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星际战争 - 第二部 火星人主宰地球-第五章 劫后死寂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我首先关牢厨房与洗涤室之间的门,然后才走进食品贮藏室。不料贮藏室里空空如也,食品荡然无存,显然是前一天火星人全拿走了。我第一次感到了绝望。第十一天或第十二天我没进一口食,没喝一滴水。
  开始时,我口渴得喉咙冒烟,气虚体弱。坐在漆黑的洗涤室里,垂头丧气,一副可怜相。满脑子只有一个“吃”字。听惯了巨坑传来的种种响声,这时响声全然停止,我反倒以为
  自己耳聋了呢。体力不支,不能悄然无声地爬到瞭望孔,要不然的话,我会去瞧一瞧外面的。
  到了第十二天,口渴得实在难忍,我便冒着惊动火星人的危险,奇袭污水井旁边嘎吱响的雨水泵,弄了几杯黑糊糊的脏雨水喝。顿感神清气爽,而且我打泵发出声响,却没有触手疑神疑鬼地循着声音而来,我的胆子也壮了。
  在那些日日夜夜里,我思绪纷乱,老是想到牧师以及他是怎么丧命的,却又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到了第十三天,我又喝了些水,时而打盹,时而胡思乱想,什么吃呀什么逃跑呀,而那些逃跑计划都是模模糊糊,不切实际的。一打盹就做梦,梦到群魔乱舞,梦到牧师之死,还梦到美味佳肴。然而,无论是睡着还是醒来,我都感到一种钻心的痛楚,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地喝水。光线照进洗涤室里,不再是灰色的,而是呈红色。在我恍惚的幻觉里,光线似乎是血红色的。
  第十四天,我走进厨房,大吃一惊,只见墙孔长满了红草苔藓,那地方先前是若明若暗,现在却变成了一片殷红色,朦朦胧胧的。
  第十五天一早,我听到厨房响起一阵奇怪而又熟悉的声音,仔细一听,原来是狗的鼻息声和搔抓声。走进厨房一看,是一只狗鼻子伸进红草丛的一条缝里。我吓了一跳。一嗅到我的气味,狗立即汪汪地叫了起来。
  我想,如果能悄悄地把狗诱进来,也许能够把它杀掉吃肉;反正最好把它杀了,以免它的响动引起火星人的注意。
  我爬向前去,轻声说:“乖狗!”但狗头猛地一缩,消失了。
  我倾听——我并没有聋——但巨坑显然静悄悄的,只听见好像是一只鸟的拍翅声和呱呱的鸦叫,仅此而已。
  我贴近瞭望孔躺了许久,不敢移开遮墙孔的红色植物。有一两次我听见一阵轻微的噼噼啪啪声,似乎是狗在我下面很低的沙地上来回走动的脚步声,好像有更多的鸟叫声,除此之外,一片静寂。沉寂壮了我的胆子,我终于望出去。
  巨坑角落堆满火星人吸血后扔下的尸骸,一大群乌鸦围在上面争啄。除此之外,坑里没有一个生灵。
  我环视四周,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有机械装置都无影无踪了。沙地上偌大的圆坑空荡荡的,只是一个角落堆着一大堆灰蓝色粉末,另一个角落堆着一些铝锭,还有黑乌鸦和被屠杀者的尸骨。
  我慢慢地钻出红草丛,站在垃圾堆上。环顾四周,除了身后北面外,视野开阔,但目之所及,却不见火星人的踪影。脚下是陡坡,再下去才是巨坑,不过沿着垃圾堆走几步,就有一个坡可以爬上废墟的顶。逃跑的机会到了,我开始颤抖起来。
  我犹豫了一会儿,然后孤注一掷,带着一颗狂跳的心,爬到我在里面埋得太久的废墟的顶上。
  我又环视四周。向北面望去,还是不见火星人的踪影。
  上一次我在白天看见辛恩这一带地区时,那是一条繁华的街道,白色、红色的舒适洋房鳞次栉比,树木环绕。此时此刻,我却停立在碎砖瓦砾山堆上,上面遍生形如仙人掌的红色植物,高齐膝盖,没有一棵地球植物与之相争。我附近的树木全都枯死了,呈棕色,稍远处一大片红色藤蔓正在攀附还活着的树木。
  邻近的房舍全都毁于一旦,但没有一座是焚毁的;墙依然竖立,有的还齐二层楼高,砸烂的窗门依在。无房顶的屋里红草丛生,十分茂盛。我脚下是巨坑,一群乌鸦在争抢里面的垃圾。别的许多鸟在废墟堆中跳跃。我看见远处有一只瘦猫蜷缩着身子,沿着一堵墙偷偷摸摸地潜行,却不见一个人影。
  在地窖里呆久了,刚刚来到光天化日之下,陡觉日光明晃炫目,天空湛蓝。每一处空地都长满了红草,微风习习,红草随风摇曳。啊!多么温馨的空气!
或许您还会喜欢:
诈骗圈套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一某一天黄昏七点过后,在新宿西口车站纷乱的人群中,田关宏看见了一个老人。这个老人从数米远的地方朝田关宏这边走过来。田关瞥了一眼,谈不上对他怀有特别的兴趣,只是觉得老人的神采炯然。老人的额头宽大,胡子灰白发际上有一圈银丝。脸颊上的皱纹似乎是智慧的象征。老人看上去有七十岁了。这个老人真有贵族气派——这一感觉涌上了田关的心头。由于受到老人目光的吸引,田关又看了老人一眼。 [点击阅读]
诺贝尔的囚徒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本书何以成为20世纪的一部经典小说呢?它的主题既不是战争,也不是异化——这两者乃是20世纪里小说的主要题材。卡尔-杰拉西的《诺贝尔的囚徒》(Cantor’sDilemma)之所以堪称经典,是因为它首次真实地描写了科学家的生活和道德观念。而在刚刚过去的那个狂暴动荡的世纪里,科学技术是最富有创造力的领域。卡尔-杰拉西是一个极富叙事技巧的作家,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科学家——他自诩为“口服避孕药之母”。 [点击阅读]
谋杀启事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1除星期天外,每天早上七点半到八点半,乔尼?巴特总是骑着自己的自行车,在奇平克里格霍恩村子里绕上一圈,牙缝里还一个劲地大声吹着口哨,把每家从位于高街的文具店老板托特曼先生处订的晨报扔给各户——不论是豪宅还是陋居,要不就从房门的投信口把报纸塞进去。 [点击阅读]
赫塔米勒短篇集
作者:佚名
章节:3 人气:0
摘要:1他已经死了。也许他还活着。人可以默默无闻地活着。我知道他再也不来了。每当铁皮咯吱作响的时候,每当我看见白色的树皮或者看见某人手中拿着一块手帕的时候,我就会浮想连翩,我就会想起我没有看见的某种事物。也许我应该想那些映入我的眼帘的事物,但是我不敢想。谁能告诉我必须想多久才能牢记那幕惨剧呢?怎样做才能从我的脑海中抹去对它的记忆呢?我不知道我应该看外部世界的白树皮还是应该潜沉于内心世界之中。 [点击阅读]
远大前程
作者:佚名
章节:60 人气:0
摘要:1993年暑假后,我接到上海的老朋友吴钧陶先生来信,说南京译林出版社章祖德先生请他译狄更斯的《远大前程》,万一他没有时间,还请他代为找一位译者。吴先生正忙于孙大雨先生的作品编校,而且上海的一些译者手头都有任务,所以他请我译这部作品。我虽然在英语专业从事英美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一辈子,但还没有正正式式地译过一本世界名著。我大部分精力花在中美文化的比较,以及向国外介绍中国文化方面。 [点击阅读]
迷茫的女郎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1去年春天,三泽顺子刚从东京的一所女子大学毕业,就立刻进了R报社工作了。当时,在入社考试时,有关人员问她希望到哪个部去,她回答说,想到社会部。有关人员看了她的履历表说:“你的英语不错嘛!”是的,三泽顺子毕业的那所女子大学,英语教学是相当有名气的。然而,后来顺子没有能到社会部去,却被分配在R报社的资料调查部。和顺子同时考入报社的女性还有事业部的一个,校阅部的一个。 [点击阅读]
追风筝的人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卡勒德·胡赛尼(KhaledHosseini),1965年生于喀布尔,后随父亲逃往美国。胡赛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加州执业。《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本小说,因书中角色*刻画生动,故事情节震撼感人,出版后大获好评,获得各项新人奖,并跃居全美各大畅销排行榜,目前已由梦工厂改拍成电影。 [点击阅读]
透明的遗书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好像睡着了,尽管只是短暂的时间,感到“咯噔”一下小小的震动,醒了过来,西村裕一条件反射般站了起来,急忙朝车门方向走去。“咯噔”一声响过以后,不到二十秒钟将抵达Y车站。但站起身来,立即发觉窗外的景色与往常不同。只见一片广阔的河滩,电车临近铁桥,从脚下传来“轰隆、轰隆”重重的金属声。西村苦笑了一下,心想习惯这东西实在太可怕了。 [点击阅读]
通灵女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1十岁的香樱里还不懂得“烦躁”这个词,所以,她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形容那种萦绕心头的感觉,只能认为“烦死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她自己也记不清楚了。虽然并非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如此,但是,每天早晨起床时、吃饭时、上学时,那种“萦绕心头”的感觉总是挥之不去。每当这时候,母亲对待香樱里的惟一方法,就是说她,“什么呀,睡迷糊了吗?”香樱里自己也想:是呀,是睡迷糊了吧。 [点击阅读]
采果集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吴笛译1如果你吩咐,我就把我的果实采满一筐又一筐,送到你的庭院,尽管有的已经掉落,有的还未成熟。因为这个季节身背丰盈果实的重负,浓荫下不时传来牧童哀怨的笛声。如果你吩咐,我就去河上扬帆启程。三月风躁动不安,把倦怠的波浪搅得满腹怨言。果园已结出全部果实,在这令人疲乏的黄昏时分,从你岸边的屋里传来你在夕阳中的呼唤。 [点击阅读]
金粉之谜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一、夜访侦探夜晚,拉乌尔看完了戏,回到自己家里。在前厅的穿衣镜前面,他站了一会儿,自我欣赏了一番:优美的身躯,宽阔的肩膀,高挺的胸脯,健壮的肌肉,配上一套高级衣料制做的西服,真是一表人材。前厅不大,陈设挺考究。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是单身汉居住的公寓套间,家具精美,起居恬适。住在这里,准是一个重视生活享受、又很富裕的人。每天晚上,拉乌尔都喜欢坐在工作间宽大的坐椅里,抽上一支香烟,闭目养神。 [点击阅读]
金色的机遇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乔治。邓达斯仁立在伦敦街头沉思。在他的周围,卖苦力的与赚大钱的像是席卷而来的潮水一样汹涌流动。此刻,乔治衣冠楚楚,裤线笔直,根本没有注意到他们。他正忙着考虑下一步的行动。刚刚发生了一件事情!用社会下层的说法,乔治与他富有的舅舅(即利德贝特。吉林公司的艾尔弗雷德。利德贝特)“吵了一架”。准确他说,这嘲争吵”完全是利德贝特先生单方面的。那些言辞就像是愤怒的溪流从他的嘴里源源不断奔涌而来。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