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雪国 - 《雪国》评论——《雪国》,日本式的美学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我们今天讨论《雪国》,讨论川端康成,如果仔细对照我们身边的时代,好象显得颇为格格不入。川端康成、《雪国》,以及雪国中所体现的独特的日式美学早已 不能成为当下人们的话题和关注的中心。但我们今天要讨论它,并非要完满地探究这篇中篇小说,而是试图从川端康成以及他的小说中探究日本作家的微妙心态和小 说中颇为符合日本式美学的写作技巧。
  我一直以来认为《雪国》和沉从文的《边城》极为相似。都是远离战争、工业、现代文明的一方乐土,都是作者心中的至幻之境。就连小说的开头、结 尾,篇幅长短,主人公的“宿命”也是非常相似。《边城》的开头,沉从文沿着水路把我们带到了茶峒,而在《雪国》中,川端康成用火车带我们来到了雪国。沉从 文用傩送老二的死来探究了底层人那种微妙的心态,用爷爷的死来终结了翠翠的过去,而川端康成则用叶子的死来唤醒主人公,在雪与火,白与红的强烈对比的映照 下,叶子那拱若穹隆的躯体从楼上摔下结束了自己,也结束了《雪国》。同样作为东方人,同样作为风格清新委婉,文字优美从容,结构舒缓绵长的作家代表,中、 日两位作家用着颇为相似的手法在描述着本民族人们的故事。
  川端康成笔下的日本含蓄、从容、颇为娇嗔。川端康成在这部写作时间跨度颇长的小说中,避开了二战,广岛事件,战后重建等一系列的时间背景。这 点与同时代的谷崎润一郎以及晚一些的创作了《金阁寺》、《潮骚》的三岛由纪夫十分相近。不同的是后二者比较世情,而川端康成则写作在更为自我的世界里。
  《雪国》中所体现出的封闭的故事格局,简化的人物设置以及反复出现的在大体上相似,在细节上却大相径庭的情节完成了一种日本普世传统的文学架 构。在日本文学史上,除了芥川龙之介、安部公房以外的大部分名家都比较喜欢较为内敛的故事格局,情节、人物开始就被限定在一个大范围里,写作者偏向人物的 内心世界,而不喜欢外延。所以我们所看到的日本小说,电影的格局,大都读者、观众会被安排在一个送行者而不是出走者的视角。也就是说,但凡有人离开小说电 影中多设定的场景,作家编剧必然把观众的位置安排成注视着其他的人离开去奔向新生活,而不是站在出走者的位置上远离小说、电影本已经设置好的封闭格局。 《雪国》的大部分篇幅也不例外,虽然偶有笔触提及主人公在大城市的生活,但皆都一触即离,最后视角还是转移回雪国。但是在《雪国》中,还存在着一种对外乡 的“凝视”,就是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所来的地方(那个大城市)的好奇与向往,这种凝视不但没有让人们更加地了解那个“外乡”,反而更为封闭地被圈在了“雪 国”。这种凝视仿佛独自属于日本人,这种凝视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小说的组成部分——女主人公的凝视代表着希望,虽然是颇为无助的,但叶子的死却是代表 着绝望,不过她通过死却得到了救赎。关于希望与失望的两大主题并行不悖——凝视其实是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少女之爱,死亡却是叶子对亡夫以及整个雪国的生 命之哀,把她们串联在一起的是男主人公对叶子的暗恋(也是一种凝视),就是在这一组组的结构(凝视)之中,川端康成独特的日式的含蓄美学显露无遗。那种因 为凝视的距离而产生的清洁的“悬滞”正是日本人所独具的性*格特征与美学追求的最佳体现。
  讨论完川端康成小说中的日本式美学问题,我们就在简单地谈一谈这部小说所涉及的一些小说技巧。川端康成原和横光利一一样隶属于新感觉派,后来 随着年龄渐增,阅历日丰,逐渐形成了其颇为平和的小说风格。川端康成的小说文字上隽永,绵密,舒缓,这种文字风格虽说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但对川端康成的 “日本”小说来说却是不可或缺的。一度流行于坊间的《菊与刀》中的“菊”可能可以作为川端康成小说的一个比较切合的注释。虽然在语言上成就颇高并且塑造出 了独特的人物形象,但川端康成的文字风格却并非独创。川端小说的特点在于用一种疏离的气氛来讲述其实很让人感觉亲近的故事。有人曾说日本人喜欢用一种惊讶 的语气来说一件其实很平常的事情。川端则颇为反常,无论主人公感情多么的激荡,川端这个“始作俑者”都一幅事不关己的样子,颇像是在“零度写作”。川端在 感情上的克制是其小说技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克制更有一种日本式的“静”的风范,同时也契合了作家小说中体现出的舒缓的节奏。论叙事的话,川端康成 不如谷崎润一郎绵密,不如三岛由纪夫生动,不如芥川龙之介精彩,不如夏目漱石开阔。但川端康成的世界永远是非常之独特的日本“视界”。套用一句王安忆谈论 张爱玲和她自己区别的一句话:川端康成也许永远也不能像其他作家的世界那么大,但他写的文字比他们都要美。无论是爱的美,还是物的美,无论是亲情之美,还 是友情之美,川端的那种“疏离”的“小说气质”,丝毫不参杂“道德判断”的小说技巧,极大地提升了《雪国》作为小说的审美价值。这种所谓的“零度”写作所 说不甚彻底,但却与情节一起,完善了整个小说,浑然一体。
  最后还有一些想谈的就是叶子之死。叶子的死不仅唯美,而且堪称壮美。下落中的身体一跃成为拱门,在红色*火光,白色*雪地的映照下,重重地摔落在 地的这段慢动作描写堪称是川端康成给人们带来的一段神来之笔。这颇让我联想起在《教父》中,阿尔帕西诺枪击毒枭的那段场景。静默的时空里,死亡被无限的拉 长,而再也不是短暂而又残酷的一瞬。叶子的死,告别了她的过去,她的怕与爱,死亡对她来说不啻为一件美事,所以在她幽怨的眼神里从记忆和负罪感里解脱了自 己。被拉长的死亡,与死亡之后仍然沉浸在“慢镜头”里的男主人公,使得这篇行将结束的小说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川端康成,这个日本人对静物描写和日常生活异乎寻常的热爱似乎在反叛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的理论,而叶子的死却始终无法摆脱苏联人为小说家 们设下的定义。川端康成似乎在刻意回避着现代工业文明(小说中只提到了火车,电灯之类的东西),这也好似应合了他从西方现代派中的新感觉派回归到日本传统 的写作思路。而川端康成和他的小说也深切的体现出了他的那种本真的日本情怀。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诚哉斯言!
或许您还会喜欢:
贵族之家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0
摘要: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一八一八——一八八三)占有一席光荣的位置。而在他的全部文学作品中,长篇小说又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屠格涅夫是俄罗斯和世界文学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奠基者之一,他的长篇小说给他带来了世界声誉。他的六部长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的中心主题:与作家同时代的俄罗斯进步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屠格涅夫既是这些知识分子的编年史作者,又是他们的歌手和裁判者。 [点击阅读]
赫塔米勒短篇集
作者:佚名
章节:3 人气:0
摘要:1他已经死了。也许他还活着。人可以默默无闻地活着。我知道他再也不来了。每当铁皮咯吱作响的时候,每当我看见白色的树皮或者看见某人手中拿着一块手帕的时候,我就会浮想连翩,我就会想起我没有看见的某种事物。也许我应该想那些映入我的眼帘的事物,但是我不敢想。谁能告诉我必须想多久才能牢记那幕惨剧呢?怎样做才能从我的脑海中抹去对它的记忆呢?我不知道我应该看外部世界的白树皮还是应该潜沉于内心世界之中。 [点击阅读]
达芬奇密码
作者:佚名
章节:114 人气:0
摘要:郇山隐修会是一个确实存在的组织,是一个成立于1099年的欧洲秘密社团。1975年巴黎国家图书馆发现了被称作“秘密卷宗”的羊皮纸文献,才知道包皮括艾撒克·牛顿爵士、波担切利、维克多·雨果和列昂纳多·达·芬奇等众多人物均为郇山隐修会成员。人们所知的“天主事工会”是一个梵帝冈教派——一个极度虔诚的罗马天主教派。 [点击阅读]
远大前程
作者:佚名
章节:60 人气:0
摘要:1993年暑假后,我接到上海的老朋友吴钧陶先生来信,说南京译林出版社章祖德先生请他译狄更斯的《远大前程》,万一他没有时间,还请他代为找一位译者。吴先生正忙于孙大雨先生的作品编校,而且上海的一些译者手头都有任务,所以他请我译这部作品。我虽然在英语专业从事英美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一辈子,但还没有正正式式地译过一本世界名著。我大部分精力花在中美文化的比较,以及向国外介绍中国文化方面。 [点击阅读]
迷茫的女郎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1去年春天,三泽顺子刚从东京的一所女子大学毕业,就立刻进了R报社工作了。当时,在入社考试时,有关人员问她希望到哪个部去,她回答说,想到社会部。有关人员看了她的履历表说:“你的英语不错嘛!”是的,三泽顺子毕业的那所女子大学,英语教学是相当有名气的。然而,后来顺子没有能到社会部去,却被分配在R报社的资料调查部。和顺子同时考入报社的女性还有事业部的一个,校阅部的一个。 [点击阅读]
追风筝的人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卡勒德·胡赛尼(KhaledHosseini),1965年生于喀布尔,后随父亲逃往美国。胡赛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加州执业。《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本小说,因书中角色*刻画生动,故事情节震撼感人,出版后大获好评,获得各项新人奖,并跃居全美各大畅销排行榜,目前已由梦工厂改拍成电影。 [点击阅读]
透明的遗书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好像睡着了,尽管只是短暂的时间,感到“咯噔”一下小小的震动,醒了过来,西村裕一条件反射般站了起来,急忙朝车门方向走去。“咯噔”一声响过以后,不到二十秒钟将抵达Y车站。但站起身来,立即发觉窗外的景色与往常不同。只见一片广阔的河滩,电车临近铁桥,从脚下传来“轰隆、轰隆”重重的金属声。西村苦笑了一下,心想习惯这东西实在太可怕了。 [点击阅读]
通灵女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1十岁的香樱里还不懂得“烦躁”这个词,所以,她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形容那种萦绕心头的感觉,只能认为“烦死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她自己也记不清楚了。虽然并非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如此,但是,每天早晨起床时、吃饭时、上学时,那种“萦绕心头”的感觉总是挥之不去。每当这时候,母亲对待香樱里的惟一方法,就是说她,“什么呀,睡迷糊了吗?”香樱里自己也想:是呀,是睡迷糊了吧。 [点击阅读]
采果集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吴笛译1如果你吩咐,我就把我的果实采满一筐又一筐,送到你的庭院,尽管有的已经掉落,有的还未成熟。因为这个季节身背丰盈果实的重负,浓荫下不时传来牧童哀怨的笛声。如果你吩咐,我就去河上扬帆启程。三月风躁动不安,把倦怠的波浪搅得满腹怨言。果园已结出全部果实,在这令人疲乏的黄昏时分,从你岸边的屋里传来你在夕阳中的呼唤。 [点击阅读]
金粉之谜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一、夜访侦探夜晚,拉乌尔看完了戏,回到自己家里。在前厅的穿衣镜前面,他站了一会儿,自我欣赏了一番:优美的身躯,宽阔的肩膀,高挺的胸脯,健壮的肌肉,配上一套高级衣料制做的西服,真是一表人材。前厅不大,陈设挺考究。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是单身汉居住的公寓套间,家具精美,起居恬适。住在这里,准是一个重视生活享受、又很富裕的人。每天晚上,拉乌尔都喜欢坐在工作间宽大的坐椅里,抽上一支香烟,闭目养神。 [点击阅读]
金色的机遇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乔治。邓达斯仁立在伦敦街头沉思。在他的周围,卖苦力的与赚大钱的像是席卷而来的潮水一样汹涌流动。此刻,乔治衣冠楚楚,裤线笔直,根本没有注意到他们。他正忙着考虑下一步的行动。刚刚发生了一件事情!用社会下层的说法,乔治与他富有的舅舅(即利德贝特。吉林公司的艾尔弗雷德。利德贝特)“吵了一架”。准确他说,这嘲争吵”完全是利德贝特先生单方面的。那些言辞就像是愤怒的溪流从他的嘴里源源不断奔涌而来。 [点击阅读]
铁皮鼓
作者:佚名
章节:46 人气:0
摘要:供词:本人系疗养与护理院的居住者①。我的护理员在观察我,他几乎每时每刻都监视着我;因为门上有个窥视孔,我的护理员的眼睛是那种棕色的,它不可能看透蓝眼睛的我——①本书主人公,自述者奥斯卡-马策拉特,因被指控为一件人命案的嫌疑犯而被“强制送入”疗养与护理院(疯人院的委婉称谓)进行观察。本书的脚注皆为译注。因此,我的护理员根本不可能是我的敌人。我已经喜欢上他了。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