匠,木匠就被选当了校长。要欢庆新解放区,他就做了些旗子,排成秧歌剧,带学生过江去了,到处演剧宣传。新解放区群众,从暗无天日中解放出来,余恨未消,都指着那个扮演蒋介石的说:演得真象,非打死他不可。可是国民党谍报队报了告,国民党就纠合些武装土匪来袭击,那天他们正在场子上演,四处响枪,就把王木匠掳去了,把他一手刺穿,鲜血淋漓,两脚冻坏,光着脚一步一双血脚印,不知给带到那里去了。这个青年农民说:“村上人都念着他,现在大家养活木匠一家人。”

  这个故事,引起我十分注意,好象说书的刚说开头,正引人入胜,却停止了。
  我就盘问这个青年,他姓于,他说村长是他姐夫。我记起刚才进进出出那个细长黑眉毛的女人一定是他姐姐。他说他不久前报名参军,已经到区上集中去了,今天,区长说:“你回家过个团圆节去吧,过了节就出发了。”后来,他又说起从前他是这—带出名的猎手,我就问他入山行猎危险不危险,他忽然笑了笑说:“我十四岁,就常常给抗日红军送信。什么抗日红军?就是共产党领导的。那时候,日本鬼子山林队一出来,我就赶紧往南山里去送信。顺着大林子走,人小,谁也看不见。得到我们的报告,红军就放了卡子,一下子就把小鼻子(指日本人)除治掉了。那个时候,杨靖宇就在这山林里,老杨为老百姓牺牲了,真是好人!”他前后这两段话,一句一字送进我耳鼓里,都引起我激动,我才知道这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山村,就在这荒凉的地方,用血写下了东北人民过去和现在的斗争的历史。吹灯后,月光照到我脸上,山谷间如此寂静,我却很久未能入睡,血的斗争历史一页一页在我眼前展开来。我记得最后问过老于:“你们区政府在哪里?”他说:“在恒道子。”
  从头道沟到恒道子,本来只有一山之隔,但那山太高了,一上一下数十里,没人家,我们还是顺着沟里的大路走,中午也就到了恒道子。那是一个大镇,有卖酒卖饭卖江鱼的。我们本想打打尖就走的,可是天落起雨来了,只好住下。在市外找了个住处,那人家院落里种了向日葵,白菜,院前说横着晶莹清澈的漂河,河那里面是一望无际的绿色巨山和密林。雨雾笼罩了漂河河面,打鱼人在水面上影影绰绰,看不清爽。房主人在杵稻米,制中秋节的干粮,墙上挂着的满是红辣椒,有一个十二三岁的朝鲜女孩,叫芭乌,黄衫、白裙,常常到这屋来跟几个孩子在炕上跳着、唱着。

  突然进来一位五十余岁的老人,清瘦得很,留有一部黑胡须,他瞧见我们像特别亲热,寒暄起来,他告诉我他姓许名希晋。
  反正外面落着大雨,我们就坐在窗下缓缓谈起来。
  他有六个孩子,两个大的都参军去了。他单单跟我讲他二儿子许云起的事情,我看得出他是多么爱云起,他说他满二十岁,高大结实,他反复的悄悄告诉我:“人真好,那里都说他好。他跟区委的王政委当通讯员,他回家来,身上背一支大枪,还带一把盒子枪,真象个军人。许希晋说到这里,两眼笑得眯起一条缝,可是,他在江西沿二十家子那次残酷斗争中牺牲了。
  他说他牺牲得非常英勇,被国民党反动派捆在树上,用刺刀戳死,他还破口大骂。王政委一面抵抗一面退到江边草塘里,死了还坐在雪地上,瞪着眼,一手端着一支匣枪。
  我问起这惨案发生的原因,原来和头道沟王木匠是一回事,他们去开展新收复区群众工作,正在演戏,突然遭受了袭击。
  我了解当时松花江东部边沿斗争的情形,袭击解放区人民的不是别人,就是这一带反动地主武装,被吉林的梁华盛编为“忠勇队”、“华盛队”的特务组织。许希晋说掺案发生以后,沿江的人都震怒了。从那时到今天,传遍了松花江东西两岸。许云起的遗体搬了回来,就放在院里,浑身被戳了六七刀,许云起宁死不屈,冻得铁棒子一样直挺挺的,放不进棺材里去。从此许云起的母亲── 一个和善的一头白发的老太太,天天想念儿子,常常从梦中哭醒,说梦见云起,云起说自己是冻死的,我听到这里,眼望着白茫茫的漂河,心中浮起无限愤恨。我深刻了解了在这一带荒凉山中,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做了多么坚决的生死斗争,牺牲的长眠地下了,只那一步一双血脚印的木匠,不知到哪里去了,我总觉得有一天还会出现似的。不知什么缘故,在这一带谈起二十家子这个惨案,还流传着:有个张指导员给敌人把心挖去了,这只是传说而已,调查不清楚,但由此可见,这件事留在人们脑子里是多么惨痛,多么深刻。于是牺性的在前面牺牲了,活着的在后面更坚强起来。火,只能把铁炼成钢,却无法把铁烧为灰烬,那个有一只玻璃花眼睛的姓于的青年、十四岁给杨靖宇送消息,今天拿起枪打蒋介石,这行为不是十分自然吗?我这里记起二十六日宿营在四道沟,从一块黑板报上看见:

  苏尔哈讯:这次扩军,苏尔哈十天就有十名青年自愿报名参军,农会主任焦有芳、自卫队长郑有财带头参军,他们提出要完成一个班的口号。
  许希晋有事走了,黄昏才回来,又坐在我身边,我安慰他,他却说:“同志!革命还能怕这个。”
  我看见五十余岁的老人眼中亮晶晶的眼光,他继续说:“往后能拿枪的就去当兵,给他哥哥报仇呀。”
  恒道子这一季自动参军的有四十多,其中尹光书弟兄三个一道参了军,我想这就是蒋介石匪帮用血腥惨杀所动员起来的。
  许希晋当时分到了一垧稻田地,可是当时他还没那样快就富裕起来,他摸着身上的衣服说:“这还是云起的衣服。”
  我看那是用半旧花格毛毯缝制的短褂子。
  第二天黎明,鸡啼,晓雾蒙蒙,漂河如同披了白纱,我就登程出发了。
  但我很久很久怎样也忘不了漂河口的两日两夜,所见所闻。秋季的仗打完了,已经满山满谷冰雪,只有杉松亭亭而立,青绿可爱。我很高兴,又从这山路上回来,这回坐的是汽车,当晚又住宿在恒道子。这时情况却不大相同了,早把反动派打得滚到远远的地方去了,他们血腥的手,再也伸不到这里来玷污我们的松花江,长白山了。人民在艰难的、天空似乎还黑暗的时代,付出了血与生命,现在得到了幸福的代价。在哈什密,我看到人民正在努力组织生产,农民老于家的小姑娘参加儿童团,穿着单裤也要去放哨,小小孩子的热情、责任心是多么顽强!她家分得一垧八亩地,她们说:“好好种上二三年,棉衣就都穿上了。”在二道甸子,我坐在农民合作社火炉旁,他们组织了打猎生产,前天打了一只巨大的马鹿,一只黑瞎子(熊),一个农民到合作社来出售他的狐狸皮和黄皮子。
  我们知道,去年这一年,东北局势有了多大变化,今天我们在胜利中前进。吉林那个钉子拔除以后,东满有了直达铁路线,我很少再有机会走那艰难的山路,但我又永远不能忘记他们,因为他们让我深深地知道──我们是怎样走过过去这一段道路的。
  一九四八年
或许您还会喜欢:
金瓯缺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序写历史小说有写历史小说的困难。不熟悉史实,则不会原原本本地写成有条有理、丝丝入扣的文章。姚雪垠同志的《李自成》就是在刻苦钻研的基础上,搜罗了大量的资料,用去伪存真、剔异求同的科研手法才理出一个线索来的,所以历史知识就是最基本的一个必要条件。 [点击阅读]
不夜之侯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本书是中国茶人的一部命运史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茅盾文学奖评委会的评语:“茶的清香、血的蒸气、新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叶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融于一炉,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 [点击阅读]
今生今世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据胡兰成说,张爱玲在送给他的照片背面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世事沧桑,多年后我们知道胡兰成其人,读他的书,却是因为张爱玲的缘故。虽然这有违张爱玲的意愿:“利用我的名字推销胡兰成的书,不能不避点嫌疑。”(一九七七年九月八日致夏志清)在张所着《对照记》中,也压根儿不见他的踪影。 [点击阅读]
余华《活着》
作者:余华
章节:13 人气:2
摘要:前言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点击阅读]
北平无战事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简介:1948年,太平洋战争结束后三年,北平经济崩溃、民生凋敝,看似平静的北平城内暗流汹涌。国共两党决战之际,以蒋经国为首的国民党少壮派,突然对涉嫌通共的国民党空军王牌飞行员方孟敖委以重任,将其飞行大队改编为国防部经济稽查大队,前往北平调查民食调配物资的贪腐案,藉此打击以方孟敖的父亲、国民党中央银行北平分行行长方步亭为核心的孔宋家族贪腐势力, [点击阅读]
哲理小品文(中国卷)
作者:佚名
章节:195 人气:2
摘要:○席慕蓉一电话里,T告诉我,他为了一件忍无可忍的事,终于发脾气骂了人。我问他,发了脾气以后,会后悔吗?他说:“我要学着不后悔。就好像在摔了一个茶杯之后又百般设法要再粘起来的那种后悔,我不要。”我静静聆听着朋友低沉的声音,心里忽然有种怅惘的感觉。 [点击阅读]
城门开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2
摘要:光与影一二○○一年年底,我重返阔别十三年的故乡。飞机降落时,万家灯火涌进舷窗,滴溜溜儿转。我着实吃了一惊:北京就像一个被放大了的灯光足球场。那是隆冬的晚上。出了海关,三个陌生人举着“赵先生”牌子迎候我。他们高矮胖瘦不一,却彼此相像,在弧光灯反衬下,有如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影子。欢迎仪式简短而沉默,直到坐进一辆黑色轿车,他们才开始说话,很难分辨是客套还是威胁,灯光如潮让我分神。 [点击阅读]
尘埃落定
作者:佚名
章节:48 人气:2
摘要:那是个下雪的早晨,我躺在床上,听见一群野画眉在窗子外边声声叫唤。母亲正在铜盆中洗手,她把一双白净修长的手浸泡在温暖的牛奶里,嘘嘘地喘着气,好像使双手漂亮是件十分累人的事情。她用手指叩叩铜盆边沿,随着一声响亮,盆中的牛奶上荡起细密的波纹,鼓荡起嗡嗡的回音在屋子里飞翔。然后,她叫了一声桑吉卓玛。侍女桑吉卓玛应声端着另一个铜盆走了进来。那盆牛奶给放到地上。母亲软软地叫道:"来呀,多多。 [点击阅读]
山楂树之恋
作者:佚名
章节:63 人气:2
摘要:等爱变成习惯◎小左从不回忆与你一起的往事,从不念起你的现在,只是记得,你在心里。我用了一晚上看完了《山楂树之恋》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是先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评论,好奇心作祟,究竟是怎样纯洁的爱情呢?我是很少看这样的言情小说或是电视剧的,但是看过的一些,总是要被其中的主人公种种的灾难与不幸所感染,并且会在心里设定自己期望的结果,然后就期待结局就是自己安排的这样。 [点击阅读]
张承志散文集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离开沙沟和西吉滩,离开了头戴六角帽的哲合忍耶回民的黄土山庄,在大雪纷扬中,我们穿过了一片片斑驳错落的村寨,来到了单家集。但那弹洞累累的清真寺和闻之已久的红军遗迹并没有留住我们,一罐茶只喝了一口,我们便又穿过杨茂、姚杜,在暮色中的好水川旁冻硬的土道上,急急地前进了。 [点击阅读]
无爱承欢
作者:佚名
章节:66 人气:2
摘要:近日来,论轰动全港的新闻,莫过于厉氏掌权人厉仲谋争夺一名六岁男童监护权的官司。案子还未开庭就已闹得满城风雨。事件一头是商业帝国的王,另一头却是……吴桐?何许人?城中各大八卦周刊、商业期刊连篇累牍报道,媒体要挖吴桐背景,结果此人身家白如纸,七年前未毕业时曾在厉氏实习,除此之外,她与金融大鳄厉仲谋无半点交集。狗仔转而想从孩子那儿下手淘八卦,厉氏公关部公文扼令媒介朋友自制,不要去打扰孩子的生活。 [点击阅读]
有种你爱我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有种你爱我作者:暗夜行路内容简介:此文献给大洋彼岸的ANGI同学:D1今天是小满,要吃扁豆焖面。越小满去了几个就近的饭馆,都没有卖那个东西的,只有一家有打卤面,用豆角做的卤。越小满记得陈奶奶还活着的时候,他吃过的,过程他都记得,先把豆角放进去,炒啊炒,然后放佐料,加水,要漠过豆角,然后把切面放进去,盖上盖,中间翻一次面,最后,抄底儿,盛在碗里,放点醋,就着蒜瓣,吃的要多香有多香!这个过程,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