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中国现代散文 - 李蕤《柿园(上)》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秋天一到,风便顺着西方向东方吹。犀利的风,从树枝里刷过去,半青半黄的叶子便纷纷解体。从这时候,你看到的是一块铅色的天,灰白的老云,寒风里抖索的芦草,远远的迷茫的山脚的烟尘。随着,故乡就站在远远的记忆的背后,想起了故乡就想起了故乡的柿树园了。
  这时候是谷子已经割完的时候,原野上除了几根未拔去的高粱秆子以外,便只有几块零零星星的马铃薯田。路上轻易不见行人,风是尖利的在树叶子上骚动着。狭道上间或有一个很倦的驴子走过,后面卖煤的人斜斜乜乜地走着。夕阳在树缝里渗过去,枝端垂着金黄色的果实。
  记得,我还是孩童的时候,我自已是守望这块果园的专员,我手里拿一根木的或竹的棍子,坐在树的分枝处,预备捉到偷柿子的孩子们。因之,常常坐在树枝的交拢处临高视下,让树叶子密密的蔽着身体,有时便这样在树上睡着了。
  树叶子不是被太阳晒红的,它经不得风吹,一到西风,柿叶子就黄起来,再到一落霜,柿叶子就泛起红色。只要略一经风,便似满天落着红柿叶一样,这使我们做孩子的非常喜欢,我们愿意让金黄色的柿实赤裸裸地露着,同时,喜欢把竹签削得尖尖的,在地上一片片地穿取柿树的红叶。
  柿树要算我们顶难忘的果树了,只有到冬天才会把叶子落尽。但冬天我们小孩子们并不大出门。年一过,一打罢春,柿树芽就钻出来了,到麦苗抽了条,三月的时候,柿树就开着嘴唇似的花子,非常香,落满一地,我们用柳条穿着,一直穿到很长很长。
  柿子在柿花后做胎,花一落,果实就一天天肥大起来,到夹衣从我们身上剥下来的时候,到耳边听到了蝉鸣声的时候,柿子就开始有熟软的了,在树枝头上挂着。太阳光照着像个火球,我们都称这些柿子叫“红灯笼”,最快意的也就是脱光了脚争先去摘“红灯笼”的事。
  霜降前后,柿子便可以泡着吃了。每到十月,我常常拿许多泡甜了的柿子交给邻居的孩子。天一明,不等着穿上袜子便向妈要求从温水缸里捞,这些都是我自己第一天在树上钩下来,亲自放它下锅的。
  这样,穿着柿花,把柿叶子卷成口笛,在树上摘取红灯笼,用竹签穿取落了的红叶……嘻嘻笑笑,几年从童年中辗过去了。

  以后,我的旧衣服小起来,我渐渐长成。于是脱光了脚在树上摘红灯笼的幸福交割给弟弟,我渐渐的离这生活远了。
  十几岁,十五岁以后,祖父犁地的时候我托树枝了,用桑叉把实大叶密的枝子挑起来,让祖父弯着腰扶着犁头向牛紧打一鞭过去,柿子熟的时候我帮着祖父把它们一个个揪下来,一筐一筐几十筐地抬回去,姑姑婶婶们也都用篮子向家里提,忙成一片。
  而且,天一明,叔父总赶先起来,背着粗过他的身体三倍的大篓,用筢子收拢一夜来为风剪下的树叶。
  如果有一夜刮大风,五更天四姑和我们便都被喊起来去拾风吹下的柿子。叔父穿着他的套袄,我们也都披着棉袄;冷是真冷,可是我们都有精神。一篮一篮的倒出来,第二天坐在阳光下按在一个小木板上细细地切,然后放在太阳下晒成柿瓣。
  再大,我们是开始为柿子做苦工了。
  从三月柿子开了花一直到十一月担到家,这是要天天看守的,要有几场大风要起几个五更的,到场里还要我们一颗一颗剥去了皮,摊到竹薄上晒,一起把黄硬的柿子晒成绵软,并且从涩苦的晒成甘甜,这样才一颗颗担到家里。
  把柿子去皮真是顶麻烦的了,白天忙着从树上摘,晚上才有功夫去皮。每到天黑,当西风呼呼吹着草屋的时候,草屋里一架纸灯笼,灯笼下便是柿子筐,筐的四周缚着十几架面面相向的去柿皮的绞车,我们每夜总是把左手的无名指包皮皮得厚厚的就坐下了。
  “今黄昏要做够五箩斗才能睡觉呵!”祖父一面用簸箕向大筐里添着生柿,一面对我们喜欢磕睡的孩子发话了。
  我看看四姑,看看母亲,她们都笑了,我们也笑了。
  祖父披着古老的黑色棉袄,我们也一样的。他当添满了大筐的时候便敲起火镰,一斗烟不完便可以听到他的说不穷的故事。
  旋转着的柿子擦着我们的手指,常会把布磨透,把无名指磨得鲜红,但我们喜欢的是祖父嘴里的温暖故事和他手里的汤罐,是的,每到半夜坐得疲乏的时候,祖父便在远处咳嗽着,提着热烘烘的面进来了。
  晚上,从柿场里回去的时候,北斗星都已经偏西。
  这样一夜扯着一夜,剥了皮之后,便是天天晒,天天翻。祖父常常说,柿子不是晒成的,是翻成的,“得叫四面都吃风”,“一遍功夫一遍巧”,祖父晒柿子是最赔工夫了,每一天早上把它摊到竹簿的两边,每到晚上堆它们在竹簿的背上。到柿子出了白茫茫的霜以后,我便在前面挽着祖父推着的手摇车,随着叔父祖父送柿子“上行”。

  上行是多么不快的事呵,一天一天的看着长起来,一颗一颗的摘下来,一个一个的剥了皮,千遍百遍的翻出柿霜来,却不是自己吃,是去“上行”!但每一年都是这样的上行,并且根本也就是准备着“上行”的呵!
  每一年从枝头摘下几百担,到晒成以后,“上行”以后,剩下的只有一缸了。每年,当祖父沉重的放着柿子下缸的时候,总是说:“一年到头却只留下这一些呵!”
  这声音和我现在想起了祖父同样的使我感到阴沉。
  到年关月尽,柿子价三元五元零零碎碎的取回的时候,门扇上粘着的药店染坊的账条也都揭去了,并且能汇几元给远处上学的叔父,把留下的柿皮东一篮西一篮的送给没有柿子的邻居们,他们是喜欢拿那做馒头的馅的。
  这样,到树枝上没有一片叶,叶子都撮到粪坑以后,到柿皮也不剩都送做人情以后,到柿子价都取回来又挡了账以后,祖父常忧郁地敲着火镰,说起他是多少年多少力多少血汗栽下来这些柿树,并且落尾是很沉重的叹息似的说:“一个瓜—个蒂,你们看,没有这柿子过得去么?”
  现在我已经不能看见祖父了,永远的。但我却依然仿佛看见他在柿树下靠犁头,敲着火镰,并且听见他忧郁地说:“……没有这些柿树能过得去这一年么?”
  这些记忆是永久的。
  秋天到了,秋风凄凉地从树枝里刷过去,铅色的天空锈着苍老的白云,不拘是秋声秋色,都是悒郁的,凄冷的。
  我想起故乡了,想起故乡的柿树园了。这时是田里的谷割完的时候,大野苍茫,只有零零落落几根高梁的残茎,剩下便是几块马铃薯田,这时远山是淹没在昏晕里,小风在狭路上卷着轻微的烟尘。卖煤人疏落的走在这小路上,蹄声和铃声琐碎的丁冬着……而夕阳秋郊的映衬中,柿树是垂着赤红的果实,果实被红叶掩护着。
  呵,呵,这时是血红的柿叶飞舞着的时候了。
  我自己倒退在七八年前,我的神思在树的交拢处睡着了,但怅惘的是我是羁留在沙漠的古城,怕树的交拢处睡的是我的弟弟吧?我想念弟弟了。

  陌头上落叶如坟了,秋色渐老,都市里园林中的灌木都脱尽了叶的时候,我知道是二叔披着古老的棉袄扫叶的时候了,天一起着大风,通夜大风的第一天的黎明,我知道是弟弟妹妹披着棉袄起五更拾风折下的柿子的时候了。
  当我开了窗,在黝黑的瓦垄上看见铺着白霜的时候,我想起树叶敷着青粉在太阳中闪烁的光景,而且,在霜晨一定也有多少醉红的叶子在树上挂着,跟着鹊子的红爪下坠。
  多富有诗感的柿树园,多富有诗感的红叶呵!
  但想起来这泛连带起来的是悲酸,我看见叔父的脊梁上长年背着不足御寒的棉袄,把这“诗料”都腐烂成田里的肥料。
  秋渐渐的深,秋冬至老了。柿树们这时候已经只剩赤裸裸的树枝,热闹移到了作柿场里了。远远地我望见一个月明星稀的广场,广场上立着一幢草屋,里面悬着一盏灯,灯光下围坐着我的母亲,叔婶,一群亲切的家人。
  我遥遥地看见祖父是在绿色的灯光下添着柿筐,并且看见他古老的火镰上的火星,……但他这时是默默地在柿树园里躺着,柿叶和荒草在坟上覆盖着,我看见横在他的坟上的柿树的黑影,而那些树都是他亲手植成。
  我看着渐渐横上天空的北斗星,我想起了夜深人静归去的母亲,想起风冷月白下的那草屋,想起敲着火镰的七八年前的祖父,想起了祖父的坟,于是我的心就被柿树园挂住了。
  因之,我常常写信给家人了。
  信回了,弟弟写的蟹形的斜字,说是柿子落叶了,说是柿子红透了,说是柿子上了竹簿了。……牵引着我的记忆的是斜阳秋郊和荡着轻尘的古道,是祖父的烟杆上迸着火星的火镰。
  寒假决定要回家了,我写信给叔叔,说留一些自己吃,叔父来信说已经留下。于是在日历上计算回家。我永远怀念着的柿树园呵,它救过我们几个旱灾,救过我们失学,救过……
  今年是丰收了,老早就说今年结得稠。后来听说今年的柿子是既稠又大,弟弟月前的来信说要丰收一倍。
  一路上我怀念着柿树园,怀念着。
  “没有这些能过得去么?”我咀嚼着祖父的话,我想着该是收完卖完的时候,门扇上贴的欠钱的条也该撕去了。
或许您还会喜欢:
活着活着就老了
作者:佚名
章节:82 人气:2
摘要:第1章序冯唐最爱议论“我爸我妈”,口角生风,调笑无忌。若落到批评家手里,这也许就是一个好例,“弑父”、“弑母”云云,有一大套理论等着他。但冯唐还“弑理论”,现成的理论运行到他这里都会死机。 [点击阅读]
狼图腾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狼图腾》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组成,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读者可从书中每一篇章、每个细节中攫取强烈的阅读快感,令人欲罢不能。那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高超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倔强可爱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艰难的成长过程—&mdas [点击阅读]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第一章雾茫茫一在冬季里,偏僻的葫芦坝上的庄稼人,当黎明还没有到来的时候,一天的日子就开始了先是坝子上这儿那儿黑黝黝的竹林里,响起一阵吱吱嘎嘎的开门的声音,一个一个小青年跑出门来。他们肩上挂着书包,手里提着饭袋;有的女孩子一边走还一边梳头,男娃子大声打着饱嗝。他们轻快地走着,很快就在柳溪河上小桥那儿聚齐了。 [点击阅读]
乡关何处
作者:佚名
章节:91 人气:2
摘要:章诒和2008年的年初,我和一个从事出版业的朋友相约在建国门友谊商店里的星巴克咖啡店碰面。寒暄几句,朋友说:“愚姐,建议你看看野夫的散文,看几篇就行,你肯定喜欢。”我们各自喝完饮料,聊了几句,随即分手。翌日下午,我打去电话,说:“你推荐的文章,让我一夜无睡,让我痛哭流涕……我要认识那个叫野夫的人。”五月中旬,四川发生大地震。下旬,我在北京见到了野夫。 [点击阅读]
没有语言的生活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王老炳和他的聋儿子王家宽在坡地上除草,玉米已高过人头,他们弯腰除草的时候谁也看不见谁。只有在王老炳停下来吸烟的瞬间,他才能听到王家宽刮草的声音。王家宽在玉米林里刮草的声音响亮而且富于节奏,王老炳以此判断出儿子很勤劳。那些生机勃勃的杂草,被王老炳锋利的刮子斩首,老鼠和虫子窜出它们的巢四处流浪。王老炳看见一团黑色的东西向他头部扑来,当他意识到撞了蜂巢的时候,他的头部、脸蛋以及颈部全被马蜂包围。 [点击阅读]
莫言《四十一炮》
作者:莫言
章节:41 人气:2
摘要:十年前,一个冬日的早晨;十年前一个冬日的早晨——那是什么岁月?你几岁?云游四方、行踪不定、暂时寓居这废弃小庙的兰大和尚睁开眼睛,用一种听起来仿佛是从幽暗的地洞里传上来的声音,问我。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颤,在农历七月的闷热天气里。那是1990年,大和尚,那时我十岁。我低声嘟哝着,用另外一种腔调,回答他的问题。这是两个繁华小城之间的一座五通神庙,据说是我们村的村长老兰的祖上出资修建。 [点击阅读]
蝉翼传奇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楔子死亡白先生无疑是武林中最有名望的人。白先生的名望不在于他的武学造诣,而是在于他的人格。无论黑白两道,无疑,对白先生曾经在沙场上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忠烈所折服。更叫人敬仰的,白先生血战胡虏十二次后,竟视功名如蔽物,而甘心退隐江湖做个升斗小民。谁对白先生都只有敬佩的分!可是,白先生竟然被人暗算在他居住的玉星居!白先生之死,无疑是武林中最震撼的事。更叫人骇然相告的,是楚老五的判断。 [点击阅读]
许地山文集
作者:佚名
章节:74 人气:2
摘要: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合办《新社会》旬刊。1920年毕业时获文学学士学位,翌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2年又毕业于燕大宗教学院。1923~192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和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哲学、民俗学等。 [点击阅读]
309暗室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3
摘要:◇第一章◇皮皮鲁和鲁西西的家原先住在一栋老式楼房里。连他们的爸爸妈妈也说不清这栋楼房是哪个年代建造的。楼房的墙壁很厚,非常坚固,而且冬暖夏凉。一天下午,皮皮鲁和鲁西西放学以后在家里做作业。鲁西西写了一会儿,觉得有点儿冷,她打开壁柜的门,钻进去找毛衣。鲁西西家的壁柜很大,可以站进去好几个人。鲁西西和皮皮鲁小时候经常在里边捉迷藏。 [点击阅读]
尘埃落定
作者:佚名
章节:48 人气:2
摘要:那是个下雪的早晨,我躺在床上,听见一群野画眉在窗子外边声声叫唤。母亲正在铜盆中洗手,她把一双白净修长的手浸泡在温暖的牛奶里,嘘嘘地喘着气,好像使双手漂亮是件十分累人的事情。她用手指叩叩铜盆边沿,随着一声响亮,盆中的牛奶上荡起细密的波纹,鼓荡起嗡嗡的回音在屋子里飞翔。然后,她叫了一声桑吉卓玛。侍女桑吉卓玛应声端着另一个铜盆走了进来。那盆牛奶给放到地上。母亲软软地叫道:"来呀,多多。 [点击阅读]
我的团长我的团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2
摘要:我在长江之南的某个小平原上抖抖索索地划拉着一盒火柴,但总是因无力而过度用力,结果不仅弄断了火柴梗子,还让满盒的火柴干戈寥落撒了半地。我只好又从脚下去捡那一地的火柴梗。我——孟烦了,二十四岁,今国军某支所谓新编师之一员,中尉副连长。我无力又猛力地划着火柴,这次我让整个空火柴盒从手上弹出去了。于是我再用抢命般的速度抢回地上那个火柴盒。“烦啦你个驴日的!连根火柴也日不着啊?!”我想起了我屡被冒犯的官威。 [点击阅读]
杜拉拉升职记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2
摘要:大学毕业的第四年,历经民营企业和港台企业的洗礼后,拉拉终于如愿以偿地进了通讯行业的著名美资500强企业DB,任职华南大区销售助理,月薪四千。这个岗位有点像区域销售团队的管家婆,负责区域销售数据的管理,协助大区经理监控费用,协调销售团队日常行政事务如会议安排等。工作内容琐碎,又需要良好的独立判断,哪些事情得报告,哪些事情不要去烦大区经理,遇事该和哪个部门的人沟通,都得门儿清。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