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 第四章不眠之夜 5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五
  葫芦颈上守水人的小屋笼罩在迷离的月色之中。站在小屋门口,向坝子的方向看去,认真说来,是看不见什么的。淡淡的月光下,古老的葫芦坝显得那样神秘,神秘得叫人深不可测,好像她心中饱含着巨大的激情,或深沉的忧郁。冷峭的北风吹过去,葫芦坝的竹树梢头立即发出一阵唦唦的响声,这响声伴着柳溪河淙淙的流水声,如泣如诉……啊,葫芦坝,她要诉说什么?
  最近一连几天,每当夜深人静,老金钻出小屋来总爱在这门口站上一阵,好像他是在等待着一个人,或者等待着发生一件什么事一样。他仿佛已经预感到,葫芦坝正在发生着一件亊,而这件事又是与他的生活直接关系着的。
  然而,葫芦坝还是那样的静悄悄。鸡不叫,狗不咬,只有树叶儿唦唦、唦唦……
  葫芦颈实在是太偏僻、太荒凉了。这是一条狭长的石岭坝,一端携带着葫芦坝,一端连接着耳鼓山,地势要算整个坝子的制高点。当年老金当支部书记那阵,领着社员们在这儿修了一个小小的提水站,把脚下的柳溪河水抽提上来,然后通过渠道流向全大队的每个角落,初步实现了自流灌溉,使葫芦坝的生产大大地提高了一步。但是,由于水管太小,动力呢,就靠着一台柴油机,而且柴油的供应又时断时续,没有公路,没有拖拉机,全靠着人力去担,跑一回太平区,担不了多少。所以水的问题依然难以彻底解决。老金曾有个大胆的设想,如果那个设想实现了,不仅水的问题可以彻底解决,全大队又可以增加近二百亩土地,并且,整个坝子上的庄稼人还可以点上电灯。这个伟大的计划揣在老金怀里,不断地酝酿着、完善着,像小鼓一样地敲击着他的心。但是,正当他要把这个计划提出来,交给大伙议论、品评的时候,那一场又一场的政治大风暴从城市刮到农村,连小小的葫芦坝也未能幸免。人们一下子像发了疯似的把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对立起来,好像人们不必吃饭,空着肚子苦苦修炼之后就可以进入“天堂”。老金遭到批判,物质生产者倒霉了,“精神生产”者胜利了。俗话说:“一场浑水一群鱼。”史无前例的运动总有一些人应运而生。上帝给葫芦坝安排了“接班人”,像当时许多地方一样,后起之“莠”破土而出,人们眼睁睁地看着郑百如一天天“成长”起来,紧紧把握着时代的潮流,三下五除二,就把这位劳苦功高的支部书记给整下去了!……那场斗争的情形,凡是经过那段生活的读者,都是可想而知的,那些令人揪心的细节,如今回忆起来还十分折磨人呢!
  老金倒台了,计划也搁浅了。人们说,老金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其实,老金没有死。不仅体魄依然健壮,而且一颗革命者的心也还活着。这两年,他困守在这荒凉的守水人的小草棚里,等待、压抑和思考固然使他备受煎熬,然而借此机会他却吃力地读了不少的书。有关农田基建、水电建设、良种培育、土壤改良等方面的通俗书籍,只要能够弄得到手的,他都潜心钻研。而这一切,他不是为了消磨那漫长而寂寞的岁月,不是为减轻心灵的悲愤,他的目标是十分明确的,他相信,总有一天,他老金的计划还会在葫芦坝上实施起来!他为那一天,准备着,积蓄着力量,就像大自然在冰封雪盖的严寒里,顽强地,钟情地为美丽的春天准备和积蓄力量。
  腰无半文、口粮都吃不过明年春天的农民金东水,开花开朵的蓝布棉袄裹着的是一颗热烈跳动的心。他此刻站在小草棚前,面对月色凄迷的夜晚,心头装着葫芦坝未来建设的蓝图,在他的身上看不出那种倒了霉的庄稼人的穷愁潦倒和凄惶。永远为人民大众的事情操心,会觉得“吃苦”也是享乐。虽然壮志未酬,而他浑身却闪耀着崇高的道德力量。他就像柳溪河两岸的杨柳,高洁,正直,哪怕落光了叶片,只要待得春来,又会蓬勃奋发,枝叶繁茂,高耸云天!

  …………
  突然,“汪汪汪……”坝子上传来几声狗吠,这声音响彻在黑夜空旷的原野上,更增强夜深人静的苍凉气氛。紧接着,挨近这葫芦颈的地方——梨树坪一带的狗也叫了起来。老金心头一紧,两眼直盯盯地望着那个方向。
  “这是谁来了?……不会是她吧?”
  希望看见而又不情愿立即发生的事,有时候弄得金东水的心情非常矛盾。自从那天夜里,四姨子许秀云悄悄送来小棉袄以后,他曾不断责备自己:“为什么那么生疏?面都不见一下,不是太辜负人了嘛!怕什么呢,身正不怕鞋歪!”此后,他就总是想着:也许什么时候,她还会来的。长生娃不是说了么,四娘还要为他把给外公做生的礼物备办好送过来呢。
  但是,此刻如果她真的来了,老金啊,你怎么办?见,还是不见?依然像上回那样,让人家失望地回去么?
  “宁信其有,不信其无”。这样一种恼人撩人的情绪,这会儿纠缠折腾着这位钢筋铁骨的庄稼汉子。在这样的问题面前,他竟然失去了决断,变得惆怅、优柔起来了。他闭上了眼睛,希望快一点度过那令人别扭和难堪的一刻!
  来人已经走近,听到脚步声了。……老金终于睁开了眼睛,松开了紧张的心情,热烈而友好地迎上前去,抓住对方的手,拍打着肩膀,乐呵呵说道:“原来是你哩!”
  龙庆揉着疼痛的红眼睛,面带愁容地站在金东水面前,嘴里喷着白色的蒸气,随同金东水钻进了草棚屋。
  “工作组来了。今晚上在许家院子开了个支委会。”龙庆开言道。他从许家散会出来,没有回家,就径直找老金来了。
  金东水知道,这位从前的老同事,现在的代理支书,这两年多来凡是葫芦坝上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他都要上这儿来诉说一番,叫老金给他拿拿主意。已有将近三年的时间,金东水没有资格参加党支部的会议,甚至党内一切活动,郑百如都千方百计不让他参与。这个退职的支书、还保留着党籍的共产党员,长期被关闭在党组织生活的大门之外,这是叫人难以忍受的,没有什么处分能比这种“遗弃”更使人感到凄苦和忿懑的了!但,龙庆这人太好了,忠厚、善良,他常常冒着“非组织活动”的风险前来和老金脸对脸、心对心地讨论葫芦坝上的工作和生产。他之所以有这个“胆子”,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细想想,的确,在我们党的生活处于很不正常的情况时,龙庆这样的同志的行为又有何可以指责呢!既然有些人可以利用党的名义破坏党的事业,那么他——一个忠心耿耿的党员,又为什么不可以向一个受了冤枉处分的同志谈谈组织内部的事情呢!他每次到来,都使困守之中的金东水感到无限的温暖,使他更加理解葫芦坝的人心、觉心!使他坚信自己虽然受了处分,但绝不是一个站在革命行列之外的庸人。
  “要搞远景规划了。会上,工作组没有表态,全是郑老幺一人说。他呀,不论什么时候,都能紧跟潮流的……”
  龙庆一边裹烟,一边心事重重地说着。说到这里,苦笑了一下,忙把烟杆塞进嘴里。叭了几口以后,发觉还没有点火,这才遍身搜起火柴来。老金伸手从灶台上拿了火柴递给他。把烟点着以后,龙庆又说:
  “哎,葫芦坝的人还要饿饭呢!你猜,怎么规划的?搞泥巴搬家,‘人造平原’。好像葫芦坝还不够平,要弄得一展平。我的天,这一冬一春的劳动力全得陷进去;这还不说,‘小平原’动辄二十亩大,原前的水路打乱了,排水不良,一泼大雨就会淹坏庄稼!……哎,净是些没球名堂的背时主意,还硬说是‘学大寨’‘改天换地’呢!人家大寨有大寨的情况嘛,不讲因地制宜,行么?”
  老金问道:“会上你提出你的意见了么?”
  “没有啊,整他妈半夜,就他一个人说。”

  “你应该提嘛,那个人就只晓得吹,生产上的事一窍不通。”
  “我提?”龙庆忧郁地说,“人家工作组对这规划也没提半句意见呢!”
  “是么?”
  “是(口山)。我心焦的是,这几年,多数社员的口粮越来越紧,眼看着春荒就是个大问题。如其明年大春再弄来‘笼起’,那末,就只有把嘴巴搁起,要不,就叫社员去讨口!——哎,那时候,我们这些人:党员,干部,还有什么脸面活呀!”
  老金说道:“也不至于吧,先莫太悲观了。规划嘛,依我看是该搞一搞,早几年我就想过,这葫芦坝的土地潜力大得很,整治一下就可以增产。不过,像搞那些什么的‘小平原’,倒是值不得的。”
  “是嘛,劳民伤财!”
  “再开支委会研究一下嘛。必要时把各队队长也召集起来,再找些懂生产的社员参加,大家议一议嘛。”
  “要能够那样,当然好啰!可是你晓得的,这几年,正正经经办一点生产上的事情,难呀!……”
  像往常一样,龙庆向金东水诉说着心中的苦闷,发一发牢骚,一件一件地报告着葫芦坝的重大新闻。这时,他又开始说起郑百如搞的那个粮食折成的花样来了:
  “你说怪不怪?决算表都填了,又翻摊!”
  “从来都没听说过这样踩假水的。”
  “你看嘛,东折成西折成,一下子比实际产量涨上去四万多斤!”
  “他这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不,这一下,上边又要表扬葫芦坝啰,说不定还要弄到一杆锦旗咧!他妈的,真是‘一肥遮百丑’,还又要介绍经验啦,编些好听的去哄别人。”
  “哄得了今天,哄不过明天啊!”
  “就看他能不能哄得过工作组了,依我看,这一回的工作组有点像了,颜组长是个‘解放牌’干部,是今年才恢复工作的。但愿她能够了解民情才好!要不呀,我们葫芦坝还有苦头吃呢。”
  “葫芦坝如今是吃得补药,吃不得泻药了。”
  “再吃‘泻药’就只有垮杆了!现在而今,趁工作组在场,我倒是又想辞职不干了啊!当初,我就不想承担这个差事,我是个大老粗,心机算盘都算不过郑老幺,他能说会讲,上边还有靠山。可你又劝我干,不能看着葫芦坝的社员吃亏不管。你总说,这种乱纷纷的世道不会长的,河里的水总有个澄清之日,只要群众都看清楚了问题,只要上边的风气正了,情形就会好转。可我就看不出什么时候才能好转!现在生产一年不如一年,社员不相信我们了。我成天在社员面前强装起笑脸,可心头呢,直想哭!我怕有一天也会遭个祸事,不如趁早自己下台的好。”
  龙庆这样说着的时候,不停地摸出他那又脏又湿的手巾来擦着红肿的眼皮。金东水同情地看着这个代理支书,想说几句安慰的话,但却说不出口。
  龙庆又说了:“三年了!当时上面宣布你停职检查。可至今也没个发落……”
  “这你是知道的,”老金说,“我一份检查书都没有写。这叫人家怎么发落呀?”
  “唉,这鬼日子!”
  “老龙呀!还是打起精神来吧。工作还得干,还要争取干!为人民服务这份权力,看来如今是不能丢。大道理不用多说,就说葫芦坝眼面前的事情吧,群众缺吃少穿,生活困难到了这样,难道你忍心看着不管?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你是亲自参加的,共产党把农民引上社会主义道路,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如今还没有走到那一步,路上出了点问题,难道你这个拉车的党员就丢了这辆车不管啦。现在还没有轮到不叫你管的时候,你就得管!”老金说起话来,不由得有些激动。他停了停,让自己稍稍平静一下,才又接下去:
  “记得从前在部队上听首长讲革命回忆,说过去干革命,流血,死的事天天都有,什么时候轮到自己都不知道。在那样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大家对革命的未来前程从不丧失信心。这个话,我至今记得清清楚楚,我常常用革命前辈说的这个话来检查我自己。当我苦闷的时候,信心不足的时候,我就骂我自己。说实话,人一辈子总得走些沟沟坎坎的。”

  老金又激动起来了。
  龙庆抹着眼睛,说:“好了,你不要往下说,我知道。我今晚上不该引起你伤心。”说着,四十多岁的老实汉子像个小媳妇似的抽抽搭搭地哭起来了。
  老金忙说:“不能怪你啊,这两年我一个人呆在这儿,脑子里总要想些事情。要不,可真会闷死啦!……呃,还是说一说规划的事吧,我看,郑百如那个规划全是瞎胡闹,也许他自己还没弄清楚呢,不过是为了赶潮流,临时翻翻报纸文件,胡乱凑了出来应付上级领导。说真的,葫芦坝倒也真是需要一个扎扎实实地远景规划呢!我俩来闲扯闲扯吧,先说你的打算。”
  龙庆困惑地望着老金:“我说什么?现在搞远景规划有啥用场?远水救不了近火啊,葫芦坝的问题是:等米下锅!说实话,我从来没有去想过‘规划’,怎么说得出个道道来嘛。”
  金东水从床枕头下拿出个旧的文件夹来,轻轻打开,翻着,说道:“这两年,我闲着没事,弄了个草稿,一份是近期生产计划,一份是远景规划。”
  龙庆忙凑过脸去。当他草草地翻了翻那厚厚的一沓草稿,掂了掂重量,立刻流露出惊讶的神情来。别的不说,单是这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大大小小的图表,就足以使他为老金那种顽强的劲头儿所感动了。过去他佩服金东水的为人,佩服金东水的工作能力,同情金东水的不幸遭遇,然而,却没有想到这位受了处分,烧了房子,丧失了一切家产,死了妻子,困守孤屋的人,竟有着这等坚强的生命力!真是个整不垮、踩不烂、打不死的汉子!
  金东水送上文件夹,笑道:“这是个草稿,还比较粗略。我想把它交给你。”
  “交给我干啥啊?我可没这能力。”
  “你有!你是支部负责人。你把它拿去先看一看,如果有点价值,就让群众讨论补充,然后由支部作出决定。我不交出来,恐怕会永远压在这枕头下了,交出来,也算一个党员对党贡献一点心意吧!”
  金东水说着,眼睛有些湿润了,龙庆也不好意思再说什么。他的精神被金东水鼓舞起来了,他感动地接受了那一份规划草稿。
  接着,金东水就粗略介绍起这个规划的内容来。
  不知不觉地,从梨树坪方向传来几声鸡啼。龙庆听完介绍以后说:“大致听一下,觉得有点谱了,葫芦坝真的这么干起来,可真有奔头呢!你把所有的问题也都考虑得仔细,很实际。你当过几年支书,葫芦坝边边角角你都了解,换个人,搞不出这样实际的规划来。”
  金东水送龙庆出门。心里很难为情的是自己只有一张床,一条被盖,三爷子睡。要不的话,该叫龙庆住一夜,也免得这位害着眼病的同志还要摸夜路回家。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好送他出门。
  龙庆把金东水的文件夹紧紧地掖在棉袄下。他叫老金不要送了。“转去睡吧,莫把娃娃凉着了。”他这样说,十分同情这位中年丧妻的同志。
  一路上,龙庆都想着金东水。他对自己说:“以后情形好转了,看哪儿有那种合适的女人,得给老金介绍一个。这件事,我来亲自办。要不,这个同志真是太凄惶了……”想着这个的时候,另一件事却从他大脑的某一个角落里跳了出来:
  “哎,金顺玉不是叫我向许茂提说一下昌全和老九的问题么!”
  他捶了捶脑袋,骂自己竟然把一个党员同志托办的私事给忘记了。何况,昌全是他很喜爱的一个青年呢!
  “现在鸡都叫二遍了,明天一定记住这件事。”
  月亮西垂,柳溪河又在起雾了。
或许您还会喜欢:
莫言《四十一炮》
作者:莫言
章节:41 人气:2
摘要:十年前,一个冬日的早晨;十年前一个冬日的早晨——那是什么岁月?你几岁?云游四方、行踪不定、暂时寓居这废弃小庙的兰大和尚睁开眼睛,用一种听起来仿佛是从幽暗的地洞里传上来的声音,问我。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颤,在农历七月的闷热天气里。那是1990年,大和尚,那时我十岁。我低声嘟哝着,用另外一种腔调,回答他的问题。这是两个繁华小城之间的一座五通神庙,据说是我们村的村长老兰的祖上出资修建。 [点击阅读]
309暗室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3
摘要:◇第一章◇皮皮鲁和鲁西西的家原先住在一栋老式楼房里。连他们的爸爸妈妈也说不清这栋楼房是哪个年代建造的。楼房的墙壁很厚,非常坚固,而且冬暖夏凉。一天下午,皮皮鲁和鲁西西放学以后在家里做作业。鲁西西写了一会儿,觉得有点儿冷,她打开壁柜的门,钻进去找毛衣。鲁西西家的壁柜很大,可以站进去好几个人。鲁西西和皮皮鲁小时候经常在里边捉迷藏。 [点击阅读]
火蓝刀锋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这是一个漆黑的夜晚,万籁俱寂。忽然,两道雪白的光线划破了被黑暗凝固成一团的空间。光线下有隐约的海浪翻滚,一片汪洋大海上,两艘海军巡逻舰艇正破浪而来。舰艇上的指挥室内,站在液晶屏幕前向大家做介绍的是海军上校武钢。旁边一个目光炯炯的精干小伙子,手里正玩弄着一把火蓝匕首,转动间刀刃寒光毕现。此人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龙百川。 [点击阅读]
繁花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内容简介《繁花》是一部地域小说,人物的行走,可找到“有形”地图的对应。这也是一部记忆小说,六十年代的少年旧梦,辐射广泛,处处人间烟火的斑斓记忆,九十年代的声色犬马,是一场接一场的流水席,叙事在两个时空里频繁交替,传奇迭生,延伸了关于上海的“不一致”和错综复杂的局面,小心翼翼的嘲讽,咄咄逼人的漫画,暗藏上海的时尚与流行;昨日的遗漏, [点击阅读]
余华《兄弟》
作者:余华
章节:70 人气:2
摘要:《兄弟》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李光头的父亲不怎么光彩地意外身亡,而同一天李光头出生。宋钢的父亲宋凡平在众人的嘲笑声中挺身而出,帮助了李光头的母亲李兰,被后者视为恩人。几年后宋钢的母亲也亡故,李兰和宋凡平在互相帮助中相爱并结婚,虽然这场婚姻遭到了镇上人们的鄙夷和嘲弄,但两人依然相爱甚笃,而李光头和宋钢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也十分投缘。 [点击阅读]
杜拉拉升职记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2
摘要:大学毕业的第四年,历经民营企业和港台企业的洗礼后,拉拉终于如愿以偿地进了通讯行业的著名美资500强企业DB,任职华南大区销售助理,月薪四千。这个岗位有点像区域销售团队的管家婆,负责区域销售数据的管理,协助大区经理监控费用,协调销售团队日常行政事务如会议安排等。工作内容琐碎,又需要良好的独立判断,哪些事情得报告,哪些事情不要去烦大区经理,遇事该和哪个部门的人沟通,都得门儿清。 [点击阅读]
活着活着就老了
作者:佚名
章节:82 人气:2
摘要:第1章序冯唐最爱议论“我爸我妈”,口角生风,调笑无忌。若落到批评家手里,这也许就是一个好例,“弑父”、“弑母”云云,有一大套理论等着他。但冯唐还“弑理论”,现成的理论运行到他这里都会死机。 [点击阅读]
第二个太阳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一一列火车向南急驶。其中一节平板车上装载着一辆小吉普和一辆中型吉普。兵团副司令秦震坐在小吉普司机旁边他的坐位上。雨水在风挡玻璃上狂泻奔流,风把雨水旋进吉普车厢里面,凉渗渗的大雨点扑在秦震的脸上,他的美式军大衣和微微敞开的军装上衣的领口,都淋湿了,雨水聚汇起来,顺着脖颈流注到胸膛上。参谋、警卫员几次请他搬到后面中型吉普电台车上去,他却断然拒绝了。因为在这种历史转折关头,他宁愿在暴风雨里猛进。 [点击阅读]
蝉翼传奇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楔子死亡白先生无疑是武林中最有名望的人。白先生的名望不在于他的武学造诣,而是在于他的人格。无论黑白两道,无疑,对白先生曾经在沙场上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忠烈所折服。更叫人敬仰的,白先生血战胡虏十二次后,竟视功名如蔽物,而甘心退隐江湖做个升斗小民。谁对白先生都只有敬佩的分!可是,白先生竟然被人暗算在他居住的玉星居!白先生之死,无疑是武林中最震撼的事。更叫人骇然相告的,是楚老五的判断。 [点击阅读]
逝去的武林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李仲轩(1915~2004),天津宁河县人,形意拳大师唐维禄、尚云祥、薛颠弟子,因生于文化世家,青年时代武林名号为“二先生”,34岁退隐,遵守向尚云祥立下的誓言,一生未收徒弟,晚年于《武魂》杂志发表系列文章,在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荣辱悲欢事勿追我的父系在明朝迁到宁河西关,初祖叫李荣,当时宁河还没有建县。 [点击阅读]
不省心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2
摘要:第一章说实话省心(1)红也分怎么用:天安门城楼,红墙、红灯笼、红旗配金瓦白石桥就是端庄;天安门要改成绿瓦,插彩旗再配电镀桥栏杆儿那就没法看了,信不信由您前几日去潭柘寺拍摄,临近山门,路两边小竹竿东倒西歪地插满了红黄绿粉蓝各色彩旗,这是哪儿跟哪儿呀?把一个佛教圣地弄得跟窑子似的,全然不顾宗教的庄严和淡泊,欺负佛祖不会说话,只能坐大雄宝殿里生闷气。当然这也不能怪插旗的人,他还以为这是隆重呢。 [点击阅读]
夜幕下的哈尔滨
作者:佚名
章节:84 人气:2
摘要:清明过去,谷雨快到了。可是哈尔滨的夜晚,还是凉风扑面,寒气袭人。已经抽出嫩芽的柳枝在北风中摇曳着。真让人担心,那经过严冬酷寒,朔风吹打,挣扎而出的嫩绿小叶,会再被这塞外风吹刮得枯萎回去。一九三四年哈尔滨的春天,好像也被日本占领者卡住了一样,竟来得这样迟缓。夜越来越深了,热闹的哈尔滨站前,南来北往的人流早已断了线,通往道里、道外、南岗、马家沟的电车也没有几个乘客了。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