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夜半撞车 - 第十四节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我到诊所去看了您两三次??很不巧,总是在您睡着的时候??”
  他们没有告诉我这些来访。突然,我心头闪过一个疑问。
  “我在那个诊所里待了很长时间吗?”
  “有十几天。是索里耶尔先生想到把您转那儿去的。在您当时的状况下,市立医院无法收治您。”
  “到那个地步啦?”
  “他们认为您服用了有毒物质。”
  她非常着力地说最后两个词。我想我从来没有听见什么人以如此冷静的方式、如此温柔的嗓音对我说话。听她说话有一种如同阅读《天体奇观》一样的令人平静的作用。我的眼睛一直没有离开划过她前额的那道长长的伤痕,正好是在眉毛上方。她清澈、坦然的眼睛,垂落在双肩的栗色秀发,竖立起的大衣衣领??由于时间已经很晚,而我们周围灯火黯然,我发现她就像那天夜里在警车里的模样。
  她用食指抚摩眉毛上方的伤痕,然后,又一次浮现出那讽刺性的微笑。
  “初次见面,”她对我说,“就撞成这样,这可是有点太厉害了。”
  她默默地,眼睛直视着我,仿佛她要猜测我的想法——这种关切,我从来没有在任何人身上遇到过。

  “原先,我觉得,您是存心在不适当的时间穿过方尖碑广场。”
  这可不是我的看法。我始终抵制眩晕的感觉。我从来都不可能从桥上或窗户的高处纵身而跳。或甚至像她所认为的那样钻到车子下面去。对于我来说,在最后一刻,生命总是最重要的。
  “我不认为您那时处于正常状态??”
  她的目光又落在我的羊皮衬里上衣和我左脚穿的那只裂开的便鞋。我已经尽我所能重新包皮扎了绷带,可是,我的样子想必不很动人。我为自己这样装束感到抱歉。是的,当务之急,我得打扮得像个人样。
  她低声地对我说道:“您只要换掉您的上衣。也许,还有您的鞋。”
  我越来越信赖她了。我向她坦承,最近几个星期我都在尽力寻找她。只有一条街道名称而没有门牌号,可真不容易找。于是,我就在这一带到处寻找她那辆湖绿色的“菲亚特”。
  “湖绿色?”她好像对这个形容词感到挺困惑,可是,这个形容词的个个字母都出现在索里耶尔让我签名的笔录上。笔录?她毫不知情。我一直把它放在我上衣的内口袋里,我便拿给她看。她读这份笔录,一边皱起了眉头。

  “我不奇怪??他以前总是疑神疑鬼的??”
  “他还给了我一笔钱??”
  “这是个大方的人。”她对我说道。
  我很想知道她和这个索里耶尔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您住在阿尔博尼花园广场吗?”
  “不,这是索里耶尔的一个事务所的地址。”
  每次,她提到这个名字,都带着某种敬意。
  “那么,阿尔贝德慕大街呢?”
  我好像一名警察,为了让嫌疑犯猝不及防,抛出一个他意料不到的问题,对我来说,这么做是很不光彩的。
  “那是索里耶尔拥有的住房之一。”
  她一点儿也没有感到局促不安。
  “您怎么知道这个地址的呢?”
  我告诉她,有一天,我曾在咖啡馆遇见这个索里耶尔,然而,他却装作认不出我来。
  “您知道,他是很多疑的??他总以为别人在抱怨他??他有许多律师??”
  “是您的老板吗?”
  我立刻后悔提了这个问题。
  “我为他工作已有两年了。”
  她声音平静地回答我的问题,仿佛谈的是某件很平常的事情。当然,这的确是很平常的。为什么要在根本不存在神秘的地方去寻找神秘呢?“那天夜里,我正好同索里耶尔先生在方尖碑广场那儿的‘蕾吉娜’大饭店有个约会??然后,正在我到达的时候,就发生了??我们那场事故??”

  她颇为犹豫地说出最后那个词。她盯着我的左手。那辆车把我撞倒时,我这只手的手背擦伤了。不过,伤口几乎已经愈合。我从来没有在那儿扎绷带。
  “那么,要是我理解得对的话,索里耶尔当时来得正是时候哕?”
  那天夜里,他迈着缓缓的步伐朝我们走来,身穿一件深色大衣。我甚至在想,他是否嘴角还叼着一根烟。
  而这位女子同他在饭店大厅有约会??我也一样,我曾同我的父亲在这些饭店的大厅约会见面,这些大厅彼此都很相像,大理石雕像、吊灯、细木护壁板、长沙发,都不伦不类的。在那儿,人们就如同转车时在车站候车室,或接受审讯前在警察分局一样的情景,忐忑不安。
  “看来他可不是唱诗班的孩子呢。”
  “谁?”
  “索里耶尔。”
  她第一次真正地显出尴尬的神情。
  “他从事什么职业?”
或许您还会喜欢:
清洁女工之死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赫尔克里-波洛从维拉饭店出来,迈步朝索霍区走去。他竖起大衣领护住他的脖子,他这样做,与其说是一种需要,不如说是处于谨慎,因为这时的夜晚并不太冷。“不过,在我这种年龄,一个人还是别冒什么风险的好。”波洛习惯这样说。他心情愉快,两眼睡意朦胧。维拉饭店的蜗牛实在是美味极了,真是一个好地方,这个地道的小餐馆,这次总算是找对了。 [点击阅读]
漂亮朋友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莫泊桑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短篇小说大师,他在长篇小说创作上的成就往往因此而被湮没。其实,他在长篇小说创作上颇有建树:他继承了巴尔扎克、司汤达、福楼拜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心理描写上又开拓出新路。《漂亮朋友》就是前者的一部代表性*作品。莫泊桑从事长篇创作是在写作短篇小说之后,其时他并不满足于短篇小说所取得的成就。随着他声誉鹊起,他经常涉足上流社会,开阔了眼界,便想到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去反映社会现实。 [点击阅读]
父与子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父与子》描写的是父辈与子辈冲突的主题。这一冲突在屠格涅夫笔下着上了时代的色彩。 [点击阅读]
理想国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399年)①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的老师。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 [点击阅读]
瓦尔登湖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这本书的思想是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就像是个智慧的老人,闪现哲理灵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样的境界。书中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读本书,能引领人进入一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超验主义作家。 [点击阅读]
男人这东西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对于性,少男们由于难以抑制自己而感到不安;与此同时,他们又抱有尝试性爱的愿望。因此,他们的实情是:置身于这两种互相矛盾的情感的夹缝中苦苦思索,闷闷不乐。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成长为响当当的人是极其不易的。在此,我们所说的“响当当的人”指的是无论在肉体还是在精神方面都健康且成熟的男人和女人。在成人之前,人,无一例外要逾越形形色色的障碍、壁垒。 [点击阅读]
白马酒店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一)我身后的磨咖啡器像只愤怒的毒蛇一样,发出嘶嘶怪响,带着一种邪恶、不祥的意味。我想,或许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的声音都带有这种味道:喷射机从我们头上呼啸而过时,带着使人畏惧的震耳欲聋声音;地下铁迫近隧道时,也有缓慢吓人的隆隆巨响;而地面上那些笨重的往来车辆,更是连人住的屋子都给动摇了……此外,目前家庭中所用的许多器具,虽然也许使用起来颇为方便, [点击阅读]
目的地不明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坐在桌子后面的那个人把一个厚厚的玻璃压纸器向右移动了一点,他的脸与其说显得沉思或心不在焉,倒不如说是无表情的。由于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人工光线下,他的面色苍白。你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习惯室内生活的人,一个经常坐办公室的人。要到他的办公室,必须经过一条长而弯弯曲曲的地下走廊。这种安排虽然颇有点不可思议,却与他的身份相适应。很难猜出他有多大年纪。他看起来既不老,也不年轻。 [点击阅读]
相约星期二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最后的课程——《相约星期二》中文版序余秋雨一我们人类的很多行为方式是不可思议的,有时偶然想起,总会暗暗吃惊。譬如,其中一件怪事,就是人人都在苦恼人生,但谁也不愿意多谈人生。稍稍多谈几句的,一是高中毕业生,动笔会写“生活的风帆啊”之类的句子;二是街头老大娘,开口会发“人这一辈子啊”之类的感叹。 [点击阅读]
红字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一群身穿黯色长袍、头戴灰色尖顶高帽.蓄着胡须的男人,混杂着一些蒙着兜头帽或光着脑袋的女人,聚在一所木头大扇子前面。房门是用厚实的橡木做的,上面密密麻麻地钉满大铁钉。新殖民地的开拓者们,不管他们的头脑中起初有什么关于人类品德和幸福的美妙理想,总要在各种实际需要的草创之中,忘不了划出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充当墓地,再则出另一片土地来修建监狱。 [点击阅读]
罗杰疑案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弗拉尔斯太太于16日晚(星期四)离世而去。17日(星期五)早晨八点就有人来请我去。我也帮不了什么忙,因为她已死了好几个小时了。九点过几分我就回到了家。我取出钥匙打开了前门,故意在大厅里磨蹭了一会,不慌不忙地把帽子和风衣挂好,这些都是我用来抵御初秋晨寒的东西。说老实话,我当时的心情非常沮丧忧愁。我并不想装模作样地认为,我能够预料今后几周将要发生的事。 [点击阅读]
英国病人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内容简介1996年囊获9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英国病人》,早已蜚声影坛,成为世界经典名片,而它正是改编于加拿大作家迈克尔·翁达尔的同名小说...一部《英国病人》让他一举摘得了英国小说的最高奖项———布克奖(1992)。翁达杰的作品,国内鲜有译介(当年无论是电影《英国病人》还是图书《英国病人》,都没能引发一场翁达杰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