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哲理散文(外国卷) - 作者自述(1)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华盛顿·欧 文我同意荷马的这一见解:从壳中爬出的蜗牛即刻就变成了一只蟾蜍,因此不得不马上找一个凳子坐下;同理,流离在海外的游子很快就变成了一个奇形怪状的人,不得不根据其习惯改变住所,得过且过,而不能随心所欲。——黎里《尤弗伊斯》我一直喜好各处游历,观察有趣的人物与奇异的风俗。还在乳臭未干的时候,我就开始了旅行,多次对故乡小镇还未曾涉足的地方进行考察,结果经常令父母失魂落魄、六神无主。而将我找到并送回家的镇上人,也因之得了不少的赏钱。进入童年后,考察的范围自然也随之扩大。假日的下午,我总是漫游周边的乡村。村里历史上或传说中所有著名的场所,我都烂熟于心,了如指掌。何处遭遇过谋杀、何处发生过抢劫、何处出现过幽灵,我皆能娓娓道出,如数家珍。我拜访邻近各村,注意观察他们的风俗习惯,与村里德高望重的人攀谈,大大丰富了自己的见闻。曾有一个夏天,我甚至花了一整天时间去登上最远的一处山丘,从顶峰极目远望数英里之外的陌生原野,发现自己居住的地球何其浩瀚无垠,不禁大吃一惊。寒来暑往,年岁渐增,游兴愈浓。我对游记类的书籍爱不释手,如饥似渴、狼吞虎咽地阅读这些书,使我荒废了学校的正常功课。在风和日丽的日子,我常若有所思地游荡在码头外边,望着轮船渐渐离港,驶往遥远 的地方;我渴望的双眼注视着渐行渐远的点点风帆,任思绪将我带向天涯海角。随着涉猎的书籍增多和思想的越发成熟,这一懵懵懂懂的嗜好变得较为理智一些,但是也更为根深蒂固。我踏遍了本国的山山水水;倘若仅仅是喜爱美景佳色而已,我就不会有去异国他乡一饱眼福的欲望,因为没有哪个国度能像我的祖国那样得到大自然的垂青厚爱,处处皆是鬼斧神工的迷人风光。浩淼的湖泊,如同银色的海洋,浩浩荡荡;逶迤的群山,高耸云霄、郁郁葱葱、光彩夺目;幽幽的溪谷,草木丛生,飞禽走兽匿迹其间;宽阔的瀑布,飞流直下,发出孤寂的雷鸣;苍茫的原野,草青木翠、随风摇曳;长江大川,水阔流深,肃穆无声,奔流入海;人迹罕至的森林,各色植物争奇斗艳,蔚为大观;夏日的长空,艳阳高照、云蒸霞蔚,变幻莫测——不,一个美国人根本无须远游故土之外去发现壮丽的自然风景。但是欧洲的魅力在于给人以传奇和诗意的遐想。在欧洲可以见到艺术的精品杰作,具有高度教养社会的风流雅致,奇特而古老的当地习俗。我的故国充满青春的气息,前途无可限量;而欧洲则富有沧桑岁月累积沉淀下来的时代瑰宝。欧洲的颓垣断壁诉说着久远时代的历史掌故,四分五裂的每块残砖都是—部编年史。我渴望漫步于曾经建立过丰功伟业的地方——仿佛是追随先人的足迹,踟蹰于破败不堪的古堡之中,凭吊于摇摇欲坠的城楼之前——一言以蔽之,我想逃离平凡乏味的现实,沉浸于往昔的虚幻荣光。除此之外,我热切地渴望拜会这个世界上的伟人。不言而喻,美国不乏伟大的人物;美国的每座城市都伟人辈出。我曾经置身于他们中间,他们耀眼的光环令我黯然失色,使我自惭形秽;对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而言,没有比伟人——尤其是同居一城的伟人——的巨大光环更为不幸的了。但是,我迫不及待地盼望一睹欧洲伟人的风采,因为我曾经在众多哲学家的大作中读到,各种动物在美国都退化了,人亦不能幸免。我暗忖,照此宏论,欧洲的伟人当比美国的伟人更为卓尔不群,好比阿尔卑斯山的顶峰较之于哈得逊河流域的高地。这个想法得到过证实,因为我曾经观察过到美国旅行的不少英国游客,人人神气活现、自命不凡、目空—切,而人们向我保证,这些人在本国都个个名不见经传。我想,我倒要拜访一下这个神奇的国度,亲眼瞧瞧这个伟大的种族,而我本人正是从这个种族退化而来的。
或许您还会喜欢:
裸冬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刚刚度过了数月新婚生活的红正在收拾饭桌。昨晚丈夫领回来一位同僚,两人喝酒喝到深夜,留下了遍桌杯盘,一片狼藉。蓦地,红抬起头,四个男人蹑手蹑脚地偷偷闯进屋来!红骤然激起杀意,抓起桌上的牙签怒视着来人。她一眼就看出这四个来路不明的家伙不是打家劫舍找错了门,也不是找自己的丈夫寻衅闹事,而是专门冲着她本人来的!未等红顾及责问他们,这四个家伙早已蜂拥扑来。 [点击阅读]
道德情操论
作者:佚名
章节:58 人气:2
摘要:自从很久以前即1759年初《道德情操论》第一版问世以来,我想到了其中可作的一些修改,以及有关该学说的种种很好的说明。但是,我一生中的种种偶然事件必然使我全神贯注于各种工作,直到现在都妨碍我常想以小心谨慎和专心致志的态度进行的修订这一著作的工作。读者将在这一新版中,在第一卷第三篇的最末一章中,以及在第三卷第四篇的第一章中,看到我已作出的主要改动。第六卷,正如它在新版中呈现的那样,完全是新写的。 [点击阅读]
1Q84 book3
作者:佚名
章节:40 人气:2
摘要:&nbs;《1Q84Book3》内容简介“你為什麼死的?”“為了要这样再生。”“再生需要有什麼?”“人无法為自己再生。要為别人才行。”诺贝尔文学奖呼声最高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超过30年创作履歷中,自我期待最重要的一部!《1Q84Book3》突破性*完结!少年时代的爱恋,分隔二十年后再重逢&helli;天吾和青豆,两个孤独的灵魂同样的十二月,终於在这1Q84年的世界, [点击阅读]
24个比利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序言本书叙述的是一则真实故事──威廉.密里根是美国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结果却获判无罪的嫌犯,因为他是一位多重人格分裂者。他不像精神病或一般小说上所记载的其他多重人格病患一样使用杜撰的假名,从被逮捕到被控诉开始,他一直都是争论性的公众人物。他的面孔出现在各报章杂志的头版和封面上,心智检查的结果不仅出现在夜间电视新闻节目,更成了报纸的头条新闻,迅速传遍全世界。 [点击阅读]
修道院纪事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在王室名录上第五位叫唐·若奥的国王今天晚上要去妻子的卧室。唐娜·马丽娅·安娜·若泽珐来到这里已经两年有余,为的是给葡萄牙王室生下王子,但至今尚未怀孕。宫廷内外早已议论纷纷,说王后可能没有生育能力。但这仅限于关系亲密者之间的隐隐低语,以免隔墙有耳,遭到告发。要说过错在国王身上,那简直难以想象,这首先是因为,无生育能力不是男人们的病症,而是女人们的缺陷,所以女人被抛弃的事屡见不鲜。 [点击阅读]
傲慢与偏见
作者:佚名
章节:70 人气:2
摘要:简·奥斯汀(Jane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 [点击阅读]
北回归线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亨利·米勒(HenryMiller,1891年12月26日-1980年6月7日)男,美国“垮掉派”作家,是20世纪美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最富有个性*又极具争议的文学大师和业余画家,其阅历相当丰富,从事过多种职业,并潜心研究过禅宗、犹太教苦修派、星相学、浮世绘等稀奇古怪的学问,被公推为美国文坛“前无古人, [点击阅读]
反物质飞船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2
摘要:CT是一种反物质,它也可以说成是物质的一种倒转的体现形式。对于地球来讲,CT是陌生的,但在太空中却存在着许多由它构成的流星、慧星和小行星。CT原子由带负电的原子核和带正电的电子组成。这是一种肉眼不能看见的差别,但也是一种致命的差别。CT物质看起来与普通的物质别无二致——只要二者不碰触到一起。一旦碰触发生,两种物质正好相反的电荷互相抵销,相反的粒子发生爆炸,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点击阅读]
基督山伯爵
作者:佚名
章节:130 人气:2
摘要:大仲马(1802-1870),法国十九世纪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杰出的通俗小说家。其祖父是侯爵德·拉·巴那特里,与黑奴结合生下其父,名亚历山大,受洗时用母姓仲马。大仲马三岁时父亲病故,二十岁只身闯荡巴黎,曾当过公爵的书记员、国民自卫军指挥官。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他因为拥护共和而流亡。大仲马终生信守共和政见,一贯反对君主专政,憎恨复辟王朝,不满七月王朝,反对第二帝国。 [点击阅读]
契诃夫短篇小说集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2
摘要: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您一定听说过他。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 [点击阅读]
好兵帅克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雅·哈谢克(1883~1923),捷克作家,有“捷克散文之父”之称。哈谢克是一个唐·吉诃德式的人物,单枪匹马向资产阶级社会挑战,同时,他又酗酒及至不能自拔。他一生写了上千篇短篇小说和小品,还写过剧本,大多是讽刺小说。哈谢克生于布拉格一穷苦教员家庭,13岁时父亲病故,上中学时因参加反对奥匈帝国的示威游行,多次遭拘留和逮捕。 [点击阅读]
安迪密恩的觉醒
作者:佚名
章节:60 人气:2
摘要:01你不应读此。如果你读这本书,只是想知道和弥赛亚[1](我们的弥赛亚)做爱是什么感觉,那你就不该继续读下去,因为你只是个窥婬狂而已。如果你读这本书,只因你是诗人那部《诗篇》的忠实爱好者,对海伯利安朝圣者的余生之事十分着迷且好奇,那你将会大失所望。我不知道他们大多数人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生活并死去,那是在我出生前三个世纪的事情了。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