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 -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读后感——误读的背后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算不上经典,但创造了一个销量神话,堪称图书营销策划的成功案例。它讲述美西战争期间,美国总统麦金莱要求中尉罗文把一封信交给加西亚将军,罗文历经艰辛,终于完成了任务。后来一个名叫埃尔伯特·哈伯德的作家(书商)将这个故事写了出来,意外成就了这篇史上最值钱的短文,同时罗文也被塑造成为企业优秀员工的典范。但实际上,这个神话的产生实际上源于一个个“误读”,以下试举四例以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误读一:罗文没有问加西亚在哪里就完成了任务
  书中作者哈伯德开篇就强调:美国总统将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交给了罗文,罗文接过信后,并没有问:加西亚在哪里?却最终把信送到了加西亚手中,这也成为这本书宣扬的重心以及后来被“老板们”封为知音的重点。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根据书中附录的罗文自述:《如何把信送给加西亚》,实际上罗文在见到总统之前,首先见到的是瓦格纳上校,瓦格纳已经事先提示罗文要坐去往牙买加的船,更为关键的一个被哈伯德有意忽略的地方是,实际上总统明确地对罗文说了加西亚进军可能在古巴东部的一个地方。知道了这一点,再加上后来一连串的周密安排,即使不是罗文,依然可以把信送到加西亚手中。
  误读二:罗文仅靠自己个人力量就把信送给了加西亚
  根据书中罗文的自述,事实上罗文的行程早已被精心安排妥当,并有一个团队的力量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全力协助罗文。我们可以看一下整个过程,罗文在接收总统的命令后,瓦格纳上校安排军需官哈姆菲克斯把他安排到金斯顿上岸,然后乘坐阿迪伦达克号轮船前往牙买加,之后被安排乘坐马车见到了向导瓦西奥,在瓦西奥的护送下,又见到了瑞奥将军派来的卡斯特罗上校,之后瑞奥将军又派两百人的骑兵部队护送罗文,于是最终见到了加西亚将军并把总统的信带给了他。这一切的周密安排、无间配合,难道仅仅是个人的力量吗?
  误读三:罗文可以成为效仿学习的对象
  首先,故事的背景是美西战争,是在美国急迫地需要了解西班牙军队的情况,如果不是特殊情况,如果不是战争环境,绝也不轮到让一个年轻中尉完成这样一个重大任务。其次,罗文是一个军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商业组织不同于军队,不可能奢求员工绝对地服从,企业的民主化管理已不容否定。另外,这本书实际上其实是一本很“美国”的书,宣传的是一种硬汉精神,歌颂的是个人英雄主义,这在国内,特别是企业中是不现实的。
  误读四:这本书的销量很高,受到了普遍欢迎
  实际上,哈伯德的文章只有三千字,要在国内根本不能算作一本书。它的畅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团购买”。先是纽约中心铁路局,后来“俄国铁道大臣希拉科夫亲王在读了丹尼尔重印的文章后,又让人将它翻译成俄文,并且将《致加西亚的信》分发给他的所有铁路员工,让他们人手一册。”“接着,俄国军队也引进了这篇文章:每一个被派往日本前线的俄国士兵都拿到了一本《致加西亚的信》。日本人在俄国俘虏的物品中发现了这篇文章,随后将它翻译成日文。根据天皇的指令,每一位日本zheng府人员都要人手一册《致加西亚的信》。” 书中又提到美国总统布什也读过这篇文章。连日本天皇和美国总统这样的人物都对它如此重视,这说明了什么呢?究其原因其实与《圣经》、《毛选》得以成为最大销量图书类似。
  国内很多企业老板总是认为是企业养活了员工,员工应该感恩戴德,誓死效忠,但事实上应该是员工养活了企业,员工创造的剩余价值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很多老板都喜欢拿马云说事,但奇怪的是马所倡导的“员工第一、客户第二、企业第三”却没有几个企业愿意倡导并践行。国内公司在所谓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共同推崇《致加西亚的信》,究其原因,奥秘就在于这本书宣扬了“员工要学会服从上级,始终忠诚于公司,主动克服任何困难,直至完成任务。”这实际上也正是《致加西亚的信》得以流行并被刻意误读的背后原因。
或许您还会喜欢:
愤怒的葡萄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具结释放的汤姆·约德和因对圣灵产生怀疑而不再做牧师的凯绥结伴,回到了被垄断资本与严重干旱吞食了的家乡。他们和约德一家挤进一辆破卡车,各自抱着美好的幻想向“黄金西部”进发。一路上,他们受尽折磨与欺凌,有的死去,有的中途离散。 [点击阅读]
我的爸爸是吸血鬼
作者:佚名
章节:81 人气:2
摘要:序幕那是萨瓦纳的一个凉爽春夜,我的母亲走在石子路上,木屐像马蹄似的敲得鹅卵石哒哒响。她穿过一片盛开的杜鹃,再穿过铁兰掩映下的小橡树丛,来到一片绿色空地,边上有一个咖啡馆。我父亲在铁桌旁的一张凳子上坐着,桌上摊了两个棋盘,父亲出了一个车,仰头瞥见了我母亲,手不小心碰到了一个兵,棋子倒在桌面,滑下来,滚到一旁的走道上去了。母亲弯下身子,捡起棋子交还给他。 [点击阅读]
时间机器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时间旅行者正在给我们讲解一个非常深奥的问题。他灰色的眼睛闪动着,显得神采奕奕,平日里他的面孔总是苍白得没有一点血色,但是此刻却由于激动和兴奋泛出红光。壁炉里火光熊熊,白炽灯散发出的柔和的光辉,捕捉着我们玻璃杯中滚动的气泡。我们坐的椅子,是他设计的专利产品,与其说是我们坐在椅子上面,还不如说是椅子在拥抱和爱抚我们。 [点击阅读]
暮光之城2:新月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我百分之九十九点九地确定我是在做梦。我之所以如此确信的理由是:第一,我正站在一束明亮的阳光下——那种令人目眩的,明净的太阳从未照耀在我的新家乡——华盛顿州的福克斯镇上,这里常年笼罩在如烟似雾的绵绵细雨之中;第二,我正注视着玛丽祖母,奶奶至今去世已经有六年多了,因此,这一确凿的证据足以证明我是在做梦。奶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她的脸庞还是我记忆中的模样。 [点击阅读]
末日逼近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萨莉!”哼了一声。“醒醒,萨莉!”“别……闹!”她含糊地应道,这次加大了嗓门。他更用力地推。“醒醒,快醒醒!”查理?是查理的声音,是在叫她。有多久了呢?她慢慢清醒过来。第一眼瞥到的是床头柜上的闹钟。两点一刻。这会儿查理不可能在家,他应该在值班的。等看清了他的面孔,萨莉心中生出一种不祥的预感:出事了。丈夫脸色惨白,鼓着眼睛,一手拿着汽车钥匙,一手还在用力地推她,似乎根本没有发现她已经睁开了眼睛。 [点击阅读]
机器岛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如果旅行开始就不顺,恐怕到末了都会磕磕碰碰的了。至少下面的这四位演奏家理直气壮地支持这种说法。现在他们的乐器就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呢。原来,他们在附近的一个火车小站不得已乘坐的那辆马车刚才突然翻到路旁的斜坡上了。“没人受伤吧?………”第一位飞快地爬起来,问。“我只是擦破了点儿皮!”第二位擦着被玻璃碎片划得一道道的面颊说。“我也是受了点擦伤!”第三位应道,他的腿肚流了几滴血。总之,问题不大。 [点击阅读]
死亡之犬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1我第一次知道这件事情,是从美国报社的通讯记者威廉-皮-瑞安那儿听来的。就在他准备回纽约的前夕,我和他在伦敦一起吃饭,碰巧我告诉了他,次日我要到福尔布里奇去。他抬起头来,尖叫一声:“福尔布里奇?在康沃尔的福尔布里奇?”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在康沃尔有一个福尔布里奇了。人们总觉得福尔布里奇在汉普郡。所以瑞安的话引起了我的好奇。“是的,”我说道,“你也知道那个地方?”他仅仅回答说,他讨厌那个地方。 [点击阅读]
猫知道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第一章“再把地图拿来给我看一看,悦子。”站在拐角处向左右两侧张望的哥哥说。我从提包皮中取出一张已经被翻看得满是皱纹的纸片。“说得倒轻巧,很不容易!牧村这家伙画的地图,怎么这么差劲!”哥哥一边嘟嚷着,一边用手背抹去额头顶的汗。就在这时,右边路程走过来一个人。这是一个穿着淡青色衬衫。夹着一半公文包皮的青年男子。 [点击阅读]
直捣蜂窝的女孩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四月八日至十二日据估计,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约有六百名妇女参战。她们女扮男装投身军旅。在这方面,好莱坞错过了文化史上重要的一章,又或者就意识形态而言,这段历史太难处理?历史学者经常努力研究那些不遵守性别分际的女性,然而没有其他议题比武装战斗更清楚地画出这条分际线。(直至今日,女性参与瑞典传统的麋鹿狩猎活动仍会引发争议。 [点击阅读]
空幻之屋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星期五的早晨,六点十三分,露西.安格卡特尔睁开了她那蓝色的大眼睛,新的一天开始了。同往常一样,她立刻就完全清醒了,并且开始思考从她那活跃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头脑中冒出来的问题。她感到迫切需要同别人商量,于是想到了自己年轻的表妹米奇.哈德卡斯尔,昨天晚上才来到空幻庄园的年轻人。安格卡特尔夫人迅速地溜下床,往她那依然优雅的肩头披上一件便服后,就来到了米奇的房间。 [点击阅读]
第八日的蝉
作者:佚名
章节:57 人气:2
摘要:握住门把。手心如握寒冰。那种冰冷,仿佛在宣告已无退路。希和子知道平日上午八点十分左右,这间屋子会有大约二十分钟没锁门。她知道只有婴儿被留在屋里,无人在家。就在刚才,希和子躲在自动贩卖机后面目送妻子与丈夫一同出门。希和子毫不犹豫,转动冰冷的门把。门一开,烤焦的面包皮皮、油、廉价粉底、柔软精、尼古丁、湿抹布……那些混杂在一起的味道扑面而来,稍微缓和了室外的寒意。 [点击阅读]
绞刑架下的报告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2
摘要:一代英雄,惨遭杀害,但他们是一座座高大雄伟的雕像,矗立在大地上,鲜花环绕,阳光沐浴,人们把最崇敬的感情献上。一伙魑魅魍魉,蝇营狗苟,虽生犹死,都是些朽木雕成的木偶,人们投之以冷眼、蔑视与嘲笑。捷克民族英雄伏契克在他举世闻名的《绞刑架下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部不朽的作品里,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伟大与渺歇—雕像与木偶的根本区别。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