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再穷也要去旅行 - 意外惊喜连连的中国:自行车,让我欢喜让我忧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您是否还记得第一次学自行车的时候是几岁?不怕你笑,从小到大,我从未骑过自行车。要不是为了在中国“生存”,也许这辈子我也不会骑车。
  九八年我到南京念书,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去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对我来说是个新的开始。也许很多人没到过中国,但他们都知道中国有“自行车王国”的称号,再加上看中国电影,也常会看到成千上万的自行车画面出现在银幕里。所以,很多时候,想到中国,就会联想起自行车。
  刚到南京时,有位朋友告诉我,在中国生活没有自行车,就等于失去了双脚。换句话说,自行车就是人们的代步工具。有了它不但方便,而且也省下很多时间。
  既然自行车如此重要,看来是非学不可了。但每次看到中国人骑着车在路上横冲直撞,我就直冒冷汗,学自行车的决心顿时减半了。当时,我心里一直挣扎,到底要不要学自行车?我知道在中国两年,要是没有自行车肯定会带来不少麻烦。
  为了以后的日子好过一些,唯有硬着头皮去学。学骑车前当然要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和友人到二手市场,花了一百六十元,买了一辆二手的女式深蓝色自行车。从那天起,我就是它的主人了。
  买了车子,接下来该是学骑了。虽然事隔已久,但我依然清楚记得第一次学自行车的情形和心情。我的自行车教练是丹麦人,那天除了他以外,还有几位朋友在场陪我壮胆。第一次坐在坐垫上,我的双脚是发抖的,双手紧紧捉着龙头却无法控制要去的方向,车子东歪西倒,就像醉汉骑车一样,踩不到几步就从车上跳下来。心里扑通扑通地跳,双手冰冷,不时冒冷汗,紧张极了!

  就这样,每周末学一次,学了几次,我的教练说:“好,现在你可以骑车去上课了。”天啊!南京大学的学生在一万人以上,几乎每人都骑车,尤其是在上下课时,自行车穿梭校园各个角落,繁忙极了。对我这个初学者来说,在校园骑车真是一件苦差,呼!
  虽然没有心理准备要骑车出门,但这样拖下去也不是办法。最后,我鼓起最大的勇气骑车去上课。由于自己的驾驶技术还很烂,所以处处小心,每天战战兢兢地在校园骑车,真吃力!尽管我打起十二分精神但很多次还是差点发生意外。正所谓“防不胜防”,要发生的终究还是发生了。在短短的一个月内,我竟然发生两次意外,有一次还搞到去医院,真悲哀!
  两次的意外,不但自行车受伤,而我的心里也蒙上一层阴影。住在宿舍的朋友看到我走路一拐一拐的样子都劝我说:“把自行车卖了算了吧!因为我们都不希望看到你再发生意外了。”说真的,当时真的打算把车卖掉,干脆走路好了,免得再把自己弄得遍体鳞伤。
  我的教练知道我打算把自行车卖掉,有点失望,并告诉我:“要是你把车子卖掉,以后你就不会骑车了。”想想他的话,频有道理的。对,我应该克服困难,而不是逃避!
  后来,教练又再给我上课。这一次,学车的地点是南大的大操场。每逢周末,操场特别热闹,别人在做运动,而我却学骑车。在操场边骑车,不是一件稀奇大事,但在中国,由一个西方人教一个东方人骑车,倒会引来一些奇异的眼光。

  经过一番训练后,我又开始骑车了。开始时心里还是有点害怕,总觉得自己推车多过骑车。但后来慢慢地骑,技术慢慢进步,渐渐地也克服了心理障碍。更不知何时开始,我喜欢上骑车了。自从恋上骑车,无论上课或去市场买菜,我都常骑车去。
  没想到学会了骑车,在旅行时偶尔也会派上用场。在我的旅程中,有不少美好的骑车回忆。记得在云南省旅行时,我和一帮欧洲旅行者租了自行车到郊外去游玩。云南一带风景怡人,一边骑车一边欣赏大自然,湛蓝色的天空,绿油油的稻田,真是美不胜收。有一年的春天,我到扬州去拜访同学,那时刚好是油菜花盛开的季节,我和同学骑车去看油菜花,一边骑车,一边欣赏路两旁的花儿,一眼望去,一大片黄色的油菜花,真的好美,好美!
  在老挝一个少数民族村旅行时,我也不忘租一辆自行车到处走走。由于那是个未开发的农村,所以那儿没有高楼大厦,只有一些设计简陋的房子,还有一望无际的稻田,构成一副美丽的画面。蓝蓝的天空,新鲜的空气,没有城市的喧哗,更没有所谓的生活压力,就这样骑着车,没有任何的约束,没有指定的目标,随心所欲,心中那股自由自在的感觉绝非三言两语能形容出来的。

  在之前的印度之旅,我去过一个小镇并住在一间寺庙里,寺庙有几辆自行车。每天我都会骑车到市场去或到邻近的村子看看。在中国骑车,需要闪车闪人,在老挝则要注意动物,因为那里的动物都是到处乱跑的,而在印度,不管是骑车或走路,都会出现同一个情形,那就是会碰到很多牛,还有大团大团的牛粪,所以出门总要睁大眼睛,不然随时会踏到“新鲜出炉”的牛粪。
  在中国生活,骑车几乎成了每天必做的事。四季之中,我最爱在秋天骑车,没有强烈的太阳,凉风阵阵吹来,周围的树叶开始变黄,不时从树上掉落,路边布满黄叶,感觉有点凄美!春天骑车也不错。至于南京的冬天,相当冷,但我还是穿着厚厚的寒衣去骑车。所以朋友都觉得我有毛病,天气寒冷还出去吹寒风。坦白说,冬天骑车的确很冷,寒风吹来,就像刺入心里。双手戴上手套还是会变得僵硬麻痹。但挺刺激的哦!至于下雪,我就很少骑车,因为路上很滑,容易摔倒。夏天,南京的天气热得让人受不了,每次骑完车一定是汗流浃背,大喊痛苦。
  有一段时期,常在睡觉前,独自到外面骑车。我喜欢深夜里骑车,路上没有繁忙的交通,感觉整条马路是属于我的。夜阑人静,在淡黄色街灯的照亮下骑车,感觉很舒服!
  每次看到自行车在眼前穿过时,总会不经意地想起在中国骑车的回忆,当然还有旅行中很多很多令人怀念的记忆……
或许您还会喜欢:
步步惊心
作者:佚名
章节:79 人气:0
摘要:2005年,深圳华灯初上的街道,比白天多了几分妩媚温柔,张小文身着浅蓝套装,在昏黄的灯光下显得有些疲惫。刚进楼门却想起浴室的灯泡坏了,忙转身向楼旁的便利店走去。开门,打灯,踢鞋,扔包,一气呵成。张小文从阳台上把沉重的梯子一点点挪到浴室,试了试平衡,小心翼翼上了梯子,突然脚一滑,“啊”的一声惊叫,身子后仰重重摔倒在瓷砖地上,一动不动。清、康熙43年,北京湖边景亭的走道,面对面站着两位十三四岁的姑娘。 [点击阅读]
步步惊心续
作者:佚名
章节:64 人气:0
摘要:2006年10月,深圳某小区。“胤禛,你真的如此恨我吗?真的如此……”他始终是没有来,他再不肯原谅我了,心像被生生撕裂了一般,疼痛以心脏为中心,一波一波地扩展到四肢百骸,觉得整个人难受得不能自己。不是已经死去了吗,为什么身体还会疼痛,为什么脑中还会有如此清晰的记忆。轻轻地动动指尖,指腹下能感觉到柔软的棉被。 [点击阅读]
每一种性格都能成功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0
摘要:代序:为什么我们勤奋工作每个人的性格都有优点和缺点.一味去弥补性格缺点的人.只能将自己变得平凡;而发挥性格优点的人.却可以使自己出类拔萃——罗杰·安德生代序:为什么我们勤奋工作仍不能成功?你知道吗?世界上几乎有近一半的人正在从事着与自己性格格格不入的工作。尽管他们勘勤恳恳、任劳任怨,尽管他们不畏艰险、百折不挠。 [点击阅读]
每天学点经济学
作者:佚名
章节:84 人气:0
摘要:前言简单设问一下,一个人从呱呱坠地,直到垂垂老矣,这一生当中,始终都在面对一个什么样的最基本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有史以来,人类一直所面对的,那就是——怎样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而为解决这个问题一直在不懈努力的,便正是“经济学”。这也许是对经济学最平民化的解释。然而,作为一门真正的现代科学,真正了解经济学,并能为己所用者,却为数不多。 [点击阅读]
氏族之王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0
摘要:当古尔丹召唤他们的时候,他们到来了,那些心甘情愿,甚至饥渴地将灵魂出卖给黑暗的人。他们曾经跟古尔丹一样,是有着坚定意志的生命。他们曾经研究自然世界和兽人在其中的归宿;曾向深林和平原上的野兽,天空中的鸟儿,海洋和河流中的鱼儿学习。他们曾经是这个循环的一部分,不多,也不少。这一切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些过去的萨满,现在的术士们,曾极为短暂地品尝过力量,并发现那像舌头品尝到了一大滴蜜糖一样甘美无比。 [点击阅读]
水晶般透明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在盛夏竟然会有这么好的天气!蓝蓝的天透明而清澈,云彩一大块一大块那么洁白,更幸运的是竟然会有风!好凉爽!好舒服!明哓溪深深吸上一大口气,觉得自己真是幸运,第一天到新学校上课,便遇到如此好天气,看来在这个新地方她一定生活得很开心。她快乐地走向她的新学校——仁德学院。 [点击阅读]
汤姆叔叔的小屋
作者:佚名
章节:49 人气:0
摘要:林肯总统说过:“构成那次巨大战争--南北战争导火线的,想不到竟是这位身材矮小的、可爱的夫人。她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伟大的胜利”。这本书就是《汤姆叔叔的小屋》,也是第一部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是影响历史进程的经典著作,是美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32本书之一。很久以前我就看过这本书,我被这本书深深得吸引住了。我为汤姆叔叔那悲惨的一生哭泣,同样的,汤姆叔叔的一生的写照就是全体黑人的缩影。 [点击阅读]
没拼过的青春,不值一过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0
摘要:全才学子、《天才知道》第二季总冠军邓楚涵青春励志图书首度问世分享无悔、无怨、无憾的校园奋斗故事和万千中学生一起,用拼搏和汗水谱写青春赞歌【内容简介】邓楚涵的人生履历,和他的脸一样完美无瑕,在看到他的那一刻,你会明白什么叫实力派偶像。他在智力上碾杀一切。《天才知道》中荣耀登顶,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学生竞赛冠军,同济大学全才学子,国家级奖学金获得者……他说,成功在于,当别人放弃时,你多忍了一分钟。 [点击阅读]
活出全新的自己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0
摘要:分享我灵性成长的体悟二00七年五月,方智出版社发行了我的第一本著作《遇见未知的自己》,一晃眼,两年就过去了。这两年间,发生了很多改变,最大的改变就是:我在家庭主妇身分之外,又多了一个新的身分认同:畅销作家。至目前为止,《遇见未知的自己》在海峡两岸卖出了三十多万本,让很多人跌破眼镜。我也收到无数读者的来信,倾诉他们读书以后的心声,并且表达他们的感谢。而我自己,还是不断地在成长。 [点击阅读]
浪潮之巅
作者:佚名
章节:76 人气:0
摘要:1.百年帝国编者按:当吴军跟我谈起想写这个《浪潮之巅》系列的时候,心中吃了一惊也有很多感动。吃惊是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吴军是谷歌的研究员、是《数学之美》的作者、是一个科学家,很难想象关注学术领域的他对商业领域也有着自己的观察。感动是因为收到第一篇文章,通读下来,感觉这些故事编纂起来出一本书也不为过!但他却投给我们这个“小小”的黑板报。 [点击阅读]
海底两万里
作者:佚名
章节:62 人气:0
摘要:人们一定还记得1866年海上发生的一件离奇的、神秘的、无法解释的怪事。且不说当时哄动沿海居民和世界舆论的各种传闻,这里只说一般航海人员特别激动的心情。欧美的进出口商人、船长和船主、各国的海军官佐以及这两大洲的各国政府都非常注意这件事。这事大体是这样:不久以前,好些大船在海上碰见了一一个“庞然大物”,一个很长的物体,形状很像纺锤,有时发出磷光,它的体积比鲸鱼大得多,行动起来也比鲸鱼快得多。 [点击阅读]
海底捞你学不会
作者:佚名
章节:73 人气:0
摘要:2009年4月,海底捞案例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上发表后,几个出版社相继约我写一本海底捞的书。可是我对写海底捞的书实在没把握,加之又忙,就一一回绝了。2010年初,我的老朋友《中国企业家》特刊部主任边杰,带着《中国企业家》执行总编辑李岷特地到北大找我。我动心了,给海底捞董事长张勇打电话,要写这本书。张勇很犹豫,他说:“海底捞现在已经名声在外。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再出一本书,怕吹过了。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