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寻羊冒险记 - 第三章1978年9月 1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1.鲸的阴茎,身兼三职的女郎
  同女孩困觉,我觉得既是一件非同小可的大事,又好像相反根本不值一提。就是说,有作为自我疗养行为的交合,有作为消磨时间的交合。
  有的交合始终属于自我疗养行为,有的交合一贯是为消磨时间。既有起初属于自我疗养行为最后算是消磨时间的,又有相反的情况。怎么说呢,我们的性生活同鲸鱼的性生活有着根本差异。
  我们不是鲸鱼——就我的性生活而言,这乃是极重要的命题。
  小时候,从家里骑自行车大约30分钟路程的地方,有个水族馆。水族馆内总是阴冷冷的水族馆式的沉默一统天下,只有时而“哗啦”溅起的水花声从哪里传来。暗幽幽的廊角仿佛有鱼身人在屏息敛气。
  一群金枪鱼在巨大的水池里往来游动,鲟鱼沿狭窄的水路逆流而上,锯刺鲑朝肉块呲出尖牙利齿,电气鳗鱼一闪一闪亮起小里小气的电珠。
  水族馆里有无数的鱼。它们名字不同鳞片不同腮鳍不同。我实在不明白地球上何以存在如此种类繁多的鱼。
  当然,水族馆里没有鲸。鲸过于庞大,即使把水族馆毁掉弄成一个大大的水槽也没办法养它。但水族馆里放有鲸的阴茎,也就是所谓代表物。这么着,整个多愁善感的少年时代我都没看原原本本的鲸而一个劲儿看鲸的阴茎。在阴冷冷的水族馆式甬路散步散腻了,我便坐在寂无声息的天花板极高的展厅沙发上,对着鲸的阴茎呆呆地度过几个小时。
  看起来它有时像一株干枯的小椰树,有时像一穗巨大的玉米棒。如果那里设立有“鲸鱼生殖器-雄”的标牌,恐怕任何人都不会注意到那便是鲸的阴茎。那与其说是南极的产物,莫如说更有中亚沙漠出土文物的意味。它不同于我的阴茎,也有异于此前我见过的任何阴茎。并且那上面漾出一种哀戚,一种被割阴茎特有的难以言喻的哀戚。
  第一次同女孩性交后想起的,也是这巨大的鲸鱼阴茎。想到它是沿着怎样的命运之路经过怎样的经纬来到这水族馆空空荡荡的展厅的,不由一阵心痛。我觉得这里边没有任何获救的希望。但我才17岁,显然还太年轻,不可能对一切感到绝望。于是,那以后我便这样认定:
  我们不是鲸!
  我在床上一边用指尖捏弄新女友的头发,一边不断考虑鲸。
  我所记起的水族馆总是时值秋末。水槽玻璃冰一样冷,我身裹厚厚的毛衣。从展厅大玻璃窗望见的海呈深铅色,无数白浪使人想起女孩身上连衣裙的白色花边。
  “想什么呢?”她问。
  “往事。”我说。
  她21岁,拥有苗条娇好的身段和完美得足以使人入魔的一对耳朵。她在一家小出版社当临时校对员,又是耳模特,还是仅由有教养的圈内人组成的小俱乐部所属的应召女郎。至于3个之中哪个是她的本职,我不清楚,她也不清楚。
  但若从哪个是其本来面目这点来看,耳模特是她最为自然的面目。我这样认为,她也这么想。只是耳广告模特大派用场的领域极其有限,所以无论作为模特的地位还是酬金都低得不能再低。一般广告代理商、摄影师和制作人都仅仅把她作为“耳持有者”来对待。耳以外的她的肉体和精神被完全抛弃完全置之不理。
  “其实不是那样的,”她说,“耳朵就是我,我就是耳朵。”
  作为校对员的她和作为应召女郎的她绝对——哪怕一瞬之间——不向人出示耳朵。
  “因为那不是真正的我。”她解释道。
  她所在的应召女郎俱乐部的事务所(名义上大致为演员俱乐部)位于赤坂,大家称为埃克斯夫人的经营者是个满头银发的英国妇女。她在日本生活了30年,讲一口流利的日语,基本汉字也差不多认得。
  埃克斯夫人在距应召女郎俱乐部不到500米的地方开一间专间招收女性的英语会话教室,在那里她把看起来纯正的女孩挑到应召女郎俱乐部去。反过来,应召女郎也有几个人在英语会话教室学习,她们当然得以免除几成学费。
  埃克斯夫人把应召女郎称为“Dear”①。她口中的“Dear”有一种春日午后般绵柔的韵味。
  ①英语,亲爱的。
  “要穿像样的花边内裤去才行哟,Dear,带三角裤的长简袜是不行的。”或者说:“你往红茶里放冰淇凌了吧,Dear!”——便是这么一种气氛。顾客来历也把握得一清二楚,几乎全是四五十岁的富有商人。三分之二是外国人,其余是日本人。埃克斯夫人讨厌政治家、老人、变态分子和穷人。
  我的新女友在这一打无不如花似玉的应召女郎中最为相貌平平,衣着也很一般。实际上掩起耳朵的她给人的印象也极为普通。不清楚埃克斯夫人为什么竟看中她。或许看出她的平常中有特殊的光点,也可能仅仅觉得有一两个平常女孩也未尝不可。但不管怎样,埃克斯可谓独具慧眼,她也有了几个坚定的顾客。她衣装平常,化妆平常,内衣平常,带着平常的香皂味儿前往大仓宾馆王子饭店,一星期跟一两个男人睡,得到足够一个月吃喝的收入。
  此外一半夜晚她无偿地同我困觉,另一半怎么过的我就不知道了。
  她作为出版社临时校对员的生活是再平常不过的。每星期只到神田一栋小楼三楼上的一家出版社上三天班。早上9点到傍晚5点,或看校样,或泡茶,或下楼梯(没有电梯)买胶擦。虽然她是唯一的单身女性,但没有什么人调戏她。她像变色蜥蝎一样根据场所和情况或潜伏不动或出声发光。

  我见到她(或见到她的耳朵),是在与妻刚刚分手的8月初。我承揽了一家电脑软件公司的广告词的拟稿工作。
  广告代理店的经理把策划书和几张大幅黑白照片放在桌子上,让我一周内为这照片拟就三组广告主题词。三张照片均是硕大的耳朵。
  耳朵?
  “怎么是耳朵呢?”我问。
  “那谁知道!反正就是耳朵,一星期你只考虑耳朵就行了。”
  这么着,一星期我只看耳朵过日子。我用透明胶带把三张照片粘在桌前墙上,边看照片边吸烟喝咖啡吃三明治剪手指甲。
  一星期工作好歹交差了,但那以后照片仍贴在墙上没动。也是因为揭下来麻烦,加之看耳照片已成了我的日常习惯。不过我未将照片揭下塞进抽屉尽头的真正缘由,是因为那耳朵在所有方面都征服了我。耳形简直如梦如幻,称之为百分之百亦无不可。人体被放大的一部分(当然包皮括生殖器)竟有如此摧枯拉朽的魅力,这种体验对我还是第一次,使我想起某种宿命性的巨大漩涡。
  有的曲线以超越任何想象的奔放将画面一气切开,有的曲线以不无神秘的细腻勾勒片片精微的阴臀,有的曲线则如古代壁画描绘出无数传说。而耳垂的圆滑胜过所有的曲线,其厚墩墩的肌肤凌驾所有的生命。
  几天后,我给摄此照片的摄影师打电话,问了耳朵持有者的姓名和电话号码。
  “那又怎样?”摄影师问。
  “有兴趣。耳朵实在漂亮无比。”
  “那倒是,耳朵的确是的。”摄影师支支吾吾地说,“不过人倒不见得怎么样。要是想和年轻女孩约会,把最近拍摄泳装的模特介绍给你好了。”
  “谢谢。”说罢,我挂断电话。
  2点、6点、10点给她打了3次电话,都没人接。看来她也以她的方式活得很忙。
  好歹逮住她已是翌晨10点了。我简单做了自我介绍,说想就前几天广告上的事稍微谈谈,提议一起吃晚饭如何。
  “听说工作已经结束了。”她说。
  “工作是已经结束了。”我说。
  她似乎有点惶惑,但没再问什么。我们讲定明天傍晚在青山大街一家咖啡馆碰头。
  我给以前去过的餐馆中最为高级的法国风味店打电话预订桌子。然后拿出一件新衬衫,花时间挑选领带,穿上只上过两次身的外衣。
  如摄影师好意告诉的那样,她确实是个不甚起眼的女孩。衣着长相都稀松平常,俨然二流女子大学合唱队里的。当然,对我来说这是无关紧要的。我失望的是她把耳朵严严实实藏在了梳成流线型的头发里。
  “耳朵藏起来了?”我若无其事地说。
  “嗯。”她也若无其事地应道。
  由于比约定时间到得早,我们成了晚餐时间的第一批客人。灯光洒泻下来,男侍者划着长柄火柴四处点燃红蜡烛,领班以鲱鱼样的眼神仔细检查餐巾、餐具和盘子的摆法。铺成人字形的橡木地板擦得一尘不染,男侍者的鞋底在上面“嗑嗑”发出惬意的声响。那皮鞋看样子比我脚上的贵得多。花瓶里的花是新鲜的,白墙上挂着一眼即可看出是原作的现代绘画。
  我扫视葡萄酒单,尽可能选淡些的白葡萄酒,要了冷盘、鸭肉糜、凉过的烤鲷鱼和黄——鱼肝酱。她认真研究茶谱之后,点的是龟汤、蔬菜水果色拉和牛舌鱼酱。我独自点了海胆汤、荷兰芹味烤乳牛和西红柿色拉。估计我半个月的伙食费将化为乌有。
  “店很高级嘛,”她说,“常来?”
  “只是偶尔兼谈工作时来。总的说来,一个人的时候很少来饭店,大多边喝酒边吃酒吧现成的东西。还是那样好,免得胡思乱想。”
  “在酒吧一般吃什么?”
  “样式倒不少,大多吃煎鸡蛋卷和三明治。”
  “煎鸡蛋卷和三明治,”她说,“在酒吧天天吃煎鸡蛋卷和三明治?”
  “不是天天,每3天自己做一次。”
  “那么,3天里有两天在酒吧吃煎鸡蛋卷和三明治喽?”
  “是啊。”我说。
  “为什么老是煎鸡蛋卷和三明治?”
  “因为好的酒吧是有可口的煎鸡蛋卷和三明治供应的。”
  “唔,”她说,“怪人!”
  “怪什么?”我说。
  我不知到底应怎样提起话头,一时默默吸烟看着桌面。
  “不是要谈工作么?”她开始套话。
  “昨天也说了,工作已彻底结束,不存在问题,所以没什么谈的。”
  她从手袋的小隔袋里掏出细细的薄荷烟,拿店内火柴点燃,用仿佛催促下文的眼神看着我。
  我正要开口,领班踏着充满自信的皮鞋声来到我们餐桌跟前。他像是在出示独生子照片似的面带动人的微笑把葡萄酒标签转向我。我点下头,他便拔下软木塞——软木塞发出令人舒坦的低音——往杯中各斟了一口。一股浓缩了的伙食费味儿。
  领班刚一退下,两名男侍者旋即赶来往桌面排出三个大盘和两个小碟。男侍者离去后,又只剩我们两人。

  “无论如何想看看你的耳朵。”我直言相告。
  她不声不响地将鸭肉糜和黄——鱼肝酱取到碟里,喝了口葡萄酒。
  “麻烦吧?”
  她轻微地一笑:“美味法国菜并不麻烦。”
  “谈耳朵麻烦?”
  “倒也不是。要看谈的角度。”
  “从你喜欢的角度谈。”
  她边把叉子送往口中边摇头:“实话实说——这是我最喜欢的角度。”
  我们沉默了一会,默默接着喝葡萄酒,吃菜。
  “我转弯,”我说,“不料我前面有谁正在转下一个弯。是谁看不见身影,只见白色裙摆一闪。而这裙摆的白色却烙在了眼底永不离去。这样的感觉你可明白?”
  “我想我明白。”
  “从你耳朵得到的,便是这么一种感觉。”
  我们又继续默默进食。我住她杯里斟葡萄酒,往自己杯里斟葡萄酒。
  “你是说并非这样的情景浮现在脑海,而是有这样的感觉,是吧?”她问。
  “正是。”
  “以前曾这样感觉过?”
  我想了一会,摇头说:“没有”。
  “那就是说,是我耳朵的关系?”
  “并没有把握敢这么明确断言,因为也无从谈起什么把握。耳朵形状会使人产生特定的情感——这事听都没听说过的。”
  “每次看见法拉-福赛特-梅杰斯的鼻子都打喷嚏的人倒是知道。喷嚏嘛,精神因素比较大。原因和结果一旦结合就很难分开。”
  “法拉-福赛特-梅杰斯的鼻子我不大清楚……”说着,我喝口葡萄酒。忘记往下想说什么了。
  “和那个多少不同?”她问。
  “呃,多少不同。”我说,“获得的情感十分十分模糊,却又十分实在。”我两手拉开1米,又拉近到5厘米。“表达不好。”
  “基于模糊动机的凝缩现象。”
  “完全如此,”我说,“你脑袋比我聪明7倍。”
  “受过函授教育。”
  “函授教育?”
  “嗯,心理学函授教育。”
  我们把最后剩的鸭肉糜两人分开。我又忘记自己想说什么了。
  “你还没有很好地把握我的耳朵同你那种情感的相互关联吧?”
  “不错。”我说,“就是说,是你的耳朵直接作用于我,还是别的什么以你的耳朵为媒介作用于我,我还没把握住。”
  她两手放在桌面,轻轻耸了下肩。“你所感觉到的——你的情感——在种类上属于美好的,还是讨厌的?”
  “两者都不是,又两者都是。不明白。”
  她双手拢住葡萄酒杯,看一会我的脸。“看来,你还是多少学一点情感表达方式为好。”
  “描写力度也没有。”我说。
  她微微一笑:“不过没关系,你说的我大体明白。”
  “那么我该怎么办呢?”
  她久久沉默不语,似乎在考虑别的什么。桌面摆着5个空了的盘子,俨然已然消亡的行星群。
  “我说,”沉默好半天她开口道,“我想我们最好成为朋友。当然喽,如果你认为可以的话。”
  “当然可以。”
  “而且要成为非常非常亲密的朋友。”她说。
  我点头。
  这么着,我们成了非常非常亲密的朋友,尽管初次见面不到30分钟。
  “作为亲密的朋友,我想问你两个问题。”我说。
  “问好了。”
  “一个是你为什么不露耳朵;另一个是这以前除我之外你的耳朵是否还对其他人发挥过特殊能量。”
  她什么也没说,定定注视置于桌面的两只手。
  “不一而足。”她沉静地说。
  “不一而足?”
  “嗯。不过简单说来,应该是因为我早已习惯了不露耳朵时的我自己。”
  “就是说露耳时的你与不露耳时的你是不同的罗?”
  “是的。”
  两名男侍者撤去我们的碟盘,端来汤。
  “谈一下露耳时的你好么?”
  “很早以前的事了,说不大好。说实在的,自12岁以来还一次也没露出过耳朵。”
  “但当模特时是要露的吧?”
  “那是。”她说,“可那不是真正的耳朵。”
  “不是真正的耳朵?”
  “那是封闭了的耳朵。”
  我喝了两口汤,抬起头看她的脸。
  “关于封闭了的耳朵,能详细告诉我一点吗?”
  “封闭了的耳朵就是死掉的耳朵。我自己杀死了耳朵。就是说在意识上切断了通路……明白?”
  我不大明白。
  “那就问嘛!”她说。
  “所谓杀死耳朵,指的是耳朵听不见东西?”
  “不不,耳朵照样听得见。然而耳朵死掉了。你也能做到。”
  她把汤匙放在桌上,一下挺直了腰,双肩上提5至6厘米,下-使劲往前一探。如此姿势保持了10秒,而后突然放下双肩。
  “这样耳朵就死掉了。你也试试!”
  我慢慢重复和她同样的动作,但没办法得出死掉这一印象,不过葡萄酒劲儿上来快一点罢了。
  “我的耳朵好像死不利索啊!”我失望地说道。
  她摇摇头:“不怕的。如果没必要让耳朵死掉,死不掉也一点都不碍事。”
  “再问一点可好?”
  “好的。”
  “把你说的综合起来,我想情况是这样的:12岁以前你是露耳朵的,后来一天你把耳朵藏了起来,从那时到现在你一次也没露过耳朵。迫不得已要露的时候就把耳朵同意识之间的通路封闭起来。是这样的吧?”

  她莞尔一笑:“是这样的。”
  “12岁时你耳朵发生什么了?”
  “莫急,”说着,她隔桌伸出右手,轻轻碰了下我的左手指。“求求你。”
  我将剩下的葡萄酒倒进两个杯子,把自己的杯子缓缓喝干。
  “首先是想了解你。”她说。
  “了解我什么?”
  “全部。如何长大的,年龄多大,什么工作,等等。”
  “不值一提,根本不值一提。听着听着你肯定困得不行。”
  “我嘛,喜欢不值一提的。”
  “我的可是任何人都喜欢不来的不值一提。”
  “可以的,讲10分钟。”
  “出生日期是1948年12月24日,圣诞节前夕。这圣诞节前夕,可不是怎么理想的生日。因为生日礼物和圣诞节礼物赶在一起,都想便宜点应付过去。星座是白羊座,血型A,这种组合适合银行职员和区政府工作人员。同猎户座天秤座宝瓶座合不来。不认为这人生没滋没味的?”
  “好像挺有滋味。”
  “在不值一提的城市长大,从不值一提的中小学毕业。小时沉默寡言,长大百无聊赖。和一个不值一提的女孩相识,有了不值一提的初恋。18岁那年上大学来到东京。大学出来后和朋友两人开了一间小小的翻译事务所,好歹混口饭吃。大约3年前染指PR①刊物和广告方面的工作,这方面也算进展顺利。同一个在公司工作的女孩相识,4年前结了婚,两个月前离了。原因一言难尽。养一只老公猫。每天吸烟40支,死活戒不掉。有3套西装6条领带,还有过时唱片500张。爱拉里-奎因小说里的犯人姓名全部记得,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也一本不缺,但只读了一半。夏天喝啤酒,冬天威士忌。”
  ①PublicRelations之略,宣传广告。
  “并且三天有两天在酒吧吃煎鸡蛋卷和三明治?”
  “是的。”我说。
  “活得有滋有味嘛。”
  “始终百无聊赖,以后也一个样。并非对此不满,总之无奈罢了。”
  我觑了眼手表:过了9分20秒。
  “但现在你所讲的并不是你的全部吧?”
  我望了一会我放在桌面上的手,“当然不是全部。再无聊的人生也不至于10分钟就说尽。”
  “我谈谈感想可以么?”
  “请。”
  “每每遇到第一次见面的人,我都让对方讲10分钟,并且以同对方所讲的完全相反的观点来分析对方。这样的做法你认为不对?”
  “不不,”我摇了下头,“我想你大概是对的。”
  一个男侍者来把盘子摆在桌上,另一个把菜放上去,沙司员浇上调味汁。浇法大致是:由近及中,由中及远。
  “把这个做法套在你身上,我想是这样的。”她边说边把刀子一下子插进牛舌鱼酱。“就是说,恐怕并非你的人生无聊,而是你在追求无聊的人生。不对?”
  “或许如你所说,或许并非我的人生无聊,而是我在追求无聊的人生。但结果是同一个——不管怎样我已把它弄到了手。人们都想从无聊中逃脱出来,我却想深入到无聊里边去,就像在交通高峰期开倒车。所以,我并未因自己的人生变得无聊而发什么牢骚,无非老婆跑掉那个程度罢了。”
  “同太太就是因为这个分手的?”
  “刚才也说了,一言难尽。但正如尼采讲的那样:在无聊面前即使神也会卷旗而去。如此而已。”
  我们慢慢吞食。吃到一半她重新浇了调味汁,我多吃了块面包皮。在主食吃完前,我们各自考虑别的事。碟盘撤下,吃罢乌饭树浆果雪糕,蒸馏咖啡上来,这时我点燃一支烟。烟雾在空气中略一仿惶,即被换气装置吸了进去。天花板扩音器流淌出莫扎特的协奏曲。
  “想再听你讲一下耳朵。”我说。
  “你想问的,是不是问我的耳朵有没有特殊能量?”
  我点头。
  “这点希望你自己确认,”她说,“即使我就此对你说什么,也只能诉诸极为有限的形式,而且我不认为对你有帮助。”
  我再次点头。
  “为你露出耳朵也可以的,”她喝罢咖啡说道,“只是,我也不知道那样是否真的对你有好处,说不定你将后悔。”
  “为什么?”
  “因为你的无聊或许并没有你认为的那般顽固。”
  “没办法。”我说。
  她隔桌伸过手,放在我的手上面。“另外还有一点:一段时间里——往后几个月——不要从我身边离开,可以?”
  “可以”
  她从手袋取出黑色发带,街在嘴上,两手捆抱似的把头发拢去脑后,一转打个弯,迅速束起。
  “如何?”
  我屏住呼吸,愣愣地看着她。口干得沙沙作响,身体任何部位都出不来声音。白石灰墙壁刹那间仿佛迎面涌来。店内说话声餐具相碰声变成一抹微云样的东西,又重新复原。涛声传来,有一种撩人情思的黄昏韵味。然而这一切不过是我在几百分之一秒的时间里感受到的极小一部分。
  “不得了!”我勉强挤出声音,“好像不是同一个人。”
  “就是嘛!”她说。
或许您还会喜欢:
神秘的西塔福特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0
摘要:布尔纳比少校穿上皮靴,扣好围颈的大衣领,在门旁的架子上拿下一盏避风灯_轻轻地打开小平房的正门,从缝隙向外探视。映入眼帘的是一派典型的英国乡村的景色,就象圣诞卡片和旧式情节剧的节目单上所描绘的一样——白雪茫茫,堆银砌玉。四天来整个英格兰一直大雪飞舞。在达尔特莫尔边缘的高地上,积雪深达数英所。全英格兰的户主都在为水管破裂而哀叹。只需个铝管工友(哪怕是个副手)也是人们求之不得的救星了。寒冬是严峻的。 [点击阅读]
神食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十九世纪中叶,在我们这个奇怪的世界上,有一类人开始变得愈来愈多。他们大都快上了年纪,被大家称为“科学家”,这个称呼颇力恰当,可是他们自己却非常下喜欢。他们对于这个称呼是如此之厌恶,以致在他们那份叫作《大自然)的有代表性的报纸里一直谨慎地避开它,好像所有的坏字眼都源出于它似的。 [点击阅读]
福地
作者:佚名
章节:40 人气:0
摘要:海尔曼·布霍尔茨——德国人,罗兹某印染厂厂长卡罗尔·博罗维耶茨基(卡尔)——布霍尔茨印染厂经理莫雷茨·韦尔特(马乌雷齐)——布霍尔茨印染厂股东,博罗维耶茨基的好友马克斯·巴乌姆——博罗维耶茨基的好友布霍尔佐娃——布霍尔茨的妻子克诺尔——布霍尔茨的女婿马切克·维索茨基——布霍尔茨印染厂医生尤利乌什·古斯塔夫·哈梅施坦(哈梅尔)——布霍尔茨的私人医生什瓦尔茨——布霍尔茨印染厂公务员列昂·科恩——布霍尔 [点击阅读]
福尔赛世家三部曲1:有产业的人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0
摘要:你可以回答这些奴隶是我们的。——《威尼斯商人》第一章老乔里恩家的茶会碰到福尔赛家有喜庆的事情,那些有资格去参加的人都曾看见过那种中上层人家的华妆盛服,不但看了开心,也增长见识。可是,在这些荣幸的人里面,如果哪一个具有心理分析能力的话(这种能力毫无金钱价值,因而照理不受到福尔赛家人的重视),就会看出这些场面不但只是好看,也说明一个没有被人注意到的社会问题。 [点击阅读]
福尔赛世家三部曲2:骑虎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0
摘要:有两家门第相当的巨族,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罗米欧与朱丽叶》第一章在悌摩西家里人的占有欲是从来不会停止不前的。福尔赛家人总认为它是永远固定的,其实便是在福尔赛族中,它也是通过开花放萼,结怨寻仇,通过严寒与酷热,遵循着前进的各项规律;它而且脱离不了环境的影响,就如同马铃薯的好坏不能脱离土壤的影响一样。 [点击阅读]
福尔赛世家三部曲3:出租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0
摘要:这两个仇人种下的灾难的祸根使一对舛运的情人结束掉生命。——《罗米欧与朱丽叶》第一章邂逅一九二○年五月十二号的下午,索米斯从自己住的武士桥旅馆里出来,打算上考克街附近一家画店看一批画展,顺便看看未来派的“未来”。他没有坐车。自从大战以来,只要有办法可想,他从来不坐马车。 [点击阅读]
秘密花园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0
摘要:玛丽·伦诺克斯被送到米瑟斯韦特庄园她舅舅那里,每个人都说没见过这么别扭的小孩。确实是这样。她的脸蛋瘦削,身材单薄,头发细薄,一脸不高兴。她的头发是黄色的,脸色也是黄的,因为她在印度出生,不是生这病就是得那病。她父亲在英国政府有个职务,他自己也总是生病。她母亲是个大美人,只关心宴会,想着和社交人物一起寻欢作乐。 [点击阅读]
空中疑案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9月的太阳烤得布尔歇机场发烫。乘客们穿过地下通道,登上飞往克罗伊登的“普罗米修斯”号航班,飞机再过几分钟就要起飞了。简-格雷落在了后面,她匆忙在16号座位上坐定。一些乘客已经通过中门旁的洗手间和餐厅,来到前舱。过道对面,一位女士的尖嗓音压过了其他乘客的谈话声。简微微撅了撅嘴,她太熟悉这声音了。“天啊,真了不起。……你说什么?……哦,对……不,是派尼特。 [点击阅读]
窄门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第一章“你们尽力从这窄门进来吧。”——《路加福音》第13章24节。我这里讲的一段经历,别人可能会写成一部书,而我倾尽全力去度过,耗掉了自己的特质,就只能极其简单地记下我的回忆。这些往事有时显得支离破碎,但我绝不想虚构点儿什么来补缀或通连:气力花在涂饰上,反而会妨害我讲述时所期望得到的最后的乐趣。 [点击阅读]
笑面人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维克多-雨果于一八○二年二月二十六日诞生在法国东部伯桑松城。雨果的父亲,西吉斯贝尔-雨果,本是法国东部南锡一个木工的儿子,法国大革命时他是共和国军队的上尉,曾参加过意大利和西班牙战争,在拿破仑时期晋升为将级军官。雨果从童年起就在不停的旅游中度过,他的父亲西吉斯贝尔-雨果把妻子和孩子从一个驻扎地带到另一个驻扎地。 [点击阅读]
第三个女郎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0
摘要:赫邱里?白罗坐在早餐桌上。右手边放着一杯热气腾腾的巧克力,他一直嗜好甜食,就着这杯热巧克力喝的是一块小甜面包,配巧克最好吃了。他满意地点了点头。他跑了几家铺子才买了来的;是一家丹麦点心店,可绝对比附近那家号称法国面包房要好不知多少倍,那家根本是唬人的。他总算解了馋,肚子是惬意多了。他心中也是很安逸,或许太平静了一点。他已经完成了他的“文学巨著”,是一部评析侦探小说大师的写作。 [点击阅读]
第二十二条军规
作者:佚名
章节:51 人气:0
摘要:约瑟夫·海勒(1923—1999)美国黑色*幽默派及荒诞派代表作家,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一个俄裔犹太人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空军中尉。战后进大学学习,1948年毕业于纽约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4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得到富布赖特研究基金赴英国牛津大学深造一年。1950到1952年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校任教。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