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星际战争 - 第一部 火星人入侵-第一章 入侵前夕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19世纪末叶,谁也不会相信,地球正受到智慧生命的密切注视,他们比人类发达,但却和人类一样是肉身凡胎;谁也不会相信,当人们忙忙碌碌生活时,他们受到了观察与研究,其仔细程度堪与人类用显微镜观察水中拥挤、繁殖、朝生暮死的微生物相比。人类在这个世界上来来往往,忙于蝇头小利,沾沾自喜,对自己的帝国高枕无忧,心安理得。或许,这种心态和显微镜里的纤毛虫差不了多少。没有人去想一想宇宙间更古老的星球可能就是人类的祸根,即使想到了那些星球,也是将它们上面存在生命的想法视为不可能或者未必可能而一
  笑置之。如今回忆起昔日的种种心态,颇令人回味。当时,地球人至多忽发奇想:火星上也许存在其他人种,他们也许比地球人低级,随时准备欢迎地球人前去传教布道。然而,在茫茫宇宙的另一方,有比我们更具智慧的生命,正如我们比已经灭绝的动物更富有智慧一样;有发达而又冷酷的智慧生命,他们正在虎视眈眈地觊觎着我们地球,正在悠缓而又稳健地策划侵略我们的阴谋。
  不必多言读者也知道,火星离太阳平均1.4亿英里远,围绕太阳旋转,它从太阳获得的光和热不到地球所获得的一半。如果这种星云假说不无道理的话,那么,火星一定比我们这个星球古老,而且早在地球停止熔化之前,火星表面就一定开始了生命的进程。
  火星的体积不到地球的1/7,这就意味着它一定加快了冷却速度,冷却到可以产生生命的温度。另外,火星拥有空气、水以及其他维持生命所必需的一切。
  然而,人类太自高自大,太囿于自己的井蛙之见,乃至于到了19世纪末叶,都没有任何作家提出过,在火星那儿智慧生命也许已经发展到或多或少超过人类的程度。公众也没有意识到:既然火星比我们地球古老,它的面积又不到地球表面的l/4,而且比地球离太阳更遥远,那么,其必然是火星不但不是远离生命的开始,而且是接近生命的终结了。漫长的冷却过程总有一天会降临我们这个行星,然而它在我们的近邻星球那里已经走得很远很远了。火星的自然条件依然是一个不解之谜。但我们至少知道,即使在火星的赤道地区,中午的气温也才接近我们地球寒冬的气温。火星上的空气比地球稀薄得多,它的海洋已经收缩到仅仅覆盖其表面的 1/3,它的季节交替缓慢,南北两极附近雪冠积聚而又融化,定期淹没其温带地区。资源耗尽的最后阶段对我们来说尚遥遥无期,但已经成为了火星居民的现实困扰。紧迫的生存压力磨砺了他们的智慧,增强了他们的力量,同时也使他们变成了铁石心肠。他们借助于仪器,凭借着我们连做梦也难以想像的智慧,透过浩渺的天空,在离火星最近的地方即朝太阳方向仅3500万英里远处,看见了一颗希望的辰星即我们这颗温暖的行星,上面绿色的是植物,灰色的是水域,云雾弥漫的大气层显示出肥沃,他们还透过朵朵浮云瞥见大片大片人口稠密的土地以及狭长的海域里船只来往如梭。

  正如猴子与猿对我们来说是低级的异类,我们人类,居住在这个地球上的生物对火星人来说也是低级的异类。地球人的智慧承认生命就是无休止的生存斗争,似乎这也是火星人的信条。他们那个星球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冷却进程,而我们这个星球却仍然挤满了生命,但在他们的眼中却不过是低级动物。看来,火星人要逃避一代又一代积聚的毁灭命运,唯一出路的确只有往太阳方向燃起战争烽火。
  在将火星人视为洪水猛兽之前,我们必须记住:我们自身不仅无情地毁灭了诸如已经绝迹的欧洲野牛、渡渡鸟等动物,而且还无情地灭绝了比我们低级的种族。塔斯马尼亚人塔斯马尼亚人:澳大利亚东南部塔斯马尼亚岛土著。虽然也属于人类,但却在欧洲移民发动的种族灭绝战争中,短短50年间就遭到了彻底毁灭。倘若火星人也以同样的残忍发动战争,难道我们要成为鼓吹慈悲,抱怨他们吗?
  火星人似乎以惊人的精确计算如何降临地球——他们的数学知识显然远远超过我们——而且似乎万众一心地准备战争。如果我们的仪器精密的话,那么也许早在19 世纪我们就可能看见火星人的忙碌场面。斯基亚帕雷利斯基亚帕雷利:1835—1910年,意大利天文学家,观测到火星上的canali(线条结构),因被误译为英文的canals,引起火星上是否有运河和生物的猜测。等天文学家观察到了那个红色的平面——说来也奇怪,无数个世纪以来,火星一直是颗战争之星 ——然而,他们虽然绘制了如此精确的标记,却没能阐释上面那些波动的图像。其实,火星人一直在备战。
  1894年的冲冲:一个天体与另一个天体在天空中的相反方向或距角接近或等于180度的一种行星状态。期间,首先在利克天文台,接着由尼斯尼斯:法国东南部港口。的佩洛丁,然后又由其他天文学家发现了那个盘状平面的发光部分上有一道巨光。英国读者最先是在《自然杂志》8月2号版上读到那条消息的。我倒认为,这道火光可能意味着火星深陷的巨坑里正在铸造一门大炮,后来火星人就是从那座巨坑向我们发射的。在以后两个冲期间进行发射的地点附近发现了奇特的标记,但当时还无法解释它们。
  战争风暴袭击我们已有6年之久。当火星接近冲时,爪哇爪哇:印度尼西亚南部岛屿。的天文学家纳威尔的天文交换器导线颤动,他惊异地发现火星上突然爆发一股巨大的闪光气体。当时发生在12日临近午夜时分;纳威尔立刻动用光谱仪,光谱仪显示出巨大的一团燃烧的气体,主要是氢气,以极快的速度向地球飞驰。到了 12点15分左右,火柱隐没不见了。纳威尔将该现象比作一团硕大无朋的火焰,突然以雷霆万钧之势从火星喷发出来,“仿佛是燃烧的气体从大炮喷射出来”。

  后来证明,这个比喻恰如其分。然而,第二天除了《每日电讯》登了一小则消息外,大小报纸对这个消息都只字未提。大祸就要临头了,人类世界仍置若罔闻。我本人要不是在奥特肖遇上著名的天文学家奥格尔维,对该火焰喷发的消息也会蒙在鼓里的。他对该消息激动万分,冲动之下邀请我当夜跟他一道值班,观察那颗红色的行星。
  尽管自那以后发生了种种事情,但我对那个通宵的情景仍记忆犹新:黑暗寂静的天文台,油灯幽暗,向屋角地板上投下一束淡淡的微光,天文望远镜的时钟滴滴答答地响着,屋顶那道小缝——那是一道长方形的深渊,可见极微弱的光点一闪而过。奥格尔维来回走动,不见其人,但闻其声。透过望远镜,可以看见一圈深蓝色和那圆圆的小行星在视场游动。看上去像个小小的玩意儿,如此明亮,如此渺小,静止不动,上面隐约可见横向光带,而且圆中微微有点扁平。但太渺小了,太明亮了 ——简直像晃晃的针头!它仿佛在颤动,但实际上是望远镜因时钟的运动而振动,从而将那颗行星摄入视野。
  我眺望时,那行星似乎忽而变大,忽而变小,忽而前进,忽而消隐,但那只是因为我的眼睛疲倦在作祟。它远离我们4000多万英里的浩渺空间。物质宇宙在其中游动的空间之浩瀚广袤,能意识到的人寥寥无几。
  我记得在视场里那行星的附近,有3个微弱的光点,3颗只能用望远镜才能看见的无限遥远的星星,行星的周围是茫茫宇宙那深不可测的黑暗。你知道一个严寒的星光之夜天空是多么浓黑。在望远镜里它显得更加幽远深邃。火星人向我们发射的那东西,将给地球带来悲壮的搏斗、惨烈的浩劫与大规模死亡的那东西,正穿越遥远得不可思议的太空,疾速而又执著地向我们飞来,每分钟就接近我们成千上万英里,我看不见它是因为它太遥远太渺小了。那是我眺望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东西;地球上也没有一个人梦想到那是颗实实在在的导弹。
  那天夜里,从那颗遥远的行星又喷射出一股气流,我看见了。当天文钟敲响子夜时,火星的边缘即其轮廓稍微突出部位出现一道暗红色的闪光;我告诉了奥格尔维,于是他接替我观察。夜里暖融融的,我感到口渴,便笨手笨脚地在黑暗中摸索,摸到上面放着虹吸管的小桌子。这时候,奥格尔维对向我们飞来的气体流光失声惊叫。

  那天夜里,另一颗肉眼看不见的导弹从火星发射,奔向地球,离发射第一颗导弹的时间差1秒24点。我记得自己坐在桌子上,没有开灯,眼前浮动着一片片绿色和深红色。我真想抽烟,压根儿没有去猜疑我看见的那道微弱的光意味着什么,它即将带给我们什么。奥格尔维一直观察到凌晨1点才作罢;然后我们俩点着马灯,步行回他家去。山下面静静地卧着奥特肖和彻特塞,数百生灵正在高枕无忧。
  那天夜晚奥格尔维对火星的自然环境大发宏论,认为火星上住有正在向我们发射信号的居民这一流行看法嗤之以鼻。他认为,也许是陨石雨正降落在火星上,再不然就是那儿正在进行剧烈的火山爆发。他向我指出,生物进化过程在两个相邻的行星上朝着相同的方向发展是多么不可能。
  他说:“火星上存在类似于人的生物的可能性只有百万分之一。”
  那天夜里和第二天夜里午夜时分,接着又在第三天夜里,数以百计的观察者看见了那道火光;连续10天每天夜里人们都看到了一道火光。随后火星喷射就停止了。至于为啥原因,却无人去探究。也许是因为喷射气体给火星人带来了麻烦。厚厚的烟雾或灰尘,在地球的高倍望远镜里呈波动的灰色小片状,在火星那清朗的大气层蔓延,模糊了它那人们较为熟悉的
  外表特征。
  连日报也终于意识到了火星大气层的扰动,关于火星上火山爆发的通讯报道充斥着大小版面。连环漫画期刊《笨拙周刊》则巧妙地将之用于其政治漫画专栏。所有人都没有警觉:火星人向我们发射的那些导弹正以每秒钟许多英里的速度穿越茫茫太空向地球飞驰,一小时又一小时地,一天又一天地接近我们,命运之轮正飞速向我们冲来,而人们居然若无其事,生活照旧,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我仍然记得,当时马克汉姆为他编辑的画报弄到一张新的火星照片时,是多么兴高采烈。后来的人们很难想像19世纪的报纸之丰富多彩,之富于进取心。至于我呢,正忙于学骑自行车,忙于写系列文章,探讨道德观念如何与文明进程同步发展问题。
  一天夜晚(第一颗导弹离地球不到1000万英里远了),我同妻子出门散步。满天星斗,我向妻子解释黄道十二宫,并且指出火星,那个明亮的光点,它高高地挂在苍穹,正朝着众多天文望远镜瞄准的方向爬行。夜色温馨。回家路上,我们遇上一群从彻特塞和伊索奥斯归来的郊游者,一路吹拉弹唱。人们上床就寝时,家家户户的上扇窗户都透出灯光。从远方火车站传来火车换轨的吱嘎声、轰隆声,渐渐消失在远方。妻子指给我看那灿烂的红、绿、黄三色的信号亮光悬挂在一方天空。一切都显得那么平安,那么宁静。
或许您还会喜欢:
银河系漫游指南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0
摘要:书评无法抗拒——《波士顿环球报》科幻小说,却又滑稽风趣到极点……古怪、疯狂,彻底跳出此前所有科幻小说的固有套路。——《华盛顿邮报》主角阿瑟·邓特与库尔特·冯尼格笔下的人物颇为神似,全书充满对人类社会现实的嘲讽和批判。——《芝加哥论坛报》一句话,这是有史以来最滑稽、最古怪的科幻小说,封面和封底之间,奇思妙想随处可见。 [点击阅读]
银湖宝藏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六月天,中午时分,“小鲨鱼”号——最大的客货两用轮船中的一艘,正以它那强有力的桨轮拍打着江上的潮水。它清早就离开了小石城,现在即将抵达路易士堡。从外表看,这艘轮船同在德国河流中常见到的轮船很不相同。下部结构,仿佛是一艘大而低矮的艇。由于北美江河上有许多浅滩,这种结构可以避免一些事故。小艇上面,仿佛是一幢三层的楼房。甲板底下,安装着锅炉和汽轮机,堆放着煤和货物。 [点击阅读]
镜中恶魔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我们的心仍旧战栗1987年我到德国后曾在柏林生活了三年。当时柏林还是一座有一堵“移动的”墙的城市。有些日子这堵墙就立在街的尽头,而在另一些日子它又不在那里了。我深信:那墙由生活在不毛之地的动物驮在背上游走。兔子和乌鸦,这些被射杀的动物就像枪管一样令我感到恐惧。墙消失了,被射杀的动物逃到乡下去了。可能它们逃亡时心也怦怦地跳,就像此前许多遭追杀者那样。当时正值严冬,墙的后方一片荒凉犹如不毛之地。 [点击阅读]
阴谋与爱情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第一场乐师家里的一房间。米勒正从圈椅里站起来,把大提琴靠在一旁。米勒太太坐在桌旁喝咖啡,还穿着睡衣。米勒(很快地踱来踱去)事情就这么定了。情况正变得严重起来。我的女儿和男爵少爷已成为众人的话柄。我的家已遭人笑骂。宰相会得到风声的——一句话,我不准那位贵公子再进咱家的门。 [点击阅读]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0
摘要:p{text-indent:2em;}一“世间的事物,还有许多未被写下来的,这或出于无知,或出于健忘,要是写了下来,那确实是令人鼓舞的……”半个世纪以前,我出生于俄罗斯中部,在我父亲乡间的一个庄园里。我们没有自己的生与死的感觉。 [点击阅读]
随感集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0
摘要:白开元译1梦,我心灵的流萤,梦,我心灵的水晶,在沉闷漆黑的子夜,闪射着熠熠光泽。2火花奋翼,赢得瞬间的韵律,在飞翔中熄灭,它感到喜悦。3我的深爱如阳光普照,以灿烂的自由将你拥抱。4①亲爱的,我羁留旅途,光阴枉掷,樱花已凋零,喜的是遍野的映山红显现出你慰藉的笑容。--------①这首诗是赠给徐志摩的。1924年泰戈尔访毕,诗人徐志摩是他的翻译。 [点击阅读]
隐身人
作者:佚名
章节:58 人气:0
摘要:冬天的最后一场大雪,使二月初的高原变得格外寒冷。一个陌生人,冒着刺骨的寒风和漫天飞舞的雪花,从布兰勃赫斯特火车站走来。他浑身上下裹得严严实实,一顶软毡帽的帽檐几乎遮住了他整个脸,只露出光亮的鼻尖。套着厚手套的手,费力地提着一只黑色小皮箱。雪花飘落在他的胸前、肩头,黑色的小皮箱也盖上了白白的一层。这位冻得四肢僵直的旅客跌跌撞撞地走进“车马旅店”,随即把皮箱往地上一扔。“快生个火。 [点击阅读]
隔墙有眼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1六点钟过了。一小时前去专务董事办公室的会计科科长还没有回来。专务董事兼营业部主任有单独的办公室,和会计科分开。天空分外清澄。从窗外射进来的光线已很薄弱,暮色苍茫。室内灯光幽暗。十来个科员没精打采,桌上虽然摊开着贴本,却无所事事。五点钟下班时间一过,其他科只剩下两三个人影,唯有这会计科像座孤岛似地亮着灯,人人满脸倦容。 [点击阅读]
雪国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0
摘要:【一】你好,川端康成自杀的原因是因为:他是个没有牵挂的人了,为了美的事业,他穷尽了一生的心血,直到七十三岁高龄,还每周三次伏案写作。但他身体不好,创作与《雪国》齐名的《古都》后,住进了医院内科,多年持续不断用安眠药,从写作《古都》之前,就到了滥用的地步。 [点击阅读]
雪莱诗集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0
摘要:孤独者1在芸芸众生的人海里,你敢否与世隔绝,独善其身?任周围的人们闹腾,你却漠不关心;冷落,估计,像一朵花在荒凉的沙漠里,不愿向着微风吐馨?2即使一个巴利阿人在印度丛林中,孤单、瘦削、受尽同胞的厌恶,他的命运之杯虽苦,犹胜似一个不懂得爱的可怜虫:背着致命的负荷,贻害无穷,那永远摆脱不了的担负。 [点击阅读]
霍乱时期的爱情
作者:佚名
章节:42 人气:0
摘要:第一章(一)这些地方的变化日新月异,它们已有了戴王冠的仙女。——莱昂德罗·迪亚斯这是确定无疑的:苦扁桃的气息总勾起他对情场失意的结局的回忆。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刚走进那个半明半暗的房间就悟到了这一点。他匆匆忙忙地赶到那里本是为了进行急救,但那件多年以来使他是心的事已经不可挽回了。 [点击阅读]
霍桑短篇作品选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01牧师的黑面纱①①新英格兰缅因州约克县有位约瑟夫·穆迪牧师,约摸八十年前去世。他与这里所讲的胡珀牧师有相同的怪癖,引人注目。不过,他的面纱含义不同。年轻时,他因失手杀死一位好友,于是从那天直到死,都戴着面纱,不让人看到他面孔。——作者注一个寓言米尔福礼拜堂的门廊上,司事正忙着扯开钟绳。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