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悬崖上的谋杀 - 第十三章艾伦·卡斯泰尔斯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说来也怪,还不到第二天,她就证实了这种推论,而且是从罗杰尔口中证实的。
  他俩打了一阵网球后,坐在一起喝冰镇过的饮料。
  他们一直在聊着无关紧要的话题,弗兰基越来越觉察出罗杰尔这类足迹踏遍世界各地的人的魅力。她不禁想,这位在家中从未取得成功的人与他那位身躯粗大、一本正经的哥哥相比显然更讨人喜欢。
  当这些念头掠过弗兰基的脑海时,谈话停了下来。罗杰尔打破了沉默,这次说话的语气与先前完全不同。
  “弗朗西丝小姐,我打算办件相当特殊的事情。我认识你还不到二十四小时,但我凭直觉,你是我可以谋求忠告的人。”
  “忠告?”弗兰基惊讶地问。
  “是的。我在两种不同的行动方法之间下不了决心。”
  他闭口不言,身子向前倾斜。在两膝之间晃动着球拍,前额上现出轻微的皱纹,看去焦虑不安。
  “这事与我哥哥有关。弗朗西丝小姐。”
  “是吗?”
  “他吸毒。我肯定这是真的。”
  “是什么使你这么认为?”弗兰基问。
  “种种情况。他的外貌、他明显改变的心情,还有。你注意到他的眼睛吗?两个瞳孔像针尖一样。”
  “我注意到了,”弗兰基承认道,“你认为他吸的是什么呢?”
  “吗啡或者鸦片的某个种类。”
  “这事发生很久了吗?”
  “我断定是从大约六个月前开始的。我记得他多次埋怨失眠。他怎么开始吸毒的,我不知道,但我认为从那不久后肯定开始了。”
  “他怎么弄到毒品的呢?”弗兰基几乎马上就接着问。
  “我看是通过邮寄到他手上的。你发现某些天的午茶时间他特别神经质、容易激动吗?”
  “是的,我注意到了。”
  “我怀疑那就是他手上的毒品没有了,正等着再补充。后来。六点钟的邮班来了,他走进书房、到出来吃晚饭时,情绪完全不同了。”
  弗兰基点点头。她回想起亨利有时在晚饭时那种做作的才华横溢的谈锋。
  “但毒品供应来自什么地方呢?”她问。
  “哦,那我就不清楚了。名声好的医生根本不会向他提供毒品。我猜测,有各种各样的渠道,在伦敦出大价钱就可以弄到。”
  弗兰基沉思地点了下头。
  她正回忆起跟博比说过有关贩毒团伙的事,他回答说:
  不能把过多的罪行搅在一起。真怪,他们的调查这么快竟碰上了这件事的线索。
  更为奇怪的是,竟是主要怀疑对象把她的注意力转到事实上来。这事使她比先前更加倾向于否定罗杰尔的谋杀嫌疑。
  她提醒自己,偷换照片的举动仍然令人费解,证据对罗杰尔不利,而且证据还是千真万确的。仅以此人的人格来持异议是不够的,人们总是说杀人犯都是魅力十足的人!
  她摈弃了这些想法,转脸率直地问同伴:“你为什么要向我说这件事?”

  “因为我不知道对西尔维亚怎么办。”他坦白道。
  “你以为她还不知道?”
  “她当然不知道。我应该告诉她吗?”
  “这很难……”
  “是很难。这就是我认为你也许能帮帮我的原因。西尔维亚对你十分迷恋。她并不关心身边的任何人,但她跟我说,她很快就喜欢上你了。我该怎么办呢,弗朗西丝小姐?告诉她,我就会给她的生活增添极大的负担。”
  “如果她知道了的话,她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弗兰基提议。
  “我表示怀疑。一旦某人吸毒,没有人,甚至最亲密、最亲爱的人,会对他产生什么影响。”
  “这种观点太使人绝望了,不是吗?”
  “这是事实。当然了,办法是有的。如果亨利同意治疗,这儿附近就有个地方。是一个叫尼科尔森的医生办的。”
  “不过他不会同意的。”
  “他也许会的。有时你可以看到抽吗啡的人那种极端悔恨的神情,他们会尽一切办法来治疗自己。我倒倾向于认为,如果亨利以为西尔维亚不知道这事,他可能比较容易地进入那种精神状态。如果治疗顺利(当然,他们把他的病叫做‘神经质’),她就没必要知道真相了。”
  “他非得离家去治疗吗?”
  “我说的那个地方离这儿大约有三英里,在村子的另一边。那个地方是一个加拿大人——尼科尔森医生开办的。我知道这个人非常聪明。而且,值得庆幸的是,亨利喜欢他。嘘,西尔维亚来了。”
  巴辛顿一弗伦奇夫人走到他们身边,说:“你们一直这么精力充沛?”
  “打了三局,”弗兰基说,“我每局都输。”
  “你的球打得挺好。”罗杰尔说。
  “我打网球特别懒。”西尔维亚说,“我们必须请尼科尔森一家哪天过来一下。尼科尔森夫人很喜欢运动。嗯,出什么事了?”她发现那两人在交换眼色。
  “没什么,我只是碰巧正同弗朗西丝小姐谈到尼科尔森一家。”
  “你最好像我——样叫她弗兰基。”西尔维亚说。
  “怎么会这样,一个人谈到什么人什么事,别人马上接着又谈到这个人这件事,这不是有点奇怪吗?”
  “他们是加拿大人吗?”弗兰基问。
  “医生肯定是加拿大人。他夫人呢,我认为她可能是英国人,不过没把握。她是个可爱的小东西,那双动人的大眼睛相当迷人。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她很不快活,肯定日子过得很压抑。”
  “他力、的是种疗养院,是不是?”
  “是,里面是精神病人和吸毒者。我看他办得挺有成效。他是个相当令人难忘的人。”
  “你喜欢他?”
  “不,”西尔维亚语气很生硬,“我不喜欢他。”过了一会,她又态度激烈地补了一句,“一点也不喜欢。”
  后来,她指着在钢琴上的一张长着一双迷人的大眼睛的女人照片说:“这就是莫伊拉·尼科尔森,这张脸不是很诱惑人吗?有个人前段时间同我们的朋友到这儿来,就被这张照片迷住了。依我看,他还希望介绍认识她。”

  她大笑起来。
  “我明天晚上请他们来吃晚饭。我倒想知道你对他的看法。”
  “对他?”
  “是呀,我告诉你了,我讨厌他,但他绝对是个外貌吸引入的男人。”
  她说话的声调中含有某种意思,弗兰基迅速地朝她看去,但西尔维亚已经转过身去把枯萎的花取出花瓶。
  “我必须集中思想,”弗兰基当天晚上为出席晚餐整妆时,她一面用梳子梳理浓密的黑发,一面想道,“而且,是我进行几项试验的时候了。”她果断地这样想。
  罗杰尔是不是她同博比断定的坏人呢?
  她同博比意见一致的是:那个费尽心机要除掉博比的人肯定具有容易弄到吗啡的捷径。现在从这点上来看,罗杰尔适合这条。如果其兄靠邮路获得吗啡供货,对罗杰尔来说,从中抽取一包为自己所用,那是再容易不过的事。
  弗兰基在一张纸上写道:
  备忘录:
  (1)查明罗杰尔十六日(即博比中毒的那天)在什么地方。
  她认为自己有可能把这件事弄清楚。
  (2)出示死者的照片。观察反应。特别注意如果罗杰尔承认当时在马奇博尔特的反应。
  她对第二条事项略感神经紧张,这意味着把问题公开化。反过来说,惨案已经在她附近的地方发生了,不在意地提到这事也是世间极其自然的事。
  她将这张纸揉皱后烧掉。
  她打定主意在吃晚饭时把第一条自然而然地抛出来。
  “我说,”她坦率地对罗杰尔说,“我总觉得我们以前见过面,而且就在前不久。碰巧不会是在克拉里奇斯的沙恩夫人家那次聚会上吧?那天是十六号。”
  “不可能在十六号。”西尔维亚立刻说道,“罗杰尔当时在这儿。我之所以记得,是因为那天举行了一次孩子们的聚会。没有罗杰尔,我简直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她说罢向小叔子投去感激的一瞥,罗杰尔向她一笑。
  “我觉得我以前没见过你,”他亲切地对弗兰基说,“我相信见过的话,我会想得起的。”
  他说的话非常得体。
  “第一条解决了,”弗兰基想,“罗杰尔·巴辛顿一弗伦奇在博比中毒那天不在威尔士。”
  接着提出第二条就相当容易了。弗兰基把话题引向乡村生活,谈到这种生活的枯燥无味,谈到被当地有刺激的事引发的兴趣。
  “上个月,我们那儿有个男人从悬崖上摔了下去。”她说,“我们都受到极大的震动。我激动万分地去参加验尸听证会,但那场听证会真的相当乏味,真的。”
  “是那个叫马奇博尔特的地方吗?”西尔维亚突然问道。
  弗兰基点点头。
  “德温特堡离马奇博尔特只有七英里左右。”她解释道。

  “罗杰尔,那肯定是你见到的那个人。”西尔维亚叫起来。
  弗兰基探询地看着罗杰尔。
  “我当时就在死者身边,”罗杰尔说,“警察来之前,我都同死者在一起。”
  “我原以为是个牧师的儿子在死者身边呢。”弗兰基说。
  “他得去演奏风琴什么的,所以我就接替了他。”
  “多么出人意外呀,”弗兰基说,“我确实也听说还有其他人到过现场,但没听到名字。这么说就是你喽?”
  顿时出现了那种通常可见的“多奇怪呀!世界不是太小了吗?”之类惊叹的谈话气氛。弗兰基觉得自己这招真高明。
  “也许那正是你以前见到过我的地方,是在马奇博尔特吧?”罗杰尔绕着弯子说。
  “事故发生时我不在那儿,”弗兰基说,“两天以后我才从伦敦回来。你参加听证会了吗?”
  “没有。那事发生后的第二天早上我就回伦敦去了。”
  “他有些荒唐的念头,想在那个地方买幢房子住。”
  “十足胡闹。”亨利·巴辛顿一弗伦奇说。
  “一点也不是。”罗杰尔愉快地说。
  “你明明知道,罗杰尔,你一买下房子,你的旅行热就会一下子发作,然后就跑到国外去。”
  “哦,我总有一天要去住的,西尔维亚。”
  “当你想住下来的时候,最好住在我们附近,”西尔维亚说,“不要离开我们到威尔士去。”
  罗杰尔大笑一阵后对弗兰基说:“那桩意外事故还有什么有趣的情况吗?还没弄清是自杀还是别的原因吗?”
  “哦,没有。令人遗憾的是此事全都真相大白了。几位被吓得神魂颠倒的亲戚来证实了死者的身份。他似乎正在进行步行旅游。太惨了,真的,因为他长得太英俊了。你看见报上登载的照片了吗?”
  “我想看见过,”西尔维亚含糊地说,“不过我记不起来了。”
  “我楼上有张剪报,是从我们当地的报上剪下来的。”
  弗兰基急不可待地跑上楼去,接着手持剪报走下楼来。
  她将剪报递给西尔维亚。罗杰尔走过来越过西尔维亚的肩头看。
  “你不认为他很英俊吗?”弗兰基以一个女学生的口吻问道。
  “是挺英俊的,”西尔维亚说,“他似乎很像一个人,艾伦·卡斯泰尔斯,你不觉得吗,罗杰尔?我记得我当时就这样说过。”
  “长相上同那个人很像,”罗杰尔表示赞同,“但你要明白,真正相似的地方并不很多。”
  “你不能靠报纸上的照片来辨别吧?”西尔维亚把剪报递还弗兰基。
  弗兰基附和说是不能。
  谈话转向了其他的内容。
  弗兰基就寝时仍然觉得问题悬而未决。每个人的反应都十分自然。罗杰尔找房子的事已经毫无秘密可言。
  她惟一成功的是获知了一个人的姓名,那就是艾伦·卡斯泰尔斯。
或许您还会喜欢:
如此之爱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风野的妻子并不知道衿子的住处,但是清楚他与她来往。可是妻子从不问衿子的地址和电话。话说回来,即使真被妻子询问,风野也是绝对不会说的。因为妻子的不闻不问,风野才得以安心。但是恰恰如此又给风野带来些许担忧。风野作为职业作家出道不久,上门约稿者还不多。万一他不在家,就很可能失去难得的机遇。风野以前曾打算把衿子的电话告诉一两个有交情的编辑,可又觉得这么做有些唐突也就作罢了。 [点击阅读]
妖窟魔影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当山冈圭介来到琴川河的上游地区,已是时近中午。山冈行走在岩石地带时,极为小心谨慎。如果从同上次一样的道路上通过,则很容易留下足印。山冈圭介连那足印也极力避免留下。他每一步都尽量地避开土质松软的地方,以及草地,把步子尽可能踩在土质坚硬的路面上以及岩石上,以免留下走过的痕迹。他的整个行动都小心翼翼。他深知,稍有不慎,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山冈进入到岩石地带的中心部位。 [点击阅读]
安德的代言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星际议会成立之后1830年,也就是新元1830年,一艘自动巡航飞船通过安赛波①发回一份报告:该飞船所探测的星球非常适宜于人类居住。人类定居的行星中,拜阿是距离它最近的一个有人口压力的行星。于是星际议会作出决议,批准拜阿向新发现的行星移民。如此一来,拜阿人就成为见证这个新世界的第一批人类成员,他们是巴西后裔,说葡萄矛浯,信奉天主教。 [点击阅读]
安德的游戏
作者:佚名
章节:84 人气:2
摘要:“我用他的眼睛来观察,用他的耳朵来聆听,我告诉你他是独特的,至少他非常接近于我们要找的人。”“这话你已经对他的哥哥说过。”“由于某些原因,他哥哥已经被测试过不符合需要,但这和他的能力无关。”“他的姐姐也是这样,我很怀疑他会不会也是这样,他的性格太过柔弱,很容易屈服于别人的意愿。”“但不会是对他的敌人。”“那么我们怎么做?将他无时不刻的置于敌人之中?”“我们没有选择。”“我想你喜欢这孩子。 [点击阅读]
安迪密恩的觉醒
作者:佚名
章节:60 人气:2
摘要:01你不应读此。如果你读这本书,只是想知道和弥赛亚[1](我们的弥赛亚)做爱是什么感觉,那你就不该继续读下去,因为你只是个窥婬狂而已。如果你读这本书,只因你是诗人那部《诗篇》的忠实爱好者,对海伯利安朝圣者的余生之事十分着迷且好奇,那你将会大失所望。我不知道他们大多数人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生活并死去,那是在我出生前三个世纪的事情了。 [点击阅读]
情人 杜拉斯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一个与昆德拉、村上春树和张爱玲并列的小资读者、时尚标志的女作家,一个富有传奇人生经历、惊世骇俗叛逆性格、五色斑斓爱情的艺术家,一个堪称当代法国文化骄傲的作家,一个引导世界文学时尚的作家……《情人》系杜拉斯代表作之一,自传性质的小说,获一九八四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全书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贫穷的法国女孩与富有的中国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 [点击阅读]
瓦尔登湖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这本书的思想是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就像是个智慧的老人,闪现哲理灵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样的境界。书中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读本书,能引领人进入一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超验主义作家。 [点击阅读]
老妇还乡
作者:佚名
章节:3 人气:2
摘要:正文第一幕火车站一阵报时钟声后,幕徐徐升起。接着就看到“居仑”两字。显然,这是北京处隐约可见的小城的名称,一片破烂、败落的景象。车站大楼同样破败不堪,墙上标出有的州通车,有的州不通;还贴着一张破烂不堪的列车时刻表,车站还包括一间发黑的信号室,一扇门上写着:禁止入内。在北京中间是一条通往车站的马路,样子可怜得很,它也只是用笔勾勒出来。 [点击阅读]
荆棘鸟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考琳·麦卡洛,生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惠灵顿。她曾从事过多种工作——旅游业、图书馆、教书;后来终于成了一名神经病理学家,曾就学于美国耶鲁大学。她的第一部小说是《蒂姆》,而《荆棘鸟》则构思了四年,作了大量的调查工作,方始动笔。此书一发表,作者便一举成名。作者是位多才多艺的人,喜欢摄影、音乐、绘画、服装裁剪等。她现定居于美国。 [点击阅读]
藏书房女尸之谜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有些陈腐的词语只属于某些类型的小说。比如情节剧里的“秃头坏男爵”,侦探故事里的“藏书室里的尸体”。多年来我一直试图为人们熟知的主题作一些适当的改变。我为自己订立了条件:书里描写的藏书室必须属于非常正统、传统的那一类,而尸体则必须让人觉得悱恻不定、触目惊心。遵循这些原则,几年来出现在笔记本上的只有短短几行文字。 [点击阅读]
解忧杂货店
作者:佚名
章节:45 人气:2
摘要:导读这就是东野圭吾的本事东野圭吾小说普及性之所以这么高,几乎等于畅销书保证,一个不能不提的因素,即他的作品并非只有谜团,只是卖弄诡计;一个更重要的元素,即他过人的说故事能力,以及很有温度的文字书写;身为作家,强项一堆,难怪东野的创作总是多元又量产。 [点击阅读]
野性的呼唤
作者:杰克·伦敦
章节:13 人气:2
摘要:它目睹了人与人、狗与狗、强者与弱者之间冷酷无情和生死争斗,于是为了生存,它学会了只求活命、不顾道义的处世原则,变得凶悍、机智而狡诈。最后,在森林中狼群的呼唤下,巴克狼性*复萌,逃入丛林,重归荒野。在小说中,杰克·伦敦运用拟人手法,把狗眼中的世界及人类的本质刻画地淋漓尽致,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冷酷的现实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客观现实。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