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心兽 - 第一章(3)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我在运动房里想,我的这种眼光与萝拉跳不过山羊有关。她的胳膊在肚子下面本该撑直的时候偏偏打了弯,她的膝盖本该像剪刀般叉开的时候却软软向上提起。萝拉勾住了,屁股擦着山羊滑跌下去。她一次也没有飞跃过山羊。不是双脚着地而是脸朝下摔倒在垫子上。她躺在那儿,直到体育老师大叫起来。
  萝拉知道,体育老师会触摸着她的肩、臀部和胯部,扶她站起来。待他的怒气消了,会来扶她一把的,该碰哪儿就碰哪儿。萝拉佯装跌得很重,可以让他抓得紧一些。
  女孩们站在山羊后面,没有人跳,也没有人能飞跃过去,因为萝拉得到了老师给的一杯凉水。他从更衣室拿来水送到她的嘴边。萝拉明白,她喝得越慢,他扶着她头的时间就越长。
  下课后,女孩们站在更衣室窄窄的衣橱前穿衣服。有人说,你穿了我的衬衫。萝拉说,我又不会吃了它,只是今天用一用,我有事儿。
  每天,小四角里有人说,明白吗,这些衣服不是你的。可萝拉还是穿了进城去。日复一日,萝拉穿着这些衣服。衣服弄皱了,让汗水或雨雪打湿了。萝拉又把它们挂回到拥挤的壁橱里。
  壁橱里有跳蚤,因为床上有跳蚤。放专利长筒袜的箱子里有,长长的走廊上有。连餐室和淋浴间、食堂里都有跳蚤。电车、店铺和电影院也有。
  祷告的时候大家都在挠痒痒,萝拉写入本子。她每个星期天早上去教堂。神甫也在挠痒。主啊,你在天上,萝拉写道,跳蚤,在全城。
  薄暮中的小四角,时间还早。扩音器唱着工人之歌,外面街上还有鞋子在走动,乱蓬蓬的公园还有人声,叶子还是灰色的,不黑。
  萝拉躺在床上,除了一双厚厚的长筒袜什么也没穿。晚上我弟弟赶着羊群回家,萝拉写道,得穿过一片瓜地。离开牧场晚了一步,天色已黑,羊的细腿踩烂了瓜。我弟弟睡在羊圈里,羊一整夜红着蹄子。
  萝拉将一个空瓶子塞进两腿之间,她来来回回甩着头和肚子。女孩们都围着她的床。有人拽她的头发。有人大笑。有人把手塞进嘴里观望。有人开始哭泣。我已经不记得了,自己是她们中的哪一个。
  可我还记得,那个傍晚,我在窗前伫立良久,感到阵阵晕眩。房间在窗户玻璃上摇晃着。我看到我们围着萝拉的床十分渺小。而我们头顶上的萝拉很大很大,正凌空破窗前往乱蓬蓬的公园。萝拉的男人们正在车站等候。一列电车从我的太阳穴中呼啸而过。它像一个火柴盒子。车里的灯光明灭闪烁,宛如外面用手挡着的风中火苗。萝拉的男人们互相挤撞着。包皮里的洗衣粉和动物杂碎洒落到铁轨旁边。这时候,灯啪的一声关了,玻璃上的图像消失了,唯见街对面依次悬着一排昏黄的路灯。随后我又站到萝拉床周围的女孩子中间去了。我听见萝拉背下的床上发出一种响声,我永远忘不了,也不会跟世上其他声响混淆。我听见萝拉在割除爱情,那从来没有成长的爱情,割除脏白床单上每根长长的草茎。

  那天,正当萝拉喘息失态时,结痂的钟摆敲响了,在我的脑中。
  萝拉的男人中,只有一个我没有在窗户玻璃的镜像中见到。
  萝拉去教席那边越来越勤,而她还是那么喜欢教席那边这个词。常挂在嘴边的词,却不知自己有多么喜欢。她越来越频繁地说起意识和消弭城乡差别。萝拉一周前入了党并向人展示她的红色党证。扉页上是萝拉的照片。党证传过女孩们的手。萝拉脸上没有脱贫的地域从照片上看得更加清楚了,因为相纸发光。有人说,你可是去教堂的呀。萝拉说,别人也这么做啊。大家装作不认识罢了。有人说,上帝在上面关照你,党在下面关照你。
  党的手册堆在萝拉的床边。小四角中有人窃窃私语,有人默不做声。这样已经很长时间了,只要萝拉人在四角。
  萝拉写入本子:母亲带我去教堂。很冷,有神甫烧的香似乎就有了暖意。大家脱掉手套。合在手心里。我坐在小孩的凳子上。靠边坐着,这样可以看到母亲。
  自从萝拉擦拭玻璃展窗起,女孩们凡有什么话不愿当着她的面说,就递眼神做手势。
  母亲说,她也为我祈祷,萝拉写道。我的手套拇指上有个破洞,洞上有一圈翘起的漏针。我觉得这是耶稣的荆冠。
  萝拉坐在床上读一本手册,是关于如何改善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
  我扯着线,萝拉写道,荆冠向下盘旋。母亲在唱主怜悯你,我在拆手套上的拇指。
  萝拉在薄薄的手册里画了很多条杠杠,似乎她的手握着纲要。她床边堆积的手册往上长,就像一个歪歪斜斜的床头柜。画杠杠的时候,萝拉在一个句子和另一个句子之间久久地沉思。
  我不扔羊毛,萝拉写道,即使乱糟糟的也不扔。
  萝拉在手册里打括号。在每个括号那行的边上画一个粗十字。
  母亲又给我织拇指了,萝拉写道,用新羊毛织拇指尖。
  萝拉念大四的时候,有一天下午,女孩们将所有的衣服都摊放在床上。萝拉的箱子敞着搁在打开的窗户下,里面放着几件衣服和手册。
  我那天下午得知,为什么那时候我在窗户镜子里看不到萝拉其中的一个男人。他有别于所有午夜和上中班的男人。他在党校进餐,他不上电车,他从不尾随萝拉进乱蓬蓬的公园,他有车有司机。
  萝拉写入本子:他是第一个穿白衬衫的。

  萝拉已经在念大四,几乎就要如愿以偿了,而那天下午近三点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女孩们的衣服和萝拉的分开摊放在床上。太阳热辣辣地射进四角,灰尘附在地毡上宛如一张灰毛皮。萝拉床边,手册缺席的地方,是一块光秃秃的暗斑。萝拉吊在壁橱里我的腰带上。
  来了三个男人。给橱中的萝拉拍照。然后解开腰带,把它塞进一个透明的塑料袋里。袋子像女孩们的连袜裤一样薄。他们从夹克口袋里掏出三个小盒子。然后啪地盖上萝拉的箱子,打开小盒子。每个盒子里装着毒绿色的粉末。他们把粉末撒在箱子上,然后又撒到壁橱门上。粉末跟没沾唾沫的睫毛膏一样干燥。我跟别的女孩子一样旁观着。我很诧异,竟有这等毒绿色的烟炱。
  男人们不问我们什么。他们知道个中原因。
  五个女孩站在学生宿舍大门口。玻璃展窗内贴着萝拉的照片,跟党证里的一模一样。照片下面贴着一张纸,有人读出声来:
  该女生自杀了。我们憎恶她的行为,鄙视她。这是整个国家的耻辱。
  下午晚些时候,我在我的箱子里发现了萝拉的本子。在拿走我的腰带之前,她把它藏在了我的那些长筒袜子下面。
  我把本子放进手袋,向车站走去。我上了电车读起来。我从最后一页开始读。萝拉写道:晚上体育老师把我叫到运动房,从里面锁上了门。只有厚厚的皮球观望着。他只要一次就够了。可我悄悄地跟踪了他,找到了他住的房子。想要让他的衬衫保持洁白,是不可能的了。他到教席那边告了我一状。我再也甩不掉贫瘠了。上帝不会原谅我不得已去做的事。但我的孩子绝不能再去赶那些红蹄子羊。
  晚上,我把萝拉的本子悄悄放回到箱中的长筒袜下面。锁上箱子,钥匙放在我的枕头下面。早晨,我随身带上钥匙。我把它系在裤子的松紧带上,因为早上八点有体育课。鼓捣钥匙,我迟到了一会儿。
  女孩子们已经身着黑色短裤、白色运动衫列队站在沙坑上手。两个女孩站在沙坑下手,手里拿着卷尺。风吹进厚密的树叶。体育老师举起手臂,两个手指打出一个响榧,女孩们全都跟着自己的脚飞向空中。
  坑里的沙子是干的。只有脚趾陷进去的地方才是湿的。我脚趾边上的沙子凉凉的,跟我肚子边上的钥匙一样。起跑前,我抬头向树望去。我跟着脚奋飞,我的脚飞不远。我在飞跃时想着箱子钥匙。两个女孩用卷尺量一量,报出一个数字。体育老师像计时一样把跳远结果记在本子里。我看见他手里新削的铅笔,心想,这跟他很配,定做棺材时,只有死亡从脚底量起。
  我第二次飞时,钥匙和我的皮肤一样热了。它不硌人了。脚趾陷进湿沙子时,我飞快地站起来,免得体育老师碰我。

  两天后的下午四点钟,在大礼堂里,上吊自尽的萝拉被开除出党,注销学籍。有好几百人在场。
  有人站在讲台后面说:她把我们大家都骗了,她不配当我们国家的大学生,不配当我们党的成员。全体鼓掌。
  晚上,四角中有人说:因为大家都快哭出来了,才鼓那么长时间的掌。没人敢第一个停下来。人人边鼓掌边瞧旁人的手。有些个稍微停了一下,一惊,又鼓起来。后来多数人想停下来,听得出室内掌声失去了节奏,可是由于少数人又开始拍将起来,重振节奏,多数人也就接着拍下去。直到整个礼堂响彻着一个节奏,好似一只硕大无比的鞋子砰砰砰击打着墙壁,发言人这才用手示意大家停下来。
  萝拉的照片在玻璃展窗里贴了两个星期。萝拉的本子两天后却从我那锁着的箱子里失踪了。
  带着毒绿烟炱来的男人将萝拉放到床上,然后把床抬出四角。为什么先把床脚抬出房门呢。一个男人拎着衣箱和装着我那根腰带的袋子,尾随床头出去。他右手拎着箱子和腰带。为什么不随手关上门呢,他的左手明明是空着的。
  五个女孩留在四角,五张床,五个箱子。萝拉的床出去后,有人关上门。屋里空气燠热而明亮,每动一下,一串串从墙壁上挂下来的灰尘就纠结起来。有人站在墙边梳头。有人关窗户。有人换一种花样穿鞋带。
  这个房间里,没有一个动作是有理由的。大家默默无语,手里不停地忙着做些什么,因为谁也不敢把床上的衣服挂回到壁橱里。
  母亲说:要是你日子过不下去了,就收拾收拾橱柜吧。烦恼会从手里走掉,脑子就空出来了。
  母亲说得倒是轻巧。她屋里有五个橱柜、五个箱子。母亲如果连着三天收拾那些橱柜和箱子,看起来也还是没有收拾完毕。
  我走进乱蓬蓬的公园,让箱子钥匙坠入草丛。只要寝室里没人,就没有哪把钥匙挡得住陌生的手伸进箱子。或许也没有钥匙挡得住熟悉的手,用牙签搅拌睫毛烟炱的手,开灯关灯的手,或者萝拉死后洗刷熨斗的手。
  也许,以前萝拉在寝室的时候,谁也没有必要窃窃私语、默不做声。也许,有人可以和萝拉推心置腹。也许,正是我可以和萝拉交心。箱子的锁把它自己变成了谎言。这个国度有无数相同的钥匙,跟相同的工人合唱队一样多。每把钥匙都是个弥天大谎。
  我从公园回来,听见四角里有人第一次在萝拉死后唱歌:
  昨天晚上,风儿
  将我吹向恋人的臂弯
  风吹得再猛一点儿
  我就会被吹断
  还好,风儿停了
或许您还会喜欢:
理想国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399年)①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的老师。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 [点击阅读]
生的定义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我现在正准备在世田谷市民大学讲演的讲演稿。主办单位指定的讲演内容是这样的:希望我把三年前在小樽召开的全北海道残疾儿童福利大会上讲的话继续讲下去。上次大会的讲演记录,业已以“为了和不可能‘亲切’相待的人斗争下去”为题出版发行了。于是我就把该文章重新读了一遍,考虑如何接着往下讲。(该文载《核之大火与“人的”呼声》一书,岩波书店出版。 [点击阅读]
看不见的城市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第一章马可·波罗描述他旅途上经过的城市的时候,忽必烈汗不一定完全相信他的每一句话,但是鞑靼皇帝听取这个威尼斯青年的报告,的确比听别些使者或考察员的报告更专心而且更有兴趣。在帝王的生活中,征服别人的土地而使版图不断扩大,除了带来骄傲之外,跟着又会感觉寂寞而又松弛,因为觉悟到不久便会放弃认识和了解新领土的念头。 [点击阅读]
短篇小说集
作者:佚名
章节:64 人气:2
摘要:前言:物欲世界的异化困惑与追求历来体现在青年人身上.以村上春树为主要代表的一批文学新锐,从城市生活这个独特视角,探讨当代青年心灵奥秘的"都市文学",便是这种困惑与追求的产物。村上春树是"都市文学"的中流砥柱.他的《寻羊冒险记》(1982)中的人物,一律无名无姓,个个慵懒、孤独、彷徨,缺乏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在商品的汪洋大海中,物化为喧嚣尘世的附属品, [点击阅读]
科学怪人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你那时还觉得我的探险之旅会凶多吉少,但是现在看来开端良好、一帆风顺,你对此一定会深感宽慰吧。我是昨天抵达这里的,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写信给你,让我亲爱的姐姐放心,而且请你对我的探险事业增加成功的信心。我现在位于距离伦敦千里之遥的北方,当我漫步在圣彼得堡的街头,微风带着一丝寒气迎面而来,不觉令我精神一振,一种快意不禁涌上心头。 [点击阅读]
空幻之屋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星期五的早晨,六点十三分,露西.安格卡特尔睁开了她那蓝色的大眼睛,新的一天开始了。同往常一样,她立刻就完全清醒了,并且开始思考从她那活跃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头脑中冒出来的问题。她感到迫切需要同别人商量,于是想到了自己年轻的表妹米奇.哈德卡斯尔,昨天晚上才来到空幻庄园的年轻人。安格卡特尔夫人迅速地溜下床,往她那依然优雅的肩头披上一件便服后,就来到了米奇的房间。 [点击阅读]
罗亭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那是个静谧的夏天早晨。太阳已经高悬在明净的天空,可是田野里还闪烁着露珠。苏醒不久的山谷散发出阵阵清新的幽香。那片依然弥漫着潮气,尚未喧闹起来的树林里,只有赶早的小鸟在欢快地歌唱。缓缓倾斜的山坡上,自上到下长满了刚扬花的黑麦。山顶上,远远可以望见一座小小的村落。一位身穿白色薄纱连衣裙,头戴圆形草帽,手拿阳伞的少妇,正沿着狭窄的乡间小道向那座村庄走去。一名小厮远远跟在她后面。 [点击阅读]
苹果树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那苹果树、那歌声和那金子。”墨雷译《攸里披底斯的〈希波勒特斯〉》在他们的银婚日,艾舍斯特和妻子坐着汽车,行驶在荒原的外边,要到托尔基去过夜,圆满地结束这个节日,因为那里是他们初次相遇的地方。这是斯苔拉·艾舍斯特的主意,在她的性格里是有点儿多情色彩的。 [点击阅读]
蝴蝶梦
作者:佚名
章节:39 人气:2
摘要:影片从梦中的女主人公---第一人称的'我'回忆往事开始。夜里,我又梦回曼陀丽。面对这堆被焚的中世纪建筑废墟,我又想起很多过去……那是从法国开始的。做为'陪伴'的我随范霍夫太太来到蒙特卡洛。一天,在海边我看到一个在陡崖边徘徊的男子。我以为他要投海,就叫出了声。他向我投来愤怒的一瞥。我知道我想错了,他可真是一个怪人。很巧,他竟同我们住在同一个饭店里。 [点击阅读]
迷恋
作者:佚名
章节:104 人气:2
摘要:“喂??…喂????”…嘟嘟…嘟嘟嘟…二零零三年,成南。…又来了…又来了,该死的骚扰电话,今天是十八岁的我的第十七个生日…是我喝海带汤的日子没错了,偏偏接到这狗屎味儿的无声电话…^=_=已经一个星期了,“喂…嘟,喂…嘟”(?誄每次都是一样)那边也不说话,就是偷听我的声音然后就断了…今天早晨我居然在生日餐桌上又被涮了一次…^-_-凭我出神入化的第六感, [点击阅读]
邦斯舅舅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一谈及巴尔扎克,人们首先会想到他的《高老头》、《欧叶妮·格朗台》、《幻灭》,而《邦斯舅舅》恐怕就要稍逊一筹了。然而,我们却读到了也许会令中国读者意外的评论。安德烈·纪德曾这样写道:“这也许是巴尔扎克众多杰作中我最喜欢的一部;不管怎么说,它是我阅读最勤的一部……我欣喜、迷醉……”他还写道:“不同凡响的《邦斯舅舅》,我先后读了三、四遍,现在我可以离开巴尔扎克了,因为再也没有比这本书更精彩的作品了。 [点击阅读]
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1我以为,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我的童年幸福快乐。我有一个可爱的家庭和宅院,一位聪颖耐心的保姆;父母情意甚笃,是一对恩爱夫妻和称职的家长。回首往事,我感到家庭里充满了欢乐。这要归功于父亲,他为人随和。如今,人们不大看重随和的品性,注重的大多是某个男人是否机敏、勤奋,是否有益于社会,并且说话算数。至于父亲,公正地说,他是一位非常随和的人。这种随和给与他相处的人带来无尽的欢愉。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