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星际战争 - 第二部 火星人主宰地球-第九章 满目疮痍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我的遭遇中最离奇的一幕出现了。不,也许并不那么离奇。到那天我站在樱草山顶上热泪礼赞上帝为止,所经历的一切,至今仍历历在目。随后发生的事情我就忘了。
  以后三天的情况我一无所知。我还以为自己是第一个发现火星人灭亡的人呢,后来才得知,好几位我这样的流浪者早在头天夜里就发现了。其中一个——是第一位发现者——赶到圣马丁列格兰德,在我栖身车站期间他就设法向巴黎拍去电报了。随即,特大喜讯的电波迅
  速传遍全世界;数以千计的城市,先前被可怕的凶兆抛进了冰窟里,此时突然沸腾起来,举城欢呼。当我停立在巨坑边缘的时候,消息已经传到了都柏林都柏林:爱尔兰首都。、爱丁堡爱丁堡:苏格兰首府。、曼彻斯特和伯明翰。我后来听说,人们高兴得热泪盈眶,纷纷放下手上的活儿,弹冠相庆,欢呼雀跃,组成浩浩荡荡的人流,一直伸展到克鲁,突然涌向伦敦。已经哑了两周的教堂钟声又敲响了,报告这特大喜讯,整个英格兰大地钟声长鸣。面容憔悴、蓬头垢面的人们骑着自行车沿着每一条乡村公路,大声高呼人类得救的意外消息,向那些面黄肌瘦、目光呆滞的绝望人高呼。急需粮食。谷物、面包和肉类越过英吉利海峡,越过爱尔兰海,越过大西洋,火速运来,救济我们。在那些日子里,似乎全世界的船只都在向伦敦运送物资。然而,对这一切我全无记忆。我四处游荡——一个神经错乱的人。我清醒时,发现自己躺在一座房子里,多亏那儿的好心人,他们在第三天发现我徜徉在圣约翰树林的大街小巷,又是哭泣又是胡言乱语,疯疯癫癫的。他们告诉我,当时我胡乱唱着什么“剩下最后一个活人!好哇!剩下最后一个活人!”那些人虽然也有自己的不幸,但还是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把我带进房子里住下来,让我恢复正常。显然,在我恢复期间他们从我口里了解到关于我的遭遇的只鳞片爪。
  我恢复理智后,他们和颜悦色地就他们所知,告诉我关于皮头的情况。我被困在废墟里后两天,皮头就被一个火星人摧毁了,当地居民全部遇难。那火星人似乎并未受到任何挑衅,就把皮头从地球上抹掉了,就好像顽童一时心血来潮,就会将一座蚁冢踩得稀烂。

  我孑然一身,但他们对我胜似亲人。我孤独又伤心,于是他们非常迁就我。我康复后,又与他们呆了4天。在此期间,我心里萌发了一种蒙眬的渴望,想再次看一看我昔日的小小安乐窝还残存多少,想唤回自己的往昔,这个渴望变得日益强烈。然而,希望渺茫,我反倒愁上加愁。他们好言相劝。他们想方设法让我散一散心,少点忧郁。可是,我终于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最后还是挥泪告别我与之相处了4日的朋友们,信誓旦旦地保证要回到他们身边,然后又到街上去了,前不久街道都还是又黑暗又怪异又空寂的。
  此时街上又熙熙攘攘了,挤满了归来的人群;有些地方的商店甚至开业了,我还看见一处喷泉式饮水器在哗啦啦地流水。
  我记得,当我踏上返回沃金我那座小房子的伤心归途时,白日是多么明亮,仿佛在嘲弄我似的,街上多么繁忙,我周围的生命多么蓬勃。许多人流落他乡,在大千世界里奔忙,因此成千上万的人被屠杀似乎是不可信的。然而,随后我注意到,与我相遇的人多么面黄肌瘦,他们的头发是多么蓬乱,他们的眼睛是多么大而亮,差不多一半的人依然穿着肮脏的烂衣服。他们的面部表情不外乎两种——不是兴高采烈、生气勃勃,就是坚毅刚强。然而,除了一张张令人鼓舞的面孔外,伦敦似乎成了流浪汉之城。教堂见人就分发法国政府提供的面包。几匹马儿瘦骨嶙峋的。每一条街的街口上,都有佩戴白色警徽的特种警察特种警察:紧急时期帮助维持公共治安的警察。站岗,他们也是面带饥色。一路上没有看见什么火星人的遗迹,但一到惠灵顿大街,我就看见滑铁卢大桥扶壁爬满了红草。
  走到大桥一角,我还目睹到在那个荒唐时代一个常见的景象——一张纸固定在一根木棍上,轻轻地抚弄一丛红草。原来是第一张复刊报纸《每日邮报》的海报。我从衣袋里掏出一个焦黑的先令,买了一份。报纸的大部分版面都是空白,但那位孤独的报人却在报纸背页上登了一幅荒诞不经的广告天象图。他刊登的内容耸人听闻。当时,新闻机构还没有返回。我从报上没有读到什么新闻,只了解到,对火星人机械进行了检验,一周后就得出了惊人的结果。结果之一是发现了“秘密飞行”,当时我本来并不相信,但报纸却令我茅塞顿开。到了滑铁卢车站,我发现火车在免费把人们运回家园。第一次乘车高潮已经过去,火车上乘客寥寥无几,我没有兴致与人闲聊,便独自待在一节空车厢里,交臂而坐,忧伤的目光眺望窗外一掠而过的景物。明媚的阳光下,大地千疮百孔。火车快进站时,在临时铺设的铁轨上颠簸,铁路两旁,是一片焦黑的房屋废墟。克拉彭车站克拉彭车站:在伦敦西南部。方向,尽管一连两天雷雨交加,伦敦市容还是“黑烟”尘粒悬浮,一片黑茫茫的;到了克拉彭车站,铁路又是一团残骸;数以百计的失业职员和店员正在与挖土工一道铺路;我们在仓促铺设的铁轨上颠来簸去的。

  过了车站,沿线大地荒芜得让人倍感陌生,温布尔登受创尤为惨重。沃尔顿多亏其松树林才未被烧毁,似乎是沿线受毁坏最轻的地方。万达河、莫尔河、每一条小溪都成了一大片红草丛,看上去有几分像肉架上的鲜肉,又有几分像腌白菜。不过,萨里那里的松树林太干燥,红色匍匐植物的滕蔓爬不上去。过了温布尔登,铁路线旁,第六只圆筒附近的某些苗圃堆起了泥土。许多人站在圆筒周围,一些皇家工兵正在圆筒里面忙碌。圆筒上空,一面联合王国旗帜迎着习习的晨风招展,欢快地沙沙作响。苗圃里处处长满了红草,举目望去,一大
  片死灰色与紫红色相交,分外刺眼。目光离开近处焦煳的灰色与沉闷的红色,眺望东边山峦,一片翠绿,分外悦目。
  沃金车站通往伦敦的铁路正在抢修,于是我在拜佛里特车站下车,踏上通往美伯里的公路。经过我和炮兵曾与轻骑兵谈话的地方,我来到在那次暴风雨中瞧见火星人的地点附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闪到一旁,发现一簇红草中间躺着那辆翘曲、散架的马车,还有马的白骨散落一地,肉被鸟啄食一空。我驻足凝视这些残骸好一会儿……
  然后,我穿过松树林返回家园,树林里红草丛生,东一团西一团的,齐脖子高。我发现斑狗旅店的老板已经安葬了,于是我经过宗谱纹章院,往家走。路过一座茅屋时,屋门敞开着,一个人站在门口招呼我。

  我抱着一线希望瞧自家的房子,顿时心里凉了半截。房门被撬开了;门没有上插销,我一步步走近时,它在缓缓地敞开。
  只听见呯的一声门又关上了。书房那扇敞开的窗户窗帘飘着,先前我和炮兵就是从那扇窗户眺望黎明的。此后没有人关过它。窗前的树丛同4周前我离开时毫无二致,东倒西歪的。我跌跌撞撞地走过客厅,只觉得整座房子空荡荡的。楼梯上,那个浩劫之夜我成了落汤鸡,蜷伏着躲避暴风雨之处,地毯显得皱巴巴的,褪色了。我看见楼梯上依然留着我和炮兵的泥巴脚印。
  我随着脚印来到书房,发现写字台上依然放着手稿,那是圆筒打开那天下午我留下的,上面还压着透明石膏镇纸呢。我站着读了一会儿被我遗弃的手稿。是一篇论文,探讨关于道德观念的发展是否可能与文明进程同步的问题,文章结尾是一句预言的开头:“大约200年后,”我写道,“我们可望——”句子猝然结束。我记起了,刚刚一个月前那天早晨我魂不守舍,无法集中心思,干脆丢下笔,去向报童取我订阅的《每日快讯》。我还记起了,报童向我家门前走过来时,我走下楼来到花园大门口,听他讲关于“火星人”的离奇故事。
  我下楼来到饭厅,那儿摆着羊肉和面包,早已霉烂了,还有一只打翻的啤酒瓶,都和我与炮兵离开时一样原封不动。我的家荒废了。我看出,自己长久梦系魂牵的希望原来是痴心妄想。这时候,却发生了一桩怪事。“没有用处,”一个声音说道,“房子被遗弃了。已经有10天没有人住了。别呆在这里折磨自己了。全都死光了,只剩下你一人还活着。”
  我大吃一惊。是我在大声自言自语吗?我转过身来,背后的落地窗敞开着。我一步冲到落地窗前,头伸出窗外望去。
  顿时,我惊恐失色,原来是我的表哥和我的妻子,他们也同样惊恐失色——妻子脸色苍白,眼泪都哭干了。她有气无力地叫了一声。
  “我回来了,”她说,“我知道——知道——”
  说着妻子的手往喉咙伸去——身子开始摇晃。我急忙冲上前去,将她搂在怀里。
或许您还会喜欢:
时间机器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时间旅行者正在给我们讲解一个非常深奥的问题。他灰色的眼睛闪动着,显得神采奕奕,平日里他的面孔总是苍白得没有一点血色,但是此刻却由于激动和兴奋泛出红光。壁炉里火光熊熊,白炽灯散发出的柔和的光辉,捕捉着我们玻璃杯中滚动的气泡。我们坐的椅子,是他设计的专利产品,与其说是我们坐在椅子上面,还不如说是椅子在拥抱和爱抚我们。 [点击阅读]
末日逼近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萨莉!”哼了一声。“醒醒,萨莉!”“别……闹!”她含糊地应道,这次加大了嗓门。他更用力地推。“醒醒,快醒醒!”查理?是查理的声音,是在叫她。有多久了呢?她慢慢清醒过来。第一眼瞥到的是床头柜上的闹钟。两点一刻。这会儿查理不可能在家,他应该在值班的。等看清了他的面孔,萨莉心中生出一种不祥的预感:出事了。丈夫脸色惨白,鼓着眼睛,一手拿着汽车钥匙,一手还在用力地推她,似乎根本没有发现她已经睁开了眼睛。 [点击阅读]
海伯利安的陨落
作者:佚名
章节:76 人气:2
摘要:序章乌黑发亮的太空飞船的了望台上,霸主领事端坐在施坦威钢琴前,弹奏着拉赫马尼诺夫的《升C小调前奏曲》,虽然钢琴已是一件古董,却保存得完好如初。此时,舱下沼泽中,巨大的绿色蜥蜴状生物蠕动着,咆哮着。北方正酝酿着一场雷暴。长满巨大裸子植物的森林在乌青的黑云下现出黑色影像,而层积云就像万米高塔直插入狂暴天穹。闪电在地平线上肆虐。 [点击阅读]
狼穴巨款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1945年3月。北海上刮着凛烈的寒风。在纳粹德国一个秘密潜艇基地里,一艘潜艇固定在巨大的墩柱上。流线型的舰首在晨曦中显得轮廓格外明晰。在潜艇的腰部有一块跳板,一长队孩子正踏着跳板登上潜艇。他们彼此手挽手走着、仰起脸看着这艘奇怪的黑色船舶。有个人拿着名单在核对孩子们的名字。在潜艇的瞭望塔里,站着一个纳粹海军军官和一个穿黑大衣的高个子男人。 [点击阅读]
盛夏的方程式
作者:佚名
章节:64 人气:2
摘要:1只需一眼,就能看到从新干线转乘在来线的换乘口。沿着楼梯上到月台,只见电车已经进站,车门也已经打开。车里传出了嘈杂声。柄崎恭平不由得皱起眉头,从最近的车门上了车。盂兰盆节已经结束,父母也说过应该不会太挤,可电车里却几乎是座无虚席。车里那一排排四人合坐的包厢座位上,几乎全都坐了三个以上的人。恭平在车厢过道里走过,想要找一处只有一两个人坐的座位。合坐在座位上的,大部分都是一家人。 [点击阅读]
短篇小说集
作者:佚名
章节:64 人气:2
摘要:前言:物欲世界的异化困惑与追求历来体现在青年人身上.以村上春树为主要代表的一批文学新锐,从城市生活这个独特视角,探讨当代青年心灵奥秘的"都市文学",便是这种困惑与追求的产物。村上春树是"都市文学"的中流砥柱.他的《寻羊冒险记》(1982)中的人物,一律无名无姓,个个慵懒、孤独、彷徨,缺乏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在商品的汪洋大海中,物化为喧嚣尘世的附属品, [点击阅读]
福地
作者:佚名
章节:40 人气:2
摘要:海尔曼·布霍尔茨——德国人,罗兹某印染厂厂长卡罗尔·博罗维耶茨基(卡尔)——布霍尔茨印染厂经理莫雷茨·韦尔特(马乌雷齐)——布霍尔茨印染厂股东,博罗维耶茨基的好友马克斯·巴乌姆——博罗维耶茨基的好友布霍尔佐娃——布霍尔茨的妻子克诺尔——布霍尔茨的女婿马切克·维索茨基——布霍尔茨印染厂医生尤利乌什·古斯塔夫·哈梅施坦(哈梅尔)——布霍尔茨的私人医生什瓦尔茨——布霍尔茨印染厂公务员列昂·科恩——布霍尔 [点击阅读]
福尔赛世家三部曲3:出租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这两个仇人种下的灾难的祸根使一对舛运的情人结束掉生命。——《罗米欧与朱丽叶》第一章邂逅一九二○年五月十二号的下午,索米斯从自己住的武士桥旅馆里出来,打算上考克街附近一家画店看一批画展,顺便看看未来派的“未来”。他没有坐车。自从大战以来,只要有办法可想,他从来不坐马车。 [点击阅读]
秘密花园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玛丽·伦诺克斯被送到米瑟斯韦特庄园她舅舅那里,每个人都说没见过这么别扭的小孩。确实是这样。她的脸蛋瘦削,身材单薄,头发细薄,一脸不高兴。她的头发是黄色的,脸色也是黄的,因为她在印度出生,不是生这病就是得那病。她父亲在英国政府有个职务,他自己也总是生病。她母亲是个大美人,只关心宴会,想着和社交人物一起寻欢作乐。 [点击阅读]
罪与罚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2
摘要:在彼得堡贫民区一家公寓的五层楼斗室里,住着一个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他正在经历着一场痛苦而激烈的思想斗争——他要确定自己是属于可以为所欲为的不平凡的人,还是只配做不平凡的人的工具的普通人。他原在法律系就学,因交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现在靠母亲和妹妹从拮据的生活费中节省下来的钱维持生活。他已经很久没有交房租了。近来,房东太太不仅停止供给他伙食,而且催租甚紧。这时他遇见了小公务员马尔美拉陀夫。 [点击阅读]
老妇还乡
作者:佚名
章节:3 人气:2
摘要:正文第一幕火车站一阵报时钟声后,幕徐徐升起。接着就看到“居仑”两字。显然,这是北京处隐约可见的小城的名称,一片破烂、败落的景象。车站大楼同样破败不堪,墙上标出有的州通车,有的州不通;还贴着一张破烂不堪的列车时刻表,车站还包括一间发黑的信号室,一扇门上写着:禁止入内。在北京中间是一条通往车站的马路,样子可怜得很,它也只是用笔勾勒出来。 [点击阅读]
英国病人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内容简介1996年囊获9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英国病人》,早已蜚声影坛,成为世界经典名片,而它正是改编于加拿大作家迈克尔·翁达尔的同名小说...一部《英国病人》让他一举摘得了英国小说的最高奖项———布克奖(1992)。翁达杰的作品,国内鲜有译介(当年无论是电影《英国病人》还是图书《英国病人》,都没能引发一场翁达杰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