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张承志散文集 - 双联璧--读张治中序马良骏著《考证回教历史》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一这本书到手的时候,我已经对马良骏阿訇神驰心往,想象许久了。那几年,只要我一脚跨入甘肃南部,就不禁默默地思索他的事。他背过身一去不返的家乡--张家川上磨乡的风景,就平铺在我的视野里,青山绿水的长条梯田,包皮裹着庄子,像一幅黄绿模糊的淡彩画。不用说,若是赶上一个光阴,他会破例接纳我这五功不勤的瞎汉,一如在他以后,在西海固,在甘青新一样。他不单是个念经阿訇,而且是罕见的文人。那时候我弄不到这本《考证回教历史》,仅仅见过他翻译的《穆罕麦斯》。瞎汉藏经,我也留着一册。赠书的是川里弟的老父亲,译文是经堂语,滋味纯正且幽玄,最受苏菲家的喜爱。怀着与古人交谈的一种奢想,那时我长久地伫立过。何止马良骏,整个张家川已没有他的族人。我感到人的不能尽意,站在山梁边,只有让一对眸子享受。二如今这本使我好奇的书,已经拿在我的手里。惊奇才刚开始:因为开卷读到的,竟然是一对琢磨剔透的玉璧:先是张治中将军的序,后是马良骏阿訇的书。头一次开卷的时候,我对张治中能写出些什么,心里微有保留。说实在话,在我的这一代光阴里,教授也好专家也罢,凡民间最紧要的东西,他们常常一问三不知。在中国知识人受教育的过程中,自古是小树苗灌醋不灌水。以后学而优则仕,当官的知识体系里,自然是天生就少长了这几根筋。而张治中将军不然。翻开序,读进去,一种太罕见所以使人感动的文字,一种端庄、精确、真挚的文笔,悄然抓住了我。读下去,突然觉得震聋发聩的震动,读了几遍仍然不能相信;咀嚼几过,仍无法摆脱被震撼的感觉。张治中写道:真主的仆人在路上小心翼翼地走着,蒙昧的人呼喊他们,他们回头答曰:"和平"。自一九八四年岁末初进大西北,我从未见过回教著述的任何一处,有过如此绝妙的概括。理解要等到第二次,那是在乌鲁木齐的八户地。我和一位阿訇议论起此事,他猜测地说,这话"大概就是那段阿叶提"。我要求立即查找。找到时,我更吃惊了。张治中写的这句话,是一个普通的阿叶提(《古兰经》句),在经的二五章63节。只是这一句翻译,超过了一个世纪十五个译本的苦心劳作。我激动得简直喊起来:这一句译的,水平高过了十五本!为什么你们当阿訇的就找不出这个译法?……视野里莽莽苍苍铺展的,是陇东的一角,惊人的地相。隔着深壑又近在眼前的,是一条条老虎腿般的山梁。如此将军,早已久违隔世了。我的脑海中,联想到淞沪抗战和他主政新疆的经历,想到大时代里,人的波澜生涯。四野无声。无限的山地平塬,居然就这么无情地断成了道道深沟,让人咫尺难近。张治中将军对于伊斯兰教的了解和描述,无疑依仗着马良骏的经典和解释。穆民世界的真实,于是获得了有识之士的证明。两者相互的善意和水平,成全了一个美谈。一瞬间,我仿佛看见一对晶莹的玉璧;以一个共同的举意,以两个深厚的功底,他们完成了对伊斯兰教的出色释义。隔了一年在宁夏黑铁峡,和另一个阿訇又谈起此书。他说:"一个赛俩目,你看机密有多么大!……"是的,张序的功力,只在新译了一句话;而一句翻译的核心,又只是一个词。这个词,Al�瞫alam,其实穆斯林天天都把它挂在嘴上,只不过,惟有在马良骏的判断和经文支撑下,张治中将军把它译为"和平"。日后要再花费多少时光,人们才能体会这千钧一字的感觉呢--和平的宗教,和平的教义!三骑耕牛,过关山,大营扎在了上磨川--是谁曾唱过这一段民谣?此刻,我脚下山谷里的深沟,就一直弯弯地绕着,通到对面的上磨川。人称小马阿訇的马良骏,故乡就在这里。历史课,原来最好不是在北大,而是面对着山野和古人,慢慢地咀嚼吮吸,揣摩他们的隔世心事。当年在这道川里,仗着自己的乃夫思(生性)一蹦子跑到新疆的哲合忍耶小马,后来做得可大发了。是他代表全新疆的回教,电贺的新中国成立。知道么?毛选五卷里,还收着一篇**专门写给他的回电。满拉们在山道上歇息的时候,先耍上一阵,喝足泉水,然后给我指点上磨的位置。其实,这一本回教史体例罕见。它先用半部篇幅,解明了回回和卡费尔,以及乃夫思与伊玛尼这么两对概念。然后博采阿文"塔勒赫"(历史)与汉文古典,简练至极地勾勒了一个穆斯林世界简史。人们说,他的乃夫思(脾性)没有压下,闹了气,跺跺脚走了新疆。走了新疆又恋着上磨,所以他给经堂翻译了《穆罕麦斯》。为着夜晚时分,悠扬地跟上调门,遥遥和家乡唱和呼应。人与人就是不一样,灵性的乃夫思,是天生的前定。他的译笔,不是蚊蝇之辈的小玩艺,他满心的重负一旦成书,便从西到东,被半个中国到处念诵。我总发生幻视,总好像看到他在默默坐静。我悄猜想,他还有心事没有成全。那是家乡么?小马再也没有回家。他的事业和灵魂,都留在了新疆。他们是志在远方大学的阿林,不是一生纠缠乡土的农民。那是什么呢?就这样,在几年的咂吮旧事里,在独自的体会中,我仿佛随着他当了一回陕西大寺的满拉。这种感觉奇特又新鲜,使我暗怀着欢喜。"瞎汉半道当满拉,经不好,凭参悟。"我从伊犁城到天水城,从上磨川到张家川,心里总细细地想这件事。忘了究竟是在烟锅峡还是在黑铁峡,反正在黄河的一处庄户,我和几个弟弟闲聊。谈话间提到了"乃夫思"的含义,大家说,在这一带说起这个词,大致还是贬义的。乃夫思一词常与海哇连用,专指人的坏脾气。然而这个词也带着更重要的褒义:乃夫思指人的天性;人的精神意气、尊严气质、性格人品,也都在乃夫思的范畴里。确实,张序是百年不遇的慧眼之作。但阿訇的究里,也有将军难以洞知的层位。我执犟地感到--在马良骏的深处,他追求阐明一个乃夫思的道理。我想,马良骏在回答自上磨庄的时候就遇到的乃夫思问题。比起回民社会常见的解释,他剖析的乃夫思涵盖要大得多。一己的乃夫思;所谓闹脾气、没修养,并不能与伟大的生命的真性相比;不能与造物主给予生命(乃夫思)以信仰(伊玛尼)后,那精神的赋性相提并比。西北把没有十年寒窗念过经的人,戏称做瞎汉(文盲)。对这样的哲学概念,毕竟一介瞎汉,不敢浪加解释。所以好几年里,我到处和圣职人士讨论求教。后来有机会做客在马良骏后人的家里。终于找到了这里,我想着,对他的次子,提了一个又一个想了多年、已经发酵的问题。"二师傅,您参悟--他老人家为甚么写了那么多的乃夫思呢?"二师傅一手举起筷子:"吃菜,吃菜唦!"也许是不知客人根底,主人不愿细谈。我在多少觉得突兀的同时,也觉悟到,这深沉的命题,已经不能再探究了。那饭菜非常丰盛,我吃着,满心惆怅的滋味。宝贵的机会,在马良骏的家族里确认本意的机会,与我交臂而去了。四细细读了张治中回忆录,不由得暗自做着比较。显然,他的处境诸般不便,结集的作品,固然是宝贵的文献;但就见识就文采而言,大都不能说超过这一篇。从英勇地投入淞沪战场,与日本侵略军几万兵力血战,到重庆谈判,把**接到自宅就宿--张治中以一人之身,武有武道,文有文德。他主政新疆时期的政策文章,我坚信将被未来的人们回味不已。因为施政作文的背后,不仅修养见识高人一等;而且真的跳动着一颗赤子之心。马先生之言曰:各宗教之精神,都是归向主、惧怕主,精神统一也。凡敬造物主者,应体主好生之心,推己及物,不以互相战争为然也。如是天下和平,世界战争熄灭矣。又曰:若能抱良善宗旨者,必能得其心平。人心平,则无不平矣,又何战争之有哉!斯数语者,可谓尽之。……尝考伊斯兰一语,意谓和平,乃与战争仇恨相对待之词。《古兰经》云:真主的仆人在路上小心翼翼地走着,蒙昧的人呼喊他们,他们回头答曰:"和平"。兹所谓蒙昧人者,盖轻薄骄矜好战之徒。穆圣以和平之教,普济群伦,后世不察,误谓左手执经,右手执剑。以讹传讹,流弊所及,岂可胜言。……一切宗教,究其根本,不过无限之神,必死之人,及两者关系依次开展。亦不过人类精神脱离一切矛盾,而与绝对融合之过程。如假倭铿之语以明之,则所谓经过否定而达到肯定,承认苦痛而超越苦痛,次第发展自己生命而与无限大生命合为一体。国父论人格之发展,谓由兽性进于人性,由人性进于神性。夫既进于神性矣,安有所谓战争乎。质诸良骏先生,于意云何。是为序。我总感到,他在写上述的文字时,心里可能也会掠过特殊的感觉。在他的与苦难中国同步的复杂阅历中,与一名阿訇的合作,会给他留下怎样的回忆呢?只知阅读的我如今只能感慨:为那难得的携手,为一册薄纸维系了两个那么不同的人,为读时心里涌起的纯净感觉。张治中的回教史序,是中国知识分子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尺。由于对伊斯兰教的一语中的,他的序将被人们一读再读,品味不已。五就这样,这本书,从寻找到入手,再到一边读一边确认,我在从甘肃到新疆的广阔地域里,若有所思,寻寻觅觅。时间像流水迎着我淌过,地点如走马灯,围着我变幻循环。我沉湎在读书的乐趣中,顺着山川指引,读取着一词一义。寺里的阿訇和顿亚的将军,是那么不一样的两界。偏偏他们两人却能相交相知,把事情办得天衣无缝。阿訇忧愁的是械斗,将军反对的是战争。阿訇悟出了赛俩目中间的和平,将军看透了民族的前途在平等。马良骏全文讲的,只是真正活着的信仰;张治中一生求的,只是中国的救亡。在这本书里,他们都总结了一世的教训,说出了最终的结论。事情其实就这么简单,他们大声疾呼的,其实就这么清楚,只是--人们似乎听不见。春去秋来,我把世纪末尾的几年,就这么在大西北的徘徊里,消磨着度过了。此刻冰凉的金风,正长长地从伊犁方向吹来,直直扫过张家川的山岭。随着风,梯田上最后的庄稼,次第卷过滚滚的浪。无论在伊犁汉人街的陕西寺里,还是在天水上磨川的黄土梁上,我翻弄着书页,与当地人谈论着马良骏。当然这个名字无人不晓;倾听着甘肃口音浓重的种种解释,我暗自判断和假定着。就这样,一面在大地山野里反复推敲,一面在心中暗自叹息。难道这是能轻易实现的么?现世和幽玄如此和谐,穆民和中国如此一致!无论如何,那珍贵的心心相印,已经一去不返了。剩下我自作多情,为这罕见的双联文采,为这真挚的双手举意。2000年7月
或许您还会喜欢:
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儿童入学,首先教他们读"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是新儒家哲学最重要的课本。有时候,儿童刚刚开始识字,就读一种课本,名叫《三字经》,每句三个宇,偶句押韵,朗诵起来便于记忆。 [点击阅读]
黄雀记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简介为了保持遗照的“新鲜”,祖父年年都要拍遗照。某天,少年保润替祖父取遗照,从相馆拿错了照片,他看到了一张愤怒的少女的脸。他不知道是谁,却记住了这样一张脸。有个年年拍遗照、活腻透了的老头儿,是谁家有个嫌贫贱的儿媳都不愿意看到的。祖父的魂丢了,据说是最后一次拍照时化作青烟飞走了。丢魂而疯癫的祖父没事儿就去挖别家的树根,要找藏有祖先遗骨的手电筒。 [点击阅读]
南方有嘉木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此书为第5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茶人三部曲之第一。这是中国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绿茶之都的杭州,主角是忘忧茶庄的三代传人杭九斋、杭天醉以及杭天醉所生的三子二女,他们以各种身份和不同方式参与了华茶的兴衷起落的全过程。其间,民族,家庭及其个人命运,错综复杂,跌宕起伏,茶庄兴衷又和百年来华茶的兴衷紧密相联,小说因此勾画出一部近、现代史上的中国茶人的命运长卷。 [点击阅读]
国画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画家李明溪看球赛的时候突然大笑起来,怎么也止不住。朱怀镜说他是不是疯了。平时李明溪在朱怀镜眼里跟疯子也没什么两样。当时朱怀镜并没有想到李明溪这狂放的笑声会无意间改变他的命运。那是国家女子篮球队来荆都市举行的一次表演赛,并不怎么隆重,门票却难得到手。李明溪也不是球迷,总是成天躲在美术学院那间小小画室里涂涂抹抹。所谓画室也就是他自己的蜗居。那天他突然想起很久没有见到朱怀镜了,就挂了电话去。 [点击阅读]
寻找罗麦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赵捷和李亦是好朋友。他们中学时不在一个学校,但每天下午放学之后及星期天,他们都同在市少年宫学习。赵捷学舞蹈,李亦学画。他们不知是在一个什么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认识了就成了好朋友。渐渐地,赵捷开始经常去李亦家玩儿。李亦从小丧父,家里就他一个孩子,母亲拉扯着他长大。李亦刚上中学时,母亲改嫁。继父是个老实人,与李亦的母亲在一个工厂里,是工程师。李亦和继父不怎么说话;因为长大了,跟母亲之间的话也少了。 [点击阅读]
芙蓉镇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小说描写了1963—1979年间我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当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农村经济开始复苏时,胡玉青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书记黎满庚支持下,在镇上摆起了米豆腐摊子,生意兴隆。 [点击阅读]
莫言《蛙》
作者:莫言
章节:68 人气:2
摘要:小说写到了“代孕”,代孕女陈眉(姑姑)原是很漂亮的女人,因为火灾毁坏了姣好的面容,最终决定用代孕的方式去帮助家里、帮助父亲渡过生活难关。莫言说,“我是用看似非常轻松的笔调在写非常残酷的事实。这事实中包皮皮含着重大的人性问题。孩子生下来被抱走后,陈眉面临着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当她决定‘我不要钱了,我要给我的孩子喂奶’时,一切已经来不及了。 [点击阅读]
铁梨花
作者:佚名
章节:82 人气:2
摘要:关于《铁梨花》《铁梨花》是严歌苓改编自她的父亲——同样是著名作家的萧马老先生的作品,讲述的是在军阀混战动荡岁月里,一个出生在晋陕交界盗墓贼家的女儿铁梨花,从一个普通人家女儿、到军阀家的姨太太、再到誓死离家出走甘当单身妈妈的心路历程,演绎了一部爱恨情仇交织的女性传奇史诗。 [点击阅读]
夜谭十记
作者:佚名
章节:63 人气:2
摘要:不负十年寒窗苦读,我终于赢得一个“洋翰林”的尊号,在一所国立大学的中文系毕业了。当我穿上黑袈裟样的学士服,戴上吊须绦的学士方帽,走上台去,从我们的校长手里领来一张金光灿烂的毕业证书,真是趾高气扬、得意忘形,以为从此以后,摆在我面前的就是青云直路、鹏程万里了。 [点击阅读]
狼图腾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狼图腾》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组成,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读者可从书中每一篇章、每个细节中攫取强烈的阅读快感,令人欲罢不能。那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高超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倔强可爱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艰难的成长过程—&mdas [点击阅读]
白客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不管是一摸二摸还是三摸,孔若君都出类拔萃名列前茅。但愿不要有人一看到“摸”字就发生龌龊的联想,特别是“摸”和数字连在一起更容易引起伪道学家的佯愤。如今上过学的人都知道一摸二摸三摸是重大考试前校方对学生应试水平进行摸底的简称,全称应为第一次摸底第二次摸底第三次摸底,简称一摸二摸三摸。 [点击阅读]
莫言《四十一炮》
作者:莫言
章节:41 人气:2
摘要:十年前,一个冬日的早晨;十年前一个冬日的早晨——那是什么岁月?你几岁?云游四方、行踪不定、暂时寓居这废弃小庙的兰大和尚睁开眼睛,用一种听起来仿佛是从幽暗的地洞里传上来的声音,问我。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颤,在农历七月的闷热天气里。那是1990年,大和尚,那时我十岁。我低声嘟哝着,用另外一种腔调,回答他的问题。这是两个繁华小城之间的一座五通神庙,据说是我们村的村长老兰的祖上出资修建。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