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雪国 - 关于川端康成文字的碎片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关于川端康成文字的碎片
  川端获奖之后,人们对他毁誉褒贬,说什么都有,但有一点不能忘却的是他对美执拗的追求。
  ——立原正秋。
  初识川端康成缘于七十年代那部脍炙人口的电影,由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主演的《伊豆的舞女》。在这个秋高气爽的下午,翻看着文本,细细品味着电影中的片段,凝聚于心口的感情,甜蜜青涩而脆弱。
  山口饰的薰子低着头抱着包皮裹坐在石头上,眼神清澈透明,怯弱羞涩,看到这儿,一种清纯灵动的想法涌上来,纯真,一个眼神,几句似乎无关紧 要的话总显得那么青涩:薰子折根竹竿送给少年作手杖,少年向薰子要把桃红木梳作纪念,点点暧昧,粉嫩而不饰雕琢透着淡淡的哀愁与无奈。而那一段“眺望她雪 白的胴体,像棵小梧桐似的,伸长了双腿,我感到一股清泉洗净身心……她还是个幼稚的孩子呢。”在少年川端眼中闪着淡淡的兴奋与喜悦,毫无半点杂念,透明而 清纯,像电影长镜头,伊豆半岛明媚风光、淳朴民风、震撼心灵。回忆中依旧是清纯可人的薰子,美丽的邂逅只剩下少年川端独依桅栏“任凭泪水籁籁地流淌,头脑 恍然化成一泓清水,一滴滴地溢出来,后来什么都没有留下,顿时觉得无比舒畅。”川端总是用细腻清雅的笔触行云流水幽雅质朴地展现那种细致微妙的感情,像那 本集子他的演讲,《我在美丽的日本》中的感情,细致入微。
  后来读《雪国》,在结尾的时候川端竟让岛村内心如此演绎“抬眼望去,银河仿佛哗啦一声向他心坎上倾泻下来”,那一刻我才恍然感悟《雪国》 的真正魄力。而“抬头仰望,满天星斗,多得令人难以置信……这是一片清寒静谧的和谐气氛,”展示出雪园雪夜的意境,显得有些空寂的妩媚。但在岛村眼中何尝 不是迷茫,看到这“空寂的妩媚”时,心中更是一种孤寂。《雪国》中有许多这样的描写,写出岛村内心的彷徨和不知所措,而岛村本人则是“凭借西方印刷品来写 关于西方舞蹈的文章”,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无理想与追求,放纵于虚幻。
  文中曾提及一个卖日本小商品的俄国女人“穿着裙子,已经不像是西装,而像是缠在身上一块不干净的布。她就像个地道的日本人,背着一个大包皮 袱就回去了”,这一点似乎是影射岛村内心西化与传统道德观念的纠缠,而俄国女人的回答“打哪儿来?你问我打哪儿来?”这句反问更是岛村迷茫心境的真实表 露。“打哪儿来?”到哪儿去?在阅读中总觉得岛村不止一次这样审问自己。这种纠缠的内心,促使岛村总是“不辞辛苦登上山来,”因为“这里边还有一种虚幻的 魅力。”

  岛村对驹子强烈的爱慕,从惊讶于初次见面时“洁净得出奇,甚至令人想到她脚趾弯里也是干净的”,再到促膝长谈,直至发展成怜悯以及对她肉 体的迷恋。若无这些,特别是对她肉体的迷恋,恐怕岛村也不会接二连三“不辞劳苦登上山来。”驹子也依旧对现实充满希望,写日记、勤练三弦琴,以及对岛村的 爱,而这种爱实质上是理想化、极致化的,不存在悲伤虚幻的爱。但这些似乎成为宿命的抗争,就像文中多次提及的蛾子“贴在纱窗上,静静地一动也不动”
  ,以及“还可以爬爬跌跌一番,再倒下去才爬不起来”的蜜蜂,生命“由于季节转换而自然死亡”,似乎这才是所谓残酷抗争中的美?
  消极地看来,特别是驹子对岛村的爱明知终究是悲剧结束却依旧真挚追求,这无异于徒劳,而且岛村对驹子的回忆也仅存于左手食指对肌肤的感 觉。但是另一部作品《雪国》中女二号叶子却是另一种味道,一开始就注定成为悲情的角色*“玻璃上只映出姑娘一只眼睛,她反而显得更加美了。”“景色*却在姑娘 的轮廓周围不断移动,使人觉得姑娘的脸是透明的。……只觉得姑娘好像漂浮在流逝的暮景之中”。玻璃中叶子悲伤迷醉的脸,玻璃后增添的那层朦胧黄昏雪景,无 疑是渲染虚无的凄美,这点与叶子最后的命运有着直接关系。这使我联想到文中多次提及的飞蛾“残酷抗争中的美?”这还让我联想到川端另部作品《古都》中的小 虫金钟儿“在又窄又暗的古丹波壶里出生、鸣叫、产卵,然后死去。尽管如此,它们还是能够传宗接代地生存下去”。一种轮回?周而复始的循环?生命的规律?壶 中别有洞天?还是川端所宣扬的“残酷抗争中的美”?村上春树说死亡是作为生的一部分而存在,而非生的对立,因死亡而相爱,因死亡而相斥,比如渡边淳一的 《失乐园》。川端则认为是:因失去了生命而显得自由了,比如《雪国》中叶子的死。而他另一部作品《睡美人》中鸨母给少女服用安眠药,让她们在睡梦里成为失 去性*能力的老头抚弄猥亵的对象,这却是另一种对生与死的诠释,每次读到此,感到种震撼,却无法用语言组织。

  《古都》中,川端一开始就将千重子与苗子这对孪生姐妹隐喻成为两株紫花地丁。“上边的紫花地丁与下边的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见呢?会不会 相识呢?……紫花地丁又是怎样到这个如此狭窄的小天地呢?”这狭小的天地会不会像“古丹波壶”呢?姐妹俩会不会是“不曾相见的孪生紫花地丁?”两姐妹的相 逢却不意味着相识相知,“叶子却已经有些枯黄了”的紫花地丁使千重子叹道一语真谛“幸福是短暂的,寂寞是长久的,”正如这永不相间的紫花地丁。后文中两人 境遇地位甚至内心深处差异的不同,错综复杂的关系,巧妙的布局与暗示性*语言将读者内心与所谓的作品人物命运结合在一起并通过渲染推向极致,像泓清酒,积压 在读者心中,慢慢发酵。
  那段写两姐妹唯一度过的夜晚、对话、下雪声,两姐妹面对着分离,这些浅浅的文字透出些点点忧郁与无奈,伤感的雪景似乎欲幻化成一场梦境。其 实,在文中曾多次提到“幻”字。富于幻想,在真一与千重子在日式庭园里踏石上的对话犹能体现:真一认为踏石的排法富于幻想,他本向就对千重子存有幻想,而 千重子总满怀心事并不富于幻想,以至于富于幻想的真一反而“令人讨厌”。当千重子严肃地问苗子常言的“幻影”时却显露另一种情形。另一方面得不到千重子的 秀男只能够死心,转念于跟千重子一模一样的苗子和好,苗子似乎就成为了一种替代。幻影,以至于千重子与苗子在秀男眼中都是幻影罢了。千重子、苗子两个外貌 几乎一模一样的孪生姐妹,仅因境遇地位的悬殊而造成内心深处的迥异。这就是有人认为川端文字具有一定探索性*的原因:我们可以将她俩看成一个人,那么就是人 格的双重性*或是同样一个人会在不同境遇下做出不同的看法或行为;但也有人认为这是探索关于亲情亲疏的课题。
  写到这儿觉得川端的文字是在审视一种人性*,也可以说是探究人物内心而非外部命运。川端在审视人性*的过程中总会夹杂着优美凄艳略带忧愁的调 子,这种调子和难以排解的忧愁使读者都足以感受到他的孤寂郁闷心境贯穿他整个创作过程,成为川端文字的主基调。这种调子形成了川端深受民族性*与个人经历所 形成鲜明的文字风格,也就是内在根据存在的创作个性*。川端幼年经历包皮含悲哀与同情,继而包皮含的川端调也就很自然地贯穿他整个创作过程。这点同很多日本作家 有相似之处,童年不幸的-阴-影总挥之不去,正如川端也自己也承认“这种孤儿的悲哀成为我的处女作的潜流”,“也许还是我全部作品,人生的潜流。”这种文字在 我看来已是川端同时代作家的“通病”,比如水上勉,他的《雁の塔》,水上调的凄凉,努力控制的忧伤就像满腹苦水的人幽咽轻诉。川端虽不是这类批判现实主义 作家,但有时会觉得格调的相近,然川端更是通过对自身民族文化审视的基础上与个人经历相结合增强文学思想,美学意蕴与艺术手法的表现。川端是在审视人性*尽 管我在很大程度上仅认为他们这些日本作家具有一定相似性*,但他作品着墨的不是错综复杂关系,也不会将女性*品质相联系,而是通过另一主角(如岛村这类人)雷 同旁观者感受审视问题,并极力渲染,而非“极力控制”,并密切联系着一系列暗示性*文字,揭示人性*深处的卑微幽暗,分析人性*错综复杂的感情。读川端的文字有 时得像读渡边淳一那样,需暂时抛弃华人那种伦判断和根深蒂固的儒家人伦情节,但读川端的文字却没那么浓烈的情|欲,就像《伊豆的舞女》中薰子与少年的感情, 清纯透明,毫无半点杂念。

  后记:每次读川端的文字总感到一种震撼,就像青春时节里灿烂樱花,绚丽夺目而璀璨,似乎是一种失落孤寂与虚空,纷扬飘零的樱花本质就是清 纯秀丽,无丝毫杂质的。如同一片雪,落在掌心,抓住的一瞬间也就消逝了。川端也许就是那灿烂樱花下的歌者,望着满眼风吹雪,迎风放歌。
  其实我向来认为日本文化的浅薄不足挂齿,正如当年张恨水先生对日本俳句不屑一顾一样。然独对川端康成,却怀有一种莫名的敬意,毕竟他“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展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评语)。”
或许您还会喜欢:
莫普拉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1846年①,当我在诺昂写《莫普拉》这部小说时,我记得,我刚刚为夫妇分居进行了辩护。在此之前,我曾同婚姻的弊端作过斗争,由于没有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也许让人以为我低估了婚姻的本质;然而在我看来,婚姻的道德原则恰恰是美好不过的——①原文如此,应为1836年。事实上,《莫普拉》这部小说由乔治-桑于1835年夏至1837年春写成,1837年4月至6月发表在《两世界杂志》上,同年出版单行本。 [点击阅读]
蝴蝶梦
作者:佚名
章节:39 人气:2
摘要:影片从梦中的女主人公---第一人称的'我'回忆往事开始。夜里,我又梦回曼陀丽。面对这堆被焚的中世纪建筑废墟,我又想起很多过去……那是从法国开始的。做为'陪伴'的我随范霍夫太太来到蒙特卡洛。一天,在海边我看到一个在陡崖边徘徊的男子。我以为他要投海,就叫出了声。他向我投来愤怒的一瞥。我知道我想错了,他可真是一个怪人。很巧,他竟同我们住在同一个饭店里。 [点击阅读]
解忧杂货店
作者:佚名
章节:45 人气:2
摘要:导读这就是东野圭吾的本事东野圭吾小说普及性之所以这么高,几乎等于畅销书保证,一个不能不提的因素,即他的作品并非只有谜团,只是卖弄诡计;一个更重要的元素,即他过人的说故事能力,以及很有温度的文字书写;身为作家,强项一堆,难怪东野的创作总是多元又量产。 [点击阅读]
贵宾室的怪客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当浅见光彦决定乘坐“飞鸟”号豪华游轮去作环球航海旅游时,最吃惊的莫过于他自己了。“飞鸟”号是日本最大的豪华游轮,即使只住最便宜的“普通间”,作一次环球旅行所需的费用也大约要花上三百万日元。这是个几乎可以让浅见昏厥的数字。他一直认为这是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另一个世界的话题,所以,当乘坐“飞鸟”号真真切切地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浅见的感受就好像是在做一个不祥的梦。 [点击阅读]
青鸟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郑克鲁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Maeterlinck,1862—1949),比利时象征派戏剧家。出生于公证人家庭,早年学习法律,毕业后随即到巴黎小住,结识了一些崇尚象征派诗歌的朋友,从此决定了他的文学生涯和创作倾向。他的第一部作品《温室》(1889)是象征派诗歌集。同年发表的剧本《玛莱娜公主》得到了法国评论界的重视,这个剧本第一次把象征主义手法运用到戏剧创作中。 [点击阅读]
魔戒第一部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天下精灵铸三戒,地底矮人得七戒,寿定凡人持九戒,魔多妖境暗影伏,闇王坐拥至尊戒。至尊戒,驭众戒;至尊戒,寻众戒,魔戒至尊引众戒,禁锢众戒黑暗中,魔多妖境暗影伏。※※※当袋底洞的比尔博·巴金斯先生宣布不久后会为自己一百一十一岁大寿举行盛大宴会时,哈比屯的居民都兴奋的议论纷纷。比尔博不但非常富有,更是个特立独行的奇人。 [点击阅读]
黄金罗盘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这个狂乱的深渊是“自然”的胎盘,恐怕也是坟墓既不是海也不是地,不是风不是火所构成,而是这些元素的纷然杂陈产生了原子,因此必然不断纷争、战乱一直到那万能的创造主把它们用做黑色的材料去建造新世界。那时那深思熟虑的魔王站在地狱的岸边,向那狂乱的深渊观看了一会儿,思虑前去的航程。——约翰?米尔顿《失乐园》第二卷朱维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11月第一版。 [点击阅读]
一朵桔梗花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2
摘要:1.一串白藤花序幕花街上,点着常夜灯。如今,连一点痕迹都没有了,可是大正(注:日本年号,1911-1926)末年,在那个伸入濑户内海的小小港埠里,有一所即今是当时也使人觉得凄寂的风化区,名字就叫“常夜坡”。活了这么一把年纪,到如今还常常会想起那整晚点着的白花花、冷清清的灯光;奇异的是每次想起,它总是那么凄冷,了无生气。 [点击阅读]
七钟面之谜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第一章早起那平易近人的年轻人,杰米·狄西加,每次两级阶梯地跑下“烟囱屋”的宽大楼梯,他下楼的速度如此急速,因而撞上了正端着二壶热咖啡穿过大厅的堂堂主仆崔威尔。由于崔威尔的镇定和敏捷,幸而没有造成任何灾难。 [点击阅读]
万物有灵且美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作者简介JamesHerriot吉米•哈利(1916—1995)(原名JamesAlfredWight)苏格兰人。一个多才多艺的兽医,也是个善于说故事的高手,被英国媒体誉为“其写作天赋足以让很多职业作家羞愧”。平实而不失风趣的文风和朴素的博爱主义打动了千千万万英美读者,并启发了后世的兽医文学。 [点击阅读]
人性的记录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公众的记忆力是短暂的。曾几何时。埃奇韦尔男爵四世-乔治-艾尔弗雷德-圣文森特-马什被害一案引起巨大轰动和好奇,而今一切已成旧事,皆被遗忘,取而代之的是更新的轰动一时的消息。人们谈起这案子时从未公开说及我的朋友-赫尔克里-波洛。我得说,这全都是由于他本人的意愿。他自己不想出现在案子里。也正如他本人所希望的,功劳就算到别人头上。更何况。按照波洛自己独特的观点,这案子是他的一个失败。 [点击阅读]
人生的智慧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出版说明叔本华(1788-1860)是德国着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他于年写了《附录与补遗》一书,《人生的智慧》是该书中的一部分。在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格言式的笔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人生的智慧》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一举成名。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