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中国现代散文 - 李蕤《柿园(下)》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柿树园终竟见到了。
  时候是冬天,树上已经没有一片叶子了。暗淡的天幕下它们仍然排着行立着,但已经少力无神,拳着丫枝,几年中它们竟也有这许多苍老。
  许多低层的柔枝都没有了,那些我们在儿时曾经当做秋千的。老树剩下的只有几枝杈桠的躯干,小枝也都是操劳过重的童工一样,在没曾完全发育之前蜷曲了。
  祖父的坟上也生长了柏树,柏树已经和柿树并肩。
  家里,门扇上依然贴着白色的欠钱条,钱条子上还是盖着红色的印子。但往年这些条子大都只贴到十月就可以揭去,现在是十二月了。
  门扇依然是黝黑的杌术色,旧账条上贴着新的。除了药账染房账之外,又有好多都是“花户”“衣摊”若干若干的条子,主要的变动是:从前上面写着几百几十,现在变为几元几角了。
  叔父的棉袄,弟弟的棉袄,都仍然是古老的颜色,宛如十几年这世界上就没有织出过新布一样。浅蓝,浅蓝,都是一样,这些都是十年前我们做柿子时穿的颜色式样,不同的仅仅是又加添了许多补钉,露出许多败絮。
  晚上,灯是煤油灯,米粒一般的蓝黄色的一点火光。光是怯懦的,昏黄的。
  阴暗的是他们的脸色,阴暗的是他们的影子,阴暗的是落满尘埃的墙壁。
  母亲的皱纹更深的刻在脸上了,叔父的胡子更乱的蔓延在脸上了,弟弟们拖着鼻涕和衣服的缺襟,露着大的眼珠和瘦削的两颊。一瞥中我留意到这灯正是从前在柿场上用的煤油灯,添上的是一条熏黑通弯铁丝,和玻璃瓶上的两条裂缝。
  在七八年前我常常听到祖父给叔父说到一年的化费,以后听二叔对三叔说到一年的化费,现在是叔父对我说一年的化费了。
  屋里放着的是张老得不敢搬动的桌子,桌子上的油漆早已剥蚀净尽,而且早几年已经换上了灰垢了,两边摆着的是和这桌子相伯仲的上了年纪的椅,它不是缺腿便是没有靠背了。

  一年老旧一年的桌椅,一年昏黄一年的灯光,一年破落一年的家景,一年烦琐一年的账目……
  叔父的声音是低微的,沉重的,全屋里的空气是沉重的。
  这是五六年前的猛虎一般的叔父么?这是五六年前嘴里常吐着“有人不服穷”的叔父么?这是常说双手托起全家的叔父么?我想细看一看叔父的面孔,想再追到已往英迈的叔父,但我不敢看,他是被贫困压碎了。
  “这几年乡下人是真酥了骨头啦!”
  “封粮倒有,就恨这捐,……左捐右捐,什么名色都有,自治捐,剿匪捐,营业捐,公益捐,还有什么空捐……”
  “空捐,一点也没有错说,可不是都空捐了?”婶母没头没脑地插入一句,擎着面瓢出去了。叔父却丝毫没注意到似的,断断续续的说:“对啦,……这些时还有啥‘晚随’捐,要是随×× ,早随晚随还不一样。
  “银元玖串伍,纸洋四吊四,麦下来些六毛钱一斗,现在籴着要十七千了,一倍二,明坑也得跳,那时不粜还不了账,眼下不籴过不去年!
  “连年旱,不旱就是水,再不然就是生蝗虫,一亩地好收只有三斗,三十亩地,三三如九,……六六三十六,这季净出捐就十八块四,可不是,五月半头到九月,……人是一年多一年,家里快有十四口人了。
  “面庄家户有的时候卖三百,白细的麦面只卖三百,现在是一倍三!……盐是一倍十,一斤要一千七,油可以不吃,菜可以不吃,可是盐不吃行么?……三天一斤,五天一斤。……学费……要缴七块,染布钱,吃菜钱,出差当门事……”

  叔父嘴里的数目字,像千百只啄木鸟似的使我昏沉,在对面的椅子上,我的心神已悄悄出窍,但叔父的凄苦神色,使我没有睡去的胆量,每到神志清明时都听到:“……三块……五块……又开征……买新兵……三三如九……九六十五……”
  随着的是重而浊的叹息,他的眼总是迟滞的呆视着脸前的地方,宛如在尘沙中的旅人没有远望的力量一样。
  麻纸钉成的账簿,他翻着念着解着,显然他的全年的心血都被这账簿侵蚀了,在我是非常害怕而且不愿听这些声音,但是一种为忧愤而汇在一起的叹息却从深心里流出来:
  “唉!世界不是世界了!”
  “唉!世界不是世界了。”
  大家同声的叹息出来。
  “柿子不是今年结得稠吗?”我问到柿子了。
  “有三四千斤称。”
  “柿子今年是丰收,”叔父苦笑着,“但是多收一倍只是平白多下了十几天力,卖到的钱还没有去年多呵!”
  “钱还没有去年多?”去年二十块钱卖去三千斤柿子的事我又想起来,至今还使我锥心似的痛苦,今年的四千多斤真的会反没卖够二十块钱么?
  “卖了多少?”我差不多是用要哭出来的声音来问了。
  “十八块多些钱,……六个铜板一斤。”
  “六个铜板!”我的心被烈火烧炙了,我问着,却不是向叔父问着,似乎问我自己。
  “六个铜板?”“六个铜板!”我反复地说着。让这声音流入我自己的耳壳,流入我的脑海的深处,“六个铜板!”我要嚼碎这四个字呵!
  然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四千斤柿子是包皮皮有几千万个几千万个,都没有一个不是经过家人的手指摘下的,没有一个不是经过家人一颗颗剥了皮的,也没有一个不是翻了几十百遍,然后载上重车,流着汗冒着风或者踏着雪送上“行”的。

  少一遍手,柿子能从涩苦变成甜的么。
  “六个铜板!”
  我想起城市。我看见每—个麻雀牌桌上放着几千万斤柿饼,看见一条小小的钱条上写着几千万斤柿饼,看见胖太太们脖子里的死狐狸上埋着几千万斤柿饼,看见那些大肚老板拳头大小的钱袋里装着几千万斤柿饼……。
  然而柿子是每一个都是开花结果,一分钟一分钟长熟的呵!
  “钱取完了没有?”
  “块二八毛,三千五千,到手连听也不听就完了。”
  “…………”
  “挡利息还不够!”
  “庄稼人反正不能过。”
  “丰收也是荒年啊!”
  “就没路可走了……。”
  …………
  晚上,到都要睡觉的时候,母亲拿出留出的让我吃了,柿蒂是经过亲切的家人亲手削去的,柿皮也是他们亲手去掉,柿子外涂着层雪白的霜,撕开放在嘴里是蜜般醉甜。这些是祖父手植的树开花结实积日累月而成熟,弟弟妹妹们日日月月守着晒成的,我吃了两三个,猛然我的鼻尖酸痛了。
  “六个铜板!”
  母亲粗糙的手又替我捧着,我已吃不下去了。我这时才注意到今年剩的最少,这大概是因为收得最多的原故。每年盛装柿饼的缸今年却盛着往年送人用的柿皮,盛放柿子的却是一个蹲着的,半满的,裂了嘴横着一道竹箍的瓦坛。
  秋风从西向东吹起来了,我怀念着家乡,家乡的柿树园。
  我想起祖父,想起这些树是祖父手植的,我想起祖父手里的迸飞火星的火镰,想起了祖父的尚能自给的时代,记起了祖父的那句话:
  “要没有这些柿树会过下去么?”
  我默默的回亿着,沉思着,咀嚼着。
或许您还会喜欢:
妻妾成群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3
摘要:第1节四太太颂莲被抬进陈家花园时候是十九岁、她是傍晚时分由四个乡下轿夫抬进花园西侧后门的,仆人们正在井边洗旧毛线,看见那顶轿子悄悄地从月亮门里挤进来,下来一个白衣黑裙的女学生。仆人们以为是在北平读书的大小姐回家了,迎上去一看不是,是一个满脸尘土疲惫不堪的女学生。那一年颂莲留着齐耳的短发,用一条天蓝色*的缎带箍住,她的脸是圆圆的,不施脂粉,但显得有点苍白。 [点击阅读]
莫言《红高粱家族》
作者:莫言
章节:60 人气:2
摘要: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余司令说:“立住吧。”奶奶就立住了。奶奶对我父亲说:“豆官,听你干爹的话。”父亲没吱声,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十人,他打了一个战,肚子咕噜噜响一阵。余司令拍了一下父亲的头,说:“走,干儿。 [点击阅读]
芙蓉锦
作者:佚名
章节:55 人气:2
摘要:001婚礼中的插曲1林静站在巨大的落地镜前,看着镜子中的自己,突然觉得有些陌生,不禁伸手抚触自己的脸庞。高挽着的头发,披着轻柔的婚纱,精致的妆容,有着一种妖冶的美,雪白的项颈装饰这耀眼的钻石项链,圆润的耳垂搭配着同一系列的耳环,巴黎空运过来的婚纱,镂空的设计衬托着她那姣好的身材,带着点妖娆。这是她吗?林静不禁在心底问自己。是的,是她,今天是她结婚的日子,而她就是新娘。 [点击阅读]
喊山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4
摘要:太行大峡谷走到这里开始瘦了,瘦得只剩下一道细细的梁,从远处望去拖拽着大半个天,绕着几丝儿云,像一头抽干了力气的骡子,肋骨一条条挂出来,挂了几户人家。这梁上的几户人家,平常说话面对不上面要喊,喊比走要快。一个在对面喊,一个在这边答。隔着一条几十米直陡上下的沟声音到传得很远。 [点击阅读]
被禁止的爱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我初识丛昌岷博士是在仁心医院开设心理诊所的头一年。心理诊所顾名思义就是治疗人们的“心病”的地方,它不像医院的精神科那样,用传统的处方开药的方式来治疗,而是用谈话交流、认知的改变,或者梦分析、催眠、音乐、以及艺术的表现,甚至生物反馈等技术来进行,达到不药而愈的效果。 [点击阅读]
北京北京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一九九四年北京的一个夏夜,我说:“我要做个小说家,我欠老天十本长篇小说,长生不老的长篇小说,佛祖说见佛杀佛见祖日祖,我在小说里胡说八道,无法无天。我要娶个最心坎的姑娘,她奶大腰窄嘴小,她喜欢我拉着她的手,听我胡说八道,无法无天。我定了我要做的,我定了我要睡的,我就是一个中年人了,我就是国家的栋梁了。 [点击阅读]
国史大纲
作者:佚名
章节:73 人气:2
摘要:钱穆着商务印书馆修订本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点击阅读]
美学散步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李泽厚八十二岁高龄的宗白华老先生的美学结集由我来作序,实在是惶恐之至:藐予小子,何敢赞一言!我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朱光潜、宗白华两位美学名家就都在学校里。但当时学校没有美学课,解放初年的社会政治气氛似乎还不可能把美学这样的学科提上日程。我记得当时连中国哲学史的课也没上过,教师们都在思想改造运动之后学习马列和俄文……。所以,我虽然早对美学有兴趣,却在学校里始终没有见过朱、宗二位。 [点击阅读]
血色浪漫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在钟跃民的记忆深处,1968年的那个冬天发生的事情显得格外清晰,那年冬天他差点儿卷入一场杀人案中,至今想起来还心有余悸。1968年是个闹哄哄的年头,钟跃民记忆中的背景是红色的,当时北京的大街小巷都用红油漆覆盖起来,上面写满了毛主席语录,映入眼帘的是红旗、红色的语录本、红袖章……总之,红色成了当时的主色调,连每个人的内心里都充满了红色的希望。 [点击阅读]
鬼车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6
摘要:这已经是苗我白近几天第4次在深夜3点钟被楼下的汽车报警器的鸣叫声吵醒了。他怒不可遏。从30岁起,苗我白的夜间睡眠改为一次性的:醒了当夜就再也睡不着,不管几点醒。这个毛病已经困扰苗我白6年。为了能睡一个完整的觉,苗我白每天下午从5点起就停止饮水,以防夜间膀胱骚扰大脑。和苗我白睡在一张床上的,是他的妻子鲍蕊。鲍蕊不是苗我白的原配妻子。苗我白的第一任妻子是崔文然,那是苗我白的至爱。 [点击阅读]
韩寒《青春》
作者:韩寒
章节:45 人气:2
摘要:《青春》里收编了我最近的一些文章。这本书最早在台湾地区出版,大陆版本自然多有不同。这个书名源于早先时候富士康员工不断跳楼,我写了一篇文章,叫《青春》。这是一个太大的名词,其实不太恰当,就好比你不能弄一些街拍照片就出版一本摄影集叫《中国》。和很多人逝去的青春不一样,这篇文章得以幸存。文章里提到的一个朋友,是我的邻居,出现在很多的场合,包皮括《独唱团》里的《所有人问所有人》。 [点击阅读]
倾城之恋
作者:张爱玲
章节:9 人气:3
摘要:娄家姊妹俩,一个叫二乔,一个叫四美,到祥云时装公司去试衣服。后天他们大哥结婚,就是她们俩做傧相。二乔问伙计:“新娘子来了没有?”伙计答道:“来了,在里面小房间里。”四美拉着二乔道:“二姊你看挂在那边的那块黄的,斜条的。”二乔道:“黄的你已经有一件了。”四美笑道:“还不趁着这个机会多做两件,这两天爸爸总不好意思跟人发脾气。”两人走过去把那件衣料搓搓捏捏,问了价钱,又问可掉色。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