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中国现代散文 - 刘白羽《漂河口杂记》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他们让我深深地知道:我们是怎样走过过去这一段道路的
  去年(一九四七年)夏未秋初时节,我上前方去。当时敌人还占有吉林,东满没有直达铁路线,到蛟河就得从松花江里航行。可是正赶上江上军运紧急,我不得不顺着松花江东沿起早步行,穿过长白山丛山峻岭,经四道沟、头道沟、恒道子、漂河川、南木条子、荒沟、桦树林子等等富有东北地方色彩的地点。秋初正是东北雨季,我们行走着,忽然在悬崖上望见一片松花江,忽然又降入密林、深谷,走了不少摇头甸子,红眼哈塘。山中出水獭、鹿茸、黄皮子、蛤什蚂,有虎,有熊,草一封塘人们就该出猎了。这是上前方去最艰难的一次了。我们每天住老百姓家,自己烧饭,与老百姓亲密接触,因此也是最有趣味的一次旅行。头天落了雨,九月二十七日,就在泥泞中走了一天。
  山上处处红叶,远近错杂,真是彩色斑斓。下午翻过摩天岭,从森林中下降到一片狭长山谷中来,就到了头道沟,借宿在梁村长家。村长家极贫寒,三间屋一间已坍塌,中间一屋烧灶做饭,里面一间屋前后两铺炕村长住,他把前面一铺炕让给我们。正是中秋节前一二日,林子里天黑得早,眼看涌出一轮明月,照耀着窗外小小菜园,一切菜蔬都成熟了。我们匆匆烧了饭,就坐在屋里,虽是初秋,屋里还放设一巨大火盆,燃烧木柴,柴烟很浓,他们在上面烧水、吸烟。村长是个青年,天黑了的时候,他还在一间明灯亮烛的大房间里开会,处理问题:×县战勤队月前寄存一辆坏了的大车,后来伤兵下来,紧急需用就套上送上县去了,现在县战勤队回来要车,讨论很久,得到了解决,他才回来了。不久,一个青年农民昂然走了进来,朝我们这伙穿军衣的人打了个招呼。我一看他一只眼是玻璃花,我很想了解这一带情形,就和他攀谈,他却很善谈。
  去年这里,隔着一条江,江那面就是敌占区,封了江,敌人就常常从冰上溜过来打枪骚扰,闹得这一带白天黑夜都不得安宁。
  到了去年年底,江西几处地区得到解放,这个山村的人都非常高兴,就组织学生去“欢庆新解放区老百姓”。
  谈到这里,他就引出一个人物来,那就是隔壁的王木匠。这木匠四十多岁,一直耍手艺。解放后,大家想给孩子们办个学校,一合计,全村里学问最好的还是王木匠,木匠就被选当了校长。要欢庆新解放区,他就做了些旗子,排成秧歌剧,带学生过江去了,到处演剧宣传。新解放区群众,从暗无天日中解放出来,余恨未消,都指着那个扮演蒋介石的说:演得真象,非打死他不可。可是国民党谍报队报了告,国民党就纠合些武装土匪来袭击,那天他们正在场子上演,四处响枪,就把王木匠掳去了,把他一手刺穿,鲜血淋漓,两脚冻坏,光着脚一步一双血脚印,不知给带到那里去了。这个青年农民说:“村上人都念着他,现在大家养活木匠一家人。”

  这个故事,引起我十分注意,好象说书的刚说开头,正引人入胜,却停止了。
  我就盘问这个青年,他姓于,他说村长是他姐夫。我记起刚才进进出出那个细长黑眉毛的女人一定是他姐姐。他说他不久前报名参军,已经到区上集中去了,今天,区长说:“你回家过个团圆节去吧,过了节就出发了。”后来,他又说起从前他是这—带出名的猎手,我就问他入山行猎危险不危险,他忽然笑了笑说:“我十四岁,就常常给抗日红军送信。什么抗日红军?就是共产党领导的。那时候,日本鬼子山林队一出来,我就赶紧往南山里去送信。顺着大林子走,人小,谁也看不见。得到我们的报告,红军就放了卡子,一下子就把小鼻子(指日本人)除治掉了。那个时候,杨靖宇就在这山林里,老杨为老百姓牺牲了,真是好人!”他前后这两段话,一句一字送进我耳鼓里,都引起我激动,我才知道这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山村,就在这荒凉的地方,用血写下了东北人民过去和现在的斗争的历史。吹灯后,月光照到我脸上,山谷间如此寂静,我却很久未能入睡,血的斗争历史一页一页在我眼前展开来。我记得最后问过老于:“你们区政府在哪里?”他说:“在恒道子。”
  从头道沟到恒道子,本来只有一山之隔,但那山太高了,一上一下数十里,没人家,我们还是顺着沟里的大路走,中午也就到了恒道子。那是一个大镇,有卖酒卖饭卖江鱼的。我们本想打打尖就走的,可是天落起雨来了,只好住下。在市外找了个住处,那人家院落里种了向日葵,白菜,院前说横着晶莹清澈的漂河,河那里面是一望无际的绿色巨山和密林。雨雾笼罩了漂河河面,打鱼人在水面上影影绰绰,看不清爽。房主人在杵稻米,制中秋节的干粮,墙上挂着的满是红辣椒,有一个十二三岁的朝鲜女孩,叫芭乌,黄衫、白裙,常常到这屋来跟几个孩子在炕上跳着、唱着。

  突然进来一位五十余岁的老人,清瘦得很,留有一部黑胡须,他瞧见我们像特别亲热,寒暄起来,他告诉我他姓许名希晋。
  反正外面落着大雨,我们就坐在窗下缓缓谈起来。
  他有六个孩子,两个大的都参军去了。他单单跟我讲他二儿子许云起的事情,我看得出他是多么爱云起,他说他满二十岁,高大结实,他反复的悄悄告诉我:“人真好,那里都说他好。他跟区委的王政委当通讯员,他回家来,身上背一支大枪,还带一把盒子枪,真象个军人。许希晋说到这里,两眼笑得眯起一条缝,可是,他在江西沿二十家子那次残酷斗争中牺牲了。
  他说他牺牲得非常英勇,被国民党反动派捆在树上,用刺刀戳死,他还破口大骂。王政委一面抵抗一面退到江边草塘里,死了还坐在雪地上,瞪着眼,一手端着一支匣枪。
  我问起这惨案发生的原因,原来和头道沟王木匠是一回事,他们去开展新收复区群众工作,正在演戏,突然遭受了袭击。
  我了解当时松花江东部边沿斗争的情形,袭击解放区人民的不是别人,就是这一带反动地主武装,被吉林的梁华盛编为“忠勇队”、“华盛队”的特务组织。许希晋说掺案发生以后,沿江的人都震怒了。从那时到今天,传遍了松花江东西两岸。许云起的遗体搬了回来,就放在院里,浑身被戳了六七刀,许云起宁死不屈,冻得铁棒子一样直挺挺的,放不进棺材里去。从此许云起的母亲── 一个和善的一头白发的老太太,天天想念儿子,常常从梦中哭醒,说梦见云起,云起说自己是冻死的,我听到这里,眼望着白茫茫的漂河,心中浮起无限愤恨。我深刻了解了在这一带荒凉山中,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做了多么坚决的生死斗争,牺牲的长眠地下了,只那一步一双血脚印的木匠,不知到哪里去了,我总觉得有一天还会出现似的。不知什么缘故,在这一带谈起二十家子这个惨案,还流传着:有个张指导员给敌人把心挖去了,这只是传说而已,调查不清楚,但由此可见,这件事留在人们脑子里是多么惨痛,多么深刻。于是牺性的在前面牺牲了,活着的在后面更坚强起来。火,只能把铁炼成钢,却无法把铁烧为灰烬,那个有一只玻璃花眼睛的姓于的青年、十四岁给杨靖宇送消息,今天拿起枪打蒋介石,这行为不是十分自然吗?我这里记起二十六日宿营在四道沟,从一块黑板报上看见:

  苏尔哈讯:这次扩军,苏尔哈十天就有十名青年自愿报名参军,农会主任焦有芳、自卫队长郑有财带头参军,他们提出要完成一个班的口号。
  许希晋有事走了,黄昏才回来,又坐在我身边,我安慰他,他却说:“同志!革命还能怕这个。”
  我看见五十余岁的老人眼中亮晶晶的眼光,他继续说:“往后能拿枪的就去当兵,给他哥哥报仇呀。”
  恒道子这一季自动参军的有四十多,其中尹光书弟兄三个一道参了军,我想这就是蒋介石匪帮用血腥惨杀所动员起来的。
  许希晋当时分到了一垧稻田地,可是当时他还没那样快就富裕起来,他摸着身上的衣服说:“这还是云起的衣服。”
  我看那是用半旧花格毛毯缝制的短褂子。
  第二天黎明,鸡啼,晓雾蒙蒙,漂河如同披了白纱,我就登程出发了。
  但我很久很久怎样也忘不了漂河口的两日两夜,所见所闻。秋季的仗打完了,已经满山满谷冰雪,只有杉松亭亭而立,青绿可爱。我很高兴,又从这山路上回来,这回坐的是汽车,当晚又住宿在恒道子。这时情况却不大相同了,早把反动派打得滚到远远的地方去了,他们血腥的手,再也伸不到这里来玷污我们的松花江,长白山了。人民在艰难的、天空似乎还黑暗的时代,付出了血与生命,现在得到了幸福的代价。在哈什密,我看到人民正在努力组织生产,农民老于家的小姑娘参加儿童团,穿着单裤也要去放哨,小小孩子的热情、责任心是多么顽强!她家分得一垧八亩地,她们说:“好好种上二三年,棉衣就都穿上了。”在二道甸子,我坐在农民合作社火炉旁,他们组织了打猎生产,前天打了一只巨大的马鹿,一只黑瞎子(熊),一个农民到合作社来出售他的狐狸皮和黄皮子。
  我们知道,去年这一年,东北局势有了多大变化,今天我们在胜利中前进。吉林那个钉子拔除以后,东满有了直达铁路线,我很少再有机会走那艰难的山路,但我又永远不能忘记他们,因为他们让我深深地知道──我们是怎样走过过去这一段道路的。
  一九四八年
或许您还会喜欢:
林语堂《京华烟云》
作者:林语堂
章节:54 人气:2
摘要:我站在这个地位很难写书评,女儿批评父亲的书,似乎从来未听见过。那又何必写呢?因为好像话藏在肚子里非说不可。可不要说我替父亲吹牛,也不用骂我何以如此胆大,因为我要用极客观的态度来批评,虽然情感也不可无。我知道父亲每晨著作总是起来走走吃吃水果,当他写完红玉之死,父亲取出手帕擦擦眼睛而笑道:“古今至文皆血泪所写成,今流泪,必至文也。”有情感又何妨。 [点击阅读]
梦里花落知多少
作者:佚名
章节:53 人气:2
摘要:一闻婧打电话过来的时候我正在床上睡得格外欢畅,左翻右跳地穷伸懒腰,觉得我的床就是全世界。其实我的床也的确很大。我只有两个爱好,看电影和睡觉,如果有人在我累得要死的时候还不让我睡觉那还不如一刀砍死我,那样我一定心存感激。所以我理所当然地把床弄得往死里舒服,我曾经告诉我妈我哪天嫁人了我也得把这床给背过去。所以闻婧的电话让我觉得特郁闷。 [点击阅读]
狼烟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上午的颐和园门外,有两位大学生跳下了脚驴,跟两名赶驴的脚夫挥了挥手,说了声:“下午见!”就直奔票房,去打门票。两名脚夫将两头脚驴拴到不远处的绿柳浓荫下,从腰带上抽出七寸韭镰,到远处的青纱帐中,割了两大抱鲜嫩的青草,抱来喂驴。然后,二人又到小饭摊上打尖;匆匆吃了几卷煎饼卷大葱,喝了两大碗小米水饭,便又回到拴驴的柳荫下。 [点击阅读]
王小波《红拂夜奔》
作者:王小波
章节:15 人气:2
摘要:这本书里将要谈到的是有趣,其实每一本书都应该有趣。对于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存在的理由;对于另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应达到的标准。我能记住自己读过的每一本有趣的书,而无趣的书则连书名都不会记得。但是不仅是我,大家都快要忘记有趣是什么了。我以为有趣像一个历史阶段,正在被超越。照我的理解,马尔库塞(HerbertMarcuse)在他卓越的著作《单向度的人》里,也表达过相同的看法。 [点击阅读]
皮皮鲁和活车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我不信。我不能不信。我的汽车活了。我的那辆牌照号M7562的金羊牌汽车是活车。国内开车族没有不知照金羊牌小轿车的。这种轿车外形美观,乘坐舒适。特别令驾驶员青睐的是它的操作系统几乎是完美已无缺的,灵活,可靠,值得信赖。难怪金羊牌轿车的广告是这样说的:金羊牌轿车。坐车的是老板。开车的也是老板。拥有一辆金羊牌轿车是我多年的夙愿。当然,它的价格对于我这样的靠工资吃饭的职员来说,令人望而却步。 [点击阅读]
神犬奇兵
作者:佚名
章节:164 人气:2
摘要:“幽灵犬”的传说“夜歌!回来!回来!”中国人民解放军K军区第863师侦察连长白正林趴在战壕前被炸得满是弹坑的草坡上,泪流满面地大叫,“回来啊!”月光下,战壕外沿撒满了亮晶晶的弹壳、弹片,草地上散着数不清的手榴弹拉火环。白正林的军裤已经被鲜血染透,他的右手还死死抓着胸前的“光荣弹”。 [点击阅读]
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冰心在给《穆斯林的葬礼》写国际版的序言时,她说在读这本书之前,几乎对穆斯林一无所知。看过之后,我深深赞同这点,我缺乏对其他民族和宗教的了解,哪怕是最基本的了解都没有。当然,穆斯林和回族仅仅是小说的故事背景,要想真正理解民族和宗教,还是要看一些专门的书。小说大概讲述了一个北京玉器家族两代人的故事,章节交错的方式,让故事有穿越时空的感觉。 [点击阅读]
舒婷的诗
作者:佚名
章节:106 人气:2
摘要:那一夜我仿佛只有八岁我不知道我的任性要求着什么你拨开湿漉漉的树丛引我走向沙滩在那里温柔的风抚摸着毛边的月晕潮有节奏地沉没在黑暗里发红的烟头在你眼中投下两瓣光焰你嘲弄地用手指捺灭那躲闪的火星突然你背转身掩饰地以不稳定的声音问我海怎么啦什么也看不见你瞧我们走到了边缘那么恢复起你所有的骄傲与尊严吧回到冰冷的底座上献给时代和历史以你全部石头般沉重的信念把属于你自己的忧伤交给我带回远远的南方让海鸥和归帆你的 [点击阅读]
莎菲女士的日记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十二月二十四今天又刮风!天还没亮,就被风刮醒了。伙计又跑进来生火炉。我知道,这是怎样都不能再睡得着了的,我也知道,不起来,便会头昏,睡在被窝里是太爱想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事上去。医生说顶好能多睡,多吃,莫看书,莫想事,偏这就不能,夜晚总得到两三点才能睡着,天不亮又醒了。象这样刮风天,真不能不令人想到许多使人焦躁的事。 [点击阅读]
莫言《檀香刑》
作者:莫言
章节:20 人气:2
摘要:一那天早晨,俺公爹赵甲做梦也想不到再过七天他就要死在俺的手里;死得胜过一条忠于职守的老狗。俺也想不到,一个女流之辈俺竟然能够手持利刃杀了自己的公爹。俺更想不到,这个半年前仿佛从天而降的公爹,竟然真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俺公爹头戴着红缨子瓜皮小帽、穿着长袍马褂、手捻着佛珠在院子里晃来晃去时,八成似一个告老还乡的员外郎,九成似一个子孙满堂的老太爷。 [点击阅读]
许地山文集
作者:佚名
章节:74 人气:2
摘要: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合办《新社会》旬刊。1920年毕业时获文学学士学位,翌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2年又毕业于燕大宗教学院。1923~192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和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哲学、民俗学等。 [点击阅读]
谈美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新文化运动以来,文艺理论的介绍各新杂志上常常看见;就中自以关于文学的为主,别的偶然一现而已。同时各杂志的插图却不断地复印西洋名画,不分时代,不论派别,大都凭编辑人或他们朋友的嗜好。也有选印雕像的,但比较少。他们有时给这些名作来一点儿说明,但不说明的时候多。青年们往往将杂志当水火,当饭菜;他们从这里得着美学的知识,正如从这里得着许多别的知识一样。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