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一双绣花鞋 - 小说《一双绣花鞋》txt——第二十八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秋天美极了,这座号称“南美巴黎”的都市,宛如一只羽裳斑斓的水鸟,伫立在蜿蜒曲折的拉普拉塔河的南岸,背倚“世界粮仓”潘帕斯草原,翘首眺望着碧波万顷的大西洋。它的上面是万里如洗的蔚蓝色*天空。从高处看去,整个城市宛如一张铺开的特大棋盘,各式建筑随处可见。城市里多是酷似中世纪城堡的小钟楼,这些钟楼墙壁洁白而厚实,门窗上圆下方。城中还有不少哥特式教堂、罗马式剧院和西班牙式的庭院。市宜诺斯艾利斯有四百多年增爱分明的历史,1539年9月,西班牙人门多萨率领一支一千多人的远征队,分乘12艘船只从西班牙的圣卢卡尔港启航,开始对阿根廷进行殖民征服。这支部队在拉普拉塔河南岸登陆时,一个名叫桑乔伽西亚的人喊道:“这个地方的空气多好啊!”这句话于是成了这座城市名称的由来。
  作为南半球第一大都会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是一座四季长青、风光如画的城市。城内和城郊到处可以看到片片绿茵茵的草坪,许多街心公园都由绿树环抱着,使整座城市显得清新。明丽。著名的帕勒摩公园,占地30平方公里,园内草木葱定,百花竞研,两个人工湖碧波荡漾,轻舟如梭。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西北郊,有一座美丽的虎城,位于巴拉那河口的一块三角洲上,河道纵横交错,形成无数个天然的、绿树掩映的小岛。脱离pp组织的金炽和苏菲就隐居在这里的一座小岛上。
  三个月前,他们从香港乘飞机来到布宜诺斯艾利斯,买了一套公寓,过起幽静的隐居生活。
  苏菲携带巨款,为他们的生活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他们有时在河上泛舟,欣赏晚霞和皎月;有时在酒巴间观看阿根廷民间歌手的演唱;有时开着自己买来的雪弗莱轿车,来到岛上的密林里,生起青火,烧烤一顿阿根廷人最喜欢的别有风味的烤牛肉;有时晚上就在河边清新的草地上,搭起帐篷过夜,第二天乘游艇饱览巴拉那河的自然风光……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秋天更美丽,金色*的树林特别使人心荡神摇,遍地的落叶就像黄金,一片金灿灿,那景色*像绝妙的黄铜色*的油画。河水显得更为幽蓝蓝的,几只-乳-白色*的汽艇横在岸边,周围没有人烟,偶尔有沙鸥的幽婉的啼叫……
  这一天,金炽举着报纸走到正在煮咖啡的苏菲面前,不冷不热地说:“中国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
  苏菲放下咖啡壶,苦笑了一下:“这与我们没关系了……”
  金炽摸了摸头发,幽默地说:“可是台湾当局的行政院长严家徐对美国记者声称,中|共的核子爆炸,绝不影响光复大陆的政策。”

  “这些都是屈话,鬼才相信,光复,光复,都叫嚷十几年了,还不是自欺欺人!”苏菲端着煮好的咖啡壶来到客厅。金炽跟着来到客厅,把报纸往沙发上一扔。
  苏菲亲热地搂着金炽的脖子说:“亲爱的,不要再关心政治了,还是过咱们罗曼蒂克的生活吧!”
  金炽的脸上浮过一丝忧郁:“不知怎的,我有时梦中还出现缅甸边境学校的生活。”
  苏菲瞧着金炽的一双眼睛,说道:“你一定是过惯了大陆的生活,在这和平的绿洲过这种幽静的生活,还不习惯。明年春天我们一起到美国、加拿大旅行,换一换环境。”
  金炽有些担心地说:“咱们不能出去,总部会放过我们吗?”
  “没关系,他们早就把我们忘记了。”苏菲轻松地说,跑到厨房做饭去了。
  这一天晚上,苏菲约金炽一同到花园里散散步,金炽因白日打高尔夫球感到有些累,不想去,苏菲不愿破坏惯例,一个人到花园里散步。
  花园里静极了,空气里洋溢着赛波花的芬芳。赛波树高高地静静地站在那里,树叶翠绿欲滴,花分五瓣,鲜红似火,像凝聚着团团红霞,光彩夺目。苏菲知道赛波花是阿根廷的国花,阿娜依是反对西班牙殖民者入侵的阿根廷境内印第安瓜拉尼部落的女英雄,她在印第安人伤亡惨重和她的酋长父亲战死后,挺身而出重整队伍,顽强抵抗,不幸被俘。她在敌人面前大义凛然,威武不屈,最后敌人把她绑在一棵赛波树上用火烧死了。
  传说阿娜依坚贞木屈的精神深深感动了赛波树,在她英勇就义时,未到开花季节的赛波树突然开出满树火红的赛波花。此后,赛波花也就成为民族女英雄阿娜依的化身,成为阿根人英勇不屈的象征。阿根廷人经过30年的评定,1942年正式确定赛波花为阿根廷国花。
  苏菲坐在一个石凳上默默地休息了一会儿,然后走进楼里。她缓缓走上小楼,没有看见女佣,她来到卧室,只见金炽正躺在床上发抖。
  “你怎么了?”苏菲关切地问。
  金炽恍恍溜溜地说:“我刚才打了一个吨儿,又梦见了那个该死的训练学校,梦见了黄教务长和索拉教官。”
  苏菲说:“教务长已死在大陆上了,你莫非梦见了她的魂。”
  金炽苦笑着坐了起来。
  苏菲去厨房煮咖啡,一会儿金炽见她脸色*苍白,身体打抖,一瘸一拐地走了进来,咖啡酒了一身,衣裙上有一大片褐色*的湿迹。
  “你……怎么了?”金炽惊奇地问。
  “厨房……”苏菲惊得说不出话来。

  金炽惊疑地走进厨房,只见墙上有两个用炭写的英文字母:pp.金炽脑袋一下炸了,双腿剧烈打颤儿,他踉跄地奔进卧室,只见苏菲倚在床上喘气。
  “来人!来人!”金炽大声叫着,可是女佣不知到哪里去了。
  “咱们走,快走,快离开这里。”苏菲发疯般扑上去,抱住了金炽。
  “这么黑的天到哪里去呢?要是走也要到明天天亮再走。”金炽惶惶惑惑地说。
  “女佣呢?”苏菲问。
  “我也不知道。”
  两个人互相依偎着来到女佣的房间,只见空无一人,桌子上压着一个纸条。
  金炽拿起纸条,只见上面写着:“先生。太太:我家里来电话,告诉我说我的孩子患了气管炎,我找你们请假,太太不在,先生躺在床上睡着了,故才留言,见谅。女佣菲丽亚。”
  金炽和苏菲慌里慌张地来到楼下大厅,只见厅门大敞,二人关紧了门,反锁上。然后又来到二楼,把窗户一个个关好。一切就绪,又回到卧房内。
  “金炽,你看!”苏菲忽然指着墙上对金炽喊道。
  金炽一看,只见就在他们出去的时间里,不知是谁又在卧室的墙上写了“pp‘两个字母,字母是用红色*油漆写的。
  金炽吓坏了,慌忙拉着苏菲来到书房里,两个人倚在沙发上。金炽上前锁上了门,又把椅子和写字台堆在门口,堵得死死的。
  这时,灯忽然灭了,屋内一片漆黑,四周死一般的寂静。
  “真糟糕,怎么这时候停电?”苏菲将身子紧紧贴在金炽身上。
  金炽推开苏菲,走过去把百叶窗关好,拉上了窗帘。
  “熬过这半宿就好了。”金炽鼓励着苏菲,壮着胆子咳嗽了两声。
  “你说是停电吗?”苏菲小声问。
  “就是停电!”金炽肯定地说,他不容任何其它原因。
  “手|枪呢?”苏菲提醒金炽。
  金炽着急地说:“哟,你不提我差点忘了,在卧室床上的枕头下,我去取……”
  “别取了,门口堵得死死的,你走了,我害怕……”
  苏菲扯住金炽。
  苏菲的胸脯剧烈起伏着,她抬起眼睛说:“这使我想起母亲的命运……”
  “什么命运?”金炽问。
  “我把一切都告诉你吧,我的父亲是华人,母亲是个犹太人。”
  “犹太人?”金炽惊奇地自语着。
  “我父亲在新加坡经商时认识了我母亲,二人一同来到德国,开了一个首饰商店。1919年德国纳粹党成立后,希特勒就宣布:”只有属于日耳曼血统的人才是德国人,犹太人不属于德国人。‘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便把迫害犹太人作为正式国策,说犹太人在政治、道德和生理上有先天的缺陷,是德国的民族祸害。禁止犹太人与日耳曼人通婚,怂恿日耳曼人侵吞犹太人的财产,犹太人的商店、住宅开始遭受抢掠,许多医院、旅馆、公园。影院也不准犹太人入内,有的地区宣布是无犹区。1938年11月9日晚,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反犹预谋行动。德国外交官拉特在巴黎被一个犹太青年杀死,24小时后,纳粹分子在德国各地举行了大规模的火炬游行,接着捣毁了数以千计的犹太人的商店和住宅,三万多犹太人被关进集中营。我父母开的商店也遭到洗劫,父母只好先避到乡间。1940年开始,希特勒曾计划将全欧的犹太人遣送到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上,纳粹先后在波兰、立陶宛、乌克兰等地设立了许多犹太区和集中营。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纳粹首先在侵占的苏联领土上开始灭绝犹太种族的行动。从1941年夏天至1943年2月,纳粹在苏联共杀害300多万名犹太人。

  在欧洲共有600万名犹太人遭到屠杀。1942年,我的母亲生下我,与父亲一道离开德国,逃回亚洲,没想到在火车上被纳粹发现,父亲眼睁睁瞧着母亲被纳粹分子剥了皮,那皮做了灯罩……“
  苏菲泣不成声,说不下去了。
  金炽问:“希特勒为什么那么恨犹太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经济十分困难,而在德国从事商业、金融业的多是犹太人,希特勒等人通过并吞犹太人的财产,捞了不少好处,也为经济军事化提供了财源。多少年来,我一想起母亲的惨死便不寒而栗。在特务训练学校,一看到那个纳粹流亡分子索拉教官,就有一种恐惧感……”
  苏菲说着说着睡着了。
  一股冷风袭来,苏菲醒了,她伸手一抓,不见了金炽。窗户敞开着,她来到窗前探头一瞧,月光下金炽正躺在那里。
  她大吃一惊,也顾不了那么许多,恐惧顿时消失了,她发疯一般搬开那些桌椅,打开书房的门,跑了下去,又打开大厅的门,来到那书房的楼窗下面。
  金炽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身体已经冰凉,不知是他跳下去的,还是被人推下去的,地上没有血迹……
  苏菲向四周看去,索拉教官出现在身后,她的面孔苍白,眼睛冒出凶悍的光芒,鹰钩鼻子高高的,她的身后立着两个彪形大汉。
  苏菲感到一切都完了,她再也没有爬起来的气力,她呆呆地问:“你们找我干什么?……”
  “去刺杀那个女总理!”索拉教官一字一顿地说,脸上毫无表情。
或许您还会喜欢:
筑草为城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0
摘要:《筑草为城》是一部学者化的艺术长卷,一部茶叶世家的兴衰史。王旭烽是十年心血一杯茶,果然是杯龙井极品。《筑草为城》为《茶之三部曲》第三部。故事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写至世纪末,描述杭家人在经历了抗日战争的血雨腥风之后又迎来了文化大革命这一动荡的历史时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杭家人经历各种考验,体现出前所未有的顽强生命力和追求自由的独立人格精神。小说飘散出浓郁的茶文化浸润的气息。 [点击阅读]
纸醉金迷
作者:佚名
章节:72 人气:0
摘要:民国三十四年春季,黔南反攻成功。接着盟军在菲律宾的逐步进展,大家都相信"最后胜利必属于我"这句话,百分之百可以兑现。本来这张支票,已是在七年前所开的,反正是认为一张画饼,于今兑现有期了,那份儿乐观,比初接这张支票时候的忧疑心情,不知道相距几千万里,大后方是充满了一番喜气。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也有人在报上看到胜利消息频来,反是增加几分不快的。最显明的例子,就是游击商人。 [点击阅读]
罗兰小语
作者:佚名
章节:74 人气:0
摘要:我流着泪写这些故事,为那把母“鸡”当做妈妈的孩子,为那被老师误解,被父母否定的孩子,为我们这一代失去了的天伦之乐。什么时候不再看到被亏待而流泪的孩子呢?什么时候重拾我们的天伦之乐呢? [点击阅读]
美的历程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中国还很少专门的艺术博物馆。你去过天安门前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吗?如果你对那些史实并不十分熟悉,那么,作一次美的巡礼又如何呢?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们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 [点击阅读]
致青春
作者:佚名
章节:179 人气:0
摘要:9月10日,南国的盛夏,烈日炎炎。大学新鲜人郑微憋红了一张脸,和出租车司机一起将她的两个大皮箱半拖半拽从车尾箱里卸了下来。她轻轻抬头用手背擦汗,透过树叶间隙直射下来的、耀眼的阳光让她眼前短暂的一黑,突然的高温让她有些不适应。她在牛仔裤的口袋里掏了掏,翻出了出门前妈妈给她备下的零钱,递给身边的出租车司机,笑眯眯地说道:“谢谢啊,叔叔。 [点击阅读]
花田半亩
作者:佚名
章节:46 人气:0
摘要:我们教的中文,是主张从良好情怀的心里发芽的中文。这样的一颗心,田维无疑是有的。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她目光里那一种超乎她年龄的沉静,对于我们都意味着些什么了。经常与死神波澜不惊地对视的人,是了不起的人。田维作为中文女学子,之所以对汉字心怀庄重,我以为也许还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要写,就认认真真地写。而且,当成一次宝贵的机会来对待。这令我不但愀然,亦以肃然,遂起敬。 [点击阅读]
莫言《会唱歌的墙》
作者:莫言
章节:31 人气:0
摘要:第一次去青岛之前,实际上我已经对青岛很熟悉。距今三十年前,正是人民公社的鼎盛时期。全村人分成了几个小队,集中在一起劳动,虽然穷,但的确很欢乐。其中一个女的,名字叫做方兰花的,其夫在青岛当兵,开小吉普的,据说是海军的陆战队,穿灰色的军装,很是神气。青岛离我们家不远,这个当兵的经常开着小吉普回来,把方兰花拉去住。方兰花回来,与我们一起干活时,就把她在青岛见到的好光景、吃到的好东西说给我们听。 [点击阅读]
莫言《生死疲劳》
作者:莫言
章节:59 人气:0
摘要:《生死疲劳》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并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小说的叙述者,是土地改革时被枪毙的一个地主,他认为自己虽有财富,并无罪恶,因此在阴间里他为自己喊冤。 [点击阅读]
莫言《良心作证》
作者:莫言
章节:16 人气:0
摘要:这是一部美丽而又令人激动,乃至荡气回肠的小说,或者说,它是一部完全来自生活与时代的撼人写真。作家以其大手笔抒写了社会转型时期,关于人性和感情的裂变……在市委家属楼三层的一个大厅里,正进行着一场热闹的婚礼。阵阵喧闹声不时地从窗户里传出来,像一朵朵绚烂的焰火在空气里炸开。很多马路上的行人忍不住驻足倾听观望。大厅里面,周建设眼角眉梢挂着掩饰不住的喜悦,不停地应付着前来道喜的各色宾客。 [点击阅读]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作者:莫言
章节:6 人气:0
摘要:秋天的一个早晨,潮气很重,杂草上,瓦片上都凝结着一层透明的露水。槐树上已经有了浅黄色的叶片,挂在槐树上的红锈斑斑的铁钟也被露水打得湿漉漉的。队长披着夹袄,一手里拤着一块高粱面饼子,一手里捏着一棵剥皮的大葱,慢吞吞地朝着钟下走。走到钟下时,手里的东西全没了,只有两个腮帮子象秋田里搬运粮草的老田鼠一样饱满地鼓着。他拉动钟绳,钟锤撞击钟壁,"嘡嘡嘡"响成一片。 [点击阅读]
莫言《酒国》
作者:莫言
章节:20 人气:0
摘要:一省人民检察院的特级侦察员丁钩儿搭乘一辆拉煤的解放牌卡车到市郊的罗山煤矿进行一项特别调查。沿途,由于激烈思索,脑袋膨胀,那顶本来晃晃荡荡的五十八号咖啡色鸭舌帽竟紧紧地箍住了头颅。他很不舒服,把帽子揪下来,看到帽圈上沾着透亮的汗珠,嗅到帽子里散出来的热烘烘的油腻气味里混合着另外一种生冷气味。这气味很陌生,使他轻微恶心。他抬起手,捏住了喉头。临近煤矿时,黑色的路面坑坑洼洼,疾驰的卡车不得不把速度放慢。 [点击阅读]
许地山文集
作者:佚名
章节:74 人气:0
摘要: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合办《新社会》旬刊。1920年毕业时获文学学士学位,翌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2年又毕业于燕大宗教学院。1923~192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和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哲学、民俗学等。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