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张承志散文集 - 听人读书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有两件杯水末梢的小事,总想把它们记下备忘。其实备忘是不必的,因为已经顽固不弃地把它们忆了这么久,记之纸笔毕竟还是因为感动--哪怕周围写大潮大势的多么热闹,我还是更重视自己这种真实的小小感情。都是听孩子念书。地隔千里:一处是北国边界乌珠穆沁草地,一处是贫瘠之冠的宁夏山区小村。在内蒙插队到了那个年头,知识青年们的心已经散了。走后门当兵的第一股浪头打散了知识青年的决心,人的本质二十年一次地、突兀地出现在我们中间。那时候,我们汗乌拉队的知识青年心气尚未磨褪,我们激烈地争论了几天,一个口号出现了:"在根本利益上为牧民服务"。在这个口号之下,具有永久性利益的一些公益事业,比如小学的创办,中草药房及诊所的创办,还有原先也一直干着的盖定居点房屋、打深水井,就都落到了我们知识青年手里。我因为这么一个不通顺的口号,懵懵懂懂地被安上民办汗乌拉小学教师的名字,给塞进了一群孩子当中。不再重复那些艰难的故事了。总之,不是讲给别人和历史,只是应该告诉自己的惟一一句话是:我和一群衣衫褴褛的蒙古娃娃一起,给自己生涯筑起了最重大的基础。亘古以来,这片草原上第一次出现了朗朗书声。那天的我二十一岁。经过一冬的折磨后,我的皮袍子烂得满是翻出羊毛的洞。被一些老太婆啧啧叹息时,那时的我懂过穷人的害羞是怎么回事。这和日后我见过的一位要人公子(当然他们是应该当第×梯队再当部长省长的)下乡前忙着借一件旧衣服以求不脱离群众--完全不像一个人世的事。那天我费了半天劲总算把蒙文字母的第一行"查干讨勒盖"讲完,然后我下令齐读。在我用拆下套马竿梢尖充当的教鞭指点下,感人肺腑的奇迹出现了。那天一直到散学好久我都觉得胸膛震响,此刻--二十年后的此刻我写到此处,又觉得那清脆的雷在心里升起了。那就叫"朗朗书声"。二十来个蒙古儿童大睁着清澈惊异的眼睛,竭尽全力地齐齐喊着音节表。"啊!哦!咿!噢!喔!……"这是我第一次听见有人对我读书,那些齐齐喊出的音节金钟般撞着我的心。后来听说过当今练气功的有一手灌丹田气,用体育手榴弹八方击小腹并且憋出怪声。我想我的丹田气是由一群童男童女相围,以春季雪水浸泡大地百草生出清香之气,再由万里扫荡的长风挟幼童初声和草原初绿,徐徐汇集,猛然击入,进入我的身心丹田的。确实常常有非分的、对于自己生命的奇怪体会--我总是觉得万事只遗憾于时间太少和时机不适;至于原力,至于我这条生命的可能性,在此我能找到合适的比喻了:至今为止我全部劳作消耗的生命原力,顶多只相当那天孩子们三次喊声击入的能量。然而那一天我如醉如痴,我木然端坐,襟前是蜿蜒不尽的乃林戈壁,背枕是雄视草海的汗乌拉峰。齐齐发出的一声声喊,清脆炸响的一声声雷,在那一天久久持续着,直至水草苍茫,大漠日沉。那样的事我以为此生不会再有了,谁想到今年在西海固又发生了一次。晚饭后,下了土炕无所事事。尔撒儿正在掏炉炖耀罐,我随口问:尔撒儿,今天书带回来没有?带回来了,他紧张又稍显惊惶地眨着一对活脱一个漂亮小姑娘的大眼。来唦!我一屁股坐下,心里懒懒地把二郎腿一支:今夜晚就给巴巴念!尔撒儿迟疑着。今天走笔随心写着,我忽然猜想当时尔撒儿也许是要随他们回民小学的哪条规矩吧,不然迟疑着等什么。汗乌拉小学的往事太远了,我实在猜不出一位考学生的老师该怎样摆个架势。念唦,我命令道,心里像门外的裸秃野山一样茫茫然地,说不出有个什么一定的意思。一九八四年冬天我第一次结识这家回民。由于对清政府等官家的仇恨(鬼话?),我们的感情急剧深了起来。贫瘠的不毛荒山默默地永恒地挑拨着反抗的**,他们的穷苦生活使我每天都觉得刷新着对世界的认识。我偏激起来。这在高中一年级入团时支部鉴定(也许那是我接受的最后一次鉴定了)上缺点栏中写道:思想方法偏激。我不明白当时团支部的哈红星(他后来也是饱经沧桑)如何有这样的透视力--其实我以全身心偏激地爱憎的时刻,只是在一九八四年的这个岁末才到来。从那以后,我猜我这个人是永远不会和显贵达官、永远不会和侮辱底层民众的势力妥协了。我怒冲冲地吼着骂着,在这间穷乡僻壤的黄泥庄户里发号施令,满足着自己关于一名义军将领的幻想:娘的给老子念书!不许等小的长大再念,老子要这个大的立时就念!我母亲当年穷都穷死了也供老子念到硕士!叫尔撒儿念!叫海称儿念!你一辈子就后悔着没读个书?那你还挡着娃们不叫念!……乱吼一通,今天静静回味也许并没有真的动真格的。城里人,笔杆人,说上几句当然很便宜。第二年我来时,碎娃娃们仍然在门口混耍。大儿子尔撒儿和大女儿海称儿,却都不见了真念了书。那时听腻了的是两个娃怎么怎么笨,怎么"怕是念不成哩。"我没有太关心。我那时仍然为一些重大的秘密事激动着,沉身那些深潭里,每天不厌其烦地朝农民们打听细节琐碎。说到孩子,尽管尔撒儿美得赛过漂亮姑娘,尽管海称儿白嫩得气死一切化妆品的卖主买主,我那时比较喜欢的是小女儿桃花。桃花使我联想自己的孩子。她可爱的画中娃一般的苹果脸蛋,总使我沉耽于一些小天使、令人激动的图画之类。我曾精心拍过小桃花的肖像;也曾多少带着表演的严肃,拍过一张把桃花紧抱在肩头的自己的像--拍那张时,我心里想的是苏联纪念卫国战争的一座雕塑:一个披斗篷握长剑的红军战士屹立着,把一个小女孩紧搂在肩头。至于上学,两三年里我接受了农民的观点--宁无文化,也不能无伊玛尼。中国回族知识分子和干部们有一种口头禅,就像前述的我自己一样,喜欢廉价地议论回民教育。而广大回民区的老人们却多是笑而不答。后来我听到了这种绝对非二十世纪的落后观点:书嘛念上些好是好哩,怕的是念得不认得主哩。念书走给的不是没见过哩:念得狠的坐了个帆布篷(指吉普车),念得日囊的骑着个丁零零(指自行车)--可有哪一个里里外外是个穆民呢?哪一位你敢指望他维护住祖祖辈辈的教门哩?咱家没下场唦,不求那些个虚光的事情。咱家养下的娃,哪怕他大字不识一个,但若他守住个念想不坏了伊玛尼,到了末日,拉上那些帆布篷坐下的、丁零零骑下的比给一比--谁在那时辰是个凄惶呢?这是中国穆斯林反抗汉文明孔孟之道异化的一步绝路。我在游荡遍了大西北的州府山川后,在这样的观点面前不由得默然了。真的,宁愿落伍时代千年百年,也要坚守心中的伊玛尼(信仰)--难道这不是一条永恒的真理吗?今年春天去时,家里正忙着种豆子。女孩子毕竟薄命--海称儿已经辍学许久,每天灶房内外地操劳,俨然待嫁了。我稍稍留心一下,才知道桃花虽然倚着门朝我调皮地歪头不语,却已经上了学了。我听说这几日她在家是因为我来了不肯上学:家里大人们也依了她,--就随口说,明天打发娃上学走唦,别耽搁下。我记得自己信口授声,心不在焉。第二天,一直在院里晃闪的桃花不见了。庄户外面,荒山野谷依旧那样四合着,一如去年的疮痍满目。尔撒儿怯生生递过书:巴,这不是课本。我翻翻,是编得愈来愈他妈的深奥的四年级阅读教材。"念这个,尔撒儿。"我翻了一篇《皂荚树》,然后坐得舒服些。就这样我重逢了久别忘尽的朗朗读书声。像久旱的芜草突然浇上一场淋漓的雨水,我怔怔听着,觉得心给浸泡得精湿。尔撒儿没有上一年级,据说基础不好不会汉语拼音。他读书时大有边地乡塾的气派味道,抑扬顿挫,西海固腔里攀咬着普通话的发音。皂荚树如何大公无私,如何遮荫挡雨又给孩子们以洗濯之便,引申乡村娃娃们对皂荚牺牲的礼赞--我听着觉得如听天书。哪怕悲怆的景色怎样否定着,但某种城市式的苗芽还是生长起来了。回味般咀嚼着四年里我听过的、这个村庄刚烈的苦难史,我觉得尔撒儿严肃而拗口的朗读声简直不可思议。又念了一篇《伽利略的故事》。已是夜中。尔撒儿的爹在角落里蹲着一声不吭,用枯叶牛粪填了的炕开始热烫起来。窗外那坚忍的景色终于黑暗了,只有少年清脆的童音,只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外国怪事在被西海固的土语村腔诵读着。而千真万确这一切又都是因为有了我;不是因为劣种贵族的权势而是因为他们之中成长起来的我。春水击冰般的朗朗书声带着一丝血传的硬气,带着一丝令人心动的淳朴,久久地在这深山小屋里响着。书念完了。我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尔撒儿怯怯地望着我,小心合上了书。我从孩子眼神里看到他的话语,他一直担心地等着这一夜呢。我沉默了一阵,说了些一般的话,披衣到院外又看了看那大山大谷。人世睡了,山野醒着,一直连着陇东陇西的滔滔山头,此刻潜伏在深沉的夜色里。高星灿烂,静静挂在山丛上空,好像也在等着一个什么。这里真的已经和我结缘啦,我默默望着黑暗中的山想,但我已经该离开了。这真是两件微乎其微的小事,只能供自己独坐无事时消磨思想。可是一旦想起又捉摸不尽它们的意味,总觉得在自己庸碌的人生中它们非同小可。北京夏夜,黑暗中燥气不退,抬头搁笔,向北向西的两条路都是关山重重。趁心情恬静平和,信手写下,也许便做完了自己该做的一桩事情。1988年5月
或许您还会喜欢:
哲理小品文(中国卷)
作者:佚名
章节:195 人气:2
摘要:○席慕蓉一电话里,T告诉我,他为了一件忍无可忍的事,终于发脾气骂了人。我问他,发了脾气以后,会后悔吗?他说:“我要学着不后悔。就好像在摔了一个茶杯之后又百般设法要再粘起来的那种后悔,我不要。”我静静聆听着朋友低沉的声音,心里忽然有种怅惘的感觉。 [点击阅读]
太阳黑子
作者:佚名
章节:56 人气:2
摘要:第一章一月光灰蒙蒙地照在黑色海滩上,最明亮的那一阵子,还不如一些夜泳的女孩的身体皎白闪耀。今天的潮水是二十一点,所以,环岛路沿路海滩夜泳的人很多。因为夜色掩护了天空的变脸,等游泳的人们感到海水、天水忽然密集交混,才恓惶地扑爬上岸。海滩上响起一片被雨打烂似的、此起彼伏的呼应声。高高的海岸线上,环岛路蜿蜒。三个男人闯过红胶质的人行道,拉开刚停在黑色车道上一辆的士车门。 [点击阅读]
繁花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内容简介《繁花》是一部地域小说,人物的行走,可找到“有形”地图的对应。这也是一部记忆小说,六十年代的少年旧梦,辐射广泛,处处人间烟火的斑斓记忆,九十年代的声色犬马,是一场接一场的流水席,叙事在两个时空里频繁交替,传奇迭生,延伸了关于上海的“不一致”和错综复杂的局面,小心翼翼的嘲讽,咄咄逼人的漫画,暗藏上海的时尚与流行;昨日的遗漏, [点击阅读]
余华《兄弟》
作者:余华
章节:70 人气:2
摘要:《兄弟》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李光头的父亲不怎么光彩地意外身亡,而同一天李光头出生。宋钢的父亲宋凡平在众人的嘲笑声中挺身而出,帮助了李光头的母亲李兰,被后者视为恩人。几年后宋钢的母亲也亡故,李兰和宋凡平在互相帮助中相爱并结婚,虽然这场婚姻遭到了镇上人们的鄙夷和嘲弄,但两人依然相爱甚笃,而李光头和宋钢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也十分投缘。 [点击阅读]
寻找罗麦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赵捷和李亦是好朋友。他们中学时不在一个学校,但每天下午放学之后及星期天,他们都同在市少年宫学习。赵捷学舞蹈,李亦学画。他们不知是在一个什么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认识了就成了好朋友。渐渐地,赵捷开始经常去李亦家玩儿。李亦从小丧父,家里就他一个孩子,母亲拉扯着他长大。李亦刚上中学时,母亲改嫁。继父是个老实人,与李亦的母亲在一个工厂里,是工程师。李亦和继父不怎么说话;因为长大了,跟母亲之间的话也少了。 [点击阅读]
芙蓉镇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小说描写了1963—1979年间我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当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农村经济开始复苏时,胡玉青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书记黎满庚支持下,在镇上摆起了米豆腐摊子,生意兴隆。 [点击阅读]
狼图腾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狼图腾》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组成,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读者可从书中每一篇章、每个细节中攫取强烈的阅读快感,令人欲罢不能。那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高超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倔强可爱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艰难的成长过程—&mdas [点击阅读]
夜谭十记
作者:佚名
章节:63 人气:2
摘要:不负十年寒窗苦读,我终于赢得一个“洋翰林”的尊号,在一所国立大学的中文系毕业了。当我穿上黑袈裟样的学士服,戴上吊须绦的学士方帽,走上台去,从我们的校长手里领来一张金光灿烂的毕业证书,真是趾高气扬、得意忘形,以为从此以后,摆在我面前的就是青云直路、鹏程万里了。 [点击阅读]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作者:佚名
章节:49 人气:2
摘要:因为某些原因,我接触过很多精神病人。辩证点儿的说法是“至少在大多数人看来是精神病的人”。用词上我不想深究,这也不是必交的工作报告,就这么用吧。其实精神病人很好沟通,没想象的那么难。有相当数量的人逻辑上极为清晰——在他们自己的世界观里。当然,狂躁症的除外,那个得冒点儿风险——被打一类的,做好心理和生理准备就没大问题。我说的生理准备是逃跑。 [点击阅读]
白客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不管是一摸二摸还是三摸,孔若君都出类拔萃名列前茅。但愿不要有人一看到“摸”字就发生龌龊的联想,特别是“摸”和数字连在一起更容易引起伪道学家的佯愤。如今上过学的人都知道一摸二摸三摸是重大考试前校方对学生应试水平进行摸底的简称,全称应为第一次摸底第二次摸底第三次摸底,简称一摸二摸三摸。 [点击阅读]
莫言《四十一炮》
作者:莫言
章节:41 人气:2
摘要:十年前,一个冬日的早晨;十年前一个冬日的早晨——那是什么岁月?你几岁?云游四方、行踪不定、暂时寓居这废弃小庙的兰大和尚睁开眼睛,用一种听起来仿佛是从幽暗的地洞里传上来的声音,问我。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颤,在农历七月的闷热天气里。那是1990年,大和尚,那时我十岁。我低声嘟哝着,用另外一种腔调,回答他的问题。这是两个繁华小城之间的一座五通神庙,据说是我们村的村长老兰的祖上出资修建。 [点击阅读]
蝉翼传奇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楔子死亡白先生无疑是武林中最有名望的人。白先生的名望不在于他的武学造诣,而是在于他的人格。无论黑白两道,无疑,对白先生曾经在沙场上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忠烈所折服。更叫人敬仰的,白先生血战胡虏十二次后,竟视功名如蔽物,而甘心退隐江湖做个升斗小民。谁对白先生都只有敬佩的分!可是,白先生竟然被人暗算在他居住的玉星居!白先生之死,无疑是武林中最震撼的事。更叫人骇然相告的,是楚老五的判断。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