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雪国 - 关于川端康成文字的碎片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关于川端康成文字的碎片
  川端获奖之后,人们对他毁誉褒贬,说什么都有,但有一点不能忘却的是他对美执拗的追求。
  ——立原正秋。
  初识川端康成缘于七十年代那部脍炙人口的电影,由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主演的《伊豆的舞女》。在这个秋高气爽的下午,翻看着文本,细细品味着电影中的片段,凝聚于心口的感情,甜蜜青涩而脆弱。
  山口饰的薰子低着头抱着包皮裹坐在石头上,眼神清澈透明,怯弱羞涩,看到这儿,一种清纯灵动的想法涌上来,纯真,一个眼神,几句似乎无关紧 要的话总显得那么青涩:薰子折根竹竿送给少年作手杖,少年向薰子要把桃红木梳作纪念,点点暧昧,粉嫩而不饰雕琢透着淡淡的哀愁与无奈。而那一段“眺望她雪 白的胴体,像棵小梧桐似的,伸长了双腿,我感到一股清泉洗净身心……她还是个幼稚的孩子呢。”在少年川端眼中闪着淡淡的兴奋与喜悦,毫无半点杂念,透明而 清纯,像电影长镜头,伊豆半岛明媚风光、淳朴民风、震撼心灵。回忆中依旧是清纯可人的薰子,美丽的邂逅只剩下少年川端独依桅栏“任凭泪水籁籁地流淌,头脑 恍然化成一泓清水,一滴滴地溢出来,后来什么都没有留下,顿时觉得无比舒畅。”川端总是用细腻清雅的笔触行云流水幽雅质朴地展现那种细致微妙的感情,像那 本集子他的演讲,《我在美丽的日本》中的感情,细致入微。
  后来读《雪国》,在结尾的时候川端竟让岛村内心如此演绎“抬眼望去,银河仿佛哗啦一声向他心坎上倾泻下来”,那一刻我才恍然感悟《雪国》 的真正魄力。而“抬头仰望,满天星斗,多得令人难以置信……这是一片清寒静谧的和谐气氛,”展示出雪园雪夜的意境,显得有些空寂的妩媚。但在岛村眼中何尝 不是迷茫,看到这“空寂的妩媚”时,心中更是一种孤寂。《雪国》中有许多这样的描写,写出岛村内心的彷徨和不知所措,而岛村本人则是“凭借西方印刷品来写 关于西方舞蹈的文章”,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无理想与追求,放纵于虚幻。
  文中曾提及一个卖日本小商品的俄国女人“穿着裙子,已经不像是西装,而像是缠在身上一块不干净的布。她就像个地道的日本人,背着一个大包皮 袱就回去了”,这一点似乎是影射岛村内心西化与传统道德观念的纠缠,而俄国女人的回答“打哪儿来?你问我打哪儿来?”这句反问更是岛村迷茫心境的真实表 露。“打哪儿来?”到哪儿去?在阅读中总觉得岛村不止一次这样审问自己。这种纠缠的内心,促使岛村总是“不辞辛苦登上山来,”因为“这里边还有一种虚幻的 魅力。”

  岛村对驹子强烈的爱慕,从惊讶于初次见面时“洁净得出奇,甚至令人想到她脚趾弯里也是干净的”,再到促膝长谈,直至发展成怜悯以及对她肉 体的迷恋。若无这些,特别是对她肉体的迷恋,恐怕岛村也不会接二连三“不辞劳苦登上山来。”驹子也依旧对现实充满希望,写日记、勤练三弦琴,以及对岛村的 爱,而这种爱实质上是理想化、极致化的,不存在悲伤虚幻的爱。但这些似乎成为宿命的抗争,就像文中多次提及的蛾子“贴在纱窗上,静静地一动也不动”
  ,以及“还可以爬爬跌跌一番,再倒下去才爬不起来”的蜜蜂,生命“由于季节转换而自然死亡”,似乎这才是所谓残酷抗争中的美?
  消极地看来,特别是驹子对岛村的爱明知终究是悲剧结束却依旧真挚追求,这无异于徒劳,而且岛村对驹子的回忆也仅存于左手食指对肌肤的感 觉。但是另一部作品《雪国》中女二号叶子却是另一种味道,一开始就注定成为悲情的角色*“玻璃上只映出姑娘一只眼睛,她反而显得更加美了。”“景色*却在姑娘 的轮廓周围不断移动,使人觉得姑娘的脸是透明的。……只觉得姑娘好像漂浮在流逝的暮景之中”。玻璃中叶子悲伤迷醉的脸,玻璃后增添的那层朦胧黄昏雪景,无 疑是渲染虚无的凄美,这点与叶子最后的命运有着直接关系。这使我联想到文中多次提及的飞蛾“残酷抗争中的美?”这还让我联想到川端另部作品《古都》中的小 虫金钟儿“在又窄又暗的古丹波壶里出生、鸣叫、产卵,然后死去。尽管如此,它们还是能够传宗接代地生存下去”。一种轮回?周而复始的循环?生命的规律?壶 中别有洞天?还是川端所宣扬的“残酷抗争中的美”?村上春树说死亡是作为生的一部分而存在,而非生的对立,因死亡而相爱,因死亡而相斥,比如渡边淳一的 《失乐园》。川端则认为是:因失去了生命而显得自由了,比如《雪国》中叶子的死。而他另一部作品《睡美人》中鸨母给少女服用安眠药,让她们在睡梦里成为失 去性*能力的老头抚弄猥亵的对象,这却是另一种对生与死的诠释,每次读到此,感到种震撼,却无法用语言组织。

  《古都》中,川端一开始就将千重子与苗子这对孪生姐妹隐喻成为两株紫花地丁。“上边的紫花地丁与下边的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见呢?会不会 相识呢?……紫花地丁又是怎样到这个如此狭窄的小天地呢?”这狭小的天地会不会像“古丹波壶”呢?姐妹俩会不会是“不曾相见的孪生紫花地丁?”两姐妹的相 逢却不意味着相识相知,“叶子却已经有些枯黄了”的紫花地丁使千重子叹道一语真谛“幸福是短暂的,寂寞是长久的,”正如这永不相间的紫花地丁。后文中两人 境遇地位甚至内心深处差异的不同,错综复杂的关系,巧妙的布局与暗示性*语言将读者内心与所谓的作品人物命运结合在一起并通过渲染推向极致,像泓清酒,积压 在读者心中,慢慢发酵。
  那段写两姐妹唯一度过的夜晚、对话、下雪声,两姐妹面对着分离,这些浅浅的文字透出些点点忧郁与无奈,伤感的雪景似乎欲幻化成一场梦境。其 实,在文中曾多次提到“幻”字。富于幻想,在真一与千重子在日式庭园里踏石上的对话犹能体现:真一认为踏石的排法富于幻想,他本向就对千重子存有幻想,而 千重子总满怀心事并不富于幻想,以至于富于幻想的真一反而“令人讨厌”。当千重子严肃地问苗子常言的“幻影”时却显露另一种情形。另一方面得不到千重子的 秀男只能够死心,转念于跟千重子一模一样的苗子和好,苗子似乎就成为了一种替代。幻影,以至于千重子与苗子在秀男眼中都是幻影罢了。千重子、苗子两个外貌 几乎一模一样的孪生姐妹,仅因境遇地位的悬殊而造成内心深处的迥异。这就是有人认为川端文字具有一定探索性*的原因:我们可以将她俩看成一个人,那么就是人 格的双重性*或是同样一个人会在不同境遇下做出不同的看法或行为;但也有人认为这是探索关于亲情亲疏的课题。
  写到这儿觉得川端的文字是在审视一种人性*,也可以说是探究人物内心而非外部命运。川端在审视人性*的过程中总会夹杂着优美凄艳略带忧愁的调 子,这种调子和难以排解的忧愁使读者都足以感受到他的孤寂郁闷心境贯穿他整个创作过程,成为川端文字的主基调。这种调子形成了川端深受民族性*与个人经历所 形成鲜明的文字风格,也就是内在根据存在的创作个性*。川端幼年经历包皮含悲哀与同情,继而包皮含的川端调也就很自然地贯穿他整个创作过程。这点同很多日本作家 有相似之处,童年不幸的-阴-影总挥之不去,正如川端也自己也承认“这种孤儿的悲哀成为我的处女作的潜流”,“也许还是我全部作品,人生的潜流。”这种文字在 我看来已是川端同时代作家的“通病”,比如水上勉,他的《雁の塔》,水上调的凄凉,努力控制的忧伤就像满腹苦水的人幽咽轻诉。川端虽不是这类批判现实主义 作家,但有时会觉得格调的相近,然川端更是通过对自身民族文化审视的基础上与个人经历相结合增强文学思想,美学意蕴与艺术手法的表现。川端是在审视人性*尽 管我在很大程度上仅认为他们这些日本作家具有一定相似性*,但他作品着墨的不是错综复杂关系,也不会将女性*品质相联系,而是通过另一主角(如岛村这类人)雷 同旁观者感受审视问题,并极力渲染,而非“极力控制”,并密切联系着一系列暗示性*文字,揭示人性*深处的卑微幽暗,分析人性*错综复杂的感情。读川端的文字有 时得像读渡边淳一那样,需暂时抛弃华人那种伦判断和根深蒂固的儒家人伦情节,但读川端的文字却没那么浓烈的情|欲,就像《伊豆的舞女》中薰子与少年的感情, 清纯透明,毫无半点杂念。

  后记:每次读川端的文字总感到一种震撼,就像青春时节里灿烂樱花,绚丽夺目而璀璨,似乎是一种失落孤寂与虚空,纷扬飘零的樱花本质就是清 纯秀丽,无丝毫杂质的。如同一片雪,落在掌心,抓住的一瞬间也就消逝了。川端也许就是那灿烂樱花下的歌者,望着满眼风吹雪,迎风放歌。
  其实我向来认为日本文化的浅薄不足挂齿,正如当年张恨水先生对日本俳句不屑一顾一样。然独对川端康成,却怀有一种莫名的敬意,毕竟他“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展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评语)。”
或许您还会喜欢:
清洁女工之死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赫尔克里-波洛从维拉饭店出来,迈步朝索霍区走去。他竖起大衣领护住他的脖子,他这样做,与其说是一种需要,不如说是处于谨慎,因为这时的夜晚并不太冷。“不过,在我这种年龄,一个人还是别冒什么风险的好。”波洛习惯这样说。他心情愉快,两眼睡意朦胧。维拉饭店的蜗牛实在是美味极了,真是一个好地方,这个地道的小餐馆,这次总算是找对了。 [点击阅读]
白马酒店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一)我身后的磨咖啡器像只愤怒的毒蛇一样,发出嘶嘶怪响,带着一种邪恶、不祥的意味。我想,或许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的声音都带有这种味道:喷射机从我们头上呼啸而过时,带着使人畏惧的震耳欲聋声音;地下铁迫近隧道时,也有缓慢吓人的隆隆巨响;而地面上那些笨重的往来车辆,更是连人住的屋子都给动摇了……此外,目前家庭中所用的许多器具,虽然也许使用起来颇为方便, [点击阅读]
精神分析引论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序那些想获得精神分析知识的人们所面临的困难很多,尤其是缺乏一本适用的教科书可用以开始他们的研究。这些人从前可在三类课本中进行选择,但由初学者看来,每一类都各有它的缺点。他们可通过弗洛伊德、布里尔、费伦齐和我自己所刊行的大量论文,寻找他们的前进道路,这些论文不是依照任何连贯性的计划来安排的,而且大部分是写给那些对这门学问已有所知的人阅读的。 [点击阅读]
绞刑架下的报告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2
摘要:一代英雄,惨遭杀害,但他们是一座座高大雄伟的雕像,矗立在大地上,鲜花环绕,阳光沐浴,人们把最崇敬的感情献上。一伙魑魅魍魉,蝇营狗苟,虽生犹死,都是些朽木雕成的木偶,人们投之以冷眼、蔑视与嘲笑。捷克民族英雄伏契克在他举世闻名的《绞刑架下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部不朽的作品里,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伟大与渺歇—雕像与木偶的根本区别。 [点击阅读]
美索不达米亚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本书记载的是大约四年前发生的事。本人以为目前的情况已经发展到必须将实情公诸于世的阶段,曾经有一些最狂妄、最可笑的谣传,都说重要的证据已经让人扣留了。另外还有诸如此类很无聊的话。那些曲解的报道尤其在美国报纸上出现得更多。实际情况的记述最好不是出自考察团团员的手笔。其理由是显而易见的:大家有充足的理由可以假定他的记述是有偏见的。因此,我便建议爱咪-列瑟兰小姐担任这项任务。她显然是担任这工作的适当人选。 [点击阅读]
茨威格短篇小说集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战争爆发前十年,我有一回在里维耶拉度假期,住在一所小公寓里。一天,饭桌上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渐渐转变成忿怒的争吵,几乎闹到结怨动武的地步,这真是万没料到的。世上的人大多数幻想能力十分迟钝,不论什么事情,若不直接牵涉到自己,若不象尖刺般狼狠地扎迸头脑里,他们决不会昂奋激动的,可是,一旦有点什么,哪怕十分微不足道,只要是明摆在眼前,直截了当地触动感觉,便立刻会使他们大动感情,往往超出应有的限度。 [点击阅读]
荆棘鸟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考琳·麦卡洛,生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惠灵顿。她曾从事过多种工作——旅游业、图书馆、教书;后来终于成了一名神经病理学家,曾就学于美国耶鲁大学。她的第一部小说是《蒂姆》,而《荆棘鸟》则构思了四年,作了大量的调查工作,方始动笔。此书一发表,作者便一举成名。作者是位多才多艺的人,喜欢摄影、音乐、绘画、服装裁剪等。她现定居于美国。 [点击阅读]
ABC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2
摘要:在我的这本记叙性的书中,我摒弃了常规,仅仅以第一人称叙述了我亲自处理过的一些案件和勘查过的现场,而其它章节是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写的。我希冀读者相信书中的情节是真实的。虽然在描述各种不同人物的思想及感情上过于细腻,可是我保证,这都是我当时精细的笔录。此外,我的朋友赫尔克里.波洛还亲自对它们进行过校对。 [点击阅读]
三个火枪手
作者:佚名
章节:77 人气:2
摘要:内容简介小说主要描述了法国红衣大主教黎塞留,从1624年出任首相到1628年攻打并占领胡格诺言教派的主要根据地拉罗谢尔城期间所发生的事。黎塞留为了要帮助国王路易十三,千方百计要抓住王后与英国首相白金汉公爵暧昧关系的把柄。而作品主人公达达尼昂出于正义,与他的好友三个火枪手为解救王后冲破大主教所设下的重重罗网,最终保全了王后的名誉。 [点击阅读]
乞力马扎罗的雪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3
摘要:乞力马扎罗是一座海拔一万九千七百一十英尺的长年积雪的高山,据说它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西高峰叫马塞人①的“鄂阿奇—鄂阿伊”,即上帝的庙殿。在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经风干冻僵的豹子的尸体。豹子到这样高寒的地方来寻找什么,没有人作过解释。“奇怪的是它一点也不痛,”他说。“你知道,开始的时候它就是这样。”“真是这样吗?”“千真万确。可我感到非常抱歉,这股气味准叫你受不了啦。”“别这么说!请你别这么说。 [点击阅读]
人性的记录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公众的记忆力是短暂的。曾几何时。埃奇韦尔男爵四世-乔治-艾尔弗雷德-圣文森特-马什被害一案引起巨大轰动和好奇,而今一切已成旧事,皆被遗忘,取而代之的是更新的轰动一时的消息。人们谈起这案子时从未公开说及我的朋友-赫尔克里-波洛。我得说,这全都是由于他本人的意愿。他自己不想出现在案子里。也正如他本人所希望的,功劳就算到别人头上。更何况。按照波洛自己独特的观点,这案子是他的一个失败。 [点击阅读]
人是世上的大野鸡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坑地阵亡战士纪念碑四周长满了玫瑰。这是一片茂密的灌木林。杂乱丛生,小草透不过气来。白色的小花开着,像纸一样卷起。花儿簌簌作响。天色破晓,就快天亮了。每天早上独自穿过马路去往磨坊的路上,温迪施数着一天的时光。在纪念碑前,他数着年头。每当自行车过了纪念碑后的第一棵杨树,他数着天数,从那儿他骑向同一个坑地。夜晚,每当温迪施锁上磨坊,他又数上一遍年头和天数。他远远地看着小小的白玫瑰、阵亡战士纪念碑和杨树。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