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中短篇小说 - 胜与败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一
  国王乌多耶纳拉扬的女儿叫奥波拉吉塔。宫廷诗人谢科尔,还从来没有亲眼见过公主。但是,每当诗人创作了新的诗篇,在皇宫大厅朗诵给国王听的时候,他总是尽量提高嗓音,使坐在楼上窗后不露面的女听众,也能听得清清楚楚。他仿佛相信自己优雅动听的声音,已传到广阔无垠的星空。在那大千世界里,有他生活中一位未曾见过面的、陌生的幸福女神在大放异彩。
  谢科尔常常陷入沉思,有时似乎见到了公主的身影,有时又像听到了她首饰的响声。他想那是一双多么优美的脚啊!脚上带铃的金钏总是节奏鲜明地在歌唱。那双涂上红色的,闪光轻柔的脚,每迈一步都体现出她是多么幸福!多么高尚!多么仁慈!诗人冥想——让那双脚停下来,拜倒在脚下,和着首饰的叮当响声,来创作自己的诗歌,该是多美呀!
  谢科尔所见到的身影和所听到的首饰响声,到底是属于谁的,他这忠贞不渝的心从来也没有怀疑过。
  公主的女仆蒙乔丽每次去河边洗东西,总是从谢科尔门前经过,而且每次都要与他交谈几句。如果赶在早晨或傍晚,街上阒无一人,她还要到谢科尔家里坐一会儿。她这样频繁地去河边,显然没有必要。即使该去河边,为什么每次都特别注意收拾打扮,穿着鲜艳的衣服,耳垂上装饰着芒果花呢?
  这也是难以解释的啊!
  人们开始议论纷纷,嘲笑起哄。大家的议论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谢科尔见到蒙乔丽总是心里乐开了花,特别高兴。诗人也不隐讳这一点。
  “蒙乔丽”虽然意为“蓓蕾”,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只不过是女仆的名字罢了。然而,谢科尔却给它增添了不少诗意,称她为“博尚托蒙乔丽”——“春天的蓓蕾”。人们听到后都叹息道:“哎,糟了!”
  后来,诗人又添加了对春天的描写,称之为“美妙春天的蓓蕾”。大家的议论传到国王耳朵里去了。
  国王知道宫廷诗人的这种情思,感到很有趣,有时不免与他开玩笑,诗人也满不在乎地跟着笑笑。
  有一天,国王笑嘻嘻地问诗人:“蜜蜂只是在春天的皇宫里才会歌唱,是吗?”
  “不,只要有丰盛的花蜜可采,其他季节也会歌唱的。”诗人回答说。
  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感到很开心。
  在闺阁深处,公主奥波拉吉塔也常常取笑蒙乔丽,但蒙乔丽并不生气。
  人的生活就是这样——真实和虚构混杂在一起。这种虚构,有的是上苍造成的,有的是自己产生的,有的则是周围人们制造的。生活本身就是五花八门的矛盾集合——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有想象的也有现实的。
  只有诗人朗诵的诗歌,才是真实与完美的。在他的诗歌中,有拉达和克里希纳,有古代著名的才子佳人,有永恒的痛苦和无边的乐趣。在诗歌中,有他真实的自我。每个人——从奥莫拉普尔的国王到贫穷不幸的臣民——都能以自己的心灵,感受到诗歌的真实性。大家都在传诵谢科尔的诗歌。明月初照,南风乍起,全国四面八方——树林、道路、船上、窗口、院落,都在高声朗诵他创作的诗歌,他的名望无与伦比!
  诗人继续写他的诗歌,国王不时聆听他的诗作,皇宫听众欢呼叫绝,蒙乔丽往来河边,皇宫内院仍间或出现那个身影和传来那种首饰的叮当响声——就这样,又过了很多日子。
  二
  有一次,一位德干高原的诗人来到宫廷,他名闻遐迩,蜚声内外,才思敏捷,未遇敌手。他给国王写了一首雄壮的赞歌。诗人离开家乡,一路作诗,战胜了沿途所有宫廷诗人。最后,来到了奥莫拉普尔。
  国王极为尊敬地对诗人说:“请进!请进!”
  诗人蓬多里克趾高气扬地说:“好的!举行一次赛诗会吧!”
  谢科尔不得不尊重国王的意见,准备参加赛诗会。可是,赛诗会到底是怎么回事,他是一无所知的。他非常激动又很担忧。夜不能寐,脑海里涌现出久负盛名的蓬多里克那高大壮实的身躯,尖尖的鹰勾鼻子和高昂着的头颅。
  早晨,谢科尔怀着惶恐不安的心情来到了“战场”上。从拂晓起,会场上已人山人海,喧哗嘈杂,热闹非凡。城里其他一切活动都停下来了。
  谢科尔竭力控制自己,面带笑容地向对手蓬多里克致以问候。蓬多里克以不屑一顾的傲慢姿态,作了一个手势,算是回礼。然后,面向自己的崇拜者莞尔一笑。

  谢科尔朝闺阁窗户那边看了一眼。他知道,今天会有数百双好奇的眼睛,从那里目不转睛地看着会场。他全神贯注地祷告胜利女神,心中默默地念道:“如果我今天胜利了,啊,女神!啊,奥波拉吉塔!那完全是因为你的祝福。”
  号角雷鸣,鼓声震天。到会的人们齐声欢呼“胜利”,“胜利”,全都站了起来。国王乌多耶纳拉扬身着素雅的服装,像秋天清晨天空中飘荡的白云,缓缓来到会场,坐到宝座上去了。
  蓬多里克站了起来,走到国王面前停住了。整个会场都屏住了呼吸。
  高大的蓬多里克昂首挺胸,以深沉的嗓音大声朗诵起赞美乌多耶纳拉扬的诗歌。他那宏亮的声音,像大海的汹涌波涛,冲击着大厅四周的墙壁,冲击着屋顶,发出了雄浑的回响,他一个人的声音就使整个大厅的听众心胸颤抖。多么高超的技巧!多么娴熟的艺术!他对乌多耶纳拉扬的名字作了种种颂扬的解释,把国王名字的每个字母都编入了诗句。多么铿锵的节奏!多么工整的韵律!
  诗人蓬多里克朗诵完,便坐了下来。一段时间内,他的声音仍在大厅里回荡,在千百名听众的心里回荡。许多从远处来的学者举起右手高声喝彩:“好极了!好极了!”
  国王从宝座上向谢科尔扫了一眼。谢科尔以忠诚、热爱和敬仰的目光回望了国王一下,站了起来。他脸上流露出悲伤和信心不足的神情。他的处境,使人联想到——当罗摩为了众人取乐,打算进行第二次火的考验时,悉多注视着罗摩的神情①。
  --------
  ①罗摩和悉多都是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中的人物。
  诗人以无言的目光向国王暗示:“我是你的诗人,如果你想考验我,你可以叫我去搏斗,但……”他低下头来。
  蓬多里克像雄狮般地挺立着,谢科尔像一头被猎人围困的小鹿呆在那里。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像新娘子一样腼腆,面色温存,额头惨白,身躯瘦小,见了他后,使人觉得只要感情轻轻地触及,整个身体就会像琴弦那样颤抖起来。
  起先,谢科尔没有抬起头来,以非常细小的声音开始朗诵。前面几句诗歌,可能谁也没有听清楚。尔后,慢慢抬起头来。目光所到之处,仿佛听众消失了,大厅的石砌墙壁也仿佛熔化了。他们消失在遥远的过去!甜脆清亮的嗓音,像火苗一样颤动升高。开始,诗人赞颂国王的祖先是属于旃陀罗家族。随后,歌颂起当今国王所进行的征战,所表现的英勇,所作出的贡献,所建立的伟业。最后,诗人把目光从久远的回忆转向国王。把所有臣民对国王无法表达的深厚的爱,以言语和节奏表现出来。仿佛把成千上万臣民的感情激流,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历代王宫里,并赞誉这古老的宫殿。诗人感情的激流,仿佛在抚摩、拥抱、亲吻宫殿的每一块砖石;然后登上楼去,在闺阁窗前倾慕和忠诚地拜倒在爱神的脚下;然后,又回到国王宝座跟前,极为兴奋地数百次环绕国王而波动。
  最后,诗人说道:“伟大的国王,在言词方面,我还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可能要承认失败。但是,在忠诚方面,谁又能与我相比呢?”
  谢科尔说完后,胆战心惊地坐下了。这时,臣民们眼含泪水,震耳欲聋地高呼:“胜利!胜利!”
  蓬多里克对听众这种狂热的欢呼,报以轻蔑的微笑。他再次站了起来,不可一世地问道:“难道有什么可以超过言词的吗?”
  大家立即沉寂下来。
  德干诗人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显示自己非凡的学识——从《吠陀》和《吠檀多》等文献中,引经据典,证明世界上只有言词高于一切。言词就是真理,言词就是知识。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三尊大神都从属于言词,因此,言词也比他们伟大。梵天四张嘴也说不尽所有言词。湿婆五张嘴也还找不到合适的词令,最终不得不陷入沉思,搜肠刮肚去寻找表达自己意境的言语。
  蓬多里克以渊博的学识,从一部经典引证到另一部经典,把言词捧到至高无上的境地,证明它是在凡尘和神界之上的。
  他再次雷鸣般地大声问道:“难道谁能超越言词么?”
  诗人傲慢地环顾四周,看到无人回答,便慢慢坐下来了。
  学者们高呼:“好极了!好极了!”妙极了!妙极了!”
  国王惊讶不已。谢科尔在这样博学多才、能说善辩的诗人面前,也深感自己渺小得不值一提。第一天的赛诗会就这样结束了。

  三
  第二天,谢科尔一上台就唱了一首情歌,它仿佛是布林达森林里,首次吹奏起来的竹笛——当时,牧牛少女们,不知道是谁演奏的,也不知道这美妙的笛声是从哪儿传来的,一会儿觉得是随南风飘送来的,一会儿又觉得是从北面戈瓦尔达纳①山顶上传出来的。歌声使人感到有谁站在日出的山巅,为相会而呼唤;歌声使人感到,有谁坐在日落的远方,为离别而忧伤;歌声使人感到,贾木纳河每一朵浪花,都带来竹笛的鸣唱;苍穹上每一颗星辰,都是竹笛上发声的孔眼。最后,仿佛觉得丛林、道路、码头、花枝、果木、水域、陆地、上下、里外,到处都有竹笛的鸣奏。谁也不明白这竹笛在诉说什么!谁也不知道到底要以什么心情来回答这笛声。只是使人两眼充满晶莹的泪花,使所有心灵去追求琼楼玉宇的仙境世界。
  --------
  ①布林达森林是印度神话传说中拉达和克里希纳会面相爱的地方,戈瓦尔达纳是该森林附近一著名山峰。
  谢科尔仿佛忘记了听众,忘记了国王,忘记了自己和敌手,忘记了荣辱和胜败——他仿佛忘记了一切,只是独自一人伫立在自己心灵的丛林里,唱着那竹笛之歌。他心中只有那光辉的理想形象,他的耳边只有那妙足脚饰的声响!诗人唱完像失去知觉似地坐下来,一种无法描写的柔情,一种沉痛的离别伤感,弥漫着整个会场,谁也没有顾得去高声喝彩。
  蓬多里克等听众这种强烈的情绪略微平静一些,然后,他在国王宝座前站了起来,问道:“谁是拉达?谁是克里希纳?”
  问过之后,环顾一下听众,并对自己的追随者微微一笑,再次问道:“拉达是什么人?克里希纳是什么人?”
  他以博览群书的学识,自己回答刚才所提出的问题,说:“‘拉达’这是一组神秘的音节,‘克里希纳’是一种思考洞察,‘布林达森林’是眉宇之间的一个斑点。”
  蓬多里克动员了每根神经,每根血管,绞尽脑汁,回答问题。他详细地解释了“拉”和“达”的含义,对“克”直至“纳”的每一个字作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一会儿,解释说“拉达”就是火,“克里希纳”是献给火的祭品;一会儿,解释说“克里希纳”是《吠陀》经,“拉达”是哲理书;后来,又解释说“克里希纳”是一种学习,“拉达”是一种教导;“拉达”是争执,“克里希纳”是结论;“拉达”是辩论,“克里希纳”则是胜利……
  蓬多里克讲完后,带着讥讽的微笑,朝国王和学者们,最后朝谢科尔看了一眼,就坐下了。
  国王被蓬多里克罕见的才能所震惊,学者们也惊奇得茫然若失。在“拉达”“克里希纳”的各种新颖解释之中,竹笛的歌声,贾木纳河的波浪以及爱情的迷恋,通通都冰消瓦解得无影无踪了,仿佛是有人从地球上抹去了春意盎然的嫩绿颜色,而将它里里外外涂上了神圣的牛粪。谢科尔开始感到自己近日来创作的诗歌枉然无用,他失去了再唱诵它们的信心。第二天的赛诗会就这样结束了。
  四
  第三天,蓬多里克更加情绪激昂,精神抖擞。他旁征博引,以各种构词和写诗方法,以成语、俗语、俚语、格言、比喻、谜语等等手段,施展了语言艺术大师的拿手绝招和看家本领。与会者听了后,惊讶得目瞪口呆。
  他们现在大开眼界,认为谢科尔所写的诗歌太单纯了,它只表现了最一般的悲欢离合,没有高深的艺术修养。认为,只要想写,谁都能够写出来,只不过因为不习惯,不愿意,无兴趣,才没有写出来而已。谢科尔的诗歌,没有特别的新意和难以理解的地方,不能给人以教育和启迪。然而,今天所听到的则是另一回事。听过之后,使人浮想联翩,教育深刻。他们从蓬多里克的渊博学识和高超技艺中看到,自己的诗人太幼稚了,太一般化了。
  正像池中荷花能察觉鱼儿甩尾轻轻击水潜游一样,谢科尔也完全明白周围听众心中的想法。
  今天是赛诗会的最后一天。今天也即将决定谁胜谁负。国王对自己的诗人深情地看了一眼,意思说——今天可是关键时刻,你应该给予回击,你应尽最大的努力去搏斗。
  谢科尔精疲力竭地站了起来。他只说了这么一句话:“冰肌玉骨的沙罗斯瓦蒂女神!如果你离开那莲花宝座来到这生死搏斗的战场,请告诉我,拜倒在你脚下,渴求长生不老甘露的虔诚信仰者,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呢?”

  谢科尔微微翘首,悲伤地说着,仿佛冰肌玉骨的沙罗斯瓦蒂女神就在楼上,就在闺阁窗前,凝视着他似的。
  当时,蓬多里克就哈哈大笑起来。他还以谢科尔名字最后两个字写了一首韵律诗,并说:“蠢驴怎么能与莲花①相比呢?驴子学唱歌虽然很努力,但什么收获也不会有的。沙罗斯瓦蒂女神的安身之所本在莲花丛中。在伟大国王的管辖之内,女神有什么过错,硬要她屈尊去骑驴子呢?”
  --------
  ①“蓬多里克”意为“白蓬花”,而“谢科尔”中的“科尔”则意为驴子。
  学者们听到这种语义双关的俏皮话,放声大笑——尽管并非所有的人都明白其双关的含义。
  国王急切地等待自己的诗人谢科尔作出有力的反击,再三用急不可耐的目光,向他示意。可是,谢科尔却视而不见,置若罔闻,仍然一动也不动地坐在那里。
  国王对谢科尔暗暗生气。他从宝座上下来,摘下自己的珍珠项链,戴到蓬多里克的脖子上。整个大厅爆发出一阵叫好声。
  忽然,从闺阁传来了叮当的首饰响声,谢科尔闻声而起,缓缓地离开了大厅。
  五
  无月的夜晚,墨一样地漆黑。南风像慷慨的朋友,把花卉的馨香,吹送到每家敞开的窗户里。
  谢科尔从木架上把自己的书取下来,堆在面前。从中挑出自己的作品,单独放在一处。这是多年的创作。其中有不少诗篇连自己也几乎忘记了。他把这些书随手翻开浏览起来。
  今天,他觉得所有这些作品都低劣得不值一读。
  诗人深深叹了口气,说:“这是整整一生的心血啊!就这么些诗词,就这么些诗律,就这么些诗韵!”
  今天,诗人在这些作品中,看不到任何美感,见不到任何人生永久的乐趣,感觉不到任何宇宙歌声的回响,也发现不了内心任何深刻的自我表现。今天,他像病人厌弃食品一样,把手头所有的书籍都推开扔掉。与国王的友谊,人世间的声誉,心灵里的幻影,理想中的奇景——这一切,在这漆黑的夜晚,都通通化为乌有,像泡影一样幻灭了。
  谢科尔把自己的诗歌,一页一页地撕下来,扔到前面熊熊燃烧的火堆里。他忽然想起了一个笑话,不免苦中作乐地自言自语地说道:“伟大的国王举行隆重的马祭,今天,我却举行诗祭。”当然,他也想到,这一比喻也并不恰当。“举行马祭的马,是得胜回朝的马。但我诗祭的诗,却是已经败北的诗。要是在许多天之前,举行这样的诗祭,那该多好呀!”
  一本接一本,谢科尔把所有作品都投到火里去了。火在熊熊地燃烧着,诗人很快就两手空空。他把手向上一举,说道:“献给你,献给你!献给你!啊!艳丽的火苗!献给你!许久以来,我就为你献供。今天,我把一切都献给你。啊,火神!好久以前,你就以绝代佳人的形象在我心中燃烧。即使我是黄金铸成的,也要被你熔化。何况,我是一株卑微的小草,今天,当然要化为灰烬的。”
  夜深了,谢科尔把房间的窗子全都打开。黄昏时,他就把自己喜爱的花朵,从花园里采集来了。有茉莉花,野苹果花和栀子花——全都洁白素雅。诗人把花撒在干净的床上,房里四周点着灯。
  后来,谢科尔把毒药调在蜂蜜里,面色平静地喝了下去。慢慢走到床前,躺了下去。身体已不听使唤,眼睛也闭上了。
  传来了首饰的响声。一股头发的芳香,随着南风飘了进来。
  诗人紧闭着眼睛说:“女神啊!你对崇拜你的人,终于大发慈悲了!这么多天之后,今天,你终于来了!”
  他听到了一句亲切甜蜜的回答:“诗人,我来了。”
  谢科尔惊奇不已,睁开了眼睛。只见床前站着一位阿娜多姿的美人。
  临近死亡,充满泪水的眼睛,是很难看得真切的。但他觉得蕴藏在心中的形象,终于在自己弥留之际出现了,站在面前,聚精会神地注视着他。
  美人说:“我就是奥波拉吉塔公主。”
  诗人挣扎着坐了起来。
  “国王对你判决得不公正。”公主说,“诗人,你胜利了。
  我今天来给你献上胜利花环。”
  说完之后,奥波拉吉塔公主从自己脖子上取下了亲手编织的花环,戴到诗人脖子上。诗人倒在床上,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1892年10月)
  黄志坤译
或许您还会喜欢:
消失的地平线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烟头的火光渐渐暗了下来。我们也渐渐感觉到一种幻灭般的失落:老同学又相聚在一起,发现彼此之间比原来想象的少了许多共同语言,这使得我们有一些难过。现在卢瑟福在写小说,而维兰德在使馆当秘书。维兰德刚刚在特贝霍夫饭店请我们吃饭,我觉得气氛并不热烈,席间,他都保持着作为一个外交官在类似场合必须具有的镇静。 [点击阅读]
涨潮时节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0
摘要:每个俱乐部都有个烦人的家伙,“加冕俱乐部”也不例外。尽管外面正有敌机来袭击,俱乐部里的气氛却一如既往。曾经远渡重洋到过印度的波特少校扯扯手上的报纸,清清喉咙。大家都赶快躲开他的眼光,可是没有用。“《泰晤士报》上登了戈登-柯罗穗的讣闻,”他说,“当然说得很含蓄——‘十月五日死于空袭’。连地址都没写。老实说吧,那地方就在寒舍转角,坎普顿山丘上那些大宅子之一。 [点击阅读]
清洁女工之死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0
摘要:赫尔克里-波洛从维拉饭店出来,迈步朝索霍区走去。他竖起大衣领护住他的脖子,他这样做,与其说是一种需要,不如说是处于谨慎,因为这时的夜晚并不太冷。“不过,在我这种年龄,一个人还是别冒什么风险的好。”波洛习惯这样说。他心情愉快,两眼睡意朦胧。维拉饭店的蜗牛实在是美味极了,真是一个好地方,这个地道的小餐馆,这次总算是找对了。 [点击阅读]
游思集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1你无影无踪地向前奔涌,永恒的游思,哪里有你无形的冲击,哪里死水般的空间便会荡起粼粼的波光。是不是你的心儿神往着那在不可估量的寂寞里向你呼唤的爱人?你缠结的发辫散落,飘扬成暴风雨般的纷乱;你前行的路上火珠滚滚,犹如碎裂的项链落下串串火星,这是不是就因为你心情急迫,步履匆促?你疾行的步履把世界的尘土吻得甜美芬芳,把腐朽之物扫荡殆尽;你舞蹈的四肢是暴风雨的中心,把死亡的圣霖哗哗地摇落到生命之上, [点击阅读]
漂亮朋友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莫泊桑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短篇小说大师,他在长篇小说创作上的成就往往因此而被湮没。其实,他在长篇小说创作上颇有建树:他继承了巴尔扎克、司汤达、福楼拜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心理描写上又开拓出新路。《漂亮朋友》就是前者的一部代表性*作品。莫泊桑从事长篇创作是在写作短篇小说之后,其时他并不满足于短篇小说所取得的成就。随着他声誉鹊起,他经常涉足上流社会,开阔了眼界,便想到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去反映社会现实。 [点击阅读]
演讲与访谈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0
摘要: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北大附中讲演(全文)人民网日本版9月11日讯:应中国社会科学院邀请访中的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研究员大江健三郎,10日上午来到北大附中作了题为“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讲演。其演讲全文如下:我是一个已经步入老境的日本小说家,我从内心里感到欣慰,能够有机会面对北大附中的同学们发表讲话。 [点击阅读]
火花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0
摘要:“你这个白痴!”他老婆说着就把她的牌甩了下去。我急忙扭过头去,避免看见海利·德莱恩的脸;不过为什么我想避免看见那张脸,我可不能告诉你,就更不可能告诉你为什么我竟然会料想到(如果我真的料想到的话)像他这样年纪的一个显要人物会注意到我这样一个完全无足轻重的小青年遇到的事了。 [点击阅读]
点与线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一安田辰郎一月十三日在东京赤坂区的“小雪饭庄”宴请一位客人。客人的身份是政府某部的司长。安田辰郎经营着安田公司,买卖机械工具。这家公司这几年颇有发展。据说,生意蓬勃的原因是官家方面的订货多。所以,他时常在“小雪饭庄”招待这类身份的客人。安田时常光顾这家饭庄。在附近来说,它虽然称不上是第一流,却正因为如此,客人到了这里才不会挤得肩碰肩的,吃得心里踏实。 [点击阅读]
烟囱大厦的秘密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0
摘要:“君子-周!”“啊,那木是吉米-麦克格拉吗?”佳色游览团的团员是七位面色抑郁的女士和三位汗流泱背的男士。现在,他们都相当注意地从旁观望。他们的导游凯德先生显然碰到一个老朋友了。他们都非常赞美凯德先生。他那瘦高的个儿,晒得黑黑的面孔和轻松愉快的态度,都很令人欣赏。团员当中若有争论,他总能轻轻地为他们排解,并且能够把他们哄得心平气和。现在,他遇见的这个朋友的确是一个样子很奇特的人。 [点击阅读]
烽火岛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1827年10月18日,下午5点左右,一艘来自地中海东海岸的船正乘风前进,看来它是想赶在天黑前进入科龙海湾的维地罗港。这就是在古代荷马书中提到的奥地罗斯港口。它坐落在爱奥尼亚海和爱琴海三个锯齿状缺口中的一个里。这三个踞齿缺口把希腊南部踞成了一片法国梧桐叶的形状。古代的伯罗奔尼撒就是在这片叶状的土地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地理称其为摩里亚。 [点击阅读]
燕尾蝶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韦迪·卫斯特韦特之墓韦迪·卫斯特韦特是位出生于新泽西州的海军军官。他从越南战场上生还后,深深地为佛教的精神所折服,因此在退役后移居日本。虽然不能舍弃带血的牛排和打猎的爱好,但他尽可能对佛教教义加以部分独特的解释,努力使两者并存。当韦迪正在享受他最喜爱的打猎时,死神来临了。当看到爱犬得林伽已经把受伤的野鸭追得无路可逃时,他扣动扳机准备打死野鸭。 [点击阅读]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英文版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刘易斯·卡罗尔(LewisCarroll)的真名叫查尔斯·勒特威奇·道奇森(1832~1898),是一位数学家,长期在享有盛名的牛津大学任基督堂学院数学讲师,发表了好几本数学著作。他因有严重的口吃,故而不善与人交往,但他兴趣广泛,对小说、诗歌、逻辑都颇有造诣,还是一个优秀的儿童像摄影师。作品《爱丽丝漫游仙境》是卡罗尔兴之所致,给友人的女儿爱丽丝所讲的故事,写下后加上自己的插图送给了她。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