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张承志散文集 - 长笛如诉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一对古典西洋音乐如同朝圣--和很多人相似,这种心情体验,我也有过。但是到了后来不能不承认这心情的淡漠。穷国野民的风刀霜日,与那些高雅大曲之间,毕竟太容易疏远了。谁去细究自己身上的现象;只不过偶尔意识到的时候,觉得有一个微妙的结纽,它尚未解开。究竟它是怎么回事呢,暗自想弄得明白些。当然这不可能,音乐是理不清的一团麻。也许,可能梳理一番的只是一些私人心事,是自己与音乐接触的背景、心境、缘分、故事。对古典乐朝圣的时期,虽然还远远谈不上虔诚,但一度也确实热心。心情也急切,进入了一股求学的心态以后,恨不得时刻泡在音响里。忆起那一期的结交,都是古典迷人士。时代恰恰又踏上了那段路程,与许多国家二十年前一样,中国刚进入一个卡式录音机和音响组合进入家庭的时代。我是留学生,早早便舶来了一套配置很高的音响组合。于是音乐猛地涌入日常,我寄居的简易楼终日轰鸣着大音量的音乐。从蒙古到日本,从美国的BobDylan到哈萨克的Engbêkkuyê。也许是音乐生活或听觉生活,带给了我整个八十年代的好心情。我在美妙的听觉享受中,洞开门扉,结交上下各流人等;不假思索,在稿纸上挥泄无度。美音不能独自品茗般默听,我义务讲解,记得曾把一个朋友(他那时迷恋绘画)用大音量把冈林信康的《我们大家所盼望的》播放给他,伴以我煽动的解释。他在那些嘶吼的日语音声中,虽然不解一语,却听得哗哗泪下,这件事使我至今惊奇。当然在音响旁,我也见多了听了一句半句就做感动状,迫不及待不怕夹生地写进个人文字的"作家"。总之,那时,我自己和小屋盛着的我的家庭,都因为美声盈室的状况而暴富了。丰足而且满意的心情,流露于我那一期的不少败笔之中。二而且追求的目标在古典。我生了野心,忍不住想用已获的基础,试着叩门一次。我在真的尝试去窥探古典殿堂。太偏爱流行音乐,甚至沉溺比"下里巴人"更不入流的蒙古突厥的胡音--这种现象使我暗怀不安。我好像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乡间塾生,总是觉得学堂还没念完。记得我四处求师,购置了许多古典音乐的唱片磁带。我和朋友一道,专门请来专业人士,逐段地听他解释,并暗自给自己的耳朵判分。应当说收获多少是有过的,获得的愉悦自然更多。但是我不能就此理解、并全部接受古典迷们经久不衰的热情。我还是保留了一丝感觉;我捉摸着关于听觉、心情、标准的问题,我在琢磨一个我能接受的音乐ABC。有一件小事挺难忘。一九八六抑或八七年若干作家访问德国,在汉堡听了半场歌剧。说是半场,原因在我们迟到了,在黑暗中寻不到座位。咬耳出声时被观众们不屑地呵斥,后来一些人被引导员领到空座位暂且坐下;另几个则干脆退出来,在休息室里等第二幕再入座。还记得终于等到了幕间休息,急急去找自己座位时的感觉。有一种终于放松了紧张,倾听的神经和渴望油然浮起的滋味。我端坐稳当,从第二幕的第一声男中音开始,强力集中自己一切意念,听。使读者意识到朝圣,让人们自律着、迫使他们学习自己的感觉,真不可思议啊。我走神了,遐想着能获得如此一切的歌剧作家多么让人羡慕。若是我们的小说散文被人如此阅读--换上晚礼服打上领带,正襟危坐忍住咳嗽地阅读,会有什么效果呢?我偷偷瞥一眼侧右,是一伙日本白领。当然礼仪没有一丝纰漏,西服笔挺,头发油亮。但我看见了在东京熟悉的疲惫,看见了"社用族"(公司付款者)的表情。有一个悠忽的眼神和我相遇了,一瞬间闪过局促。它马上转回去,赶紧回到神圣的倾听。--哈,他们和我差不多,也是害怕被文明开除,寻机会听听是怎么回事,也是顺从着一个规矩。遐想之间,又一幕降下了。我们到了休息室。突然有一位同伴建议,可能休息室这种地方引诱人的世俗性吧,他建议回家。更让我惊奇的是作家们都没有拒绝。走在夜空清爽的汉堡大街上,溜溜达达非常惬意。大家讨论着女高音和男中音,朝旅馆走着。那时一位同伴的话,虽然至今尚未决定赞否,但我已经记牢了--他说:"说真的,只有一个歌剧让我感动过,而且掉了泪。你们猜是哪个?--《洪湖赤卫队》。"一句话使大家都默然许久。虽然都是作家,不便简单地吭声。他说的是实话。可是,关于音乐的结论是什么呢?汉堡体验之后,我更不会判断自己的耳朵。使用那台立体声山水音响,在八十年代后半的几年里,我浏览了不知多少音乐。高雅是有的,悦耳是有的,讲究是有的,就是没有达到朝圣的境地。宁静的休憩和愉悦,对巧妙谱成的个别旋律的喜爱--都有过,但我不能简单地皈依绅士淑女的解释,不能说我也听见了他们描述的听觉。也许我才是一个语言憧憬者。因为我终年都在雕刻自己的语言,至少常常都为自己语言的无力而感慨。我相信--语言在暧昧的时候,可能显现美,也可能封闭原意。在追求成为激动的河,在河水冲刷不已的时候,语言可能向放弃自己的神秘主义皈依。但是如此火候的语言,和本来就空洞虚伪的同类物之间,也许会出现一点相像。区别之一是,达到神秘主义阶段的语言,会沿途留下一连的记号。如真挚朴素的小事,如他人不能的经历,如预见或奇异等等。后来者可以依据这些记号,解读荒唐和非理性的本意,使关上的门再度开启。音乐是这种语言么?我不敢浪下结论。我能做的删节从略地,对要紧的事多少记下几笔。三和我的读者的年表不同,那还是人们期待的改革开放尚未到来的时代。我像许多知识青年一样,先与穷乡僻壤的农民结交,后来又为自己处境的压迫,远走异乡。那结交如我全部文章的注解一样,交得太深了。农民把它用旧式比喻说成结拜。我却嫌太封建。结拜兄弟,涵盖不了红卫兵蜕变再生、一介学生与大地民众相融、一个知识分子被异端濡染直至背叛的所有内容。远托异乡也不是闯关东下西口。我如一片叶子,在生计的寒风中簌簌抖着,跨过海,越过政治和贫富的边界线,走了外国。--若顺势找个词儿形容,应当说那是一段"没有音乐的日子"。或者用反义句,说那些日子里,每时每刻心底都萦绕着一股悲哀且激烈的乐曲?肚腹的原则,生存的铁律,扳正着人柔软的一部分生性。我在那两年里练惯了疾走,默默地以两步迈三步,奔波在东京--于我而言它是个劳动市场和战场。刷盘子,教大学,出著作。为了活下去(主要是使自己的做人原则活下去),我的心硬了。那时偶尔拍的一张相片曾使很多朋友震动,被记录下来的我面貌凶恶,满目杀意地瞪着假想的和真实的对手。在坚决地夺取生存所需物质的日月里,我觉察得出自己的异化。没有时间缅怀,没有条件助人,只是似乎在遥遥天际,在梦幻一般不真实的某地,好像才有过或存放过旧日的我。在那样的时候人很难在古典音乐里浪费,虽然从第一天我就弄了个录音机,后来又买了一个音质更好的。听的内容要么彻底轻松,最好是柔美圆润的女声;要么是最狂热的六十年代摇滚--音乐于那时的我,如同粮食女性一样都是充饥物。它抚慰或宣泄,给我一天天短暂而实用的补充。但有一天,我收到一个邮件。那天我的斗室里,弥漫着一种难以形容的空气,我打开邮件,是一个最知心的朋友的信。我照例细嚼慢咽,津津有味地读着。信也同时为我充饥,我对信很贪婪,并已习惯了享受它们。这一次,读到了末尾时,朋友写道:附上的这盒磁带里面,是你的农民兄弟录的话。四我打开磁带盒时,什么也没有料到。突然空荡荡的破旧木造小屋里,响起了一个西海固汉子的硬直嗓子。我怔了半晌。才意识到这是我的结拜兄弟,他的声音已到了日本。他急冲冲地,有些羞涩又像下了一个决心地,宛如念一封接一封旧式书信似的,正在向我说话。六迭小屋的板壁上,嗡嗡地震荡着他的粗嗓子。我还没有从晕眩中醒转过来,已经听他几遍地讲"我们全家都很好",几遍重复"不知何时能见你的面"。过了好久,我觉察到自己已经瘫软了,歪在日本式的榻榻米上。这种铺席正适合我的感觉。我意识到屋里空无一人,我发觉自己一个不动的姿势,趴在屋子正中,呆呆地对着一台小录音机。我的位置奇妙。我潜伏在声音的外界。一个使我的脑袋晕眩崩垮的西海固声音,在我眺望的对面一方异国空间里,粗硬地穿荡。他显然克服着面对录音机的不安,努力把车轱辘般的问候话录制得流畅。他讲到录音时的情景,讲到我们俩之间那些往事。渐渐地他讲得流畅了。条理和他主张的道理夹杂在讲述的事情中,在结结实实的声音里,向着我鼓动传播,一浪浪地淹盖而来。心中的痛苦和感动一同醒了,一个湖或是一条河涨水了,它们把我淹没,把我压倒,使我一动也不能动。几个孩子都录了几句。当年那个在暮色中吆牛的少年,给我录了他朗读的我的作品,又录了他在县中学读的英语课文。我听见了彼岸的孩子在紧张地喘息,听见有哪个娃娃在旁边窃笑。孩子们的声音后面,又是结拜兄弟--他已经习惯,而且想抓住机会,他沙哑浊重的嗓音开始给我交代一些要紧的、黄土高原的大事。--就这样,在一个日本的下午,猝不及防地,我突然跌入了一个声音的深渊和埋伏。西海固的,黄土高原深奥腹心的声音,征服了我。当长笛悄然游来的时候,我觉出从浊重的西海固嗓音返回的困难。倒退着,我还原到一个别扭的旧状态。听觉被那嗓音磨得粗拉了,脑子也早就凝滞,我还发觉:自己的姿势居然原封不动,时间久了,它已经僵硬。长笛的第二个乐句,千真万确不能否认的长笛声,替代了农民的诉说,像一汪细流,转了一个弯,然后淌进了这木壁隔开的空间。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敢听这半盘长笛。朋友说,农民兄弟的录音仅占了磁带A面的大半,剩下的空白,就录进了些长笛曲子。而我,在我听音乐的全部经历中,从未有过如此感动的体验。也许惟有那一瞬算是震聋发聩。也许那个下午我蒙受了造物主的慈悯,被恩赐了一种音乐。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日后里我曾多次企图发掘、重温、体会,但都没有结果。我只清楚地知道--在长笛流入的过程里,我身心的壳都崩裂剥落了。我没有落泪,但我知道自己哭了。我僵硬地跪伏在六铺席的中央,任长笛的旋律围着我穿梭缠绕,如触如洗,把我一层层地浸蚀掉。我不知道人间还会有这样的感动,我的**层层溶化了,剩下心一派透明。音乐,惟有音乐,惟有此情此景之下显形的音乐,是绝对的美,是彻底的洁净,是这一方空间的至尊。无名的曲子,长笛的无名曲浸漫着,悠忽着,诉说着,陪伴着我,已经没有听觉,我被莫名的感动裹挟走了,失去了具体的知觉。--许久以后醒悟过来,外面是东京的日暮时分。我关上录音机,小心地藏起了那盒磁带。默默收拾着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好像再生一般,变了一个人。五我在那次经历以后不再信任现代派,而且暗暗地给音乐下了一个没有字迹的定义。不用说,如此主观任性的定义不入大雅乐厅堂;可是,做贵族态一生抚弄音乐技术或资料的人,比这粗野定义离音乐本质更远--也未可知。那个白昼的下午,使我的心成了一页薄薄的记录纸,它刚涂抹了一行,但是永不消退。听觉,或者说音响碰触心脏时的触觉,直至今天丝丝可辨。我独自反刍过,也微微责备过自己。走在人称世界物质之都的繁华中,我觉察到自己拥有的多么宝贵。那个下午之后我沉着了,我不露声色地迎送异国剩下的日子,冷静地一步步实现着目的。但每时每刻--虽然不轻易告诉别人,那长笛常常响起,它有时突然浮现,接着逐步清晰,然后在我的胸中萦绕。它柔美又低沉,哀伤而平静,它已经追上了、化入了我生命的律动,在我的奥深不息地流淌。就这样,对于西洋的古典乐,我经历了这么微小的一件事。在疾疾的人流里,我独自穿行奔波,不住地默想着一个兄弟重逢的场面。那时天该晴了,高原上空走着清爽的风。倒行逆施的"四人帮"如清朝污吏"申兆林",他们消失时无声无息。西海固荒凉而温柔的十万大山,那时会伸开母亲的臂膀,再一次搂住我这失群的儿子。那时天穹**、大地四野中将只有一个声音:我们弟兄的长笛。我将把录音机放在庄户的窗台上,接给电源,安上珍藏的带子--那时十面埋伏的乐队将从海浪般的山峁背后,突然间一齐吹奏起来,庆贺人民的光阴,兄弟的相聚。六有一段时间我求教过音乐界人士,想调查一下这盘长笛的曲名作者,也想知道对这些曲子的定评--也就是公认的听觉。找了两个人,各自见仁见智,听觉完全不同。我问:那么是否可以说,人对音乐的欣赏是主观的呢?他们说不,还是有客观的分析途径。我只好只信任自己的体验。长笛和感动之外,还有很多因素。大西北的日子,百姓的受难,书生的遭遇--没有这些条件,长笛的乐曲能是丰富的吗?反过来,如果听者主观的情绪把听觉染上了一层色彩--那么音乐的本意,还能够穷究吗?音乐与欣赏之间,会不会本来就是一本误读的历史呢?--转了一圈,我没有找到音乐的定义。我不仅不再追究洋乐,也不在乎机器以及指挥乐队。附着于音乐的一切物质都可有可无;惟有耳朵,惟有耳朵主人的内心,才与音乐密切相关。我没找到,也不想追寻一个观点了。要紧的是在我内心的收藏里,终于有了一首古典的、西洋的音乐。一首,但并不少。它命定般音沉似铁,虽然也伴着丰满阴柔。甚至它究竟为谁而写也不再重要。我多盼自己也成为这样的作者:一己的姓名可以略去,历史的是非也可以不计,但是给人以感动,给世界留下一点儿神秘。我猜曲作者没准能同意我,说不定还会为我的诠释高兴。音乐本是天籁,是人对它的幻听。长笛在高天飘忽,鸣唤低诉着,等待着下界的回应。而我们来了--事情就是这样。我很少触碰那盒长笛与西海固农民口信混录的磁带。我有一种恐惧,怕那种过分强烈的刺激,更怕若是听惯了,那刺激会被磨掉。第一次的听觉太难忘了,它占据的不光是我的耳朵还占据了我的感情;我害怕后来的听觉会单薄,我怕耳朵捣蛋,乱了人心中美好的方寸。包皮括机器,我不愿使用北京家里的立体声,更不愿把我的长笛插进哪台最新锐的高烧音响。那个孤单下午的音乐,是用一台黑色的小录音机播出的;我明白,任凭哪台机器,也不会原样地还我那天的听觉。我珍藏着那盘盒带,更珍藏着--即便此刻还在痛苦地奏鸣着的我们的心事。它那么动听,那么悲怆,那么激烈--它不是音乐;因为音乐的表达是不够的,它背衬着鲜艳的画面,怒吼着嘶哑的诗篇。它一响起便与它共生的,有满目疮痍的凄厉风景,有连年干旱的山顶麦子,有永远呼唤着我的、那西海固汉子的嗓音。2000年10月
或许您还会喜欢:
妻妾成群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3
摘要:第1节四太太颂莲被抬进陈家花园时候是十九岁、她是傍晚时分由四个乡下轿夫抬进花园西侧后门的,仆人们正在井边洗旧毛线,看见那顶轿子悄悄地从月亮门里挤进来,下来一个白衣黑裙的女学生。仆人们以为是在北平读书的大小姐回家了,迎上去一看不是,是一个满脸尘土疲惫不堪的女学生。那一年颂莲留着齐耳的短发,用一条天蓝色*的缎带箍住,她的脸是圆圆的,不施脂粉,但显得有点苍白。 [点击阅读]
莫言《红高粱家族》
作者:莫言
章节:60 人气:2
摘要: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余司令说:“立住吧。”奶奶就立住了。奶奶对我父亲说:“豆官,听你干爹的话。”父亲没吱声,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十人,他打了一个战,肚子咕噜噜响一阵。余司令拍了一下父亲的头,说:“走,干儿。 [点击阅读]
芙蓉锦
作者:佚名
章节:55 人气:2
摘要:001婚礼中的插曲1林静站在巨大的落地镜前,看着镜子中的自己,突然觉得有些陌生,不禁伸手抚触自己的脸庞。高挽着的头发,披着轻柔的婚纱,精致的妆容,有着一种妖冶的美,雪白的项颈装饰这耀眼的钻石项链,圆润的耳垂搭配着同一系列的耳环,巴黎空运过来的婚纱,镂空的设计衬托着她那姣好的身材,带着点妖娆。这是她吗?林静不禁在心底问自己。是的,是她,今天是她结婚的日子,而她就是新娘。 [点击阅读]
喊山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4
摘要:太行大峡谷走到这里开始瘦了,瘦得只剩下一道细细的梁,从远处望去拖拽着大半个天,绕着几丝儿云,像一头抽干了力气的骡子,肋骨一条条挂出来,挂了几户人家。这梁上的几户人家,平常说话面对不上面要喊,喊比走要快。一个在对面喊,一个在这边答。隔着一条几十米直陡上下的沟声音到传得很远。 [点击阅读]
被禁止的爱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我初识丛昌岷博士是在仁心医院开设心理诊所的头一年。心理诊所顾名思义就是治疗人们的“心病”的地方,它不像医院的精神科那样,用传统的处方开药的方式来治疗,而是用谈话交流、认知的改变,或者梦分析、催眠、音乐、以及艺术的表现,甚至生物反馈等技术来进行,达到不药而愈的效果。 [点击阅读]
北京北京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一九九四年北京的一个夏夜,我说:“我要做个小说家,我欠老天十本长篇小说,长生不老的长篇小说,佛祖说见佛杀佛见祖日祖,我在小说里胡说八道,无法无天。我要娶个最心坎的姑娘,她奶大腰窄嘴小,她喜欢我拉着她的手,听我胡说八道,无法无天。我定了我要做的,我定了我要睡的,我就是一个中年人了,我就是国家的栋梁了。 [点击阅读]
国史大纲
作者:佚名
章节:73 人气:2
摘要:钱穆着商务印书馆修订本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点击阅读]
血色浪漫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在钟跃民的记忆深处,1968年的那个冬天发生的事情显得格外清晰,那年冬天他差点儿卷入一场杀人案中,至今想起来还心有余悸。1968年是个闹哄哄的年头,钟跃民记忆中的背景是红色的,当时北京的大街小巷都用红油漆覆盖起来,上面写满了毛主席语录,映入眼帘的是红旗、红色的语录本、红袖章……总之,红色成了当时的主色调,连每个人的内心里都充满了红色的希望。 [点击阅读]
韩寒《青春》
作者:韩寒
章节:45 人气:2
摘要:《青春》里收编了我最近的一些文章。这本书最早在台湾地区出版,大陆版本自然多有不同。这个书名源于早先时候富士康员工不断跳楼,我写了一篇文章,叫《青春》。这是一个太大的名词,其实不太恰当,就好比你不能弄一些街拍照片就出版一本摄影集叫《中国》。和很多人逝去的青春不一样,这篇文章得以幸存。文章里提到的一个朋友,是我的邻居,出现在很多的场合,包皮括《独唱团》里的《所有人问所有人》。 [点击阅读]
倾城之恋
作者:张爱玲
章节:9 人气:3
摘要:娄家姊妹俩,一个叫二乔,一个叫四美,到祥云时装公司去试衣服。后天他们大哥结婚,就是她们俩做傧相。二乔问伙计:“新娘子来了没有?”伙计答道:“来了,在里面小房间里。”四美拉着二乔道:“二姊你看挂在那边的那块黄的,斜条的。”二乔道:“黄的你已经有一件了。”四美笑道:“还不趁着这个机会多做两件,这两天爸爸总不好意思跟人发脾气。”两人走过去把那件衣料搓搓捏捏,问了价钱,又问可掉色。 [点击阅读]
美学散步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李泽厚八十二岁高龄的宗白华老先生的美学结集由我来作序,实在是惶恐之至:藐予小子,何敢赞一言!我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朱光潜、宗白华两位美学名家就都在学校里。但当时学校没有美学课,解放初年的社会政治气氛似乎还不可能把美学这样的学科提上日程。我记得当时连中国哲学史的课也没上过,教师们都在思想改造运动之后学习马列和俄文……。所以,我虽然早对美学有兴趣,却在学校里始终没有见过朱、宗二位。 [点击阅读]
鬼车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6
摘要:这已经是苗我白近几天第4次在深夜3点钟被楼下的汽车报警器的鸣叫声吵醒了。他怒不可遏。从30岁起,苗我白的夜间睡眠改为一次性的:醒了当夜就再也睡不着,不管几点醒。这个毛病已经困扰苗我白6年。为了能睡一个完整的觉,苗我白每天下午从5点起就停止饮水,以防夜间膀胱骚扰大脑。和苗我白睡在一张床上的,是他的妻子鲍蕊。鲍蕊不是苗我白的原配妻子。苗我白的第一任妻子是崔文然,那是苗我白的至爱。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