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哲理散文(外国卷) - 人生的节奏(1)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艾丽斯·梅内尔假如生活不总是充满诗情画意,它至少是富有悠扬韵律的。从思想轨道的路径来看,人的内心体验呈现周期性。不知彼此距离有多远,不知椭圆轨道有多长,不知运行速度有多快,不知循环周期有多久。但是,周而复始的循环往复确定无疑。上周或去年内心曾经遭受的痛苦,现在烟消云散了;但下周或来年痛苦仍然会卷土重来。快乐不在于我们经历的是是非非,而取决于心灵的潮起潮落。疾病是带有节奏规律的,行将就木之际疾病来袭的周期愈来愈短,身体复原时疾病的发作周期愈来愈长。因为某事,痛不欲绝,这种痛楚昨日曾不堪承受,明日也将不堪承受;今日却不难忍受,尽管伤心事并未过去。甚至未解的精神上的痛苦负担,也定能让内心得到片刻的宁静;悔恨本身并非驻足不去,它只不过是再度光临。快乐令人又惊又喜。倘若觉察到快乐来临的路线,我们可能会翘首以待,因此快乐如期而至,而非突如其来。实际上,无人做过这种观察;在人们关于内心世界的所有日记中,尚未出现开普勒式的人物记录过这种循环往复。但是坎普滕的托马斯对这种周而复始略有觉察,尽管他并未测量它的循环周期。“除此之外,夫复何求?万事万物皆由此构成”——他发现在痛苦至深时反能找到快乐的逗留,快乐时刻来临时,人的心灵受到记忆的抑制,迎接快乐之情更强烈,但是预感快乐将无情地转瞬即逝。“你甚少,甚少光临”,雪莱长吁短叹,伤感的并非快乐本身,而是快乐的精灵。我们可以事先强迫快乐听候我们随意调遣,伺候我们——每日分派埃里厄尔任务;但是这种人为的勉强破坏了生活的节奏韵律,何况如此强迫的并非快乐的精灵。快乐的精灵在椭圆形、抛物线形或双曲线形的轨道上飞来飞去,无人知晓与时间有怎样的约会。雪莱与《效法基督》的作者可以敏锐而简单地察觉到快乐精灵的飞翔往来,并猜测其周期性,这并非巧合。这两个人的灵魂与他们生活的多个世界中的精灵密切接触,因此任何人类的繁文缛节,任何对普遍运动的自由和规则的背道而驰,都不能阻止他们发现周而复始这一规律。“它仍然在转动。”他们知道无往不复,没有暂离便没有来临;他们知道飘然离去意味着漫长的回程;他们知道姗姗来迟、似乎触手可及的东西却又正急忙转身匆匆而去。“啊!西风,”雪莱在秋季感慨万端,“啊!西风,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他们知道潮涨意味着潮落,不合时宜的、人为的周期干扰将使潮流的进退失据,削弱运动的气势和原动力。如果一生矢志追求平等的生活,无论是在智力产出上的平等、在精神惬意上的平等、抑或是在感官享受上的平等,生活都将毫无安宁,也了无生气。一些圣人生活单纯专一,与众不同,他们的灵魂完全符合周期性的规律。欣喜若狂与孤寂凄苦交替拜访他们。他们放弃了凡尘俗世,却四顾茫然,忍受种种内心痛苦。他们为心中偶然闪烁的非同凡响的甜美而欣喜万分。与圣人相仿的还有诗人骚客,在漫漫人生旅途上,缪斯女神三次或十次降临他们身边,点拨他们,最后抛弃他们。但是与圣人又截然不同,诗人不总是驯服的,对无可挽回的黄金时光的短暂与离去并无完全的心理准备。极少有诗人彻底承认他们的缪斯女神常常离开,因为只有一种方式表达这种彻底承认,那就是搁笔沉默。人们发现非洲和美洲的一些部落崇拜月亮而不崇拜太阳;大多数部落则两者都顶礼膜拜;但是单崇拜太阳而不崇拜月亮的部落尚未有所闻。因为太阳的周期律仍然不完全为人所知,而月亮的周期律则较为明显,影响四季。月亮决定了潮汐的涨落起伏,她是塞勒涅,月之女神,赫斯之母,她带来露水,在雨水稀少的地方,露水不断滋润着大地。与地球的其他任何伴星相比,她是度量者。早期的印欧语系中的语言对她便如此相称。
或许您还会喜欢:
绿里奇迹
作者:佚名
章节:59 人气:2
摘要:这件事发生在1932年,当时的州立监狱还在冷山。当然了,还有电椅。狱中囚犯常拿电椅开玩笑,对令人恐惧却又摆脱不掉的东西,大家总喜欢如此地取笑一番。他们管它叫“电伙计”,或者叫“大榨汁机”。大伙谈论电费单,谈论那年秋天监狱长穆尔斯不得不自己做感恩节晚餐,因为他妻子梅琳达病得没法做饭了。不过,对于那些真得要坐到电椅上的人,这些玩笑很快就不合时宜了。 [点击阅读]
老妇还乡
作者:佚名
章节:3 人气:2
摘要:正文第一幕火车站一阵报时钟声后,幕徐徐升起。接着就看到“居仑”两字。显然,这是北京处隐约可见的小城的名称,一片破烂、败落的景象。车站大楼同样破败不堪,墙上标出有的州通车,有的州不通;还贴着一张破烂不堪的列车时刻表,车站还包括一间发黑的信号室,一扇门上写着:禁止入内。在北京中间是一条通往车站的马路,样子可怜得很,它也只是用笔勾勒出来。 [点击阅读]
英国病人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内容简介1996年囊获9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英国病人》,早已蜚声影坛,成为世界经典名片,而它正是改编于加拿大作家迈克尔·翁达尔的同名小说...一部《英国病人》让他一举摘得了英国小说的最高奖项———布克奖(1992)。翁达杰的作品,国内鲜有译介(当年无论是电影《英国病人》还是图书《英国病人》,都没能引发一场翁达杰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点击阅读]
茨威格短篇小说集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战争爆发前十年,我有一回在里维耶拉度假期,住在一所小公寓里。一天,饭桌上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渐渐转变成忿怒的争吵,几乎闹到结怨动武的地步,这真是万没料到的。世上的人大多数幻想能力十分迟钝,不论什么事情,若不直接牵涉到自己,若不象尖刺般狼狠地扎迸头脑里,他们决不会昂奋激动的,可是,一旦有点什么,哪怕十分微不足道,只要是明摆在眼前,直截了当地触动感觉,便立刻会使他们大动感情,往往超出应有的限度。 [点击阅读]
莫普拉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1846年①,当我在诺昂写《莫普拉》这部小说时,我记得,我刚刚为夫妇分居进行了辩护。在此之前,我曾同婚姻的弊端作过斗争,由于没有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也许让人以为我低估了婚姻的本质;然而在我看来,婚姻的道德原则恰恰是美好不过的——①原文如此,应为1836年。事实上,《莫普拉》这部小说由乔治-桑于1835年夏至1837年春写成,1837年4月至6月发表在《两世界杂志》上,同年出版单行本。 [点击阅读]
西西里人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迈克尔-科莱昂站在巴勒莫长长的木制船坞上,望着那艘驶往美国的巨型客轮启航,他原准备搭乘那船的,只是他又接到了父亲的新指令。他挥手向小渔船上的人们告别,是他们带他来到船坞,而且在过去的岁月里一直护卫着他。小渔船在客轮身后泛起的白浪中颠簸,像一只紧紧追随母亲的勇敢的小鸭。船上的人也在向他挥手道别;他将再也见不到他们了。 [点击阅读]
解忧杂货店
作者:佚名
章节:45 人气:2
摘要:导读这就是东野圭吾的本事东野圭吾小说普及性之所以这么高,几乎等于畅销书保证,一个不能不提的因素,即他的作品并非只有谜团,只是卖弄诡计;一个更重要的元素,即他过人的说故事能力,以及很有温度的文字书写;身为作家,强项一堆,难怪东野的创作总是多元又量产。 [点击阅读]
贵族之家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一八一八——一八八三)占有一席光荣的位置。而在他的全部文学作品中,长篇小说又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屠格涅夫是俄罗斯和世界文学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奠基者之一,他的长篇小说给他带来了世界声誉。他的六部长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的中心主题:与作家同时代的俄罗斯进步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屠格涅夫既是这些知识分子的编年史作者,又是他们的歌手和裁判者。 [点击阅读]
邦斯舅舅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一谈及巴尔扎克,人们首先会想到他的《高老头》、《欧叶妮·格朗台》、《幻灭》,而《邦斯舅舅》恐怕就要稍逊一筹了。然而,我们却读到了也许会令中国读者意外的评论。安德烈·纪德曾这样写道:“这也许是巴尔扎克众多杰作中我最喜欢的一部;不管怎么说,它是我阅读最勤的一部……我欣喜、迷醉……”他还写道:“不同凡响的《邦斯舅舅》,我先后读了三、四遍,现在我可以离开巴尔扎克了,因为再也没有比这本书更精彩的作品了。 [点击阅读]
闪灵
作者:佚名
章节:38 人气:2
摘要:记不得哪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对艺术而言,人类的两种基本欲望只需极小的代价便可以挑动起来,那就是恐惧与性欲。对后者,非本文所涉及的话题,姑且略去。但是把恐惧带进我们的生活,却真的不难。最简单的方法:你可以躲在暗处,出奇不意地向某个路过此地的人大吼一声,你的目的就能达到。当然,前提是他不知道你要玩这个游戏。换句话说,就是对他要保证两个字——悬念。 [点击阅读]
零的焦点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秋天,经人做媒,板根祯子和鹈原宪一订了婚。祯子二十六岁,鹈原三十六岁。年龄倒很相配,但社会上看来,结婚似乎晚了点。“三十六岁还打光棍,不知过去有过什么事?”提亲时,祯子的母亲最为介意。也许有过什么事,三十六岁还没有碰过女人,似乎说不过去。但媒人说绝对没有。好像是在撒谎。作为一男人,也太懦弱了。工作已经多年,置身于男人世界里的份子是这样想的。事实上,和女人完全没交往的男人,会叫人瞧不起。 [点击阅读]
青鸟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郑克鲁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Maeterlinck,1862—1949),比利时象征派戏剧家。出生于公证人家庭,早年学习法律,毕业后随即到巴黎小住,结识了一些崇尚象征派诗歌的朋友,从此决定了他的文学生涯和创作倾向。他的第一部作品《温室》(1889)是象征派诗歌集。同年发表的剧本《玛莱娜公主》得到了法国评论界的重视,这个剧本第一次把象征主义手法运用到戏剧创作中。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