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她们都是另一个时代的弗朗齐思嘉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看这本书很早了,但是之所以需要一再被提及,只能说这个故事讲出了一个颇为典型的形象:那种深陷于被现代“自由意志”赋予崇高地位的爱情中的女性*形象。很 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小说以书信的形式写成,并且是否就此具有忏悔录的意味,我觉得是可以思考一下的。而如果真的如那个陌生女人所言,她需要对男作家忏 悔,这个事实就更具有戏剧性*——在神学时代,忏悔者只会向上帝或上帝在尘世中的代理人(比如教会)忏悔,但是在这个陌生女人那里,她只能向一个世俗的男性* 忏悔。这种情况不由让人想起小说《德伯家的苔丝》里一句并不那么引人注意的话,还记得安吉尔在离开苔丝许久之后感到悔恨,此时他想起结婚当晚苔丝看他的表 情:“仿佛他就是一个神”——我想用这句话来描述陌生女人心目中的那个不具名的男作家,恐怕也没什么不恰当的地方。
  现代小说中并不缺少这种为爱情奉献一切、牺牲一切的女性*形象(当然男性*也不少,但是女性*更多,关于这点我们之后再谈)。而且似乎人们更加喜欢见到,这样一 个美好的女性*因为追逐爱情而遭遇不幸的待遇,也就是说,对于爱情的向往总是变成某种“现代悲剧”——它和古代悲剧不同,这些悲剧的主人公往往未必真的是 “高贵的人”,也不需要真的唤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而只要引发人们最强烈的失落感罢了。换言之,这种现代悲剧最触动人的地方实则相当吊诡,它的所有戏剧张 力几乎全部建立于一种意志上的“自由”的允诺和世俗世界无所不往的“枷锁”之间。这几乎是现代社会及其伦理中相当本质的特点之一。
  不过无论这些现代爱情悲剧怎样上演,我也很少见到如《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这样极端的表达。我有时想起这部小说,不禁觉得这个女人的不幸是她“活该”,哪 有这样为了一个男性*放弃一生的其他可能、如此倾尽全力付出一切的事情?我还会觉得,这样一个完全把世俗中的某个具体的人当做新的“上帝”一样奉献一生的事 情,不过是作为男性*的茨威格的幻想罢了,而巧合的是里面的男主角又正好是一个作家。

  这样的解读未免有点极尽恶毒之能事来揣度作者的用意,我还是想从这部小说里抽出一点东西来。小说中的男人和女人,在我看来,恰好是现代人的两种极端的表 现。相比起女人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以成全某种抽象的东西(或是爱情,或是其他我们一直在宣扬的价值,如自由、人权),男性*角色*的这种轻盈的生活状态,也是 耐人寻味的。:他云游不定、很潇洒,其实正是那种抛弃了所有社会联系和不顾所有约束的生活态度,使得这种“潇洒”成为可能;而潜藏在“潇洒”的外表之后 的,又恰恰是他决然掘去了所有根基的生活。他不能容许生活中出现某种固定的必然之事,正如他不能容忍生活中真的有一个固定的女性*、一个稳固的家庭和一个需 要他承担责任的孩子一样。或许对他而言,一切固着的东西都在破坏他的个人自由。也只有到了一个他人,以更加极端的方式阐发“另一种自由”的时候,他才会从 他那种轻盈的生活中惊醒过来,仿佛刹那间被一块巨石压住了游荡已久的灵魂一样。这个能够打碎男作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人,就是那个“陌生女人”。
  我们都知道,关于这部小说可以用“我爱你却与你无关”来概括,可是在这句话的预设之下,其实是一种将现代“自由”放大到极限的虚空。这里有一种别样的反讽 意味,女人为男人献出一切看似是一种自我禁锢,而这样无条件的牺牲乃至自我奴役的状态,恰恰是假借着“自由”之名展开的。换言之,女人为了成全她自己选择 的“爱情”,可以自由地选择让自己沦为他人的奴隶。比起男作家那种“不要所有人管”的自由,女人在追求一种更加虚妄的自由,而这种自由竟然需要以一生作为 代价来换取。因而对男人而言,当他读完这封忏悔之后,他简直难以安放自己;他自己更不知道,对于这样一个把他奉若神明却又如此疯狂自虐的女人,又究竟该怎 样安置她?是不是要给她在生命中留下一个位置,来挽留一点女人作出的牺牲呢?女人把他当做神,可是毕竟,他不是神——或者说,他根本没有资格也没有意愿自 我神化。依此看来,女人的悲剧很大程度上在于,她将自己的信仰置于一个根本不稳定的基础上,用更直白的话说(大家也都会说):她爱上这个根本不值得以这种 代价牺牲自己的男人。

  很显然这是一个世俗得不能更世俗的故事了,仅仅因为它处处在触碰现代伦理中的极端情形,才使它值得一读。不过也就只是“一读”罢了。说起来,这里的这个女 性*形象的确非常有意思,我总觉得很多现代小说中的女性*,都能在这个女人身上找到些许影子。好比说前面提到的德伯家的苔丝,又好比说屠格涅夫《初恋》里那个 驯服地亲吻鞭痕的姑娘。我们从这些故事里得到了点什么呢?现代小说提到这些女性*,无不采用了同情的态度,这样一来我们只是哀婉于她们的遭遇而已。可是事实 上她们是不是真的允许或能够被“怜悯”,这还是个问题。自由伦理的最大律法在于,一旦做出了某个选择,就必须为这个选择负责到底,当然,即便付出生命的代 价可能也是在所不惜的。因而这些让人惋惜的故事并不必然导向一种“怜悯”,而毋宁说,假使我们认为她们的遭遇是“自找的”、“与人无尤”,也完全合情合 理。古代悲剧和现代悲剧之间的断裂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完完全全丧失了神意的自由意志的支配下,所有人在往复劳作中经历的爱恨情仇、酸甜苦辣,都并不 具有普遍的情感体验,反而就此很可能变成*人与人之间可怕的冷漠——人们完全没有理由来关心“他人的痛苦”。但是现代小说往往要假借着古代悲剧的外壳,来表 现一种似是而非的“高贵的沦落”,这就容易造成一种危险,它可能让那些希望追求“高贵之事”的人们误以为追求一种看似悲剧性*的人生就等同于追求“高贵” ——可是现实是,在现代很难或者压根找不到任何“高贵”的东西;那么,在这个拉平一切的世界里,让那些妄图追求卓越的人们怎么活,就成了一个问题。

  这种情爱故事在古典的记载里也并不少见,只不过古代作家更加懂得衡量文学和世界之间的关系。好比说中世纪最后一个作家但丁在《神曲·地狱篇》第五曲中提到 了一个情爱故事,里面的女主人公弗朗齐思嘉也诉说了一个悲剧性*的爱情故事;但是我们也看到,即便是“作为朝圣者的但丁”为她的的故事所哀叹,作者但丁却异 常冷静地指派维吉尔将“朝圣者但丁”从这个故事中解救出来。而且这里的爱情只能充满了反讽意味,弗朗齐思嘉的这段对往事的陈述,无意中使她成了如《会饮 篇》中阿伽松般媚俗的悲剧诗人,鼓舞着她将自己不道德的情|欲说成一场悲剧的源头,是她不可遏制的虚荣和自恋,这才是有罪的爱的本质。而或许在我们这个时 代,有的不过是那些不可遏制的虚荣和自恋——小说中的男作家是这样,那个陌生女人更是如此。
  放纵的爱使得男性*也变得女性*化,而这种爱情看起来就是那么一个漂亮而典雅的女人,迷人而危险,到了需要承担的时候则脆弱不堪。所以这些现代小说中的“悲剧 式”的女性*们,不过是另一个时代的弗朗齐思嘉,又或者说,点燃着她们的是简爱式的“激*情”——这种“激*情”和阁楼上的女人的疯狂互为表里。我们毫无疑问可 以说陌生女人的爱情是疯狂的,在她如火的爱情背后,恰恰影射出她那轻盈而又苍白的灵魂。正如小说中反复出现的“白玫瑰”的意象(不是张爱玲意义上的白玫 瑰),当一切香消玉殒、尘埃落定,她那虚荣而又苍白的灵魂就如同玫瑰的花瓣一样,随之零落一地——最后只等待她供奉如神明的男人为她手足无措,这也算是她 的救赎了。
或许您还会喜欢:
契诃夫短篇小说集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2
摘要: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您一定听说过他。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 [点击阅读]
学生街杀人
作者:佚名
章节:48 人气:2
摘要:从收音机里缓缓流淌出的路唐纳森的演奏,作为此时在场两人心情的BGM明显有些不合适。光平盘腿坐在原地,伸手关掉了收音机。六榻榻米大小的房间立刻被沉默所支配。广美的表情比平时更严肃,她把日本茶倒进两个茶碗里,然后把较大的一个茶碗放到了光平面前。这个茶碗是附近一个寿司店开张的时,抽奖获得的奖品。 [点击阅读]
异恋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一九九五年四月十九号。在仙台市的某个天主教会,举行了矢野布美子的葬礼。参加的人不多,是个冷清的葬礼。在安置于正前方的灵枢旁,有一只插着白色蔷薇的花瓶。不知是花束不够多还是瓶子过大,看起来稀稀疏疏冷冰冰的。教会面向着车水马龙的广濑大街。从半夜开始落的雨到早晨还不歇,待葬礼的仪式一开始,又更哗啦啦地下了起来。从教会那扇薄门外不断传来车辆溅起水花的声音。又瘦又高的神父有点半闭着眼念着圣经。 [点击阅读]
无人生还
作者:佚名
章节:71 人气:2
摘要:varcpro_id='u179742';varcpro_id='u179742';沃格雷夫法官先生新近离任退休,现在正在头等车厢的吸烟室里,倚角而坐,一边喷着雪茄烟,一边兴致勃勃地读着《泰晤士报》上的政治新闻。沃格雷夫放下报纸,眺望窗外。列车奔驰在西南沿海的萨默塞特原野上。他看了看表,还有两小时路程。 [点击阅读]
无影灯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第一章01“今晚值班不是小桥医师吗?”做完晚上7点的测体温、查房,返回护士值班室的宇野薰一边看着墙上贴着的医师值班表一边问。“那上面写着的倒是小桥医师,可是,听说今晚换人了。”正在桌上装订住院患者病历卡片的志村伦子对阿薰的问话头也没抬地回答说。“换人了,换的是谁?”“好像是直江医师。 [点击阅读]
暗店街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一我的过去,一片朦胧……那天晚上,在一家咖啡馆的露天座位上,我只不过是一个模糊的影子而已。当时,我正在等着雨停,——那场雨很大它从我同于特分手的那个时候起,就倾泻下来了。几个小时前,我和于特在事务所①里见了最后一次面,那时,他虽象以往一样在笨重的写字台后面坐着,不过穿着大衣。因此,一眼就可以看出,他将要离去了。我坐在他的对面,坐在通常给顾客预备的皮扶手椅里。 [点击阅读]
暮光之城2:新月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我百分之九十九点九地确定我是在做梦。我之所以如此确信的理由是:第一,我正站在一束明亮的阳光下——那种令人目眩的,明净的太阳从未照耀在我的新家乡——华盛顿州的福克斯镇上,这里常年笼罩在如烟似雾的绵绵细雨之中;第二,我正注视着玛丽祖母,奶奶至今去世已经有六年多了,因此,这一确凿的证据足以证明我是在做梦。奶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她的脸庞还是我记忆中的模样。 [点击阅读]
末日逼近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萨莉!”哼了一声。“醒醒,萨莉!”“别……闹!”她含糊地应道,这次加大了嗓门。他更用力地推。“醒醒,快醒醒!”查理?是查理的声音,是在叫她。有多久了呢?她慢慢清醒过来。第一眼瞥到的是床头柜上的闹钟。两点一刻。这会儿查理不可能在家,他应该在值班的。等看清了他的面孔,萨莉心中生出一种不祥的预感:出事了。丈夫脸色惨白,鼓着眼睛,一手拿着汽车钥匙,一手还在用力地推她,似乎根本没有发现她已经睁开了眼睛。 [点击阅读]
永别了武器
作者:佚名
章节:49 人气:2
摘要:《永别了,武器》一书系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早期代表作。被誉为现代文学的经典名篇。此书以爱情与战争两条主线,阐述了作者对战争及人生的看法和态度。美国青年弗雷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志愿到意大利北部战争担任救护车驾驶员,期间与英国护士凯瑟琳·巴克莱相识。亨利在前线执行任务时被炮弹炸伤,被送往后方的米兰医院就医。由于护士紧缺,凯瑟琳也来到了米兰,两人又一次相遇。 [点击阅读]
涨潮时节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2
摘要:每个俱乐部都有个烦人的家伙,“加冕俱乐部”也不例外。尽管外面正有敌机来袭击,俱乐部里的气氛却一如既往。曾经远渡重洋到过印度的波特少校扯扯手上的报纸,清清喉咙。大家都赶快躲开他的眼光,可是没有用。“《泰晤士报》上登了戈登-柯罗穗的讣闻,”他说,“当然说得很含蓄——‘十月五日死于空袭’。连地址都没写。老实说吧,那地方就在寒舍转角,坎普顿山丘上那些大宅子之一。 [点击阅读]
火车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冒着火的车子,用来载生前做过恶事的亡灵前往地狱。电车离开绫濑车站时才开始下的雨,半是冰冻的寒雨。怪不得一早起来左膝盖就疼得难受。本间俊介走到第一节车厢中间,右手抓着扶手,左手撑着收起来的雨伞,站在靠门的位置上。尖锐的伞头抵着地板,权充拐杖。他眺望着车窗外。平常日子的下午三点,常磐线的车厢内很空,若想坐下,空位倒是很多。 [点击阅读]
爱弥儿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我们身患一种可以治好的病;我们生来是向善的,如果我们愿意改正,我们就得到自然的帮助。塞涅卡:《忿怒》第十一章第十三节。※※※这本集子中的感想和看法,是没有什么次序的,而且差不多是不连贯的,它开始是为了使一位善于思考的贤良的母亲看了高兴而写的。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