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张承志散文集 - 高贵的精神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一这确实不易描述。困难不仅在于因缺乏体验导致的倾听困难,而在于人的气质离得太远。从取道到语言,传递是困难的。是关于高贵的话题么?也可能它更接近"尊严"。反正这个范畴包皮含着一批汉语词汇,但是似乎个个都语感不足。汉语特殊而丰富。或许是由于词汇富足得溢出,反而导致了分量的减弱?不知道。我经常体会到汉语的美感;但我也时时觉察到,似乎它存在着一种分量的平均化。我需要一个--它处用则不宜、此处一字如钉的语词。哪个汉语单词最能传达这些含义呢?是高贵?尊严?贵族气度?上品的资质?是不可冒犯的习惯?是一种天性中的优越感?我选不出。没准,在这一类语词里,外语的选择会比中文好些。就像街上的老外,无论黑白,他们大步走来,表情明朗,眼睛直视。一般说来,比起东方来,他们不那么费猜和暧昧。是愤怒的权利么?不,最醒目的、穷国小民和列强国民的区别,往往是愤怒的表现权。我们经常看到列强的公民在签证处、在宾馆和飞机场、在一切服务业的前沿地带,大发雷霆大光其火。而穷人不能那样。除非秩序崩溃天下大乱,穷人轮上浩劫也过上节日,那时可以表达愤怒,甚至可以恣情发泄。但是在平日里,穷人总是考虑退路,考虑不成之后的次之、再次之和最恶的可能。穷人不发怒。是拒绝的勇气么?在这个文化里,我们有拒绝的古典,罗列着一个个绝对的例子。许由对王位禅让的拒绝,陶渊明对五斗米俸禄的拒绝,关云长对上马金下马银的拒绝……只是,拒绝的人早已牺牲。面对不洁的利益,安享的人青春不误,购车置屋,成了人们艳羡的标的。--民族的精神,就是如此地分裂着。或者,是歧视和自尊的矛盾么?满街的外省工人潮水般涌入城市,就如外籍打工者涌入美国和日本。北京话本来粗糙;居然还让"谢绝河南人"等标语贴满电杆。在白纸黑字的证明之下,歧视的癌,正在蔓延。但我观察的,只是河南或哪里的打工者。**的权贵不足为训。对我来说,惟底层如蚁的小民,惟他们的自尊与否,才有巨大的意义。谁会为我们解说?饱暖或餍足是不够的,富裕或财富是不够的--确实还存在更高的形式。确实还存在这样的问题:在活下去的同时,怎样做才能保住生的尊严;微渺的流水日子,怎样过才算有过生的高贵。这是很暧昧的事;人的生存可以奢富至极,也可能穷窘潦倒,但在形容不出可是看得见的地方,有着一条不容侵犯的界限。依然是一个精神的,关于人的气质的话题。仍然是争论各方都无视的、民族精神的高贵与否的问题。是的,就是它,它比经济大势、比是非成败,更影响着我们的未来。二如今议论这些使人害臊。喘息挣扎在黏稠的人群,你自己先觉察到不合时宜。如今人只有在撒谎时才偶尔提及正义。如落后的标志、如墙上剥落的旧标语般的正义,正静静地被罚在一边。每一个路人瞟过的眼神,都含着一丝嘲意。时代已经改变,没有谁对它顶礼,也没有多少人为它守节。更高的标准在别处;传说在那儿,有社会进步的方向。从研究院到讨论会,从杂志到电视,从精英到蠹虫,从感觉到语言--这些地方都是当今智识阶级抢占的滩头。不仅在西方中心获得了理解,它们还正被渲染成第三世界的声音。F·法农说,殖民地奴才喜欢偷窥主人的街区,他们的梦想就是拥有。真是如此。翻翻书,若干年来,中国文人不过一直在絮叨着如此的奴才梦。他们反复地写:我仇恨因为我没拥有,我伟大地拥有了,我甚至拥有主子的老婆了,你们为什么还不承认奇迹?为什么还不给我诺贝尔奖?所谓高贵,就是不能忍受这种天一热就孳生的、苍蝇老鼠的道路。哪怕它接着轨,是全球化的道路。只要有一丝气在,人就不与苍蝇为伍。今天仍有这样的人,他们轻蔑地听着鼎沸人声,拒绝与这一边同路。不平比比皆是,谁都看得清清楚楚。只不过,大家虽然都喊叫着看见了,可就是不做动作。由于油滑,更由于压力和民族传统的教育。偶尔跳到街头的抗议,往往是滑稽的。慢慢地,大家都毕了业,学会了看客的轻松姿势。所谓高贵的人,他们的怀里并没有多一把刀。他们的特殊之处,不过就是从卑鄙的旁观中愤怒地跳了出来,如电子街头的石秀。高贵不仅是天性,也是修养的结果。本质的行走,会督促途中愈来愈认真的求学。像刀刃的蘸钢和打磨,刀的质地,要求摒绝浮躁和单薄。这不是小说中伪造的贵族。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遇罗克启发的,是平民的尊严,是可能潜伏底层的高贵。同样,对遇罗克的忏悔,也决非干净的回想录,而是接续他与特权主义的对峙。我们对过去(文化大革命只是其一环而已)的最彻底反省,就是对歧视人权的血统论的永不媾和的宣战。高贵的精神所以难得,是因为在获得高贵认可的同时,人还必须承担责任。是的,在我们这个族群,在这个黄色的如巨流之浩荡的群众里,最难求的品格就是承担责任。正因此不避难的谭嗣同才被怀念不已。奢谈什么大任于斯,人不一定就命定着--哪怕一抔一握的事业。并非什么机遇难逢,多数人都回避了--该他完成的那一件事。只剩下了谭嗣同;他们是百年一现的高贵之化身,不避一己的流血流言。他们注定要为历史承担责任。于是历史为之剧化,时代的巨钟,被一头撞响了。三街上流行什么?考据派利用资料、留洋、图书、圈子--所有都市的条件,用权威的口气为现实提供证据。海派则--他们迫不及待地呼唤着:到田野去呀,去发现百姓的秘密!考据派和海派,都有着时髦的八十老者、贴"导师"标签的中年、如贼一般时刻窥探利害的新人。他们已是多层次、多学科的挖掘梯队,举着铲子镐头,对着文化的矿藏。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他们的讲解尤其恬不知耻。他们是新潮的特种部队,比美国电影的野战排还要凶恶。野战排不过杀人而已,他们却侵犯民众的内心!还有另外的种种。如F·法农讽刺的,我们还看惯了--在帝国母鸡的院子里,"文化会议的桌子上,大讲着西欧价值的特殊及丰富。"这种桌子比法庭还具裁判的权威。中国的知识人的小算盘是:你尽可吹嘘你的价值高,而我要在这价钱更高的讲坛,宣传我的存货,它也特殊而丰富。我要强调:我正在为诗而受难,我已经有家难归,所以才漂泊在西欧北美!在荒凉的此岸,在穷苦的故国,在真的苦难和诗共存的现场,牺牲已不知祭献了多少回,民众已不知经历了多少事。已经不知有多少--使青年和民众激动的诗,流行过,又消失,再出现--扮演英雄的诗人不敢说:在穷而无言的故国,诗从来没有绝迹。生存永远比表演更难。在中国活着--这件事本身,就可能是一件尊严和高贵的行为。当我也一只脚踩在那边,当我也坐在那些"文化桌子"边的时候,我看见了--伪装的苦难。我暗暗惊愕,终于不能忍住恶心,我拔回了自己的那只脚。不,连苦难都可以当做化妆,还谈什么高贵。中国的文学和学术,它们的气质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品格,是历史的产物。在半殖民地,富足和教养属于少数买办。在全新时代,也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里有生存的规矩,在这条边界上无道德可言。自然,也没有留给高贵的精神多少余裕。偏偏中国孔夫子又特别指出,要"行己知耻"。一年年地,见得多了,我总觉得孔圣人的这条遗训,简直是对中华文明的讽刺。太久了,在漫长的淘刷之后,已经不能追究--"无耻"的起源。四我也奇怪,自己怎么就成了中国人。现在不管我怎么躲闪,不管我怎么化妆,人们一眼就把我的尾巴看见,到处有人揭发我"危险的"胡人本质。无奈体验的件件事情,大多只是一些象征。议论的深浅,手段的下流,都不足为道。我们不过想摸索--文明在危难时的姿态,不过想寻找--第三世界的、高贵的文化表达方式。虽然它只像一丝沙漠中的声音,掠耳消逝了--它曾带着我们,向着一种人的理想跋涉过。何况还有具体的努力,它们也并非那么不具意味--我们对自己设定了的原则,实行了知识分子的自律。在他们醉生梦死时,我们在探究文明的阐释权,在尽力学习多种专业知识。目的是一种呓语么,我们企图打破--书斋学术对文明主人的话语压迫。如同一群步行的吉诃德,虽然连瘦马和名号都没有,赤着手,缺乏一支锈矛,但我们幻想着大战风车。鲁迅的一句不相干的话像个谶语:胡风鲠直。一条鱼似的,那骨头其实根本不能和强权一碰,却偏偏天生笔直且刺人。欧洲人爱学孔雀,总炫耀自己的上品高贵。可是,身在中国,人就不能逃出悖论:鱼骨头也是高贵的吗?可能对每个不同的人,所谓高贵和责任都将有所不同。也许作为基本气质的高贵精神,在中国已然变成了幽灵。它徘徊不定,若有若无,跳闪在路左路右,不知愿意为谁显现,也不知它究竟会显现几分。但我又感到--只有沦为中国人,才能感到的尊严。如果我不仅敢于走完独木桥,而且敢于只说一种"桌子"那边听不见的、自己的话。是的,本质的两侧,隔着一套语言。语言如火焰熊熊的大海,浓烈而灼人。当取道的决意下定以后,语言就如涌泉出,给人以洗礼般的新鲜和快意。那一侧,是百年的优势语言,西方精英心领神会的语言。所以,也是通俗的语言--说到底,它使人失去精神的独立。而这一边呢,不过是些心里话。我眺望着语言,久久陷在难言的感动里。骑着自行车我倒腾着新到的邮件。我喜欢在这样的顺路上解决邮件问题。慢慢的边走边看,在一个个垃圾桶旁停住。先扔掉不用拆开的无聊邮件,再扔掉浏览过的杂志。然后一封封把信看完,随手留下要回复的,其余的扔掉。到家后,我马上处理掉那几页回信。剩在案头的是要藏好留存的信--虽有多少的例外,但差不多每一次,宝贝般收好的,都是些甘青新、西海固、老蒙古。昨天我忍不住在自行车上笑了起来,这回的来信居然满纸波斯国的蝌蚪文,讨论苏菲诗歌里"dilbar(单数)/dilbaran(复数)"、也就是"情人和恋人"的区别。不,我已经不打算自救。回忆着我微型的语言史,我庆幸自己被恩惠的往事,庆幸自己危险的倾倒。我不由笑了。读着,与人讨论着神秘的诗句,满纸抄着波斯或维吾尔的dilbar、dilbaran,我窥见了自己的倾向。时至如今我已经可以自信了:不管过得多么荒唐,我只会忠于自己的气质。无论是作为文章的我,还是作为人的我。处理一己是容易的。而大家的问题,则是大家共有的。没有任何必要杞人忧天,一切都遵循神秘的规律。高贵的遗产,或许已经湮没了,高贵的未来,也许还刚刚在新生。1999年8月
或许您还会喜欢:
妻妾成群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3
摘要:第1节四太太颂莲被抬进陈家花园时候是十九岁、她是傍晚时分由四个乡下轿夫抬进花园西侧后门的,仆人们正在井边洗旧毛线,看见那顶轿子悄悄地从月亮门里挤进来,下来一个白衣黑裙的女学生。仆人们以为是在北平读书的大小姐回家了,迎上去一看不是,是一个满脸尘土疲惫不堪的女学生。那一年颂莲留着齐耳的短发,用一条天蓝色*的缎带箍住,她的脸是圆圆的,不施脂粉,但显得有点苍白。 [点击阅读]
莫言《红高粱家族》
作者:莫言
章节:60 人气:2
摘要: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余司令说:“立住吧。”奶奶就立住了。奶奶对我父亲说:“豆官,听你干爹的话。”父亲没吱声,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十人,他打了一个战,肚子咕噜噜响一阵。余司令拍了一下父亲的头,说:“走,干儿。 [点击阅读]
芙蓉锦
作者:佚名
章节:55 人气:2
摘要:001婚礼中的插曲1林静站在巨大的落地镜前,看着镜子中的自己,突然觉得有些陌生,不禁伸手抚触自己的脸庞。高挽着的头发,披着轻柔的婚纱,精致的妆容,有着一种妖冶的美,雪白的项颈装饰这耀眼的钻石项链,圆润的耳垂搭配着同一系列的耳环,巴黎空运过来的婚纱,镂空的设计衬托着她那姣好的身材,带着点妖娆。这是她吗?林静不禁在心底问自己。是的,是她,今天是她结婚的日子,而她就是新娘。 [点击阅读]
喊山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4
摘要:太行大峡谷走到这里开始瘦了,瘦得只剩下一道细细的梁,从远处望去拖拽着大半个天,绕着几丝儿云,像一头抽干了力气的骡子,肋骨一条条挂出来,挂了几户人家。这梁上的几户人家,平常说话面对不上面要喊,喊比走要快。一个在对面喊,一个在这边答。隔着一条几十米直陡上下的沟声音到传得很远。 [点击阅读]
被禁止的爱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我初识丛昌岷博士是在仁心医院开设心理诊所的头一年。心理诊所顾名思义就是治疗人们的“心病”的地方,它不像医院的精神科那样,用传统的处方开药的方式来治疗,而是用谈话交流、认知的改变,或者梦分析、催眠、音乐、以及艺术的表现,甚至生物反馈等技术来进行,达到不药而愈的效果。 [点击阅读]
北京北京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一九九四年北京的一个夏夜,我说:“我要做个小说家,我欠老天十本长篇小说,长生不老的长篇小说,佛祖说见佛杀佛见祖日祖,我在小说里胡说八道,无法无天。我要娶个最心坎的姑娘,她奶大腰窄嘴小,她喜欢我拉着她的手,听我胡说八道,无法无天。我定了我要做的,我定了我要睡的,我就是一个中年人了,我就是国家的栋梁了。 [点击阅读]
国史大纲
作者:佚名
章节:73 人气:2
摘要:钱穆着商务印书馆修订本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点击阅读]
血色浪漫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在钟跃民的记忆深处,1968年的那个冬天发生的事情显得格外清晰,那年冬天他差点儿卷入一场杀人案中,至今想起来还心有余悸。1968年是个闹哄哄的年头,钟跃民记忆中的背景是红色的,当时北京的大街小巷都用红油漆覆盖起来,上面写满了毛主席语录,映入眼帘的是红旗、红色的语录本、红袖章……总之,红色成了当时的主色调,连每个人的内心里都充满了红色的希望。 [点击阅读]
韩寒《青春》
作者:韩寒
章节:45 人气:2
摘要:《青春》里收编了我最近的一些文章。这本书最早在台湾地区出版,大陆版本自然多有不同。这个书名源于早先时候富士康员工不断跳楼,我写了一篇文章,叫《青春》。这是一个太大的名词,其实不太恰当,就好比你不能弄一些街拍照片就出版一本摄影集叫《中国》。和很多人逝去的青春不一样,这篇文章得以幸存。文章里提到的一个朋友,是我的邻居,出现在很多的场合,包皮括《独唱团》里的《所有人问所有人》。 [点击阅读]
倾城之恋
作者:张爱玲
章节:9 人气:3
摘要:娄家姊妹俩,一个叫二乔,一个叫四美,到祥云时装公司去试衣服。后天他们大哥结婚,就是她们俩做傧相。二乔问伙计:“新娘子来了没有?”伙计答道:“来了,在里面小房间里。”四美拉着二乔道:“二姊你看挂在那边的那块黄的,斜条的。”二乔道:“黄的你已经有一件了。”四美笑道:“还不趁着这个机会多做两件,这两天爸爸总不好意思跟人发脾气。”两人走过去把那件衣料搓搓捏捏,问了价钱,又问可掉色。 [点击阅读]
美学散步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李泽厚八十二岁高龄的宗白华老先生的美学结集由我来作序,实在是惶恐之至:藐予小子,何敢赞一言!我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朱光潜、宗白华两位美学名家就都在学校里。但当时学校没有美学课,解放初年的社会政治气氛似乎还不可能把美学这样的学科提上日程。我记得当时连中国哲学史的课也没上过,教师们都在思想改造运动之后学习马列和俄文……。所以,我虽然早对美学有兴趣,却在学校里始终没有见过朱、宗二位。 [点击阅读]
鬼车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6
摘要:这已经是苗我白近几天第4次在深夜3点钟被楼下的汽车报警器的鸣叫声吵醒了。他怒不可遏。从30岁起,苗我白的夜间睡眠改为一次性的:醒了当夜就再也睡不着,不管几点醒。这个毛病已经困扰苗我白6年。为了能睡一个完整的觉,苗我白每天下午从5点起就停止饮水,以防夜间膀胱骚扰大脑。和苗我白睡在一张床上的,是他的妻子鲍蕊。鲍蕊不是苗我白的原配妻子。苗我白的第一任妻子是崔文然,那是苗我白的至爱。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