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中国现代散文 - 端木蕻良《香山碧云寺漫记》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邻翁走相报,隔窗呼我起。
  数日不见山,今朝翠如洗。
  ——刘梦吉:村居杂诗
  城市里的居民是不能常常看见山的,但是,住在首都的人便会有这种幸福,倘你路过西郊,猛然向西一望,你便会经历一种奇异的喜悦,好像地平线上突地涌现了一带蓝烟,浮在上面的绿树,也几乎是历历可数。当这个时候,你就会记起元代爱国诗人刘梦吉的村居杂诗来:“邻翁走相报,隔窗呼我起。数日不见山,今朝翠如洗。”你就会恍然地更明白这诗里所包皮皮含的感情,就会更爱上这首诗了,多么简单啊,偏偏能道出你心中要说的话来。刘梦吉很爱陶渊明,他有许多诗自己标出是拟陶渊明的。他急着要看山,就是这急得好。原来中国人看山,也并不都是那么“悠然”的呢!
  当那西郊的居民或者是一个幸福的过客,纵目望着西山的时候,眼睛就会止不住的看在山腰一片松林上,这一片密密的松林就是驰名的森玉笏,从森玉笏爬上去便是鬼见愁,游过西山的人常常会以爬到鬼见愁上面引为骄傲的呢!原来香山的最高峰一个是鬼见愁,一个是翠驼子,鬼见愁和翠驼子之间有个山坳,山坳里有个八义沟,八义沟下面有片大松林,松林下面便是碧云寺,这一带都是风景最美的地方。
  最早的香山寺,有记载可寻的,是建在1188年,这见于孙星衍的《京畿金石志》,那上面记着,香山寺碑,李晏撰,大定二十六年立,见《天下金石志》。元碧云寺碑至顺二年立于香山寺中。又有元碧云寺碑,元统三年立在香山寺中。并且还记有碧云寺卖地幢,末云:卖与中丞阿里吉。还有元耶律氏词刻,在香山七真洞壁上。现在碧云寺里有乾隆时的御制重修碧云寺碑文和两个刻着梵文的经幢。碑文上说元耶律楚材的后人名叫阿利吉的舍宅开山,修建庙宇,那也是根据卖地幢来说的。耶律楚材(1190-1244)曾随成吉思汗西征,到过西方很多地方。他的墓现在颐和园里,他的后人开山造寺,想是为先人祈福的。可见西山在当时已大事开发。《马可波罗游记》里面曾提到北海、琼岛,我们今天首都的西苑一带、北海和南苑一带在元代都是御用的池沼园囿。
  北京在唐代是幽州范阳郡,宋代改作燕山府。元人本来自称为大朝,所以把京城叫作大都。元杨著的《山居新话》说万岁山太液池都是金代开发的。待到1292年元代大科学家郭守敬又引了昌平县的水源,扩大了今天的颐和园里的昆明湖。那时北京的河流池沼多是相通的。在清代由颐和园后宫门出来上船,坐船还可过青龙桥直溯玉泉山。现在青龙桥那儿还有过去泊船码头的遗迹。香山麓下从前也可能聚有河水,因为还有古河道可寻,旧河道旁边还有一口井,井边龙王庙上还有一块碑,叫作“盘河帝碑”,所以这里从前可能叫作盘河。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从碧云寺走到颐和园,走在路上的时候,我就想,谁知道踏在我们脚下的圆石子,不就是当年郭守敬在察看河道时候所踏过的呢?而郭守敬也会想到今天北京的人民能创造出像官厅水库那样的水源吗?

  今天的碧云寺主要的建筑物多是明代的遗物。从现存的嘉靖九年造的钟,天启四年造的磬,还有崇祯二年造的钟,都可以看出明代历朝对碧云寺都有扩建。正殿的释迦牟尼文殊普贤大势至阿难陀塑像都是明朝塑的,表情生动,线条灵透,人物显出是中国人的脸型,最能表现当时雕塑的风格。正门两厢塑的二金刚力士像和二殿的弥勒佛都是正德时代造的,已经有四百多年了。
  这里还有明代的木制的香炉、签筒、烛台,一色红地金漆,都描着夔纹、回纹、串枝连等花纹,形制古朴,一看就是明制。明代监修碧云寺的都是最有权势的内监,魏忠贤也是其中的一个。当时最优秀的工艺工人都是掌握在这批人们的手里。因此,这些制作也必然是当时最优秀工人的最好的作品。这些作品在当时也是不可多得的,何况是几百年后的今天了。所以这些东西最好都用玻璃罩子罩起来,应该严加保护才是。
  从正殿出来,西边便是清代(1748年)建造的罗汉堂,里面有508尊罗汉像,一律都是木胎贴金的,各个姿态不同,是很好的艺术品,但是最具有情趣的,而且创造性地突出了十八世纪中国建筑的特色的,我以为是罗汉堂的建筑。真算得上别具风格。这是元明时代的十字楼形的一个发展,朱元璋派人去拆掉的元代宫殿,当时禁城的角楼就是十字形的。后来明朝建的角楼也是十字形的,因为它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美的,中国的建筑最讲求从各个方面来看都是一样好看,而罗汉堂不但是继承了这个传统,而且还加以发挥。这个建筑物,不但不管从东南西北哪方面来看都是一样好看(它没有背面),而它利用容积又是最合理的,照理你应该记得,这并不算大的建筑物里面是容纳了508尊罗汉呢,这真是科学和美结合的好榜样,它把空间和形式利用得这么妥当,可算得我国建筑史上一个好标本。但是更妙的,是使走进这个建筑物的人,并不容易察觉出它是一个十字形的。假如你也真的爱上了这个建筑物,那你就会发现屋顶上装饰着的五座小白塔,这也是特异的,中央高耸的屋顶上面有一座,四个屋角上面各安一座,它是很像北海白塔的模型。这五座精致的小塔和中国的起脊斗拱的建筑物结合在一起,可能还是第一次吧,但是,它竟会表现得那么成熟,那么应该如此,仿佛只有这样才好。天方艺术的影响就是这样被我们前辈的巨匠接受下来,这正和我们在瓷器方面也创造过一种奇异的青色一样,一般人都管它叫做回青。

  从正殿向后面去,便会碰到一座石牌坊,那上面雕的麒麟和北海铁影壁的浮雕是一脉相传的。后面雕着八仙过海,前面雕着八位古人,这八位古人最可注意。他雕的是:狄仁杰,文添(天)祥,赵必(?),谢玄,陶远(渊)明,诸葛(亮),李蜜(密),(蔺)相汝(如),从这上面的别字看来,可以断定这完全都是按照石刻工匠自己传授的图谱来雕刻的,这个牌坊不仅是人物雕得如生,而整个白石牌坊都是用云纹填满,在半山腰的绿树丛中,它真的就像是由山里白云堆就的一样。从这牌楼上去,便是中印式的金钢宝座塔,修建于1748年。我爬到塔上的时候,正是游人最稀少的时候,一阵鸽铃从我的头顶上斜过,我才看到有一群鸽子正在蓝天上展翅飞翔。我站着的地方正是一个伟大先驱者的衣冠冢,这时,使我默默地复诵他的遗言:和平,奋斗,救中国!而今天中国不只是得救了,而且和世界上进步的力量一道成了世界和平的捍卫者!
  待我走下石塔的时候,游人更少了,鸽铃早已不闻,寂寂的堂前只听松子落地有声。一棵由印度传来的娑罗树静植在院子的西边,乾隆曾有御制娑罗树歌,现在在双清别墅里面。这时,太阳西斜,山里已有些阴影了,红鱼在石桥下面浮游,水色深翠,松影在下,愈显得水潭深沉无比,其实这不过是个浅浅的水潭。夏天的时光,人们都愿意坐在它的周围,吃这里山泉煮水沏的茶。
  除了这里引来的一股流泉,碧云寺山门前面还有一道流泉,山后也有一道,无冬历夏,都在奔流,这两道泉水似乎有意的给碧云寺带来更多的美丽,它们就像两串珍珠似的把碧云寺圜绕起来。尤其是人们一走到山门前面,悬桥下面,便流泻出碎玉般的一股流泉,叮咚有声,要在夏天顿然使人有种清凉的感觉,禁不住会像孩子似的奔到桥头去看鸣泉下泻,要是在冬天,万物都在封冻了,惟有这注活水依然喷涌不停,而且水边的水草也依然是那么娇绿,人们也还是要奔过桥栏去看的。原来中国人看山看水,也愿看得真认得切,并不是都想隔着一层的呢,据说黄子久就好到泖中通海处(泖就是海湾蓄水的地方)看激流轰浪,虽风雨骤至,水怪悲诧,他还是在看。便是很好的一例。

  中国人对山对水的体会特别深特别早,古代人认为玉是山的精华,珠是水的精华,用它们代表山和水的美,后来又用珠玉来形容人。山是高的,水是深的,山和水都是生产的,宝藏是丰富的,又都不是一铲一勺所能影响的,所以中国古语说得好,仁厚的人爱山,智慧的人爱水。我看过俄罗斯山林画家石土金的彩色纪录片,我才知道为什么苏联人民称许他画的内容(只是林木风景,没有人物)是爱国主义的现实主义的,这正和一个中国人,看到黄子久、王蒙的山水画,而唤起对祖国壮丽的山河一种庄严崇慕的情感道理相同。我想,到过香山碧云寺的人,也只有会增加他对人民的首都对祖国对今天的爱,而不会是别的。
  香山另外一个优美的去处,也已开放;现在正在修缮中,还没有完工呢,那就是从双清别墅到半山亭、红光寺,直到玉华山庄,这一带虽然没有什么古迹名刹,但是都有无限的自然美,一草一木都有意思,特别是双清,要在夏天来到这里,真会感到寒泉齐响,水木生凉。香山的泉水似乎还没有见诸记载,当地的人管这泉水叫瑶通泉(?),这泉的流量不大,而又分散为许多泉眼,所以很少有大股水泄出,比起樱桃沟的流水要小得多了。樱桃沟在碧云寺东北方,在一个山环里面,有悬崖,有清溪,有乱石,有古树,在山石坪台上面,还有个小小的花园,有草亭,有石蹬,有花有草,人要坐在这个地方看脚下流去的溪水奔腾跳跃,还向乱石丛里拍溅着水花,是谁都会感到生命的欢喜的。我从碧云寺是取道这里回来的,我以为香山碧云寺的游人们,要是从樱桃沟回来,那你便会在北方的山坳里同时又看到了江南的草色波光,当林中传来一两声练鹊的鸣声的时候,使你不能不感到,整个山谷都充满了生命的欢乐。
或许您还会喜欢:
谈美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0
摘要:新文化运动以来,文艺理论的介绍各新杂志上常常看见;就中自以关于文学的为主,别的偶然一现而已。同时各杂志的插图却不断地复印西洋名画,不分时代,不论派别,大都凭编辑人或他们朋友的嗜好。也有选印雕像的,但比较少。他们有时给这些名作来一点儿说明,但不说明的时候多。青年们往往将杂志当水火,当饭菜;他们从这里得着美学的知识,正如从这里得着许多别的知识一样。 [点击阅读]
跟谁较劲
作者:佚名
章节:78 人气:0
摘要:活着究竟为了什么?家人、爱情、理想、报仇、还债、真相、过好日子、繁衍后代、证明什么、轰轰烈烈地死去……这些都是后天赋予人不同的价值观而让他们去这么想的。活着本身可以什么都不为了,因为当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在活着了。活着是件被动的事儿。人不是为了什么,才活着的,而是发现自己活着,才去想是不是得为点儿什么活着。 [点击阅读]
身边的江湖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一两年前,在大理,他开辆老富康来接我们,说“走,野哥带你看江湖”。他平头,夹克,脚有些八字,背着手走在前头,手里捞一把钥匙。我对龙炜说:“你看他一半像警察,一半像土匪。”他听见了,回身哈哈一笑。院子在苍山上,一进大门,满院子的三角梅无人管,长得疯野。树下拴的是不知谁家寄养的狗,也不起身,两相一望,四下无言。他常年漫游,偶尔回来住。偌大的房子空空荡荡,只有一排旧椅子,沿墙放着,灶清锅冷,有废墟之感。 [点击阅读]
这些都是你给我的爱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witthlove,intheair送给之前陪我一起傻的你这是一个关于爱旅行成长的故事兔子安东尼失恋了于是他踏上了旅程寻找一棵开满鲜花的树旅行中他认识了一些新的朋友对人生和爱也有了新的体会Chapter1很久之前onceIwas安东尼温柔又骄傲懒散又认真关于人生他有很多疑问和感想可是又不觉得要着急解答ItmakesmethinkofaperiodinmylifewhenIwasyounyandst [点击阅读]
邵燕祥散文集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0
摘要:"我的心在乌云上面"1979年,在百色,遇到一场突来的暴风雨,使我得到一句诗:"我的心在乌云上面",后来我把它写进《地平线》。这是一句普通的诗,却来自乘飞机的经验。航行在一定高度以上,俯望是一片铅灰的云层,阴沉着,甚或翻滚着,明知它向下面的世界倾注着大雨,而舷窗外是几乎伸手可触、又什么都触摸不到的蓝天,完完整整的,没有涯际的,纤尘不染,碧空如洗,凝重而空茫,那么均匀地充满透明的阳光。 [点击阅读]
采桑子
作者:佚名
章节:74 人气:0
摘要:主要人物简介金载源:有清廷授予的镇国将军头衔,曾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生有七子七女,20世纪50年代初期逝世于北京。大福晋:瓜尔佳氏,清廷责任内阁大巨裕成之女。生有长子舜铻、五子舜锫,长女舜锦、三女舜钰。二夫人:张氏,安徽桐城人,康熙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后裔。生有二子舜镈、三子舜錤、四子舜镗、六子舜针、七子舜铨,二女舜镅、四女舜镡。三夫人:陈氏,北京市人,贫民出身。 [点击阅读]
金拇指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当被我经历过一万七千五百多次的清晨又一次光临我时,我着实感到厌倦。我睁开眼睛,预看上帝分配给我的属于我的这一天,我不知道怎打发它。前些年的某天,当我从一张报纸上看到“雷同”这个词时,我马上想到了人生的每一天。世上还有比人生的每一天更雷同的事吗?那张报纸上说,雷同是杀害艺术品的刽子手。照此推论.雷同的生活就成了杀害人生的刽子手。 [点击阅读]
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0
摘要:第1节:序(1)序【一】送给亲爱的小茧结束之后写在开始之前是个爱做梦的人幼儿园的时候梦见日本鬼子成群结队的翻过我们家大院的大铁门在深夜放火抢夺小学时候梦见天空忽然暗下来然后远处天边刹那出现耀眼的火焰天好像打开了一样然后看到宇宙星系以及异常绚丽的极光尽管那时我还不清楚极光是个什么东西似乎第三次看罗马假日的那个晚上梦见我和大臣们站在罗马宫殿里众多记者围住我们有个记者问我吃过那么多蔬菜你最喜欢的是什么然 [点击阅读]
韩寒《三重门》
作者:韩寒
章节:22 人气:0
摘要:林雨翔所在的镇是个小镇。小镇一共一个学校,那学校好比独生子女。小镇政府生造的一些教育机构奖项全给了它,那学校门口“先进单位”的牌子都挂不下了,恨不得用奖状铺地。镇上的老少都为这学校自豪。那学校也争过一次气,前几届不知怎么地培养出两个理科尖子,获了全国的数学竞赛季亚军。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