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一双绣花鞋 - 小说《一双绣花鞋》txt——第二十六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白蕾在“捷尔任斯基学校”呆了几个月,伤势大有好转,伊凡诺夫上校派他的助手尤金中尉陪她到莫斯科等地游览。
  白蕾跟随尤金还未走进莫斯科红场,她就被圣巴斯大教堂所吸引,这个教堂的几个堂顶高低不一,主塔是圆椎形,有50多米高,处于塔群的中侧部。围着主塔的其它塔顶呈“荸荠”状,各个堂顶色*彩不同。不同的色*带回旋而上,在灿烂的阳光下,色*泽夺目动人,一眼望去,使人好像置身于幻想的童话世界之中。
  与圣巴斯大教堂邻近的救世主塔,是一座壮观的大钟塔,这是克里姆林宫边缘最高的大塔。
  尤金自豪地指着那座塔说:“这座巍峨的高塔,长期以来是莫斯科的一个象证,建于1491年,由意大利米兰的一位建筑师苏那利督工建造在十七八世纪时,在塔上安装的大钟,那分针长有三米多,而钟本身的重量有25吨,1917年十月革命中,这大钟曾被炮火毁坏。现在这座钟每天的报时是由电声传播。由主塔通往克里姆林宫的通道,不是一般人可以进出的。在沙俄时代,也只准特定的官员、将军、外国使节等进出。当他们通过时,不能骑马,也不能有什么帽饰戴在头上,即使足沙皇,在他进入时也要脱帽。克里姆林宫内的各类教堂,更是多姿多采,普遍都是金圆顶、银圆顶,在阳光下闪耀生辉。如大天使堂、圣母堂、登基堂、伊凡大钟和钟楼……在钟楼旁,立着座塔,重200吨,曾埋在地下近百年之久……”
  在列宁墓的一侧是红场重要人物区,白蕾见那里埋葬着斯维尔德洛夫、伏龙芝、捷尔任斯基、加里宁、斯大林、日丹诺夫、布琼尼、苏斯洛夫等。
  晚上,两个人宿在莫斯科饭店,尤金高兴地来到白蕾的房间,向她兴致勃勃地讲起克格勃的光荣历史和战绩。直到这时,白蕾才发现这个英俊的俄罗斯小伙子是一个非常健谈的人;“1956年匈牙利事件爆发,匈才利人要求改正以前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所犯的错误,提出了扩大人民民主,改善人民生活,以及调整同苏联之间的不平等的国家关系等要求,20万学生和工人举行了示威游行。示威者在广场宣读了16条要求,裴多菲俱乐部的作家雷什·彼得发表演说,煽动学生到电台上广播。示威者就从国会人厦走到广播大厦,要求播出16条要求,但被拒绝了。
  于是‘要求zheng府辞职’的口号喊响了。克格勃负责人安德罗波大当时是苏联驻匈牙利大使,他按照赫鲁晓夫的旨意,安排了纳吉上台。纳吉演讲后,广场上突然出现了枪声,成为暴动的讯号。第二天,纳吉通过安德罗波夫要求赫鲁晓夫派兵协助镇压叛乱。在这一天混乱的战斗中,斯大林的铜像被肢解,被汽油焚烧。苏联的部队和坦克开进了布达佩斯,向群众投掷催泪弹并开枪,还动用了大炮。以后卡达尔上台,立即宣布接受学生提出的16条要求的一部分,于是群众成群结队地围在国会大厦前高唱国歌。但这时有苏联士兵向群众开枪,一场同苏联人的搏斗开始了。匈牙利人抢夺**。26日,苏军开始镇压,裴多菲俱乐部及亲西方分子也乘机**手,屠杀**人,匈牙利军队中的一些官兵也参与了叛乱,占领了公共建筑物和生产中心。红衣主教明曾蒂等被释放出狱,公开叫嚷放弃社会主义,恢复私有制度,苏联军队很难控制局面。“

  尤金中尉喝光了一杯柠檬茶,接着说:“29日,赫鲁晓夫下令苏联军队撤出匈牙利,后来看到局势危急,匈牙利有脱离华沙条约集团的危险,于是又增派军队开往匈牙利。苏联坦克部队把布达佩斯城团团围住,形成兵临城下的局面。亲西方的纳吉zheng府派出一个四人代表团与苏军代表谈判。克格勃将纳吉派来的四名代表突然逮捕。第二天一早,上千辆苏联坦克攻进城,巷战持续了两天,两万多名匈牙利人丧命,15万匈牙利人被迫离开祖国,成千上万参加暴动的青年工人,被装上火车,运到苏联的劳动营充当苦力。”
  “纳吉呢?”白蕾问。
  “纳吉仓惶跑进南斯拉夫大使馆要求政治避难,安德罗波夫曾保证纳吉安全,不予追究。纳吉离开南斯拉夫大使馆,于22日坐汽车回家,但在半路上被克格勃截住,不久便被克格勃处决。”
  白蕾称赞道:“克格勃真有两下子。”
  尤金神秘地说:“赫鲁晓夫才真有两下子呢!他干掉了前克格勃头子贝利亚。斯大林逝世后,党内展开一场权力之争,赫鲁晓夫与朱可夫、华西里列夫斯基等元帅,秘密从乌拉尔调了两个近卫师到莫斯科。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部长会议主席马林科夫突然宣布:”我们现在讨论贝利亚的问题。‘日利亚听了,大吃一惊。马林科夫按了一下秘密电纽,朱可夫元帅等走了进来,马林科夫对朱可夫命令道:“我作为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要求你们把贝利亚先生关进监狱,以待调查对他进行控诉。’朱可夫拔出手|枪对贝利亚道:”举起手来!‘贝利亚去抓公文皮包皮,被赫鲁晓夫抓住手臂。不久,官方宣布:1953年6月27日,贝利亚受政治局谴责后被捕,12月经军事法庭秘密审判,被控是祖国的叛徒和帝国主义间谍,同其他格鲁吉亚黑帮一起被枪决。但是还有一种说法,贝利亚是在克里姆林宫的密室开政治局会议时,被躲在后面的科涅夫元帅开枪暗杀的。贝利亚是政治局成员中唯一准许带枪进入密室的人,他将枪放在公文包皮中,马林科夫偷偷将公文包皮拿走。密室里只准政治局委员和被指定的重要人物进入。但是贝利亚有两百名精锐的格鲁吉亚人组成的卫队。6月27日的政治局会议上,贝利亚的亲信纳多拉雅上校指挥的卫队守卫在门外,科涅夫元帅用一只二二①口径的手|枪,向贝利亚开了五枪,然后向在门外守卫的纳多拉雅上校解释说,他们放了炮仗,表示庆祝。贝利亚喝醉了酒,有点不舒服,正在闹酒呢。但他们要将尸体避过纳多拉雅的卫队偷运出去就成问题了。尸体留在密室里,过了两天,开始发臭了,以后装进一个篓子里,假装是秘密文件,才运出来的。“

  白蕾听着这些传奇般的故事,感到津津有味,于是说道:“你再给我说几段,真有意思。”
  尤金得意地翘着腿,摇晃着,又说道:“美国的u-2型飞机在中国大陆晃荡了几圈,可是1960年,当一架美国u—2型飞机在苏联上空进行间谍活动时却被击落,这成为美国人感到十分头疼和吃惊的事情。美国的u—2型飞机在苏联上空曾飞行了四年,拍摄了很多苏联导弹基地的照片。1960年5月1日,由美国中央情报局法兰西斯·格雷·鲍华驾驶的u—2型飞机,在苏联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工业中心上空被击落,鲍华被活捉。这架间谍飞机的残骸,包皮括摄影机、录音机、雷达和无线电,都出奇地完整无缺,在莫斯科公开示众,鲍华也被公审,关进了克格勃的卢比扬卡监狱。美国人又吃惊又着急,他们急于想知道u—2型间谍飞机是怎样被击落的,因而不惜用苏联特务‘千面人’阿里尔上校向苏联换回驾驶员鲍华。经过一个美国律师和柏林一个律师的努力,终于在东西柏林间通道格利尼凯尔桥,交换了这两个特务。当时苏军向这架u—2型飞机发了14枚导弹,而飞机是因为爆炸产生的震荡波造成崩裂的;14枚射向鲍华的导弹,有一枚竞将一架追赶鲍华的苏联米格飞机击落,那个苏联空军中尉驾驶员被炸得粉身碎骨。美国人当时吓坏了,认为苏联有了洲际导弹。实际上这是克格勃的杰作,一个叫穆罕默德·嘉兹尼·汗的克格勃飞行员悄悄潜入土耳其美国空军基地,在那架u一2型间谍飞机上弄坏了高度仪。也就是说鲍华虽然把高度仪的指针指到6万千尺,而只是1万尺,苏联的导弹自然能够打到了。赫鲁晓夫抓住u—2型飞机事件,振振有词地谴责美国的高空间谍活动,夸日有洲际导弹以恐吓美国,美国人绝不会想到打下u一2型飞机的不是什么远长程火箭,而是克里姆林宫的秘密武器克格勃的杰作……”

  白蕾在几天后又随尤金游览了列宁格勒。列宁格勒是苏联仅次于莫斯科的第二大城市,位于波罗的海芬兰湾东岸。这是一座颇具独特风格的城市,全城有大小河流6o多条,像蛛网一样把城市分成100座岛屿。各种特色*的桥有4o0座。走上宫廷桥,彼特罗巴甫堡垒的金色*尖顶和列宁格勒广场的景致呈现在眼前,从桥上还可.以望见华西里夫斯基岛的尖端。
  尤金和白蕾悠闲地来到河边,夕阳在天边映染了大片彩云,河边人群熙攘,孩子们在追逐嘻戏。尤金指着一排美丽的建筑物说:“那就是冬宫,是十月革命胜利的标志。它原是沙皇的皇宫,十月革命时是克伦斯基临时zheng府的所在地。从外表看,冬宫并不壮观,但里面却是一片金碧辉煌。高大的大理石柱,幽雅的长廊,华丽的吊灯,精美的壁画,千姿百态的雕像,幽静的屋顶花园,形成富丽堂皇的宫殿气派。如今冬宫正变成一座大博物馆,陈列着几千幅著名的欧洲油画。斯莫尔尼宫是一所普通的楼房,十月革命爆发时,它成为起义军指挥部。革命胜利后,它是列宁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白蕾抬起头,眼睛里闪出迷茫的神色*,发问道:“你们现在还信仰列宁吗?”
  “我也说不清……”尤金忧郁地说。
  白蕾拂了一下头发,平静地说:“对于我们来说,共产主义就像洪水猛兽,**人的所做所为,不可思议,但是我也崇敬像列宁这样的人,他为了穷人,为了一种信仰,忠贞不渝,献出了全部智慧和生命……”
  尤金望着金色*的暮雹包皮围着的冬宫,眼前浮现了那个伟大的人,他正挥动着有力的胳膊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成千上万的起义者,手持**,呐喊着,似潮水般涌进了冬宫……浩瀚的大海里,一艘飘着红旗的阿芙乐尔巡洋舰乘风破浪驶来……
  红旗呼啦啦飘着……
  尤金眼睛一亮,哺哺地说:“我的父亲是老布尔什维克,曾参加过攻打冬宫的战斗,他崇拜和爱戴列宁,听过列宁的演讲,我小时候总倚偎在他腿下听他讲列宁的故事……”
  白蕾噘起小嘴:“哼,可是你们的赫鲁晓夫同志,反复无常。我不信仰共产主义,但是我觉得人也应当有一种精神……”
  “嘘,小声点……”尤金紧张地望了望四周,拉着白蕾疾步离开了河边。
  晚霞消逝了,褪去了金色*,夜,要来了……
或许您还会喜欢:
筑草为城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0
摘要:《筑草为城》是一部学者化的艺术长卷,一部茶叶世家的兴衰史。王旭烽是十年心血一杯茶,果然是杯龙井极品。《筑草为城》为《茶之三部曲》第三部。故事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写至世纪末,描述杭家人在经历了抗日战争的血雨腥风之后又迎来了文化大革命这一动荡的历史时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杭家人经历各种考验,体现出前所未有的顽强生命力和追求自由的独立人格精神。小说飘散出浓郁的茶文化浸润的气息。 [点击阅读]
纸醉金迷
作者:佚名
章节:72 人气:0
摘要:民国三十四年春季,黔南反攻成功。接着盟军在菲律宾的逐步进展,大家都相信"最后胜利必属于我"这句话,百分之百可以兑现。本来这张支票,已是在七年前所开的,反正是认为一张画饼,于今兑现有期了,那份儿乐观,比初接这张支票时候的忧疑心情,不知道相距几千万里,大后方是充满了一番喜气。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也有人在报上看到胜利消息频来,反是增加几分不快的。最显明的例子,就是游击商人。 [点击阅读]
罗兰小语
作者:佚名
章节:74 人气:0
摘要:我流着泪写这些故事,为那把母“鸡”当做妈妈的孩子,为那被老师误解,被父母否定的孩子,为我们这一代失去了的天伦之乐。什么时候不再看到被亏待而流泪的孩子呢?什么时候重拾我们的天伦之乐呢? [点击阅读]
美的历程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中国还很少专门的艺术博物馆。你去过天安门前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吗?如果你对那些史实并不十分熟悉,那么,作一次美的巡礼又如何呢?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们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 [点击阅读]
致青春
作者:佚名
章节:179 人气:0
摘要:9月10日,南国的盛夏,烈日炎炎。大学新鲜人郑微憋红了一张脸,和出租车司机一起将她的两个大皮箱半拖半拽从车尾箱里卸了下来。她轻轻抬头用手背擦汗,透过树叶间隙直射下来的、耀眼的阳光让她眼前短暂的一黑,突然的高温让她有些不适应。她在牛仔裤的口袋里掏了掏,翻出了出门前妈妈给她备下的零钱,递给身边的出租车司机,笑眯眯地说道:“谢谢啊,叔叔。 [点击阅读]
花田半亩
作者:佚名
章节:46 人气:0
摘要:我们教的中文,是主张从良好情怀的心里发芽的中文。这样的一颗心,田维无疑是有的。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她目光里那一种超乎她年龄的沉静,对于我们都意味着些什么了。经常与死神波澜不惊地对视的人,是了不起的人。田维作为中文女学子,之所以对汉字心怀庄重,我以为也许还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要写,就认认真真地写。而且,当成一次宝贵的机会来对待。这令我不但愀然,亦以肃然,遂起敬。 [点击阅读]
莫言《会唱歌的墙》
作者:莫言
章节:31 人气:0
摘要:第一次去青岛之前,实际上我已经对青岛很熟悉。距今三十年前,正是人民公社的鼎盛时期。全村人分成了几个小队,集中在一起劳动,虽然穷,但的确很欢乐。其中一个女的,名字叫做方兰花的,其夫在青岛当兵,开小吉普的,据说是海军的陆战队,穿灰色的军装,很是神气。青岛离我们家不远,这个当兵的经常开着小吉普回来,把方兰花拉去住。方兰花回来,与我们一起干活时,就把她在青岛见到的好光景、吃到的好东西说给我们听。 [点击阅读]
莫言《生死疲劳》
作者:莫言
章节:59 人气:0
摘要:《生死疲劳》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并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小说的叙述者,是土地改革时被枪毙的一个地主,他认为自己虽有财富,并无罪恶,因此在阴间里他为自己喊冤。 [点击阅读]
莫言《良心作证》
作者:莫言
章节:16 人气:0
摘要:这是一部美丽而又令人激动,乃至荡气回肠的小说,或者说,它是一部完全来自生活与时代的撼人写真。作家以其大手笔抒写了社会转型时期,关于人性和感情的裂变……在市委家属楼三层的一个大厅里,正进行着一场热闹的婚礼。阵阵喧闹声不时地从窗户里传出来,像一朵朵绚烂的焰火在空气里炸开。很多马路上的行人忍不住驻足倾听观望。大厅里面,周建设眼角眉梢挂着掩饰不住的喜悦,不停地应付着前来道喜的各色宾客。 [点击阅读]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作者:莫言
章节:6 人气:0
摘要:秋天的一个早晨,潮气很重,杂草上,瓦片上都凝结着一层透明的露水。槐树上已经有了浅黄色的叶片,挂在槐树上的红锈斑斑的铁钟也被露水打得湿漉漉的。队长披着夹袄,一手里拤着一块高粱面饼子,一手里捏着一棵剥皮的大葱,慢吞吞地朝着钟下走。走到钟下时,手里的东西全没了,只有两个腮帮子象秋田里搬运粮草的老田鼠一样饱满地鼓着。他拉动钟绳,钟锤撞击钟壁,"嘡嘡嘡"响成一片。 [点击阅读]
莫言《酒国》
作者:莫言
章节:20 人气:0
摘要:一省人民检察院的特级侦察员丁钩儿搭乘一辆拉煤的解放牌卡车到市郊的罗山煤矿进行一项特别调查。沿途,由于激烈思索,脑袋膨胀,那顶本来晃晃荡荡的五十八号咖啡色鸭舌帽竟紧紧地箍住了头颅。他很不舒服,把帽子揪下来,看到帽圈上沾着透亮的汗珠,嗅到帽子里散出来的热烘烘的油腻气味里混合着另外一种生冷气味。这气味很陌生,使他轻微恶心。他抬起手,捏住了喉头。临近煤矿时,黑色的路面坑坑洼洼,疾驰的卡车不得不把速度放慢。 [点击阅读]
许地山文集
作者:佚名
章节:74 人气:0
摘要: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合办《新社会》旬刊。1920年毕业时获文学学士学位,翌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2年又毕业于燕大宗教学院。1923~192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和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哲学、民俗学等。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