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夜城3·夜莺的叹息 - 第十章 曲终人散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一个礼拜之后,我来到卡里班的洞欣赏洛欣格尔全新的演出。今晚的门票销售一空,歌声掀起一阵旋风,所有观众都爱死她了。
  过去的一个礼拜里发生了很多事。卡文迪旭夫妇为了筹措现金打官司,不得不卖掉卡里班的洞。由于卡文迪旭夫妇势力不再,越来越多小人物鼓起勇气出面指控他们的恶行,排山倒海而来的控诉也越积越多。没多久,控告卡文迪旭就成为夜城最新流行的一项运动。
  洛欣格尔换了新东家。有一群识货的经纪看准机会以合理的条件签下了她。他们在她身上投资很多钱,打算将她一举捧红,听说目前已经有大牌制作人在帮她灌录个人首张专辑了。
  当晚卡里班的洞热闹非凡,听众将整个地方挤得水泄不通,尽情地听歌,忘情地跳舞。如今整体舞台风格没有之前那么哥德风,可以说融合了更多的特色。洛欣格尔写的新歌也越来越迎合大众口味。我是一个人去的,因为死亡男孩接了新的案子,朱利安·阿德文特也有稿子要赶。本来我想约秘书凯茜同去,不过因为如今的洛欣格尔已经跻身主流音乐之列,所以凯茜就对她失去兴趣了,凯茜只喜欢非主流的东西。
  在两名伊恩·阿格、一名新的鼓手以及一群全新的合音天使配合之下,洛欣格尔用她清澈动人的嗓音唱出了爱情、光明以及重生,感动了所有在场的听众。她歌声嘹亮、撼动人心,全身上下充满了朝气。只不过她还是喜欢抓着麦克风,像根烟囱一样猛抽着烟。听众爱死她了。她在歌迷们如痴如狂的掌声中加唱了三首歌,而这回完全没有任何人想要自杀。看到经手的案子有个快乐的结局真是令人心情愉快。
  散场之后,我绕过后台来到她的休息室,想不到竟然在门口看到死亡男孩帮她担任守卫的工作。他见我走来,脸上有点不好意思。
  “原来这就是你的新案子呀。”我说。“难怪你不愿意提。当保镖对你来说有点走回头路,对吧?”
  “这只是临时的工作。”他很严肃地道。“等她跟新的经纪人找到值得信赖的人选就好了。”
  “她也可以找我啊。”我说。
  “啊,”死亡男孩说:“约翰,其实她很努力地想要忘掉一切。当然这你也不能怪她啦。”
  “你额头上的弹孔怎么不见了?”我故意换个话题。
  “我填了些油灰进去。”他说。“等我头发长出来就不会有人注意到了。”
  “后脑上的大洞呢?”
  “那就别问了。”
  我敲了敲门,然后走入摆满鲜花的休息室。本来我也该献花的,不过我从来都不会想到这种事。洛欣格尔正对着镜子卸妆,看到我进来似乎也没有特别高兴。她很快地跟我拥抱一下,在脸颊旁边虚吻一个,然后我们面对面坐了下来。她脸色十分红润,呼吸依然急促,还没从刚才的表演中恢复过来。
  “谢谢你的帮忙,约翰。我很感激你,真的。我本来要打电话给你,但是实在太忙了。”
  “我刚刚有看你表演。”我说。“非常精采。”
  “真的很棒,对不对?约翰……请不要误会,但是我不想再见到你了。”
  “我有点迷糊了。”我过了一会儿说道。“为什么,洛丝?”
  “你让我想起从前发生的事。”她坦白说道。“我需要继续我的生活,抛开过去的一切。如今的我经历过重生,看事情的角度都不一样了。我为了唱歌而活,我只想唱歌,也需要唱歌。此刻我的生命中容不下其他的人。特别是你,约翰。我很感激你为我所做的一切,但是……我需要尽可能地步入正常的生活。我不会待在夜城,这里只是开启我歌唱事业的地方。我要去很多很多其他的地方,约翰。”
  “我了解。”我道。
  “我会为你写一首歌的。”
  “那很好。”
  她转回头去继续卸妆,边卸边对镜子里的自己扮起鬼脸。“你一直没告诉我,是谁雇用你来照顾我的?”
  “是你父亲。”
  她突然看向我道:“约翰,我父亲已经去世两年了。”
  她从包皮包皮里拿出一张照片,照片中的人显然就是去陌生人酒馆雇用我的男人——原来雇主是个鬼,不过这种事在夜城里也不算多大不了的事。洛欣格尔满心感动。
  “他一直都很保护我。”
  “看来……”我说。“这次我又收不到钱了。”
  我跟洛欣格尔吻别,真心地祝福她好运,然后嘴里哼起蓝调,离开了休息室。
  (夜城系列03《夜莺的叹息》完)
或许您还会喜欢:
狼的诱惑
作者:佚名
章节:74 人气:2
摘要:“彩麻,你能去安阳真的好棒,既可以见到芷希和戴寒,又可以和妈妈生活在一起,真的是好羡慕你啊!”“勾构,我以后会经常回来的,你也可以到安阳来看我呀。记得常给我写信,还有打电话。”“喂,各位!车子马上就要出发了。”长途客运站的管理员冲我们叫道。“你快去吧,否则可要被车子落下了。”“嗯,我要走了,勾构。我一到妈妈家就会给你打电话的。 [点击阅读]
瓦尔登湖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这本书的思想是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就像是个智慧的老人,闪现哲理灵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样的境界。书中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读本书,能引领人进入一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超验主义作家。 [点击阅读]
老妇还乡
作者:佚名
章节:3 人气:2
摘要:正文第一幕火车站一阵报时钟声后,幕徐徐升起。接着就看到“居仑”两字。显然,这是北京处隐约可见的小城的名称,一片破烂、败落的景象。车站大楼同样破败不堪,墙上标出有的州通车,有的州不通;还贴着一张破烂不堪的列车时刻表,车站还包括一间发黑的信号室,一扇门上写着:禁止入内。在北京中间是一条通往车站的马路,样子可怜得很,它也只是用笔勾勒出来。 [点击阅读]
英国病人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内容简介1996年囊获9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英国病人》,早已蜚声影坛,成为世界经典名片,而它正是改编于加拿大作家迈克尔·翁达尔的同名小说...一部《英国病人》让他一举摘得了英国小说的最高奖项———布克奖(1992)。翁达杰的作品,国内鲜有译介(当年无论是电影《英国病人》还是图书《英国病人》,都没能引发一场翁达杰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点击阅读]
荆棘鸟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考琳·麦卡洛,生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惠灵顿。她曾从事过多种工作——旅游业、图书馆、教书;后来终于成了一名神经病理学家,曾就学于美国耶鲁大学。她的第一部小说是《蒂姆》,而《荆棘鸟》则构思了四年,作了大量的调查工作,方始动笔。此书一发表,作者便一举成名。作者是位多才多艺的人,喜欢摄影、音乐、绘画、服装裁剪等。她现定居于美国。 [点击阅读]
藏书房女尸之谜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有些陈腐的词语只属于某些类型的小说。比如情节剧里的“秃头坏男爵”,侦探故事里的“藏书室里的尸体”。多年来我一直试图为人们熟知的主题作一些适当的改变。我为自己订立了条件:书里描写的藏书室必须属于非常正统、传统的那一类,而尸体则必须让人觉得悱恻不定、触目惊心。遵循这些原则,几年来出现在笔记本上的只有短短几行文字。 [点击阅读]
解忧杂货店
作者:佚名
章节:45 人气:2
摘要:导读这就是东野圭吾的本事东野圭吾小说普及性之所以这么高,几乎等于畅销书保证,一个不能不提的因素,即他的作品并非只有谜团,只是卖弄诡计;一个更重要的元素,即他过人的说故事能力,以及很有温度的文字书写;身为作家,强项一堆,难怪东野的创作总是多元又量产。 [点击阅读]
追忆似水年华
作者:佚名
章节:129 人气:2
摘要:《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除叙事以外,还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议论。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 [点击阅读]
野性的呼唤
作者:杰克·伦敦
章节:13 人气:2
摘要:它目睹了人与人、狗与狗、强者与弱者之间冷酷无情和生死争斗,于是为了生存,它学会了只求活命、不顾道义的处世原则,变得凶悍、机智而狡诈。最后,在森林中狼群的呼唤下,巴克狼性*复萌,逃入丛林,重归荒野。在小说中,杰克·伦敦运用拟人手法,把狗眼中的世界及人类的本质刻画地淋漓尽致,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冷酷的现实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客观现实。 [点击阅读]
闪灵
作者:佚名
章节:38 人气:2
摘要:记不得哪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对艺术而言,人类的两种基本欲望只需极小的代价便可以挑动起来,那就是恐惧与性欲。对后者,非本文所涉及的话题,姑且略去。但是把恐惧带进我们的生活,却真的不难。最简单的方法:你可以躲在暗处,出奇不意地向某个路过此地的人大吼一声,你的目的就能达到。当然,前提是他不知道你要玩这个游戏。换句话说,就是对他要保证两个字——悬念。 [点击阅读]
零的焦点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秋天,经人做媒,板根祯子和鹈原宪一订了婚。祯子二十六岁,鹈原三十六岁。年龄倒很相配,但社会上看来,结婚似乎晚了点。“三十六岁还打光棍,不知过去有过什么事?”提亲时,祯子的母亲最为介意。也许有过什么事,三十六岁还没有碰过女人,似乎说不过去。但媒人说绝对没有。好像是在撒谎。作为一男人,也太懦弱了。工作已经多年,置身于男人世界里的份子是这样想的。事实上,和女人完全没交往的男人,会叫人瞧不起。 [点击阅读]
青鸟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郑克鲁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Maeterlinck,1862—1949),比利时象征派戏剧家。出生于公证人家庭,早年学习法律,毕业后随即到巴黎小住,结识了一些崇尚象征派诗歌的朋友,从此决定了他的文学生涯和创作倾向。他的第一部作品《温室》(1889)是象征派诗歌集。同年发表的剧本《玛莱娜公主》得到了法国评论界的重视,这个剧本第一次把象征主义手法运用到戏剧创作中。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