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她们都是另一个时代的弗朗齐思嘉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看这本书很早了,但是之所以需要一再被提及,只能说这个故事讲出了一个颇为典型的形象:那种深陷于被现代“自由意志”赋予崇高地位的爱情中的女性*形象。很 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小说以书信的形式写成,并且是否就此具有忏悔录的意味,我觉得是可以思考一下的。而如果真的如那个陌生女人所言,她需要对男作家忏 悔,这个事实就更具有戏剧性*——在神学时代,忏悔者只会向上帝或上帝在尘世中的代理人(比如教会)忏悔,但是在这个陌生女人那里,她只能向一个世俗的男性* 忏悔。这种情况不由让人想起小说《德伯家的苔丝》里一句并不那么引人注意的话,还记得安吉尔在离开苔丝许久之后感到悔恨,此时他想起结婚当晚苔丝看他的表 情:“仿佛他就是一个神”——我想用这句话来描述陌生女人心目中的那个不具名的男作家,恐怕也没什么不恰当的地方。
  现代小说中并不缺少这种为爱情奉献一切、牺牲一切的女性*形象(当然男性*也不少,但是女性*更多,关于这点我们之后再谈)。而且似乎人们更加喜欢见到,这样一 个美好的女性*因为追逐爱情而遭遇不幸的待遇,也就是说,对于爱情的向往总是变成某种“现代悲剧”——它和古代悲剧不同,这些悲剧的主人公往往未必真的是 “高贵的人”,也不需要真的唤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而只要引发人们最强烈的失落感罢了。换言之,这种现代悲剧最触动人的地方实则相当吊诡,它的所有戏剧张 力几乎全部建立于一种意志上的“自由”的允诺和世俗世界无所不往的“枷锁”之间。这几乎是现代社会及其伦理中相当本质的特点之一。
  不过无论这些现代爱情悲剧怎样上演,我也很少见到如《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这样极端的表达。我有时想起这部小说,不禁觉得这个女人的不幸是她“活该”,哪 有这样为了一个男性*放弃一生的其他可能、如此倾尽全力付出一切的事情?我还会觉得,这样一个完全把世俗中的某个具体的人当做新的“上帝”一样奉献一生的事 情,不过是作为男性*的茨威格的幻想罢了,而巧合的是里面的男主角又正好是一个作家。

  这样的解读未免有点极尽恶毒之能事来揣度作者的用意,我还是想从这部小说里抽出一点东西来。小说中的男人和女人,在我看来,恰好是现代人的两种极端的表 现。相比起女人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以成全某种抽象的东西(或是爱情,或是其他我们一直在宣扬的价值,如自由、人权),男性*角色*的这种轻盈的生活状态,也是 耐人寻味的。:他云游不定、很潇洒,其实正是那种抛弃了所有社会联系和不顾所有约束的生活态度,使得这种“潇洒”成为可能;而潜藏在“潇洒”的外表之后 的,又恰恰是他决然掘去了所有根基的生活。他不能容许生活中出现某种固定的必然之事,正如他不能容忍生活中真的有一个固定的女性*、一个稳固的家庭和一个需 要他承担责任的孩子一样。或许对他而言,一切固着的东西都在破坏他的个人自由。也只有到了一个他人,以更加极端的方式阐发“另一种自由”的时候,他才会从 他那种轻盈的生活中惊醒过来,仿佛刹那间被一块巨石压住了游荡已久的灵魂一样。这个能够打碎男作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人,就是那个“陌生女人”。
  我们都知道,关于这部小说可以用“我爱你却与你无关”来概括,可是在这句话的预设之下,其实是一种将现代“自由”放大到极限的虚空。这里有一种别样的反讽 意味,女人为男人献出一切看似是一种自我禁锢,而这样无条件的牺牲乃至自我奴役的状态,恰恰是假借着“自由”之名展开的。换言之,女人为了成全她自己选择 的“爱情”,可以自由地选择让自己沦为他人的奴隶。比起男作家那种“不要所有人管”的自由,女人在追求一种更加虚妄的自由,而这种自由竟然需要以一生作为 代价来换取。因而对男人而言,当他读完这封忏悔之后,他简直难以安放自己;他自己更不知道,对于这样一个把他奉若神明却又如此疯狂自虐的女人,又究竟该怎 样安置她?是不是要给她在生命中留下一个位置,来挽留一点女人作出的牺牲呢?女人把他当做神,可是毕竟,他不是神——或者说,他根本没有资格也没有意愿自 我神化。依此看来,女人的悲剧很大程度上在于,她将自己的信仰置于一个根本不稳定的基础上,用更直白的话说(大家也都会说):她爱上这个根本不值得以这种 代价牺牲自己的男人。

  很显然这是一个世俗得不能更世俗的故事了,仅仅因为它处处在触碰现代伦理中的极端情形,才使它值得一读。不过也就只是“一读”罢了。说起来,这里的这个女 性*形象的确非常有意思,我总觉得很多现代小说中的女性*,都能在这个女人身上找到些许影子。好比说前面提到的德伯家的苔丝,又好比说屠格涅夫《初恋》里那个 驯服地亲吻鞭痕的姑娘。我们从这些故事里得到了点什么呢?现代小说提到这些女性*,无不采用了同情的态度,这样一来我们只是哀婉于她们的遭遇而已。可是事实 上她们是不是真的允许或能够被“怜悯”,这还是个问题。自由伦理的最大律法在于,一旦做出了某个选择,就必须为这个选择负责到底,当然,即便付出生命的代 价可能也是在所不惜的。因而这些让人惋惜的故事并不必然导向一种“怜悯”,而毋宁说,假使我们认为她们的遭遇是“自找的”、“与人无尤”,也完全合情合 理。古代悲剧和现代悲剧之间的断裂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完完全全丧失了神意的自由意志的支配下,所有人在往复劳作中经历的爱恨情仇、酸甜苦辣,都并不 具有普遍的情感体验,反而就此很可能变成*人与人之间可怕的冷漠——人们完全没有理由来关心“他人的痛苦”。但是现代小说往往要假借着古代悲剧的外壳,来表 现一种似是而非的“高贵的沦落”,这就容易造成一种危险,它可能让那些希望追求“高贵之事”的人们误以为追求一种看似悲剧性*的人生就等同于追求“高贵” ——可是现实是,在现代很难或者压根找不到任何“高贵”的东西;那么,在这个拉平一切的世界里,让那些妄图追求卓越的人们怎么活,就成了一个问题。

  这种情爱故事在古典的记载里也并不少见,只不过古代作家更加懂得衡量文学和世界之间的关系。好比说中世纪最后一个作家但丁在《神曲·地狱篇》第五曲中提到 了一个情爱故事,里面的女主人公弗朗齐思嘉也诉说了一个悲剧性*的爱情故事;但是我们也看到,即便是“作为朝圣者的但丁”为她的的故事所哀叹,作者但丁却异 常冷静地指派维吉尔将“朝圣者但丁”从这个故事中解救出来。而且这里的爱情只能充满了反讽意味,弗朗齐思嘉的这段对往事的陈述,无意中使她成了如《会饮 篇》中阿伽松般媚俗的悲剧诗人,鼓舞着她将自己不道德的情|欲说成一场悲剧的源头,是她不可遏制的虚荣和自恋,这才是有罪的爱的本质。而或许在我们这个时 代,有的不过是那些不可遏制的虚荣和自恋——小说中的男作家是这样,那个陌生女人更是如此。
  放纵的爱使得男性*也变得女性*化,而这种爱情看起来就是那么一个漂亮而典雅的女人,迷人而危险,到了需要承担的时候则脆弱不堪。所以这些现代小说中的“悲剧 式”的女性*们,不过是另一个时代的弗朗齐思嘉,又或者说,点燃着她们的是简爱式的“激*情”——这种“激*情”和阁楼上的女人的疯狂互为表里。我们毫无疑问可 以说陌生女人的爱情是疯狂的,在她如火的爱情背后,恰恰影射出她那轻盈而又苍白的灵魂。正如小说中反复出现的“白玫瑰”的意象(不是张爱玲意义上的白玫 瑰),当一切香消玉殒、尘埃落定,她那虚荣而又苍白的灵魂就如同玫瑰的花瓣一样,随之零落一地——最后只等待她供奉如神明的男人为她手足无措,这也算是她 的救赎了。
或许您还会喜欢:
新月集
作者:佚名
章节:38 人气:2
摘要:我独自在横跨过田地的路上走着,夕阳像一个守财奴似的,正藏起它的最后的金子。白昼更加深沉地投入黑暗之中,那已经收割了的孤寂的田地,默默地躺在那里。天空里突然升起了一个男孩子的尖锐的歌声。他穿过看不见的黑暗,留下他的歌声的辙痕跨过黄昏的静谧。他的乡村的家坐落在荒凉的边上,在甘蔗田的后面,躲藏在香蕉树,瘦长的槟榔树,椰子树和深绿色的贾克果树的阴影里。 [点击阅读]
时间机器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时间旅行者正在给我们讲解一个非常深奥的问题。他灰色的眼睛闪动着,显得神采奕奕,平日里他的面孔总是苍白得没有一点血色,但是此刻却由于激动和兴奋泛出红光。壁炉里火光熊熊,白炽灯散发出的柔和的光辉,捕捉着我们玻璃杯中滚动的气泡。我们坐的椅子,是他设计的专利产品,与其说是我们坐在椅子上面,还不如说是椅子在拥抱和爱抚我们。 [点击阅读]
暮光之城4:破晓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童年不是从出生到某一个年龄为止;也不是某一个特定的年纪孩子长大了,抛开幼稚童年的国度里,没有人会死去EdnaSt.VincentMillay前言我拥有比一般人多得多的濒临死亡的经历;这并不是一件你真正会习惯的事。这似乎有些奇怪,我又一次不可避免地面对着死亡。好像注定逃不开这一宿命,每一次我都成功逃开了,但是它又一次次地回到我身边。然而,这一次的似乎与众不同。 [点击阅读]
杀死一只知更鸟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HarperLee-ToKillAMockingbird杀死一只知更鸟哈珀·李著PARTONEChapter1我哥哥杰姆快满十三岁的时侯,肘关节被扭断过。后来伤好了,他也不再担心今后玩不了橄榄球了,就不大为自己的伤感到不自然了。他的左臂比右臂稍短,站立或行走时,左手的手背与身体成直角,大拇指和大腿平行。这些,他一点儿也不在乎,只要能传球,能踢球就行了。 [点击阅读]
死亡区域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约翰·史密斯大学毕业时,已经完全忘记了1953年1月那天他在冰上重重地摔了一跤的事。实际上,他高中毕业时已不太记得那件事了。而他的母亲和父亲则根本不知道有那么一回事。那天,他们在杜尔海姆一个结冰的水塘上溜冰,大一点的男孩们用两个土豆筐做球门,在打曲棍球,小一些的孩子则很笨拙可笑地在水塘边缘溜冰,水塘角落处有两个橡胶轮胎在呼呼地烧着,冒出黑烟,几个家长坐在旁边,看着他们的孩子,那时还没有摩托雪车, [点击阅读]
死光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中华读书报记者施诺一位当年出版斯蒂芬·金小说的编辑曾预言:“过不了多久,斯蒂芬·金在中国就会像在美国一样普及。”中国出版商认为这位给美国出版商带来巨额利润的畅销书作者也会给中国出版社带来利润,全国有5家出版社先后推出斯蒂芬·金,盗版书商也蜂拥而至,制作粗糙的盗版书在市场迅速露面。然而,令出版商失望的是,斯蒂芬·金并没有给中国出版商带来惊喜。它的销售业绩并不理想,没有出现预想中热卖的高xdx潮。 [点击阅读]
父与子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父与子》描写的是父辈与子辈冲突的主题。这一冲突在屠格涅夫笔下着上了时代的色彩。 [点击阅读]
环游黑海历险记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范-密泰恩和他的仆人布吕诺在散步、观望和聊天,对正在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君士坦丁堡的托普哈内广场一向因人群的来往和喧哗而热闹啡凡,但在8月16日那一天的晚上6点钟,却静悄悄地毫无生气,几乎是一片荒凉。从通向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港口高处看下去,仍能发现它迷人的景色,但里面却没有什么人。勉强有一些外国人匆匆而过,走上狭窄、肮脏、泥泞、有黄狗挡道的通向佩拉郊区的小街。 [点击阅读]
瓦尔登湖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这本书的思想是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就像是个智慧的老人,闪现哲理灵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样的境界。书中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读本书,能引领人进入一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超验主义作家。 [点击阅读]
生的定义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我现在正准备在世田谷市民大学讲演的讲演稿。主办单位指定的讲演内容是这样的:希望我把三年前在小樽召开的全北海道残疾儿童福利大会上讲的话继续讲下去。上次大会的讲演记录,业已以“为了和不可能‘亲切’相待的人斗争下去”为题出版发行了。于是我就把该文章重新读了一遍,考虑如何接着往下讲。(该文载《核之大火与“人的”呼声》一书,岩波书店出版。 [点击阅读]
白牙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黑鸦鸦的丛林,肃立在冰河的两岸。不久前的一阵大风,已经将树体上的冰雪一掠而去。现在,它们依偎在沉沉暮霭之中,抑郁寡欢。无垠的原野死一般沉寂,除了寒冷和荒凉,没有任何生命和运动的含义。但这一切绝不仅仅意味着悲哀,而是蕴含着比悲哀更可怕的、远超过冰雪之冷冽的残酷。那是永恒用他的专横和难以言传的智慧,嘲笑着生命和生命的奋斗。那是“荒原”,是充满了野蛮,寒冷彻骨的“北国的荒原”。 [点击阅读]
福尔赛世家三部曲3:出租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这两个仇人种下的灾难的祸根使一对舛运的情人结束掉生命。——《罗米欧与朱丽叶》第一章邂逅一九二○年五月十二号的下午,索米斯从自己住的武士桥旅馆里出来,打算上考克街附近一家画店看一批画展,顺便看看未来派的“未来”。他没有坐车。自从大战以来,只要有办法可想,他从来不坐马车。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