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悬崖上的谋杀 - 第三章铁路旅行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博比没有明白他的奇遇的直接后果。第二天早上,他动身进城,去同一位想开车行的朋友会面,那位朋友认为博比的合伙也许极有价值。
  用了两天把事情安排得使人人都满意后,博比乘十一点三十分的火车回家。他确实赶上了车,只是时间太紧。他赶到帕丁顿时已是十一点二十八分了。他急匆匆冲过地道,在列车缓缓启动时冲上三号站台,跃上看见的第一节车厢,不顾近在身后的检票员和搬运工的愤怒。
  扭开车门,他手脚并用地跌了进去。车门被手脚灵敏的搬运工砰地一声关上。博比此时发现自己正面对着车厢里惟一的乘客。
  这是头等车厢,面对车头一方的角落里坐着一位正在抽烟的皮肤黑黑的姑娘。她身穿红裙子绿上装,头戴一顶天蓝色的贝雷帽,除去长相有点像街头手风琴师身边的猴子外(她长了一双神色悲哀的黑眼睛,脸上皮肤起皱),她还是显著地引人注目。
  博比刚准备开口道歉便突然中止。
  “啊,是你呀,弗兰基2”他说,“很久不见你了。”
  “啊,我也很久没有见到你了。快坐下来聊聊。”
  博比咧嘴一笑。
  “我的票颜色不对。”
  “那没关系,”弗兰基客气地说,“我来替你付差价。”
  “我的男子汉尊严不容有这种想法,”博比说,“我怎么能让女士为我付钱呢?”
  “这是因为我们多年来一直有缘。”弗兰基说。
  “差价我自己来付。”博比英雄般地说,这时一个蓝色的魁梧身影从走道来到车门边。
  “让我来应付吧。”弗兰基说。
  她朝检票员优雅地微微一笑,后者接过白色车票打了个孔后,用手触帽致意。
  “琼斯先生刚进来和我聊了一会,”她说,“这没什么关系吧?”
  “没关系,小姐。我期望这位先生不会在此逗留很久。”
  他干咳一声,然后意味深长地补丁一句,“车到布里斯托尔后我再来。”
  “一个微笑能起什么作用呢?”博比在检票员退出去后说。
  弗朗西丝·德温特小姐沉思地摇摇头。
  “我不太相信是微笑,”她说,“我宁可认为这是父亲每逢旅行都给每人五先令小费的习惯所致。”
  “我以为你已经永远离开威尔士了呢,弗兰基。”
  弗兰基叹了口气。
  “亲爱的,你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你知道父母可能会多么令人无聊,浴室的状况又那么差,无事可干,无人可以拜访,人们如今简直不愿意到乡下来逗留!他们说正在节约开支,不能走那么远。晤,我是说,一个女孩子家干点什么呢?”

  博比摇摇头,悲哀地认识到问题所在。
  “然而,”弗兰基继续说,“昨晚我去参加一次聚会后,我甚至认为比在家更糟。”
  “聚会上出了什么事?”
  “倒也没什么。就跟其他聚会一样,只是更加平淡而已。晚会是八点半在萨维沃开始的。有些人大约九点十五分才到。当然了,我们同其他人纠缠在一块,但十点左右我们才分出身来。我们吃了晚饭,过了一会儿,去了马里恩特家,有谣言说那儿要被袭击,可什么也没发生,只是死气沉沉的。我们喝了一点酒,又去了布尔林家,那儿更死气沉沉。后来我们到了一家咖啡馆,接着又去了一家炸鱼店。后来,我们以为应该去同‘钓鱼者的港湾’旅店的叔叔吃早餐,看他是否会吓一跳,但他没有吃惊只是觉得烦。最后我们就发着嘶叫声分头回家。说实话,博比,这不够味吧。”
  “我看不是。”博比说,抑制住羡慕之情。
  即使在他最任性的时刻,他也没梦想成为马里恩特或布尔林家的成员之一。
  他与弗兰基的关系很奇特。
  孩提时代,他和兄弟们常同城堡里的孩子一起玩。他们长大成人后,互相见面就很少了。见面时他们仍称呼教名。
  弗兰基偶尔在家时,博比兄弟也会去打打网球。但弗兰基及她的两个哥哥从未受邀到牧师住宅来过。大家都心照不宣地认识到那样做不会使大家愉快。另一方面,打网球总是格外需要男人,尽管互称教名也会使他们略感拘束。德温特一家表现出的友好之情也许要比他们需要表现的多了一些,好像在显示人与人之间“根本没有差别”;而琼斯牧师一家则相反,表现得有点正二八经,好像决心不领受别人向他们表示的友好之情,“我对什么事都烦透了,”弗兰基有气无力地说,“你不这样吗?”
  博比想了一会。
  “不,我认为我不这样。”
  “天哪,太妙了。”弗兰基说。
  “我倒不是说自己很热心,”博比说时担心不要表露出痛苦的神情,“我只是个不能忍受热心者的人。”
  弗兰基仅仅听到提及“热心者”这个词,就感到一阵战栗,“我明白,”她喃喃自语道,“那种人很可怕。”
  他俩彼此同情地对瞥了一眼。
  “顺便问问,”弗兰基突然发问,“那个摔下悬崖的人究竟是怎么回事?”
  www.99csw.com“托马斯医生和我发现了他,”博比说,“你怎么知道的,弗兰基?”
  “在报上看到的,瞧!”

  她用手指着那段文章的标题:“海雾中的致命事故”。文章这样写道:
  马奇博尔特惨案的死者身份昨晚因其携带的一张照片而被证实。照片证实是利奥·凯曼夫人本人。凯曼夫人接到通知后立即赶到马奇博尔特,在该地指证死者是其弟弟亚历克斯·普里查德。普里查德先生最近从逞罗返回。他离开英格兰已达十年,正开始作徒步旅行。验尸听证会将于明天在马奇博尔特举行。
  博比的思绪回到照片上那张令人特别难以忘怀的面容。
  “我看我得在听证会上作证。”他说。
  “多刺激:我要来听证。”
  “我并不认为这事有什么刺激,”博比说,“我们只不过发现了他。”
  “当时他死了吗?”
  “没有,那时还没死。大概一刻钟以后才死的。就我一个人同他在一起。”
  他止住了话头。
  “太可怕了。”弗兰基以博比的父亲所缺乏的那种敏锐的理解说。
  “当然他对什么都没感觉了……”
  “是吗?”
  “不过仍然……唔,其实呀,他看上去活着,叫人敬畏。那个人,是那条恶劣的路致死的,只不过在那使人头昏眼花的迷雾中失足摔了下去。”
  “我理解你,史蒂夫①。”弗兰基再次表示同情和理解。
  “你见过那位姐姐吗?”弗兰基马上又问。
  “没有。我去城里住了两天,得去看一个我们打算一起开车行的朋友,你该记得他,巴杰尔·比顿。”
  “我?”
  “当然是你。你肯定记得善良的老巴杰尔。他眼斜视。”
  弗兰基皱皱眉头。
  “他老发出一种傻乎乎的笑声,哈哈哈,就像这样。”博比继续说。
  弗兰基仍然皱眉回想。
  “我们还是孩子时见他从矮马上跌下来,”博比还在说,“头朝下陷进了泥坑,我们只得拉住双腿把他拔出来。”
  “哦!”弗兰基想了很久才想起来,“我现在知道了。他说话口吃。”
  “他还是这样。”博比自豪地说。
  “他不是办了一个养鸡场,破产了吗?”弗兰基问。
  “对。”
  “后来他进一家证券所,一个月后就被解雇?”
  “是这样。”
  “后来有人把他送到澳大利亚,他又回来了?”
  “是的。”
  “博比,”弗兰基说,“我希望你没在这桩买卖中投资吧?”
  “我无钱可投。”博比说。
  “那也好。”弗兰基说。
  “很自然,”博比又说,“巴杰尔试图吸引有点资本的人投资。但如你所想的那样,这事并不那么容易。”

  “当你往你周围看的时候,”弗兰基说,“你不会相信人们有什么常识,但他们有。”
  这句话的要点似乎终于打中了博比。
  “当心,弗兰基,”他说,“巴杰尔是个好人,非常好的人。”
  “他们常常是这样。”弗兰基说。
  “他们是谁?”
  “那些去了澳大利亚又回来的人。他怎么弄钱来开业呢?”
  “他的一位姨妈之类的人死了,留给他一幢停六辆车的车房,上面还带三间房。他的家人付一百镑来买二手车。对二手车的交易你会觉得惊奇。”
  “我有次买过一辆,”弗兰基说,“这是个痛苦的话题,别说了。为什么你要离开海军?他们没开除你吧?你年龄又不到。”
  博比的脸刷地一下红了。
  “眼睛。”他声音沙哑地说。
  “我记得你的眼睛常有毛病。”
  “我知道。但我打算设法勉强对付。后来到国外服役,强烈的灯光,那相当伤害眼睛。所以,唉,我只得离开了。”
  “残酷。”弗兰基喃喃道,眼睛望着窗外。
  谈话暂停了一会。
  “这仍然很丢脸,”博比突然冒出话来,“我的眼睛并不真坏,他们说不会坏下去了。我本来完全可以继续服役的。”
  “它们看上去很正常。”弗兰基说时直视博比诚实的褐色双目深处。
  “所以你就明白我打算与巴杰尔一起干的原因了。”博比说。
  弗兰基点点头。
  一个服务员开门说:“头轮午餐。”
  “我们去吗?”弗兰基说。
  他们往前走到餐车。
  博比在检票员可能来时采取了短暂的战略撤退。
  “我们不希望他的良心过分紧张。”他说。
  但弗兰基说她不指望检票员有什么良心。
  他们抵达西勒汉姆时刚好五点过钟,这里是去马奇博尔特的车站。
  “有车来接我,”弗兰基说,“我可以带你一程。”
  “多谢了。这样省得我带这鬼东西走两英里。”
  他狠命踢了一下他的手提箱。
  “三英里。不是两英里。”弗兰基说。
  “如果从高尔夫球场上的步行道走只有两英里。”
  “是那条……”
  “是的,就是那个人旅游的地方。”
  “我想没人推他下去吧?”弗兰基把衣箱递给女仆时间道。
  “把他推下去?我的天,不会。为什么这么问?”
  “啊,这样会把这件事弄得更加令人激动,不是吗?”弗兰基口吻很随意。
  注释:
  ①史蒂夫:博比的爱称。
或许您还会喜欢:
清洁女工之死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赫尔克里-波洛从维拉饭店出来,迈步朝索霍区走去。他竖起大衣领护住他的脖子,他这样做,与其说是一种需要,不如说是处于谨慎,因为这时的夜晚并不太冷。“不过,在我这种年龄,一个人还是别冒什么风险的好。”波洛习惯这样说。他心情愉快,两眼睡意朦胧。维拉饭店的蜗牛实在是美味极了,真是一个好地方,这个地道的小餐馆,这次总算是找对了。 [点击阅读]
漂亮朋友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莫泊桑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短篇小说大师,他在长篇小说创作上的成就往往因此而被湮没。其实,他在长篇小说创作上颇有建树:他继承了巴尔扎克、司汤达、福楼拜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心理描写上又开拓出新路。《漂亮朋友》就是前者的一部代表性*作品。莫泊桑从事长篇创作是在写作短篇小说之后,其时他并不满足于短篇小说所取得的成就。随着他声誉鹊起,他经常涉足上流社会,开阔了眼界,便想到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去反映社会现实。 [点击阅读]
父与子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父与子》描写的是父辈与子辈冲突的主题。这一冲突在屠格涅夫笔下着上了时代的色彩。 [点击阅读]
理想国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399年)①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的老师。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 [点击阅读]
瓦尔登湖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这本书的思想是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就像是个智慧的老人,闪现哲理灵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样的境界。书中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读本书,能引领人进入一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超验主义作家。 [点击阅读]
男人这东西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对于性,少男们由于难以抑制自己而感到不安;与此同时,他们又抱有尝试性爱的愿望。因此,他们的实情是:置身于这两种互相矛盾的情感的夹缝中苦苦思索,闷闷不乐。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成长为响当当的人是极其不易的。在此,我们所说的“响当当的人”指的是无论在肉体还是在精神方面都健康且成熟的男人和女人。在成人之前,人,无一例外要逾越形形色色的障碍、壁垒。 [点击阅读]
白马酒店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一)我身后的磨咖啡器像只愤怒的毒蛇一样,发出嘶嘶怪响,带着一种邪恶、不祥的意味。我想,或许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的声音都带有这种味道:喷射机从我们头上呼啸而过时,带着使人畏惧的震耳欲聋声音;地下铁迫近隧道时,也有缓慢吓人的隆隆巨响;而地面上那些笨重的往来车辆,更是连人住的屋子都给动摇了……此外,目前家庭中所用的许多器具,虽然也许使用起来颇为方便, [点击阅读]
目的地不明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坐在桌子后面的那个人把一个厚厚的玻璃压纸器向右移动了一点,他的脸与其说显得沉思或心不在焉,倒不如说是无表情的。由于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人工光线下,他的面色苍白。你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习惯室内生活的人,一个经常坐办公室的人。要到他的办公室,必须经过一条长而弯弯曲曲的地下走廊。这种安排虽然颇有点不可思议,却与他的身份相适应。很难猜出他有多大年纪。他看起来既不老,也不年轻。 [点击阅读]
相约星期二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最后的课程——《相约星期二》中文版序余秋雨一我们人类的很多行为方式是不可思议的,有时偶然想起,总会暗暗吃惊。譬如,其中一件怪事,就是人人都在苦恼人生,但谁也不愿意多谈人生。稍稍多谈几句的,一是高中毕业生,动笔会写“生活的风帆啊”之类的句子;二是街头老大娘,开口会发“人这一辈子啊”之类的感叹。 [点击阅读]
红字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一群身穿黯色长袍、头戴灰色尖顶高帽.蓄着胡须的男人,混杂着一些蒙着兜头帽或光着脑袋的女人,聚在一所木头大扇子前面。房门是用厚实的橡木做的,上面密密麻麻地钉满大铁钉。新殖民地的开拓者们,不管他们的头脑中起初有什么关于人类品德和幸福的美妙理想,总要在各种实际需要的草创之中,忘不了划出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充当墓地,再则出另一片土地来修建监狱。 [点击阅读]
罗杰疑案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弗拉尔斯太太于16日晚(星期四)离世而去。17日(星期五)早晨八点就有人来请我去。我也帮不了什么忙,因为她已死了好几个小时了。九点过几分我就回到了家。我取出钥匙打开了前门,故意在大厅里磨蹭了一会,不慌不忙地把帽子和风衣挂好,这些都是我用来抵御初秋晨寒的东西。说老实话,我当时的心情非常沮丧忧愁。我并不想装模作样地认为,我能够预料今后几周将要发生的事。 [点击阅读]
英国病人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内容简介1996年囊获9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英国病人》,早已蜚声影坛,成为世界经典名片,而它正是改编于加拿大作家迈克尔·翁达尔的同名小说...一部《英国病人》让他一举摘得了英国小说的最高奖项———布克奖(1992)。翁达杰的作品,国内鲜有译介(当年无论是电影《英国病人》还是图书《英国病人》,都没能引发一场翁达杰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