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中国现代散文 - 艾思奇《月蚀》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听见有人说报载今晚月蚀,才注意到天上的月亮果然比昨晚缺了许多。凭着楼窗望出去,天空里没有云彩,使得那被蚀瘦了的半月分外显眼。道路上站满了仰望的人,敲锣,呐喊,放爆竹,种种嘈杂的声音乱成一片。为着天上的月蚀,地上的多少人们都紧张而兴奋了。
  据说月蚀是因为月亮遇到了天狗,被天狗咬着要吞下,于是渐渐失去了光辉。为要吓走天狗,从厄难中救出我们的月公,人们就敲锣,呐喊,放爆竹。这就是今晚所看见的景象,也是一种的习俗。传说和习俗的力量真是不小,它竟能动员起这么广大的人群,使他们向着同一的目的行动。中国全国各地都看得见这次的月蚀,如果全国各地都同样地在那儿扰嚷,那么这全部的扰嚷声可就伟大得很了,即使是一百只天狗,恐怕也要被骇走罢?
  民众的合力是伟大的,万里长城的长,金字塔的高,在完全不知道科学技术的古代社会里竟公然能够完成,使几千年来的人都惊叹咋舌,这不是奴隶民众一滴滴的血汗堆积成的么?人生哲学家不惜辛劳地探求要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超人;佛学家叫我们了悟从“无人无我……”以进于大慈大悲的大道理,据说这可以增加人的精神力,能够成就伟大的事业。但是,伟大了的如果只是个人,那也没有丝毫用处的,不鞭挞成千成万的奴隶,则纵有一百个尼采在埃及也建筑不起百分之一的金字塔。佛祖释迦据说确是神通广大,但大抵也只是传说,决不会真有那么一个能移山倒海的个人。个人的能力无论如何总有限得很,真正的超人,其实还是伟大的群众。
  但民众的伟力常常被浪费了。就说月蚀罢,这不过是自然现象的一种,它要亏蚀是必然的,但也会自然地过去,用不着敲锣呐喊也一样的行。然而成千成万的人偏偏要多事,迷信的传说鼓动着他们的心,他们的精力都用在无益的紧张和兴奋上去了,这不是太可惜吗?又譬如说目前的旱灾罢,上自天师活佛的设坛祈灵,下至乡农的扎龙求雨,糟踏了多少的财力,完全用在空处。苏联能用科学的方法造成连续四十 五分钟的霖雨,所费的工力虽说不经济,总也不会比我们白费了的财力更不经济罢?但活佛之流还是有理由坚持他们的主张;他们会说:“诚则灵,现在不灵,只怪我们民众不诚罢了。”然而,米谷是民众的生死的寄托物,为着这性命一般的米谷,民众还有不诚心祈求的么?人谁不高兴好好地生存下去?求生的热诚是人人都有的,既有热诚,又为什么不“灵”?不灵,民众的热诚不是白白抛散了么?
  单只有伟大的能力也是不行的,能力要没有浪费,才能成全其伟大。无缘无故地把脑袋拿到石头上去硬碰,这虽也许可以算得有勇气,然这种勇气也就未免可怜了。设坛求雨的大师们虽然似乎了不得的贤明,但那所做所为的结果却与碰石头一般无二。人类之有智慧,贵乎能看清楚事物的必然法则,在用不着使气力的地方就把气力节省下来,这并不是怯懦,更不是不“诚”,“诚”是必要的,但“诚”而至于盲目,就没有用处了。“无人无我……”的“猛”勇精神不是万应药,真正最紧要的还是科学的认识。这就是说,对于事物,要先了解它的现实的物质的基矗打破了一切神权,迷信,宿命等非科学的观念之后,民众才能够刚健地站立起来,去自动地建筑比金字塔更高千万倍的自己的纪念塔。
  原载《新语林》!”934年8月第4期
或许您还会喜欢: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第一章雾茫茫一在冬季里,偏僻的葫芦坝上的庄稼人,当黎明还没有到来的时候,一天的日子就开始了先是坝子上这儿那儿黑黝黝的竹林里,响起一阵吱吱嘎嘎的开门的声音,一个一个小青年跑出门来。他们肩上挂着书包,手里提着饭袋;有的女孩子一边走还一边梳头,男娃子大声打着饱嗝。他们轻快地走着,很快就在柳溪河上小桥那儿聚齐了。 [点击阅读]
鲁迅《呐喊》
作者:鲁迅
章节:38 人气:2
摘要:《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 [点击阅读]
鲁迅《彷徨》
作者:鲁迅
章节:15 人气:2
摘要: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点击阅读]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作者:三毛
章节:18 人气:2
摘要:三毛,我亲爱的女儿:自你决定去撒哈拉大漠后,我们的心就没有一天安静过,怕你吃苦,怕你寂寞,更担心你难以适应沙漠的日常生活。但每次接你来信好像都在天堂,心情愉快,对生活充满信心。物质上的缺乏,气候的骤变,并没有影响你的情绪。我想可能是沙漠美丽的景色*深深地迷惑了你,夕阳中的蜃楼,一望无垠的黄沙,一向是你所神住。一旦投入其中,谁能体会?谁能领略?所以,这次你去撒哈拉,我和你父亲都没有阻止。 [点击阅读]
今生今世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据胡兰成说,张爱玲在送给他的照片背面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世事沧桑,多年后我们知道胡兰成其人,读他的书,却是因为张爱玲的缘故。虽然这有违张爱玲的意愿:“利用我的名字推销胡兰成的书,不能不避点嫌疑。”(一九七七年九月八日致夏志清)在张所着《对照记》中,也压根儿不见他的踪影。 [点击阅读]
余华《活着》
作者:余华
章节:13 人气:2
摘要:前言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点击阅读]
哲理小品文(中国卷)
作者:佚名
章节:195 人气:2
摘要:○席慕蓉一电话里,T告诉我,他为了一件忍无可忍的事,终于发脾气骂了人。我问他,发了脾气以后,会后悔吗?他说:“我要学着不后悔。就好像在摔了一个茶杯之后又百般设法要再粘起来的那种后悔,我不要。”我静静聆听着朋友低沉的声音,心里忽然有种怅惘的感觉。 [点击阅读]
城门开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2
摘要:光与影一二○○一年年底,我重返阔别十三年的故乡。飞机降落时,万家灯火涌进舷窗,滴溜溜儿转。我着实吃了一惊:北京就像一个被放大了的灯光足球场。那是隆冬的晚上。出了海关,三个陌生人举着“赵先生”牌子迎候我。他们高矮胖瘦不一,却彼此相像,在弧光灯反衬下,有如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影子。欢迎仪式简短而沉默,直到坐进一辆黑色轿车,他们才开始说话,很难分辨是客套还是威胁,灯光如潮让我分神。 [点击阅读]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作者:佚名
章节:49 人气:2
摘要:因为某些原因,我接触过很多精神病人。辩证点儿的说法是“至少在大多数人看来是精神病的人”。用词上我不想深究,这也不是必交的工作报告,就这么用吧。其实精神病人很好沟通,没想象的那么难。有相当数量的人逻辑上极为清晰——在他们自己的世界观里。当然,狂躁症的除外,那个得冒点儿风险——被打一类的,做好心理和生理准备就没大问题。我说的生理准备是逃跑。 [点击阅读]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作者:佚名
章节:62 人气:2
摘要: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重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我是高兴的。这本书在市场已经绝迹二十多年,只剩有极少几本收藏在黑暗尘封的书库里,或秘藏在个别读者的手中。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有这本书,没有读过,较老的读者也会忘记这本书,因此,它的重新问世,重新在读者中接受考验,我以为是一件好事。作品是属于人民的,社会的,它应该在广大的读者中经受风雨。 [点击阅读]
尘埃落定
作者:佚名
章节:48 人气:2
摘要:那是个下雪的早晨,我躺在床上,听见一群野画眉在窗子外边声声叫唤。母亲正在铜盆中洗手,她把一双白净修长的手浸泡在温暖的牛奶里,嘘嘘地喘着气,好像使双手漂亮是件十分累人的事情。她用手指叩叩铜盆边沿,随着一声响亮,盆中的牛奶上荡起细密的波纹,鼓荡起嗡嗡的回音在屋子里飞翔。然后,她叫了一声桑吉卓玛。侍女桑吉卓玛应声端着另一个铜盆走了进来。那盆牛奶给放到地上。母亲软软地叫道:"来呀,多多。 [点击阅读]
山楂树之恋
作者:佚名
章节:63 人气:2
摘要:等爱变成习惯◎小左从不回忆与你一起的往事,从不念起你的现在,只是记得,你在心里。我用了一晚上看完了《山楂树之恋》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是先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评论,好奇心作祟,究竟是怎样纯洁的爱情呢?我是很少看这样的言情小说或是电视剧的,但是看过的一些,总是要被其中的主人公种种的灾难与不幸所感染,并且会在心里设定自己期望的结果,然后就期待结局就是自己安排的这样。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