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 - 《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去,把信送给加西亚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在所有似是而非的管理歪经中,有一段最让我受不了。
  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需要尽快联系到西班牙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将军,而后者藏身在古巴山区的密林。总统听说有个名叫罗文的人,只有他能找到加西亚。于是他们把罗文找来,交给他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关于罗文如何拿了信,把它装进一个油布制的袋里封好吊在胸口,划着一艘小船,四天之后的夜里在古巴上岸,消逝于丛林中,接着在三个星期后从古巴岛的那一边出来,如何徒步走过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把那封信交给了加西亚等等这些细节都不是重点,重点是麦金利总统把一封致加西亚的信交给了罗文,而罗文接过信之后,并没有问:“他在什么地方?”
  以上并非摘要,故事就这么长。1899年阿尔伯特哈伯德在自家杂志上发表,随后连载系列文章。一个世纪以来,以《把信送给加西亚》为主要内容的书被翻译成各种文字,由各国zheng府军队和企业将此书赠送给士兵和职员,作为培养敬业守则的读本,号称世界第六畅销书。
  2002年一个三岁就很胖的家伙买了堆廉价书送朋友,现在回想起来,《把信送给加西亚》所提倡的敬业、服从、勤奋,给刚或将工作的小青年无疑是及时的。但看过整本书没提送信过程更多细节,只是左右反复一味地赞赏罗文中尉“什么也不问就去送信”的德行,就让人恼火了。

  看我们身边,有多少人终日像罗文一声不吭却疲于奔命?
  又有谁凭沉默出了人头地?在这个做秀的时代。
  罗文无疑是成功的,对他的成功之道,我做如下理解:
  1.罗文没有问“加西亚在什么地方”不代表他不找向导,不查地图,不带纸笔和信号弹。相反,罗文是古巴通,知道找加西亚应该问谁去哪找怎么去,而总统知道这事可以交给罗文,双方都应用了信息时代的生存技能:“我不知道答案,但我知道问谁”。
  “信息爆炸”这词在世纪末流行一时,早已经淡出报端,看来老百姓适应爆炸挺快的。到今天这个后爆炸时代已经没什么非记住不可的网址,但你至少得会上goobai,接下来就全靠专业知识去确定答案。假如对古巴一窍不通,罗文的反应也只能是“谁?哪?”,不知道还不问,那叫缺心眼。

  2.及时反馈。余世维讲过一次他为总部订会议酒店,来回几个电报,最后搞定。发给总部的几个电报都是陈述情况汇报进展,而总部每次的回电只有俩字“了解”。其实汇报就等于请示,因为中间可能执行有误或需求变化,“了解”即等于“没问题,请继续”。某些情况下,任务的结果不那么重要,执行过程中形成的职业素质,却影响终身。
  罗文深知自己要直面一切困难,更要让老板放心。不问,体现他专业的自信,是让老板放心的办法之一,不问,但一定有“yes sir no problem sir”。接下来执行过程中的反馈更重要,百多年前资讯落后,罗文可以消失几周穿越丛林,换成今天48小时没消息就得派人救他。更别说一旦信送到,如何及时报知总统,如何送回信,那又是另一个故事。
  麦金利总统也是成功的,值得企业领|导|人学习:
  3.知人善任是真正的钥匙。总统之所以成为总统,罗文永远是他的兵,在众多赤胆忠心中,只有罗文能解决“找到加西亚”的问题,而总统知道这一点。身为老板经常头疼的就是员工一大把,遇事无人可用。没有专业人士辅佐,老板就是一可怜虫,空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和“别提过程我只要结果”除了扮酷有屁用?

  4.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中小企业的号召力凝聚力不能跟联邦zheng府似的,送信的任务倒是都差不多。一件零碎差使会影响员工前程,而老板的人心得失,往往也是因为小事儿。要达到双方信任,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是前提,从这个角度说,教会员工沟通,而不是沉默,非常重要。有了前提,还要有一套可操作的办法来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及时。美国总统是怎样发现和了解罗文,又凭什么相信罗文所开辟的线索,敢以将士的生命交托其上?
  即将结语时想起国粹中的著名悲剧《失空斩》。罗文接活的效率投合了收集愚忠的老板们,但千万别当它是美国精神,总统一句话,罗文一抬腿,事就能成,拉登早逮住了。罗文的爽快是榜样,马谡同样的爽快却成为教训。有时如鱼得水和所托非人只差一寸远。细节既然难考,我们只能说,罗文是执行者的典范,总统是决策者的典范,再将他们形象定格放大,拿来拜几下。
或许您还会喜欢:
贵族之家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0
摘要: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一八一八——一八八三)占有一席光荣的位置。而在他的全部文学作品中,长篇小说又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屠格涅夫是俄罗斯和世界文学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奠基者之一,他的长篇小说给他带来了世界声誉。他的六部长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的中心主题:与作家同时代的俄罗斯进步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屠格涅夫既是这些知识分子的编年史作者,又是他们的歌手和裁判者。 [点击阅读]
赫塔米勒短篇集
作者:佚名
章节:3 人气:0
摘要:1他已经死了。也许他还活着。人可以默默无闻地活着。我知道他再也不来了。每当铁皮咯吱作响的时候,每当我看见白色的树皮或者看见某人手中拿着一块手帕的时候,我就会浮想连翩,我就会想起我没有看见的某种事物。也许我应该想那些映入我的眼帘的事物,但是我不敢想。谁能告诉我必须想多久才能牢记那幕惨剧呢?怎样做才能从我的脑海中抹去对它的记忆呢?我不知道我应该看外部世界的白树皮还是应该潜沉于内心世界之中。 [点击阅读]
达芬奇密码
作者:佚名
章节:114 人气:0
摘要:郇山隐修会是一个确实存在的组织,是一个成立于1099年的欧洲秘密社团。1975年巴黎国家图书馆发现了被称作“秘密卷宗”的羊皮纸文献,才知道包皮括艾撒克·牛顿爵士、波担切利、维克多·雨果和列昂纳多·达·芬奇等众多人物均为郇山隐修会成员。人们所知的“天主事工会”是一个梵帝冈教派——一个极度虔诚的罗马天主教派。 [点击阅读]
远大前程
作者:佚名
章节:60 人气:0
摘要:1993年暑假后,我接到上海的老朋友吴钧陶先生来信,说南京译林出版社章祖德先生请他译狄更斯的《远大前程》,万一他没有时间,还请他代为找一位译者。吴先生正忙于孙大雨先生的作品编校,而且上海的一些译者手头都有任务,所以他请我译这部作品。我虽然在英语专业从事英美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一辈子,但还没有正正式式地译过一本世界名著。我大部分精力花在中美文化的比较,以及向国外介绍中国文化方面。 [点击阅读]
迷茫的女郎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1去年春天,三泽顺子刚从东京的一所女子大学毕业,就立刻进了R报社工作了。当时,在入社考试时,有关人员问她希望到哪个部去,她回答说,想到社会部。有关人员看了她的履历表说:“你的英语不错嘛!”是的,三泽顺子毕业的那所女子大学,英语教学是相当有名气的。然而,后来顺子没有能到社会部去,却被分配在R报社的资料调查部。和顺子同时考入报社的女性还有事业部的一个,校阅部的一个。 [点击阅读]
追风筝的人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卡勒德·胡赛尼(KhaledHosseini),1965年生于喀布尔,后随父亲逃往美国。胡赛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加州执业。《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本小说,因书中角色*刻画生动,故事情节震撼感人,出版后大获好评,获得各项新人奖,并跃居全美各大畅销排行榜,目前已由梦工厂改拍成电影。 [点击阅读]
透明的遗书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好像睡着了,尽管只是短暂的时间,感到“咯噔”一下小小的震动,醒了过来,西村裕一条件反射般站了起来,急忙朝车门方向走去。“咯噔”一声响过以后,不到二十秒钟将抵达Y车站。但站起身来,立即发觉窗外的景色与往常不同。只见一片广阔的河滩,电车临近铁桥,从脚下传来“轰隆、轰隆”重重的金属声。西村苦笑了一下,心想习惯这东西实在太可怕了。 [点击阅读]
通灵女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1十岁的香樱里还不懂得“烦躁”这个词,所以,她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形容那种萦绕心头的感觉,只能认为“烦死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她自己也记不清楚了。虽然并非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如此,但是,每天早晨起床时、吃饭时、上学时,那种“萦绕心头”的感觉总是挥之不去。每当这时候,母亲对待香樱里的惟一方法,就是说她,“什么呀,睡迷糊了吗?”香樱里自己也想:是呀,是睡迷糊了吧。 [点击阅读]
采果集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吴笛译1如果你吩咐,我就把我的果实采满一筐又一筐,送到你的庭院,尽管有的已经掉落,有的还未成熟。因为这个季节身背丰盈果实的重负,浓荫下不时传来牧童哀怨的笛声。如果你吩咐,我就去河上扬帆启程。三月风躁动不安,把倦怠的波浪搅得满腹怨言。果园已结出全部果实,在这令人疲乏的黄昏时分,从你岸边的屋里传来你在夕阳中的呼唤。 [点击阅读]
金粉之谜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一、夜访侦探夜晚,拉乌尔看完了戏,回到自己家里。在前厅的穿衣镜前面,他站了一会儿,自我欣赏了一番:优美的身躯,宽阔的肩膀,高挺的胸脯,健壮的肌肉,配上一套高级衣料制做的西服,真是一表人材。前厅不大,陈设挺考究。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是单身汉居住的公寓套间,家具精美,起居恬适。住在这里,准是一个重视生活享受、又很富裕的人。每天晚上,拉乌尔都喜欢坐在工作间宽大的坐椅里,抽上一支香烟,闭目养神。 [点击阅读]
金色的机遇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乔治。邓达斯仁立在伦敦街头沉思。在他的周围,卖苦力的与赚大钱的像是席卷而来的潮水一样汹涌流动。此刻,乔治衣冠楚楚,裤线笔直,根本没有注意到他们。他正忙着考虑下一步的行动。刚刚发生了一件事情!用社会下层的说法,乔治与他富有的舅舅(即利德贝特。吉林公司的艾尔弗雷德。利德贝特)“吵了一架”。准确他说,这嘲争吵”完全是利德贝特先生单方面的。那些言辞就像是愤怒的溪流从他的嘴里源源不断奔涌而来。 [点击阅读]
铁皮鼓
作者:佚名
章节:46 人气:0
摘要:供词:本人系疗养与护理院的居住者①。我的护理员在观察我,他几乎每时每刻都监视着我;因为门上有个窥视孔,我的护理员的眼睛是那种棕色的,它不可能看透蓝眼睛的我——①本书主人公,自述者奥斯卡-马策拉特,因被指控为一件人命案的嫌疑犯而被“强制送入”疗养与护理院(疯人院的委婉称谓)进行观察。本书的脚注皆为译注。因此,我的护理员根本不可能是我的敌人。我已经喜欢上他了。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