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涨潮时节 - 第三部 1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赫邱里-白罗小心翼翼地招好他刚叫乔治买回来的报纸。报上说得很简短,法医认为死者头卢是被连续重击敲碎的。审讯延期两周。方的方希望知道最近从开普顿来那个名叫恩纳可-亚登者的人,尽快与橡树郡警察局连络。
  白罗把报纸整齐地放好,陷入沉思中。他对这件事很有兴趣,要不是林尼尔-柯罗德太太最近来拜访过他,他也许不会留意前面那一小段文字。但是林尼尔-柯罗德太太的来访,使他又清晰地回忆起有一次空袭时在俱乐部碰到的那件事。波特少校的声音仿佛又在他身边响起:“也许千里之外又会出现一位恩纳可-亚登先生,重新开始生活。”白罗迫不及待地想对这个在温斯礼村被谋杀的恩纳可-亚登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他想起自己和橡树郡警方的史班斯督察相识,也记起麦隆就住在温斯礼区附近,而且麦隆还认识杰若米-柯罗德。
  正当他打算挂电话给麦隆时,乔治进来告诉他,有位罗力-柯罗德先生想见他。
  “哈!有意思!”白罗满意地说,“带他进来。”
  乔治引进一位英俊却面带愁容的年轻人,他似乎不知从何说起。
  “好,柯罗德先生,”白罗说,“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
  罗力-柯罗德用怀疑的眼光看看白罗。他那花俏胡子、优雅服饰、白手套、尖头软皮皮鞋,这些都使这个年轻人极为不妥。
  白罗非常有自知,也多少觉得有点好玩。
  罗力-柯罗德终于费力地开口道:“我恐怕要花点时间解释我的身份和处境,你一定不认识我……”
  白罗打断他的话。
  “不,我知道你的大名,你知道,你婶婶上星期来看过我。”
  “我婶婶?”罗力张大了嘴,惊讶万分地盯着白罗,显然觉得非常意外。白罗不得不推翻了原先以为这两人的来访彼此有关的假设。起初他觉得在这么短的时间当中,这一家居然有。两个人来找他,实在太凑巧了,但是仔细一想,又觉得这不是凑巧,只是从同一个原因衍生出来的自然结果罢了。
  他大声说:“林尼尔-柯罗德太太应该是你婶婶吧。”
  罗力看起来似乎更意外了。
  他用不敢相信的口吻说:“凯西婶婶?你……不会是说……杰若米-柯罗德太太吧?”
  白罗摇摇头。
  “可是凯西婶婶怎么可能……”
  白罗小心地喃喃道:“据我所知,她是受鬼魂指引来的。”
  “喔,老天!”罗力似乎安心多了,也觉得很有趣。他似乎是安慰白罗一样地说:“你知道,她对人没什么害处。”
  “很难说。”
  “你指的是什么?”
  “有谁又真的是……对人毫无伤害呢?”
  白罗盯着他,罗力叹口气。
  “你来找我有事吧?”白罗轻轻提醒他。
  罗力脸上又流露出担心的神色。
  “说来话长,恐怕……”
  白罗也有点担心,他一眼就看出来,罗力-柯罗德不是那种干脆爽快的人。罗力准备开始说明一切时,他向后靠在椅子上,半闭着限睛。

  “你知道,戈登-柯罗德是我伯伯……”
  “我对戈登-柯罗德很了解。”白罗从旁协助道。
  “好,那我就不用多解释了。他去世的前几个礼拜结了婚——对象是个叫安得海的年轻寡妇。他死了之后,她一直住在温斯礼村——还有她哥哥一起。我们都以为她前夫得热病死在非洲,可是现在看起来好像不是那么回事。”
  “喔!”自罗坐直身子,“你怎么会这么想?”
  罗力说明思纳可-亚登到温斯札村去的事,“也许你看到报上……”
  “嗯,我看到了。”白罗再次帮他长话短说。
  于是罗力继续往下说,形容他对这个亚登的第一印象,他到史泰格去的事,碧翠丝-李乎考特给他的信,最后是碧翠丝偶然听到的那段对话。
  “当然,”罗力说,“不知道她到底听到什么,也许她加了油、添了醋——甚至完全听错了。”
  “她有没有把这件事告诉警方。”
  罗力点点头。
  “我告诉她最好跟警方说。”
  “我不太了解……对不起……你为什么来找我,柯罗德先生,你要我调查这件——谋杀案吗?——我想应该是谋杀案。”
  “老天,不是,”罗力说,“我不会做那种事,那是警察的事。他的确是被人谋杀的,没错,不过我是想请你查出死者到底是谁?”
  白罗眯起眼睛。
  “照你看,他是谁呢?柯罗德先生。”
  “这……我是说……恩纳可-亚登一定不是他的本名,只是从田纳森的诗里引出来的名字,我查过了。那个人回家之后,发现太太已经嫁给别人了。”
  “所以,”白罗平静地说,“你认为恩纳可-亚登就是罗勃-安得海本人?”
  罗力缓缓地说:“嗯,可能是……我是说,无论从外表或者年纪上看来都很恰当。当然,我再三跟碧翠丝讨论过这件事,她没办法肯定他们确实说了些什么。那家伙只是说罗勃-安得海非常落魄,身体很差,需要用钱。也许,他说的就是他自己,不是吗?他好像提到,万一罗勃-安得海在温斯礼村出现,对大卫-汉特将会很不方便……口气就像安得海已经用化名到了温斯礼村一样。”
  “他有什么身分证明?”
  罗力摇摇头。
  “没有,但是史泰格旅馆的人说他确实是用恩纳可-亚登的名字住进房客的。”
  “有没有其他证件?”
  “什么都没有。”
  “什么?”白罗惊讶地坐直身子,说,“一点证件都没有?”
  “没有,只有几只旧袜子、一件衬衫、一支牙刷等等——可是没有证件。”
  “没有护照?没有信件?连配给卡都没有?”
  “什么都没有。”
  “那可真有意思,”白罗说,“不错、有意思。”
  罗力继续往下说。
  “大卫-汉特(罗莎琳的哥哥)在他抵达的当天晚上曾经去看过他。大卫-汉特告诉警方,那家伙写信给他,说自己是罗勃-安得海的朋友,目前非常穷困,所以他就应他妹妹的请求,到史秦格击看那家伙,给了他五镑。他就是这么说,而且一口咬定汲错!当然,警方对碧翠丝所听到的话会保守秘密。”

  “大卫-汉特说他以前不认识那个人?”
  “他是这么说。无论如何,我猜他从来没见过安得海。”
  “那罗莎琳-柯罗德呢?”
  “警方要她去看看认不认识死者,结果她说死者是陌生人。”
  “喔,”白罗说,“那不就回答了你的问题吗?”
  “是吗?”罗力率直地说:“我觉得没用。如果死者是罗勃-安得海,罗莎琳就根本不能算是我伯伯的太太,也不能继承他一分钱。在这种情形下,你想她会认他吗?”
  “你不信任她?”
  “他们俩我都不相信。”
  “可是一定有很多人能证明死者到底是不是安得海吗?”
  “好像不大容易,所以我才来麻烦你。他在英国没有亲人——而且他一向很孤僻。我本来以为可以找他以前的佣人或者朋友——可是打完仗之后,什么都变了,很多人都不知去向。我实在不知道从何着手——何况我也没时间,我是农人,人手很缺乏。”
  “为什么找我呢?”白罗问。
  罗力似乎有点不好意思。
  白罗眼中闪出一丝光芒。
  “又是鬼魂指引来的?”他喃喃道。
  “老天!不是,不是,”罗力吓了一跳,“老实说,”他顿一顿,接着说:“我听一个人提起过伤——说你对这种事很内行。我不知道你收多少费用——我想一定很高,我们目前实在很穷,不过大家凑凑应该还是可以凑出来。我是说,如果你愿意的话。”
  赫邱里-白罗缓缓地说:“好,也许我可以帮你的忙。”
  他又清晰地回忆起俱乐部的那一幕:那个烦人的家伙、摺报纸的声音、单调的声音……
  那个名字……他听过那个名字……一定很快就会回想起来。要不然,也可以问问麦隆。不,他想起来了,波特,波特少校。
  赫邱里-白罗站起来。
  “你今天下午能再来一趟吗?柯罗德先生。”
  “这——我不知道。好吧,我想可以来。不过这么短的时间大概查不出结果吧?”
  他惊讶而不敢相信地看着自罗。要是白罗能抗拒焰耀的心理,未免太过于伟大了一一只是他没有。他一边在脑中回想往事,一边庄重地说:“我有我的办法;柯罗德先生。”
  这句话显然恰到好处,罗力露出万分尊敬的心情,说:
  “是,是的……当然……说真的……我实在不知道你们怎么这么有本事。”
  白罗并没有明白告诉他。
  罗力走后,白罗坐下来,写了张便条交给乔治,要他拿到“加冕惧乐部”听候回音。
  答复非常令人满意,波特少校向赫邱里-白罗问好,并且答应下午五点在坎普顿山艾吉威街七十九号见自罗和他朋友。
  四点半的时候,罗力-柯罗德再度出现了。
  “运气好吗?白罗先生。”
  “喔,好得很,我们现在去见罗勃-安得海上校的一个老朋友。”
  “什么?”罗力惊讶地张大了嘴。他看白罗的眼光,就像小孩子看着魔术师从帽子里变出自免一样地惊奇,“太不可思议了!你怎么有本事——才短短几个小时……”

  白罗故意一挥手,尽量露出谦虚的态度。他不想说明这场魔术是怎么变的,人人都有的虚荣心使他很高兴让罗力留下深刻的印象。
  两人出门之后,雇了一辆计程车,直驶坎普顿山。
  波特少校住在一栋破旧小房子的二楼,一个表情愉快、不甚整洁的女人带他们上楼。这是个方形房间,四周有画架,上面摆了些不太好的体育刊物。地上有两张地毯——质地很好,颜色也很可爱,但却已经非常陈旧了。白罗发现地板中间有块新漆过的地方,但是旁边却又旧又破,他知道这儿原先一定有过更好的地毯——目前非常值钱。他抬头看看挺直地站在火护边、穿着剪裁良好的旧西装的男人,知道这一定就是从陆军退伍的波特少校,目前生活非常窘固。一年比一中重的税金和物价,使这匹老战马几乎再也经不起打击。但是白罗猜想,有些事是他到死都要拼命维持的——就像加入惧乐部之类的事。
  波特少校带点抽搐地说:
  “我恐伯不记得见过你了,白罗先生,你说是在俱乐部见过?两年以前?不过我当然久仰你的大名。”
  “这位是罗力-柯罗德先生。”白罗说。
  波特少校点头为礼。
  “你好,”他说,“真抱歉,没有雪利酒待客,老实说,我的酒商存货都被炸光了。杜松子酒怎么样?我老觉得不大干净,或者来点啤酒?”
  他们要了啤酒,波特少校拿出烟盒,“抽烟吗?”白罗接受了一支,少校用火柴替他点着。
  “我知道你不抽,”少校对罗力说,“不介意我抽烟斗吧?”
  说着就呼噜呼噜地抽了起来。
  “好了,”前奏曲演奏完之后,波特少校说,“到底怎么回事?”
  他看看这个,又望望那个。
  白罗说:“你大概看到报上说温斯礼村死了一个人的消息吧?”
  波特摇摇头。
  “也许有,也许没有。”
  “那个人姓亚登,恩纳可-亚登。”
  波特仍旧摇摇头。
  “别人发现他死在史秦格旅馆,后脑被敲碎了。”
  波特皱皱眉头。
  “我想想看……对了,我的确看过……好几天了吧。”
  “对,我这儿有一张照片……是从报上剪下来的,恐怕不大清楚。我们想知道你以前有没有见过这个人?波特少校。”
  他把所找到的最清楚的死者照片递过去。
  波特少校接到手中,皱眉看了一会儿。
  “等一下,”少校拿出眼镜,在鼻梁上调整好位置,再度仔细看那张照片——接着,他忽然叫了一声。
  “上帝保佑我!”他说,“真他妈的!”
  “你认识这个人?少校。”
  “当然认识,是安得海——罗勃-安得海。”
  “肯定吗?”罗力用胜利的口吻说。
  “当然肯定。明明就是罗勃-安得海嘛!我对谁都敢发誓。”
或许您还会喜欢:
死亡之犬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1我第一次知道这件事情,是从美国报社的通讯记者威廉-皮-瑞安那儿听来的。就在他准备回纽约的前夕,我和他在伦敦一起吃饭,碰巧我告诉了他,次日我要到福尔布里奇去。他抬起头来,尖叫一声:“福尔布里奇?在康沃尔的福尔布里奇?”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在康沃尔有一个福尔布里奇了。人们总觉得福尔布里奇在汉普郡。所以瑞安的话引起了我的好奇。“是的,”我说道,“你也知道那个地方?”他仅仅回答说,他讨厌那个地方。 [点击阅读]
死亡区域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约翰·史密斯大学毕业时,已经完全忘记了1953年1月那天他在冰上重重地摔了一跤的事。实际上,他高中毕业时已不太记得那件事了。而他的母亲和父亲则根本不知道有那么一回事。那天,他们在杜尔海姆一个结冰的水塘上溜冰,大一点的男孩们用两个土豆筐做球门,在打曲棍球,小一些的孩子则很笨拙可笑地在水塘边缘溜冰,水塘角落处有两个橡胶轮胎在呼呼地烧着,冒出黑烟,几个家长坐在旁边,看着他们的孩子,那时还没有摩托雪车, [点击阅读]
死亡约会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怎样,非把她杀掉不行吧?”这句话流进寂静的暗夜,在附近回响片刻,旋即在黑暗中向死海消逝。赫邱里·白罗手搁窗环上,迟疑了一阵。随即双眉紧皱,猛然关起窗子,仿佛要把有害的夜气全部关在外头一样,白罗自幼就相信,外头的空气最好不要让它流进房间,尤其夜晚的空气对身体更是有害。放下窗帘,紧紧挡住窗户,他向床铺走去,微微一笑。 [点击阅读]
气球上的五星期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2
摘要:气球上的五星期--第一章第一章演讲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介绍弗格森-弗格森博士——“Excelsior”——博士的风貌——彻头彻尾的宿命论者——“旅行者俱乐部”的晚宴——不失时机的频频祝酒1862年1月14日,滑铁卢广场13号,轮敦皇家地理学会的一次会议上,听众如云。学会主席弗朗西斯-M××爵士在向他可敬的同行们作一场重要的学术报告。他的话常常被阵阵掌声打断。 [点击阅读]
海边的卡夫卡
作者:佚名
章节:51 人气:2
摘要:这部作品于二零零一年春动笔,二零零二年秋在日本刊行。《海边的卡夫卡》这部长篇小说的基本构思浮现出来的时候,我脑袋里的念头最先是写一个以十五岁少年为主人公的故事。至于故事如何发展则完全心中无数(我总是在不预想故事发展的情况下动笔写小说),总之就是要把一个少年设定为主人公。这是之于我这部小说的最根本性的主题。 [点击阅读]
涨潮时节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2
摘要:每个俱乐部都有个烦人的家伙,“加冕俱乐部”也不例外。尽管外面正有敌机来袭击,俱乐部里的气氛却一如既往。曾经远渡重洋到过印度的波特少校扯扯手上的报纸,清清喉咙。大家都赶快躲开他的眼光,可是没有用。“《泰晤士报》上登了戈登-柯罗穗的讣闻,”他说,“当然说得很含蓄——‘十月五日死于空袭’。连地址都没写。老实说吧,那地方就在寒舍转角,坎普顿山丘上那些大宅子之一。 [点击阅读]
父与子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父与子》描写的是父辈与子辈冲突的主题。这一冲突在屠格涅夫笔下着上了时代的色彩。 [点击阅读]
猎奇的后果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2
摘要:他是一个过于无聊而又喜好猎奇的人。据说有个侦探小说家(他就是因为大无聊才开始看世上惟一刺激的东西——侦探小说的)曾担心地指出,总是沉迷在血腥的犯罪案中,最终会无法满足于小说,而走上真正的犯罪道路,比如说犯下杀人罪等等。我们故事里的主人公就确确实实做了那位侦探小说家所担心的事情。由于猎奇心理作祟,最终犯下了可怕的罪行。猎奇之徒啊,你们千万不要走得太远。这个故事就是你们最好的前车之鉴。 [点击阅读]
猫知道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第一章“再把地图拿来给我看一看,悦子。”站在拐角处向左右两侧张望的哥哥说。我从提包皮中取出一张已经被翻看得满是皱纹的纸片。“说得倒轻巧,很不容易!牧村这家伙画的地图,怎么这么差劲!”哥哥一边嘟嚷着,一边用手背抹去额头顶的汗。就在这时,右边路程走过来一个人。这是一个穿着淡青色衬衫。夹着一半公文包皮的青年男子。 [点击阅读]
癌症楼
作者:佚名
章节:69 人气:2
摘要:肖韦宏瑞典皇家学院将1970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从而使前苏联与西方之间继“帕斯捷尔纳克事件”之后又一次出现了冷战的局面。从那时以来,索尔仁尼琴也由一个“持不同政见者”变为“流亡作家”,其创作活动变得更为复杂,更为引人注目。索尔仁尼琴于1918年12月11日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父亲曾在沙俄军队中供职,战死在德国;母亲系中学教员。 [点击阅读]
白马酒店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一)我身后的磨咖啡器像只愤怒的毒蛇一样,发出嘶嘶怪响,带着一种邪恶、不祥的意味。我想,或许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的声音都带有这种味道:喷射机从我们头上呼啸而过时,带着使人畏惧的震耳欲聋声音;地下铁迫近隧道时,也有缓慢吓人的隆隆巨响;而地面上那些笨重的往来车辆,更是连人住的屋子都给动摇了……此外,目前家庭中所用的许多器具,虽然也许使用起来颇为方便, [点击阅读]
目的地不明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坐在桌子后面的那个人把一个厚厚的玻璃压纸器向右移动了一点,他的脸与其说显得沉思或心不在焉,倒不如说是无表情的。由于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人工光线下,他的面色苍白。你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习惯室内生活的人,一个经常坐办公室的人。要到他的办公室,必须经过一条长而弯弯曲曲的地下走廊。这种安排虽然颇有点不可思议,却与他的身份相适应。很难猜出他有多大年纪。他看起来既不老,也不年轻。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